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薦書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作者:(日) 由井正臣

譯者:初曉波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是日本歷史學家由井正臣的代表作。作為巖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帝國時期》介紹了1890至1952年的日本歷史。1890年,是依據前一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的年份;1952年,則是《對日和平條約》(舊金山和約)生效的年份。本卷承續上卷《明治維新》,全面回顧了改革之後的日本走向現代化、深度融入世界和不斷發起、參與戰爭的歷程。這段歷史不僅給日本,而且給中國、亞洲乃至世界都帶來了影響至今的深刻變化。

由井正臣(1933—2008),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歷史學科日本史專業畢業。曾任職於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後歷任駒澤大學助理教授以及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教授等職務。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史。著有《圖說昭和的歷史8:戰爭與國民》《田中正造》等,校註有「巖波近代思想大系」圖書兩種《軍隊·士兵》和《官僚制·警察》。《帝國時期》是由井正臣的代表著作之一。

以下內容經授權選自《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之序言

周六薦書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歷史 第1張

作者:(日) 由井正臣;譯者:初曉波;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5-1

本卷《帝國時期》涵蓋從一八九〇年(明治二十三年)到一九五二年(昭和二十七年)六十多年的歷史。一八九〇年,是依據前一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的年份;一九五二年,則是被視為亞洲太平洋戰爭戰後處理的《對日和平條約》(《舊金山和約》)生效的年份。

現在回顧日本現代史的時候,我們日本人中的半數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生的,不要說明治維新,即使是亞洲太平洋戰爭,在人們的記憶中,也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而變得日漸模糊。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一時期是現代日本發展的基礎,如何認識這一時期,與我們現在的生存方式直接而深刻地聯繫在一起。因此,在如何認識這一歷史時期的問題上,屢屢引發政治上的爭論,日本人與外國人,尤其是與亞洲的民眾在認識上的分歧變成了國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帝國時期》涵蓋的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時間跨度,並不是一個已有定論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著大量至今仍未能徹底解決的遺留問題的時代。

我將本書定名為「大日本帝國時代」(《帝國時期》日文版書名直譯),這是個給人帶來一些緊張,也會擾動已經被忘卻的令人不快回憶的標題,即便如此我還是選擇了這個題目作為書名。原因之一是在《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之後,日本的國號就是「大日本帝國」。當然,這個國號在一九四六年《日本國憲法》公布後被改為「日本國」,直到今天。但是,這僅僅是形式上的改動和考量,重要的是如何把握這個時代。

周六薦書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歷史 第2張

1890年,《大日本帝國憲法》正式施行。

全方位觀察日本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前半葉走過的道路時,我從大的方面可以找到三個特征:第一,日本的經濟、社會快速資本主義化,邁向了現代化。第二,這個時期的戰爭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被稱為「戰爭的時代」,日本在亞洲的勢力不斷膨脹,建立起了殖民帝國。這兩個傾向相互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第三,日本所處的國際環境問題。在這個時代,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規模的緊密聯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受到了國際環境的巨大影響。

以下將通過列舉具體的指標,來思考這三個重大的特征。

明治維新之後,一八七二年日本的總人口大約有3480萬,到一八九〇年達到3990萬,一九五二年增加到8580萬。僅僅在80年的時間內,人口就增加到令人震動的約2.5倍。這種變化還可以從不同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來觀察。一八七二年農林業從業人口占73%,非農林業占27%;一九〇〇年這個比例變為65%和35%;一九二〇年第一產業(農林業、水產業)從業人口占55%,第二產業(礦業、土木建築業)與第三產業(商業、運輸、通訊、金融等其他行業)合起來占45%;到一九三〇年,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逆轉為49.5%和50.5%。此後,這種趨勢不斷迅速發展。總而言之,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盡管伴隨著政府「殖產興業」政策的提出,導入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可是從根本上說日本還是個農業國。從一八九〇年前後企業蓬勃發展時期,到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的產業革命,日本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進而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隨著重化工業的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國。在亞洲太平洋戰爭時期,由於美國猛烈的轟炸,日本的重化工業設施遭到了沉重的打擊,隻殘留下三分之二。正是這樣的遺產,為日本戰後從經濟復蘇走向高速增長做好了鋪墊。

資本主義的發展,給日本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人與物的移動、交流更加頻繁,此前一直封閉的鄉村也逐漸對外開放。另外,從江戶、大阪、京都三大都市開始,城下町、門前町這樣的傳統城市也改頭換面,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在空間上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開始因為行政、經濟、文化等職能集中而走上大城市化的道路。以各個縣的縣政府駐地為中心的地方都市數量也不斷增加,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出現了產業都市。城市化的背景,必然會帶來農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動。到一九〇〇年施行城市制度之後,日本的都市數量有60個,其人口大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4%;一九二〇年全國有81個都市,人口占比為18%;一九三五年達到125個都市,人口占比激增到33%。都市人口最終超過農村人口,是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事情。

這種資本主義化和城市化的原動力之一,是鐵路的普及。最早是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從新橋到橫濱之間27千米長的鐵路開通,到一八九〇年前後日本在全國範圍內鋪設鐵路。一八八九年新橋到神戶之間的東海道線全線通車,一八九一年上野到青森之間的日本鐵道(後來改為東北線)、一九〇一年神戶到馬關(下關)的山陽鐵道先後通車,縱貫日本本州的鐵道竣工。與此同時,私營鐵路、國家鐵路的地方線路也開始鋪設,鐵路網逐漸覆蓋全國。

鐵路的開通,使鄉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時熙熙攘攘的街道日漸荒廢,繁忙的驛站一片蕭條,取而代之的是以鐵路車站周邊為中心的新街區。人們的生活空間較之以前有了無可比擬的擴大,城市文化逐步滲透進來,年輕人開始憧憬都市生活。

學校教育的普及也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以一八七二年公布《學制》為開端的小學義務教育,在江戶時代以來的寺子屋教育普及之後,迅速在國民中紮根。根據日本文部省的統計,一九〇七年日本的就學率達到了97%(實際情況非常龐雜,學年中途有相當多學生退學等各種現象。有研究認為,日本接近全部就學的狀態,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之後才真正實現)。

通過以上幾個指標的展示,我們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日本的資本主義化與社會的現代化的發展。這樣一些現象,事實上贏得了世界各國人們駭怪的目光。但是回過頭來看,資本主義化與現代化,真的使日本人的生活極大豐富了嗎?或者說,真的使日本人的權利和尊嚴得到保障了嗎?這些問題極其龐雜,並不能簡單用一句話來回答。我希望在這本書裡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的同時,嘗試思考其背後的原因。

周六薦書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歷史 第3張

浮世繪中的日本第一條鐵路:東京新橋至橫濱鐵路。

順便說一下,在準備回答上述問題的時候,必然觸及這個時代的國際環境以及日本的對外政策。十九世紀末是非洲被西歐列強瓜分殆盡,亞洲同樣被瓜分和殖民地化最快的時期。聚焦亞洲可以發現,除了印度在十八世紀中葉實際上已經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外,十七世紀之後印度尼西亞淪為英國、荷蘭殖民地,並且在十九世紀初期完全淪為荷蘭殖民地,到一八二四年,馬來西亞淪為英國殖民地,一八八六年緬甸成為英國殖民地,一八八四到一八九三年越南、寮國、柬埔寨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接著一八九八年夏威夷被美國吞並,一八九八年作為美西戰爭的結果之一菲律賓淪為美國的殖民地。東亞地區仍然保持獨立的國家僅僅有日本、中國、朝鮮三國,東南亞僅有暹羅(泰國)。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同樣不斷遭到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蠶食。當時崛起的後發資本主義國家德意志和沙皇俄國同樣渴求在殖民地爭奪中分得一杯羹,列強之間的對立不斷激化。在這樣的世界動向之下,英國的激進自由主義者霍布森和曾經對幸德秋水產生過深刻影響的羅伯遜等人,提出了「帝國主義」這一名詞並對其進行了嚴厲批判。時至今日,一般都認為這一時期是世界帝國主義時代的開始。

回過頭來看,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完成現代國家建構的日本,是如何應對當時世界政治狀況的呢?江戶幕府末期在歐美列強的威壓之下被迫打開國門的日本,一直以擺脫被認為是不屈等條約的一八五八年《安政五國條約》為目標,以歐美各國為榜樣追求文明開化之路。這與當時的思考方式密不可分:接受十九世紀是以歐美文明為中心,在由文明國家、半開化國家和未開化國家(野蠻國家)所構成的國際秩序中,文明國家承擔著將半開化和未開化國家置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之下並推進其走向文明的使命。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權國家,不斷向文明開化政策邁進,開始逼迫在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秩序之下一直固守閉關鎖國政策的朝鮮打開國門,按照歐美列強在亞洲同樣的做法,希望在朝鮮扶植自己的勢力,最終在一八七六年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朝鮮簽訂了《日朝修好條規》這一不屈等條約,並且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在此後一八八二年的「壬午軍亂」、一八八四年的「甲申事變」等事件中,日本接二連三向朝鮮派出軍隊干涉其內政。

周六薦書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歷史 第4張

日軍在朝鮮牙山大勝清軍。《圖片報》,1894年11月17日。

在這樣的背景下,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帝國主義的大幕拉開,日本對外政策的焦點就集中在朝鮮。一八九〇年,作為陸軍最高領導人並登上首相寶座的山縣有朋,在他的意見書中(他在第一次帝國議會中的施政演說也是同樣的論調)宣揚朝鮮是對日本安全密切相幹的「利益線」之所在,為了守衛這條利益線,「如有對我不利者,我當有責任排除之,在不得已時,則以強力來達到我國之意志」,表達了堅定的決心。

這種「外交政略論」很快就體現在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此後的日本,在一九〇〇年與列強共同出兵中國,鎮壓了義和團運動,隨後是一九〇四—一九〇五年日俄戰爭,不斷發動對外戰爭並頻頻大規模派兵。這一系列活動的結果是,通過中日甲午戰爭獲得了臺灣與澎湖列島,通過日俄戰爭獲得了遼東半島之一部分(此後稱為關東州)和庫頁島南部,將這些殖民地納入自己的支配之下。在日俄戰爭期間和戰後,日本不斷加強對朝鮮的控制,一九一〇年將其吞並變成自己的殖民地,日本終於實現了成為列強集團中一員的理想,這意味著日本成為亞洲唯一保有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國家。

在這之後,日本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終於在一九三一年挑起了「九一八事變」。接下來日本延續挑起戰爭,一九三七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並最終發展成為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口號的亞洲太平洋戰爭。這場戰爭成為一九三九年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一環,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同盟有明文規定,德國、義大利要控制歐洲,而日本的目標是控制亞洲,體現出稱霸世界的野心。

周六薦書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歷史 第5張

點擊藍色文字查看往期精選內容:

人物|李鴻章|魯迅|胡適|汪精衛|俾斯麥|列寧|胡志明|昂山素季|裕仁天皇|維特根斯坦|希拉裡|川普|性學大師|時間|1215|1894|1915|1968|1979|1991|地點|北京曾是水鄉|滇緬公路|莫高窟|香港|緬甸|蘇聯|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戰|北伐戰爭|南京大屠殺|整風|朝鮮戰爭|反右|納粹反腐|影像|朝鮮|古巴|蘇聯太空海報|首鋼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認識的漢字|學人|餘英時|高華|秦暉|黃仁宇|王汎森|嚴耕望|趙更始|高全喜|史景遷|安德森|拉奈米特|福山|哈耶克|尼爾·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單|2016年度歷史圖書|2017年度歷史圖書|2018年度歷史圖書|2016最受歡迎文章|2017最受歡迎文章|2018最受歡迎文章|2019最受歡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