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1張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2張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王金百

編輯:莉莉絲

一日在家看《新北方》(遼沈地區最受百姓歡迎的關註民生新聞類節目),遼寧省本溪市的一位老人家求助於新北方,他的「困難」是自家祖傳下來的滿文宗譜無人能夠讀懂。節目中記者將此宗譜帶到了省博物館,看看是否有專家能夠破譯之,而結果卻是一無所獲。而當我再閱讀一些書籍和在網上查閱些許資料後,竟然發現滿文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已然成了「死文字」。

面對這個令人詫異的歷史事實,不禁感嘆發問:究竟發生了什麼,讓本貴為清朝國文的滿文,居然在王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為「壽終正寢」了呢?再進一步聯想,滿文的摒棄又對清朝統治帶來哪些影響呢?

在搜尋問題答案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滿語與滿文的發展史。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3張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4張

上圖_ 滿文

滿語源遠流長。學者們普遍認為,滿語乃屬阿爾泰語系的一支。它雖然同蒙古語為同一語系,但是彼此發音不盡相同,不能直接對話。

相比滿語,滿文就「年輕」了許多。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政權之後,才開始借鏡蒙古文初創滿文。皇太極時代,又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進與創新,這也就有了新舊滿文之分。之後清朝使用的滿文都是這更加合理與先進的新滿文。而且在定鼎華夏,清朝統治者將滿語與滿文,定名為「清語」與「(清)國文」,奉為國家之母語。

可惜就在滿文字創立不久,滿族的母語滿語就開始受到漢語的沖擊。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5張

上圖_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

眾所周知,正是因為皇太極對華文化與漢人才的正視與重視,才讓清朝有了問鼎華夏的基礎與可能性。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它的「副作用」——漢化。因為與漢人的不斷接觸與合作,一些滿人開始說起了漢語,尤其是與漢人接觸較多的官員與貴族階層。

甚至這些滿人官員或貴族之間,也開始使用漢語交流。這讓這位銳意進取的新進帝王憂心忡忡。了解歷史的皇太極知道,在他之前多少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權,最終都很難逃亡被完全漢化的命運,而且也因此亡國。

前車之鑒,怎敢不抓緊防患於未然。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6張

上圖_滿文奏折 (鈐印:正藍旗蒙古都統之印)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7張

上圖_清順治 滿繡彩雲金龍紋滿文龍袍

皇太極鄭重其事地講述了滿語與滿文對於本民族命運的重要性,並且嚴格規定滿人之間不可以使用漢語交流。皇帝嚴苛的命令盡管沒能讓漢化之風戛然而止,但也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它的進度。

而當滿人毫不留戀地捨棄白山黑水的故土而沖進山海關之後,這股難以抗拒的漢化之風,迅速席卷了這個在當時被稱之為貴族的群體。而速度之快,讓統治者們有些猝不及防。

康熙十年前後,原本在入關之初很吃香的滿漢語翻譯人員,已經可以徹底下崗了,因為全部滿人官員已經能夠通曉漢語。雍正年間,皇帝無意之中發現自己的近身衛士們居然操著一口流暢的「京片子」相互調侃。而到了乾隆年間,宗室、章京、侍衛等,在辦公地點等公共場所俱說漢話。當然了,單單從通曉漢語並不能看出什麼問題,倘若滿漢雙母語齊頭並進豈不更好?但問題就是,這些人滿語退化正如同他們漢語進步一般快速。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8張

上圖_乾隆九年的詔書中的滿文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9張

上圖_滿文乾隆六十年分四柱黃冊

更讓清朝統治者意想不到的是,滿語的退化並非僅停留在關內,關外居住在「龍興之地」的滿人亦是如此。乾隆皇帝於乾隆十二年與十七年,兩次出關祭奠先祖,在與當地滿人交流之時,他驚訝的發現,這些身居關外,柳條邊以裡,當時最為渾厚的滿族人,竟然滿語已經退化到了「無法奏對」的程度。

面對這種滿漢語言成反比例增長的勢頭,康雍乾三代帝王當然不會,更不敢坐視不理。

為了保持滿族的民族特性,尤其是保住自己民族的語言,三代帝王可謂是絞盡腦汁,甚至是花樣百出。他們在各大地區或城市內,劃分建立了很多只有滿人才有資格居住的區域,可以簡稱之為「滿城」。然而,這種所謂的居住特權並不能將滿人隔絕在漢人之外,生活與工作中的各種交流根本就是在所難免。而漢化之風就如同無孔不入的清水一般,淹沒了一座座有著特權的滿城裡的滿人。正如上文所述,連關外柳條邊以裡就是這滿人特區之一,就連這遠離京城的滿人的滿語都退化到都已經到了「不能奏對」的程度,關內的滿城中滿人的滿語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10張

上圖_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心高氣傲的乾隆皇帝,為了阻止滿語和滿文在本朝無疾而終,他將滿文作為了滿洲官員考核標準之一,若發現滿文不合格者,將會給予降職一類的處分。此外,乾隆皇帝更是要求滿人家庭,必須要聘請滿文老師教習子弟學習滿文和滿語。而且滿文和滿語,將會成為這些八旗子弟將來入朝為官的重要考核項目之一。

在如此嚴苛的規定與激勵之下,滿人又啟動了學習滿語的熱潮,只不過他們學習滿語已經不當做母語來學習,而是把滿語看做是將來能夠登堂入室的「敲門磚」。這樣學出來的滿語,就如同現代一些大學生,為了四六級而學習英語一般,雖然勉強能說出幾句,但是說起來的語氣和語調已然是面目全非。

舉個例子,據說純正的滿語是沒有翹舌音,這很可能就是至今很多遼寧地區人民說話不會翹舌的原因之一,但是北京話卻以翹舌圓潤而動聽,聽起來確實是有如沐春風之感。讓習慣了翹舌發音的人,說話時板住舌頭,那簡直如同在舌頭上放了個熨鬥。

皇帝們一道道旨令不可謂不嚴苛,一項項政策不可謂不竭盡所能,然而這些對於遏止滿人漢化來說,如同抽刀斷水,聲勢赫奕但是毫無效果。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11張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12張

上圖_大清國給大英國的國書,國書上寫著滿文

嘉道之際,滿文徹底淪為裝飾。盡管滿大臣在寫奏折之時,需要附帶一份滿文版本,然而這都是迫於規定而強行翻譯而已,其中魯魚亥豕錯誤百出。這幾位帝王之所以還保留著書寫滿文這一無用的傳統,原因並非要重振母文,而是不敢廢黜祖宗制度罷了。

真正將滿文摒棄的正是清朝最牛的老太太太——慈禧太后。由於她實在是讀不懂這難以辨別的文字,而將書寫滿文這一祖制廢棄。說實話,慈禧太后此舉雖需要些許勇氣,但也只是順勢而為。在滿族官員們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的同時,滿文也成為了「死文字」。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13張

上圖_翻譯的滿文版《三國演義》

回望滿文由盛到衰的這段歷史,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在這文字語言衰退的背後,更是滿族人銳意進取與因勢利導的那股子精氣神的衰弱,是民族內核精神的失去,因此大清王朝的統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再放眼整個晚清社會,這股精氣神的衰弱並非只是滿人的事情,而是全國如此。以這樣的精神面貌去迎接世界巨變的沖擊,只能是落後挨打,任人宰割。而這一切,就當下而言,也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吾輩不敢不引以為戒啊!

好消息是,當今已經有很多有志之士開始努力恢復滿文字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死文字」們,因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最後呼籲讀者朋友們請銘記:我們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團結一致,為了民族復興的雄偉目標而奮勇前進。

參考資料:

【1】《皇太極傳》 劉小沙/著 團結出版社

【2】《努爾哈赤編年體傳記》 高慶仁/著 大連出版社

【3】《千年悖論》 張宏傑/著 重慶出版社

更多精彩 點擊觀閱

1.清朝「義和團」如何一步步從普通百姓,變成神明在人間的化身

2.孔子所作的《春秋》,兩千年來在各朝代的地位如何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臺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14張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15張

你「在看」了沒

貴為清朝國語的滿文,為安在清朝尚未滅亡之際就成了「死文字」 歷史 第16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