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魏四維
編輯:莉莉絲
如同魯迅先生說「中國人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私生子」雲雲,一說到頤和園就會讓人聯想到清末的北洋水師,就會想到海軍衙門挪用經費3000萬兩白銀,為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導致北洋水師經費嚴重不足,以致甲午一戰,慘敗於日本海軍。
那麼如果不修頤和園,北洋水師是否就可以戰勝日本海軍?
上圖_甲午中日戰爭
-
3000萬兩軍費從何而來?
追根溯源之下,必須先弄清楚海軍衙門挪用3000萬兩軍費,為慈禧太后重修頤和園之事從哪裡傳出來的。
其渠道有二,一是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躲避在日本時於《瓜分危言》中所述,二是光緒皇帝身邊的太監王世龢所說海軍衙門3000萬兩軍費花在了頤和園。
梁啟超先生的道德文章自然是高超,但是為何甲午戰敗之初,沒有人指出北洋水師戰敗是因為經費被挪用於修建頤和園所導致的呢?偏偏是戊戌變法被扼殺後,維新派才有此驚人言論呢?而一個小小的太監又是從何處得知挪用海軍經費消息的呢?並且數目還如此的詳盡?因此這些說法尚存疑問。即使海軍衙門真的想「報效」3000萬兩白銀,那他們有沒有這筆錢呢?
上圖_清朝屬國琉球國官員
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分析一下,海軍衙門當時可以從哪裡拿出來這3000萬兩白銀。
1874年日本企圖吞並琉球,並進攻臺灣,由此引發的「牡丹社事件」讓清政府認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因此下撥400萬兩白銀用作大清海軍建設,這裡的400萬兩是全國海軍一年的建設經費,並非某支海軍的專項經費,而海軍衙門彼時尚未成立。
在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之後,每年朝廷核準的水師運轉經費是130萬兩白銀、修建旅順海軍基地耗費300萬兩。北洋水師的鐵甲艦定遠號購買時耗費白銀140萬兩。
如果海軍衙門要拿出3000萬兩重修頤和園,相當於是整個大清海軍不吃不喝7.5年的全部運轉經費;相當於是北洋水師23年的運轉經費;相當於是修建了10個旅順級別的海軍基地;相當於是購買了21.4艘定遠級鐵甲艦。
上圖_鎮遠號鐵甲艦,清末北洋水師主力艦之一,屬定遠級鐵甲艦
可是大清海軍衙門從1885年景立到1895年裁撤只存在了不到11年的時間;北洋水師從1888年建立到1894年戰敗只有7年;旅順同等級別的海軍基地只有1所;定遠級別的鐵甲艦只有2列,所以海軍衙門可以一次性挪用三千萬兩白銀純屬無稽之談。
但是海軍衙門的經費也確實被挪用了,只不過是「頤和園工、山東河工、吉林放餉、開平煤礦、煙筒山鐵廠皆有挪用」,並非只是因修了頤和園才導致海軍經費枯竭。
上圖_海軍衙門制定的《北洋海軍章程》
-
不能作戰的北洋水師
關於清日甲午海戰中軍力對比的著述汗牛充棟,但是如此強大的北洋水師,在與日本的戰鬥中幾乎覆滅,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原因。
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有世界第四或第六或第九(蓋因各家史料各有己見)強大之海軍的稱號。當時北洋水師的主要戰力包括定遠、鎮遠鐵甲艦兩艘;致遠、靖遠、濟遠、經遠、來遠、超勇、揚威快船七艘;鎮中、鎮邊、鎮東、鎮西、鎮南、鎮北蚊炮船六艘;魚雷艇六艘。每年立冬後北洋水師還匯同南洋水師等艦艇「巡閱江、浙、閩、廣沿海要隘,至新加坡以南各島保護華商,兼資歷練」,聲勢赫赫,遠播南洋。
而之所以北洋水師在和日本的戰鬥中不堪一擊,那是因為作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就從來沒打算和日本正面交戰,所謂旅順軍港、大沽炮臺、北洋艦隊都是李鴻章「聲威即張,敵情自懾」的紙老虎策略。
上圖_建造中定遠艦大口徑巨炮
蓋因李鴻章屬下的淮軍在北洋水師成立後早已經人才凋零難以為繼。彼時「湘、淮軍名將皆老死,鮮有存者,鴻章深知將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應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手裡沒人的李鴻章這才讓淮軍舊部所屬的陸軍將領丁汝昌做了水師提督,可是陸軍與水軍完全是不同的兵種,因此丁汝昌自上任後在軍隊建設上是左支右絀。
北洋水師自丁汝昌以下各艦船管帶,多為福建、山東、廣東出身的新軍人,導致「汝昌以淮軍寄其上,恒為所制」、「號令不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更是以自己福建船政學堂出身,且出洋辦過差「視統帥丁汝昌蔑如也」、「總兵以下多陸居,軍士亦去船以嬉」、「提鎮多有妻妾,築室劉公島上平時自為嬉樂」。面對這樣的情況,掌控著北洋水師的李鴻章心知肚明,因此他一方面聘請英國海軍少將瑯威裡幫助丁汝昌整肅軍紀,一方面又聘用德國陸軍將領漢納根也幫助練兵。
上圖_北洋水師中的外國人
作為國之幹城的水師讓外國人插手,本身就不合適,何況列強也都是心懷鬼胎。英國和德國之所以願意派人幫助北洋海軍,不過是為了籠絡李鴻章在該國購買軍艦、武器,李鴻章也需要借重英國人和德國人的勢力來自重,這樣的利益互換,極易被現實利益所擊破。
在1888年後英國人侵入西藏的事情被挫後,清政府和英國的外交關係逐漸冷卻,英國人就和日本人開始走近,甲午海戰中的日本吉野號就是英國阿姆斯特郎船廠建造的。且英國海軍少將瑯威裡趁丁汝昌不在,以自己是副將的借口,將北洋水師提督的帥旗移到自己所在的船上,並向其他英國人炫耀,後丁汝昌部下又將帥旗移回原處,由此引發瑯威裡不滿,進而辭職。
雖說瑯威裡虛榮跋扈,可他卻實實在在的為丁汝昌嚴肅了軍紀,他離職後,北洋水師其他人再無顧忌。而北洋水師內部的糜爛也正是李鴻章不願意和日本輕易開戰的原因。
上圖_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
永無停止的朝臣內訌
在軍紀之外,北洋水師日常所用器械,也多是劣器,負責這些裝備的是李鴻章的外甥張楚寶,彼時張楚寶在天津專門負責北洋水師的後勤、軍實,劣器事發後,據當時報紙所載,李鴻章手批其頰。甚至於李鴻章身邊廚子的女婿,都借李鴻章的聲勢溝通猶太商人「奔走於諸將之門,承買軍器」,從中牟利。朝中大臣更是以此為借口,批駁李鴻章擁兵自重,北洋水師浪費國帑毫無寸功。
面對日本這個蕞爾小國的挑釁,大清官員們脆弱的自尊心被深深的刺痛了,當時的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翁同龢以及文廷式、張謇等清流力主開戰,並「力勸光緒帝用兵」。同時翁同龢還深惡李鴻章貽誤戰機,屢屢奏請讓兩江總督劉坤一取代李鴻章。
上圖_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面對這樣奪權式的攻擊,李鴻章對翁同龢這位帝師也自然沒有什麼好臉色,且從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後,清政府就按照以翁同龢為首的戶部所擬的奏折,議定此後海軍不購新械,導致北洋水師「武庫已空空如洗」,也造就了北洋水師在黃海大東溝與日本海軍激戰之時,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主炮,只有三枚炮彈的窘境。因此對於握緊荷包子,卡死水師脖子的翁同龢,李鴻章怨念頗深。
哪怕是在李鴻章將北洋水師的窘迫情景和盤托出,朝廷聽從外國將領的意見,準備購買新的軍艦和大炮充實水師,交給軍機處和戶部議定的時候,卻仍是「屢議而屢敗」。清流們一方面以北洋水師強大為理由支持開戰,一方面又與水師為難,真真可稱得上是清流誤國。客觀上來看北洋水師戰艦噸位的確大於日本艦船,但在軍械、炮火得不到有效供應的情況下,龐大的戰艦只能成為活靶子,因此「中國海軍實力雖略優於日本,而效力則遜之」。
上圖_試航中的「致遠」號巡洋艦
清、日海戰從1894年7月一直延續到當年十一月底,整整五個月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江浙閩粵足以調動除日常巡護任務之外的軍艦聲援北洋水師,結果卻是同樣擁有水師的「江浙閩粵四省督撫,作壁上觀」,全憑北洋水師一軍之力應對日本舉國之攻。而在整個戰役期間,政府「維知詰責北洋,以窘淮軍,上下離心離德,自取覆敗」。
國事艱難,修建園林享受自是不妥當的,但是將一場戰爭的勝負歸咎於一座園林,豈不是犯了「紅顏禍水」一樣的錯誤。何況重修頤和園導致戰敗一事,未嘗不是維新派與革命黨的「輿論武器」。所謂「根深不怕風搖動」,可軍隊蠅營狗茍謀取私利、列強心懷怪胎各有打算、朝臣勾心鬥角互為攻訐的情形使得清國這株參天大樹,被各方勢力蛀蝕一空,外強中幹之下,自然被「舉國一心」的日本擊敗。
參考資料:
【1】《清史稿》趙爾巽 等編輯
【2】《中華二千年史》鄧之誠
【3】《異詞錄》 劉體智
更多精彩 點擊觀閱 2.漢元帝崇尚儒學,為什麼漢朝沒有變得強盛,反而走向衰落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臺
你「在看」了沒
1.遼和金建國初期都有「年號」,為什麼蒙古政權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