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意識: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辟邪意識

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向柏松

端午節起源於先秦,發育成擅長秦漢,定型於魏晉南北朝,迄今已逾兩千年。在歷史長河中,促成端午節萌生、發展的原始力量或根本原因,稱之為原動力。端午節節日名稱眾多、習俗豐富多彩、千姿百態,但是其中的龍舟競渡與食粽在全國可謂大同小異,並無繁多類別,而其中的辟邪習俗則體現出了端午節多姿多彩的特征。可見,其中的辟邪意識,可謂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辟邪,即避兇,也指驅除邪惡。辟邪的心理願望和要求,我們稱之為辟邪意識。端午節的辟邪意識源於先秦時期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的觀念。惡月惡日諸事不宜。不宜生孩,任命的官員不宜上任,不宜蓋屋,這些迷信的說法在《風俗通》《論衡》都有明確記載。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傳記》所記人物也涉及這種觀念。戰國時以養士著稱的孟嘗君,也是五月五日生,他的父親深受當時惡月惡日觀念的影響,要棄之不顧;他的母親將他藏著養大成人,其結果也並沒有危及其父。可見其說並無任何依據。原來,惡月惡日觀念源於古人對季節變換的觀察及其由此而生的哲學玄想。《禮記·月令》:五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古人認為五月是陰陽相爭、生死相搏的季節,所以有惡月惡日之說。

辟邪意識: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 第1張

漢代鎏金「中國大寧」規矩紋銅鏡,表現了對於國家、子孫平安的祈願

為了驅除惡月惡日之惡,遂產生了蓄蘭與蓄藥的辟邪方法。蓄蘭,即在五月五日采集蘭草,以作沐浴之用。《大戴禮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也。」屈原《楚辭》也說:「浴蘭湯兮沐芳華。」用蘭湯辟邪,是因為蘭草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而且有清冽的芳香。蓄藥,即五月五日采藥,以備平日之需,也為驅除邪惡。《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采藥之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嘗百草事跡。《淮南子》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嘗百草,既發明了農業,也發明了醫藥。而醫藥,最初是農業發明的伴生物。因為發明農作物過程中,容易中毒,必須要有草藥及時解毒。農業文明的發生發展,使中國人養成了采藥解毒之俗,也養成了辟邪意識。端午節辟邪意識的源頭即可追溯於此。由此可見,端午節習俗包含了最原始的文化因子,同時也是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文化因子。

辟邪意識: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 第2張

神農嘗百草

秦漢之際,發端於先秦的辟邪觀念與儀式得到長足發展,這是端午節發展定型的關鍵,因為,辟邪意識始終是端午節發展的原動力。這一時期實行了大一統政治,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動蕩與紛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社會的安定。安定統一的環境引發了民眾對生活越來越多的要求,因此越來越多的神靈被創造出來,以使人們得到虛幻的滿足。據《風俗通義·祀典》載,漢武帝時,祭祀神靈的廟宇大幅度增加,至漢平帝時,已增至一千七百所;神靈之多,可謂盛極一時。

辟邪意識: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 第3張

漢代瓦當,上書「長樂未央」

安定和平的環境也容易使人產生保持長久平安的強烈願望,於是,正神之外,又造出了各種各樣的鬼怪。鬼怪是人們用來施行巫術以獲得想像中的長久平安的工具,所以種類與數量繁多,僅睡虎地秦簡《日書》中記載的鬼怪就有71種。在秦漢民眾心目中,鬼與怪是有很大區別的。《禮記·祭法》說:「人死為鬼。」秦漢民眾心目中的怪,按照王充的說法是「物老成精」。

辟邪意識: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 第4張

漢畫像石上的神怪,有人形,獸形,也有半人半獸形

兩漢鬼神崇拜的盛行,極大強化了五月五日辟邪意識,先秦五月五日辟邪觀念與儀式到漢代更為興盛,惡月惡日直接被說成是兇日、死亡日。歷史上非正常死亡的人物都被說成是五月五日而亡,如伍子胥、曹娥父、曹娥、介子推、屈原等。同時,先秦五月五日蓄蘭、蓄藥單一的辟邪儀式得以廣為擴張,形成了涉及範圍很廣的形形色色的辟邪儀式,五月五日成了漢代舉國上下全體人民的辟邪日。兩漢辟邪觀念與儀式的大發展,不僅促進了端午節的定型,而且推進了端午節習俗多樣化發展與創新性發展。

魏晉南北朝,端午節基本定型,即在辟邪觀念與儀式的基礎上衍生出龍舟競渡與食粽習俗,形成了端午節完整的節日習俗體系。漢代五月五日死亡日故事,與劃龍、鳳舟招魂續魄儀式相結合,形成了端午節龍舟競渡祭祀歷史人物特別是屈原的習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端午條載:「是日競渡。」其下註謂:「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端午節食粽,也與辟邪有關。食粽原本為夏至習俗,魏晉南北朝時期移至五月五日。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夏至節曰,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當時雖然還保留夏至食粽遺俗,但普遍已移至端午。晉·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梁·吳均《續齊諧記》說明了粽子形成的原因,祭祀屈原將食物投入江中,為避免食物為蛟龍所食,人們用楝葉包裹食物,並用五色絲纏緊,這就形成了粽子。這顯然只是一種傳說,但它為食粽習俗註入了祭祀與辟邪功能,粽子也就成了端午節節令食品。

兩漢及其以降,在強大辟邪意識的推進下,形成了八門五花的辟邪習俗,其花樣不斷翻新、無奇不有。

其一,形成了門戶辟邪習俗。端午於門戶上置驅邪物,意在保戶全家人平安。

漢代出現了夏至與五月五日分別於門戶飾五色桃木與朱索辟邪的習俗。《後漢書·禮儀志》:「日夏至……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儺)止惡氣。」五色桃木和紅色繩索是避邪嚇鬼之物,用以飾門戶,開啟了門戶飾物辟邪的先例。

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掛艾於門戶的典型端午節習俗。《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於戶上,以禳毒氣。」將艾草紮成人形,飾於門,是為了禳除毒氣。

唐宋時期又出現了懸掛鐘馗畫像、張天師像的習俗,這顯然是道教滲入的結果。

辟邪意識: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 第5張

鐘馗像

其二,形成了配飾辟邪習俗。在身上佩戴飾物辟邪,意在保護生命平安。

漢代出現了五月五日在手臂上系五色絲辟邪的習俗。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又雲:「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送。」在手臂上系五色絲,不僅用於驅除鬼怪,也可避開兵禍,而且還可以使人長壽,所以又稱其為長命縷。

端午節的配飾還有香包,香包又稱香囊、荷包等,用彩布或絲綢等縫制而成小袋,有多種形體:正方形、長方形、菱形、桃形、鎖形等;也有各種動物形,如金魚、小白兔、小老虎、小貓等。內裝香草、香料或其他物品,有辟邪、裝飾、潔淨空氣之用。

江浙一帶舊時端午節婦女要頭戴健人。健人一般用金絲或銅絲金箔做成,為小人騎虎形狀,還有在上加鐘、鈴、纓、蒜、粽子等,插在婦女發髻上以辟邪。健人又稱豆娘。江南婦女端午頭飾以艾草人形為中心,點綴有多種小巧玲瓏的動植物造型物品,可謂玲瑯滿目,美不勝收。

端午節佩飾還用到扇子。扇子為五月仲夏常用之物,繪上五毒圖以辟邪,是應時令而形成的節俗。唐代已有端午贈扇習俗。唐·馮贄《雲仙雜記》:「端午,術羹、艾酒,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辟瘟扇。」稱五月端午所贈之扇為辟瘟扇,可見贈扇辟邪之意。端午節佩飾還有五毒符。五毒符由蛇、蠍、蜈蚣、蟾蜍、壁虎等組成,也有用其他物種代替其中之一的,如蜘蛛、蜂等,或繡織於服飾,或繪於紙上,或做成小物件用於裝飾,用法不一。

其三、形成了端午飲食辟邪習俗。由端午節辟邪又衍生出了端午節一系列飲食習俗,其中食粽是端午節最具標誌性的飲食習俗,前已述及。食粽之外,圍繞辟邪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端午食俗。

比如飲雄黃、菖蒲酒。端午飲雄黃酒時,還要以雄黃酒塗抹兒童面頰耳鼻,或在額角寫一「王」字,借用猛虎之威,以震邪魔。吃五黃——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吃十二紅——油爆蝦、炒紅莧菜、鹹鴨蛋黃、朱砂豆腐等。端午節還有吃打糕、綠豆糕、煎堆、薄餅等食品的習俗,或與辟邪有關、或與夏至有關。

其四,形成了遊戲競技辟邪習俗。端午節華夏本帶有巫術性質的辟邪儀式,後來大都演變成了遊戲競技活動,其中多有兒童遊戲活動。

如射柳,又稱「剪柳」「踏柳」等,流行於北方地區,為契丹族、女真族以及後來的八旗子弟端午節習俗。端午節清晨,采柳樹幹若干,插於操場,柳樹桿上削成靶心。參賽者騎馬奔跑射柳,射中者為勝。弓箭本是驅邪物,此處用於射柳比賽,既有強筋健體之功效,也含有驅邪之意。打馬球,也是北方端午節的主要競技娛樂活動之一。

采藥辟邪又衍生出兒童鬥草之戲。《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鬥草有兩種方法:一是文鬥,每人用采得的花草名尷尬刁難,答不上者為輸。一是武鬥,即用草之莖拉扯,莖斷者為輸。文鬥需多識花草之名,如「狗耳朵」對「雞冠花」,「觀音柳」對「羅漢松」之類。遊戲娛樂之中又增添了審美情趣。

辟邪意識: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 第6張

清金廷標畫《群嬰鬥草圖》

端午節除上述遊戲競技活動外,尚有拔河、鬥力、打石仗、滾鐵環、端午景等。這些遊戲競技習俗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與端午節辟邪主題存在聯繫。

其五,形成了多種大型群體辟邪儀式。

端午節辟邪儀式還發展成了不少大型的群體辟邪儀式,除了龍舟競渡之外,有的地方端午還要舉行劃旱龍船活動。節日期間,人們象徵性地劃著「旱龍舟」,在街道、舞臺、平壩上遊走,俗稱「迎鬼船」帶有巫術驅邪性質。在湖北黃石市西塞山,將端午節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以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八為「大端午」,當地人更重視「大端午」,過「大端午」,當地人要舉行神舟會。神舟於五月十五紮成,當天午夜開光安放,此後方稱其為「神舟」;五月十六,由八名青壯年將「神舟」從「龍宮」內抬出,在村裡挨家挨戶遊行,鄉親們早已擺好香案,備好祈福用的些許大米和茶葉,恭迎「神舟」到來;五月十八為送舟日,讓神舟順江而下流入大海。該節日表達了當地民眾對無病無災、健康長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祈望。

辟邪意識: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 第7張

黃石西塞山神舟會 吳志堅 攝

端午節的辟邪習俗涉及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給人們帶來了遊戲、競技、飲食、審美等方面的愉悅,而且給人們帶來了強大的心理安慰,五月五日成了全民防疫日,生命關照日。辟邪是人類的本能,驅除一切危及人類生命財產的妖魔鬼怪,使個體的生命得到延續,使家庭成員的生命得到延續,使物種的生命得到延續,始終是人類最原始、最持久的強烈願望。端午節之所以能夠花樣翻新地發展,主要得力於辟邪意識這種強而有力的原動力持續不斷的推進!同時,在新的歷史時期,辟邪的內容與形式也在不斷更新,不斷朝著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方向發展,從而獲得更為蓬勃的生命力!


向柏松|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本文配圖由作者提供

辟邪意識:端午節形成發展的原動力 歷史 第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