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日前,深居北京的故宮養心殿翻過紫禁城紅牆,「出宮」來到遼寧省博物館,走近公眾身邊。本次北京故宮養心殿文物特展以原狀景觀搭建為主,復原了養心殿的五個主要場所——前殿明間、西暖閣、東暖閣、三希堂和無倦齋,最大限度地還原了養心殿各區域風貌。精心挑選的285件/組故宮養心殿內文物和陳設等皇帝用器,向人們述說著養心殿造辦處、十全老人、垂簾聽政等歷史故事。同時此次展覽通過VR互動體驗配合實體文物展出,以高精度三維數據為基礎還原虛擬現實空間,讓參觀者身臨其境般置身於歷史之中,感受光陰流轉、世事變遷。
養心莫善於寡欲,切勿耽溺於欲 《養心殿銘》青金石蟠螭鈕印(資料照片) 養心殿是紫禁城內廷的一座獨立院落,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歷經明清兩代興衰沉浮,留下多位帝王身影。「養心」二字取意於《孟子·盡心篇》:「養心莫善於寡欲」,以「養心」名殿,既寄托了大陸古代帝王培養本心的願望,又包含了對耽溺於欲望的勸誡。在明代,養心殿是皇帝起居聽政以外的閒居之所,到清代順治至康熙年間,養心殿則為皇帝臨時住所和宮內造辦處中心。康熙去世後,雍正在此守孝27個月,隨後正式移居養心殿,自此養心殿功能發生了重大改變,成為皇帝寢宮,並取代乾清宮成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行政中心。 勤政親賢殿(局部) 牆上懸掛雍正禦題「勤政親賢」匾。 走進遼寧博物館養心殿展廳可以看到,養心殿西暖閣「勤政親賢」匾下雍正禦筆「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聯以及正殿屏風上乾隆禦書「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聯是養心殿功能改變的最好例證。乾隆年間,養心殿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間,清代共有8位皇帝先後居住於此,這里一度成為清朝最高權力所在地和政務決策地,當時所有關乎軍國大事的決策,幾乎都是在此產生並公布於天下的。這座宮殿像一位見證人,記錄過歷史滄桑,彈出千年帝制的最後絕唱。
時間無法封藏的勤政親賢之道 中正仁和殿(局部) 內設有紅木寶座和楠木黃緞套禦案,正中高懸雍正手書「中正仁和」匾。 故宮養心殿已有五百年的歷史,現存的文物並不齊全,但經過專家學者們的詮釋,觀眾仍然可以品讀出很多有價值的豐富信息。正殿中間懸掛著雍正題寫的「中正仁和」映入眼簾,體現出當時統治者追求中庸之道實施仁政的理念。 三希堂(局部) 三希堂內懸掛有乾隆禦筆「三希堂」匾,牆面以繪畫、壁瓶等裝飾。 西暖閣位於養心殿西側,分隔為數室,有皇帝讀書休息的三希堂,有皇帝批閱奏折、與大臣秘談的「勤政親賢」殿,還有供皇帝修行密法、拈香敬佛的佛堂。與正殿相比,這里的裝飾樸素無華,空間不大,僅有一些基礎的設施、擺件及文具。西暖閣北牆上方正中懸掛的「勤政親賢」匾,也是雍正所題,目的是警醒自己及後代要勤於政事、親近賢能臣子。西暖閣旁展出了「為君難」青田石異獸鈕印。「為君難」出自《論語·子路》:「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雍正製作此款「為君難」印章,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作為皇帝的職責。據史書記載,雍正在位期間的確做到了勤政親賢,他創立了軍機處,創立了密折制度,常常不分晝夜召見軍機大臣商討政事,夜以繼日批閱密折,任用賢臣,繼位後不久,就迅速鞏固和發展了康熙開創的繁榮局面。 文物記錄了歷史,許多文物雖不能一一還原,但從中可感受到古代君王的勤勉。
匠心鑄珍品,盡現中華文化精粹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萬壽無疆碗 四個一組,碗內分別有「萬」「壽」「無」「疆」四字篆書(資料照片)
自雍正起,清代皇帝經常在養心殿辦公,展廳內乾隆禦用文房四寶之一的掐絲琺瑯雲龍紋硯盒引人註目。據史料記載,此款掐絲琺瑯硯盒是乾隆親自參與設計,由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歷時一年多製作完成。乾隆對這款暖硯的製作要求極高,在材質、外形、工藝、落款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琺瑯作工人根據要求對暖硯進行反復修改,最終成就了此款清宮琺瑯作精品。這款硯盒做工十分精細,蓋面和四壁均以寶藍釉為地,掐絲鍍金飾威猛的坐龍,周邊環繞五彩祥雲,底邊飾海水江崖紋。這款硯盒隱藏著一個「小機關」,匣口處卡一銅制淺屜,內置二方極薄的端硯,匣內可儲熱水或炭火,以防冬季硯內墨汁凝固。硯盒巧妙地解決了硯墨冬天遇冷結冰凝固問題,保證了皇帝批閱奏折、進行書寫的連續性。在清代之前暖硯就已存在,但清代暖硯在材質和做工上更加講究,融實用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不僅可以作為實用器物,亦可以作案頭陳設。
養心殿既見證古代王朝的榮辱興衰,也曾打造出無數珍寶。打開它、走進它,了解這座宮殿的故事,進而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支點。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本期編輯: 孫岱吳亞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