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張

小夥伴們好,文章開始前,先跟大家說句悄悄話。

因為微信更改了推送規則,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如果不點『在看』或者沒有『星標』,可能就看不到我們的推送了!

如果不想錯過南風窗的精彩內容,就趕緊星標⭐我們吧!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張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3張

作者 | 施晶晶

由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反種族歧視抗議仍在上演,據《今日美國》統計,截至13日,全美超1600座城鎮暴發抗議活動,其中,歐美多國更上演了一場場「拆雕像大戰」。

6月21日,紐約自然博物館宣布,因帶有征服原住民和黑人的隱喻,將拆除入口處的西奧多·羅斯福雕像。

在此之前的6月18日,開國功臣華盛頓也被示威者拉倒,四天前,另一位開國功臣托馬斯·傑斐遜位於波特蘭中學前的雕像被繩子放倒,因為他們曾經是奴隸主。

即使是南北戰爭中廢除奴隸制的林肯,他的紀念堂廣場石座也被噴漆寫上「Not tired yet?」

至此,總統山上4位總統,3個倒下,1個被噴。無一幸免。

事實上,拆雕像運動已持續了3周,局勢愈發難以控制。

拆雕像運動還波及到了印度聖雄甘地,因他發表過種族歧視言論。印度駐美大使館前的甘地被噴上橙色塗鴉,工作人員被迫用塑膠袋包裹起來。

大西洋西海岸的英國,倫敦議會廣場前,前首相丘吉爾也因為生前言論被打上「種族歧視」標簽,示威者對著雕塑噴上「種族主義者」的塗鴉字樣。為防止有人再度動手,當地政府專門派警觀察守,之後直接用起了鋼鐵罩子。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4張

被打上「種族歧視」標簽的丘吉爾像

更為混亂的是,有右翼團體不滿丘吉爾雕像被侮辱,揚言將拆毀同樣位於議會廣場的曼德拉雕像。因帶領南非結束了種族隔離制度,曼德拉被當作反種族歧視的精神領袖。

倫敦街頭,險些上演「你毀丘吉爾,我砸曼德拉」的報復性對抗戲碼。政府聽到消息,提前給曼德拉雕像安裝了防護罩。

街頭的雕像攻防行動從美國蔓延至歐洲,推倒的目標也從反種族歧視延伸至反殖民歷史。

英國示威者推倒了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雕像,他是慷慨的慈善家,但他也曾擔任皇家非洲公司負責人,這家公司參與黑色貿易,將八萬非裔販賣到美洲,「順理成章」地成了抗議者的攻擊對象。

示威者還模仿警察鎖喉弗洛伊德一般,在科爾斯頓雕像上復制相同姿勢,隨後將其扔入水中。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5張

示威者鎖喉科爾斯頓雕像,科爾斯頓從販賣非裔奴隸貿易中獲取巨大財富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6張

雕像,一個靶子

破壞雕像是抗議者表達不滿的靶子,被選中的靶子主要是三類:南北戰爭時期的將領或官員、發表過種族歧視言論的政治家、種族殖民歷史的始作俑者或參與者。

這三類,可打擊的目標範圍越來越廣,如果說南北戰爭中代表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利益的人,叫得上名的屈指可數,可發表過種族歧視言論的大人物就不僅限於美國,尤其非洲殖民利益相幹者更集中在歐洲。這也契合了抗議示威從北美迅速蔓延到歐洲的軌跡。

被示威者選中的雕像裡,既有李將軍、丘吉爾這樣卷入種族不屈等議題的政治軍事人物,也有哥倫布、科爾斯頓這樣的掘金人或說抗議者眼中的殖民者。

比較來看,在美國,針對的主要是南北戰爭時期的歷史。南北戰爭雖然有解放黑奴的成果,卻仍有白人至上主義的遺留問題,捍衛南部內戰遺物成了他們的當代戰場。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7張

美國有人專門統計了種族主義紀念物,並繪制成地圖,高度集中在南部地區

在歐洲,針對的是殖民歷史,黑奴貿易使得非裔族群成了地位低下的異國流浪者,這種邊緣人地位延續至今,影響同樣深遠。

大洋兩岸不同的抗議焦點,也能看出非裔群體的痛點所在:不只是種族歧視,還包括殖民歷史。

眼下的抗議早已超出「弗洛伊德之死」與「警察暴力執法」的框架,也不只是反對種族歧視,應該說還暗含著重新理解殖民歷史的訴求。

一場發生在當下的抗爭運動,卻從歷史中尋找靶子,或許是人們意識到,種族問題的根在歷史。多年來在言辭、政策、文藝作品中刻意避免對少數族裔的冒犯,這種政治正確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掩蓋了問題,不能帶來少數族裔想要的平等。

BBC援引美國普查局2019年數據,人口數占比13.4%的非裔美國人,死於警察槍下的百分比占到了23.4%;占到60.4%人口的白人,死於警察槍下的人數占比36.8%。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8張

政治正確塑造的平靜社會表面下,處處是雷,弗洛伊德之死是被拔出來的那根地雷保險栓。

尤其是「政治正確」的論調強調了這麼多年後,歷史遺留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種族問題只是成為了政黨拉攏選票的工具,是大選年間兩黨電視辯論的一個固定戲碼。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9張

雕像的政治

雕塑是歷史的定格,它關於過去,卻又因為擁有物質實體留到了今天成為遺跡,同時又在觀念變遷中,內含著時代沖突。

反對種族歧視是政治訴求,如果從社會抗爭運動來看雕像,它是政治的。挑選人物、打造塑像、擺放在顯眼處、受人敬仰,這是權力意志的體現。

雕像的象徵意義大於物理意義,它的倒下遠比站立更引人註目。

抗議活動中,它不是作為一個石塊、鐵器被推倒,它體現為對權力合法性的沖擊,對現有秩序的不滿,是抗議者表演的抗爭姿態。推倒權威,也讓抗議者情緒激昂。

所以我們看到首相約翰遜、總統馬克龍表態明確:雕像不能拆。

6月12日,英國首相約翰遜連發八條推特稱:「丘吉爾雕像是一個永久的提醒,關於他從法西斯主義和種族主義暴政中拯救這個國家以及整個歐洲的成績。他有時表達了今天我們無法接受的觀點,但他是一個英雄,應該得到紀念。」

「非常荒謬和可恥。」他這樣批評雕像破壞者。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0張

約翰遜在推特中說拆除雕像無異於篡改歷史

隨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電視演講稱,法國不會對種族歧視妥協,但「不會抹掉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名字或痕跡,不會破壞任何一座雕像。」

路易十四時期的一個大臣真沒有那麼重要,但雕像存在本身意義非凡,示威者拆除雕像行動帶來的失序是對權力的冒犯。

鮑裡斯·約翰遜在另一次講話中說,不會容忍破壞公共財產和人身攻擊,事實上這個罪名沒有太大震懾力,但除此之外,似乎也不能說得更嚴重了。

相比之下,美國州長的態度顯示出更多分歧。

比如弗吉尼亞州州長早就想拆了李將軍的雕像,他公開表示:「(樹立雕像)當時就是個錯誤,現在還是個錯誤。」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1張

6月4日,人們聚集在弗吉尼亞州裡士滿的李將軍雕像周圍,呼籲將其拆除

不過紐約州長科莫就不這麼看,他支持在曼哈頓保留哥倫布雕像,並稱其為「代表了義大利裔美國人對這個國家的貢獻」,科莫本人就是一名義大利裔美國人。

盡管這兩位州長都是民主黨人。

州長隻對選民負責,那比起總統這樣的權力象徵,州長的角色更務實。對他們來說,平息騷亂是第一位的,而且州長的個人意志可以有更多的體現。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2張

再掀高浪

自騷亂爆發以來,圍繞種族問題被打擊的,不只是雕像。

全美的數十處以南北戰爭時期將領命名的軍事基地(這些將領大多也是奴隸主),也傳出了更名的動靜。美國《政治報》援引陸軍官員稱,陸軍部長麥卡錫對重新命名軍事基地「持開放態度」,國防部長埃斯珀也表示讚同。

一些以邦聯軍將領命名的街道也被要求更名。6月9日,紐約市長白思豪還表示,將在每個行政區的關鍵地段選擇一條街道更名為BLM街,並在街面噴上「BLM(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字樣。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3張

在通往白宮的街道上,政府讓人用黃色大字畫上了「Black Lives Matter」,還將拉斐特公園前的廣場指定為「BLM」廣場

一代經典《亂世佳人》也因為存在美化3K黨(奉行白人至上主義的組織,最早由南方邦聯軍老兵組成)、塑造了黑人奴隸的刻板印象、種族歧視色彩的臺詞爭議,被HBO暫時下架。

盡管HBO聲稱將不作刪減,另擇時機重新上線,並計劃在片中附加聲明,提示種族歧視的錯誤觀點。平臺發言人稱:若繼續保留在平臺而不加解釋,是不負責任的。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4張

這部於1939年上映的經典好萊塢影片又一次遭遇政治審查和批判

事實上,對這些具體問題的爭議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但以往更多是孤立的,這次運動提供了一個「算總帳」的契機。

地名、雕塑、好萊塢影片,這些不只是易於識別的符號代稱、觀賞性建築和休閒娛樂,時間積淀中,這些都是歷史文化的象徵物。對於這些爭議的討論,也是一種新的抗爭和協商方式。

時間倒回六七年前,同樣發生了兩起警察誤殺非裔青年命案,罹難的主人公分別是「特雷翁·馬丁」和「麥克·布朗」,同樣在全美引發持續數周的抗議示威和騷亂。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5張

013年,17歲的高中生特雷翁·馬丁(上右)被懷疑犯罪,遭警察射殺。2014年,18歲的麥克·布朗(下左)在未攜帶武器,且沒有犯罪記錄情況下,被警察射殺

追溯之前的公開報導,相比之下,弗洛伊德之死引發騷亂的特別之處有二:一是引發的抗議連鎖效應更廣,蔓延到了歐洲;二是抗議的目標從政治向文化歷史延伸。

特雷翁·馬丁和麥克·布朗命案引起的騷亂,輿論在暴力執法、槍支管控、自衛權的框架內,圍繞種族歧視和偏見就事論事,今天,是在政治法律框架之外,與文化歷史框架更活躍的聯動。

誠然每一次暴亂,包括媒體在內的輿論都會追溯歷史,但抗議者把歷史文化作為抗爭議題,轉化為行動和形式,卻是新變化。

抗議的歷史文化轉向釋放出縱深的信號——追根溯源,從歷史文化中重新確立少數族裔權益的合法性。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6張

重讀歷史

客觀來說,針對歷史文化的抗爭對少數族裔而言,這或許是漫長革命的開始。

眼下的抗議示威雖然仍舊夾雜著暴力和非理性,但其中對物的抗爭,其實比起人與人的對抗要緩和得多,也給協商和對話留出更多空間。

譬如,官方態度有所松動,願意做出更名、移除雕像、下架爭議影片的改變,表明社會仍然存在共識。

能得到對立方的支持或妥協,其實也證明了這一標準和訴求並非不合理。當然,前提是得先刨去那些趁勢作亂的抗議行為。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7張

6月19日是美國的「六月節」,又稱自由日或解放日,被認為是標誌美國奴隸制終結的日子。美國各地民眾當日舉行「六月節」集會遊行,抗議警察暴力執法和種族歧視等問題

但悲觀來說,以個別過錯否定整體,以問題否定成績,放大歷史中的過錯,從今天的價值觀出發進行批判,帶有強烈的歷史虛無主義特征,要求前人超越他所處時代的整體風氣,並不公平。

重新理解歷史,其中夾雜著合理的抗爭訴求,卻也無法避免被盲目之人挾持,官方和民間態度存在著明顯分歧。

如何看待這場重新理解歷史的運動?

更名、拆除雕塑是處理歷史遺存,攻擊名人雕像翻找黑歷史也意味著重新評價,批判和下架經典影片是當下對過去的價值觀審查,裡面藏著代際之間對歷史的態度和標準差異。

尤其對丘吉爾、傑斐遜這樣的偉人級雕塑下手,挑戰權威發泄不滿背後是價值標準的變動。

抗議者對丘吉爾、傑斐遜的評價已經跳出功過論視角,轉而用去種族歧視的標準進行價值重估,得出了「種族主義者」「奴隸主」的評定。

這裡並非在對雙方進行對錯評定,因為時代、立場和評判標準不同,是非對錯就不是絕對統一。

時代變了,評價歷史的標準也隨之變動。對種族歧視和殖民歷史的清算,也是抓住了尚未妥善解決的歷史遺留問題。

一座雕像鵠立在學校、廣場、圖書館,因仰視而崇高,很多時候這是一個不假思索的反應,但它是否真的值得尊崇,卻是少有人檢視的問題。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8張

雕塑是勝利者和既得利益者的視角,抗議者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裡麵包括少有人知的另一面歷史。這是騷亂當中隱藏的價值理性。

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在於,我們知道丘吉爾帶領英國乃至歐洲走出了至暗時刻,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他也曾經說過「我不承認美洲的紅色印第安人或者澳洲的黑人是被嚴重地虧待過。我不承認一個更強大的種族,一個更高級的種族,一個更加見過世面的種族,來到這裡奪走他們的地方,就是對這些人的虧待。」

史學界有句話,任何真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至少包括兩重含義:歷史不只是過去發生的事,也包括今人用當下的價值觀重新評價,以及從前人智慧中尋找經驗和出路,為解決當下的現實問題提供借鏡。

編輯 | 黃靖芳

排版 | GINNY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19張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0張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1張

更多推薦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2張

熱文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3張

圍觀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4張

故事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5張

商城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6張

雜誌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7張

滑動查看更多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7張

南風窗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簡歷:[email protected]

廣告、商務合作: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29張

nfcnewmedia

記得星標!點點在看讓理性的聲音傳得更遠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30張

雕像拆掉,全部拆掉 歷史 第31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