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記憶 | 羅揚:回憶王尊三同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2019年7月19日,中國文聯迎來了自己的70華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寫來賀信,紀念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在中國文聯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的時間節點上,中國藝術報推出了厚重的兩期特刊,回望歷史,展望未來,回饋強烈。

而更早前推出的「慶祝中國文聯成立70周年」專欄,更是因為呈現了有溫度的文聯歷史而引發極大共識。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深感,關於文聯發展史的記錄還有很多空白和模糊之處,這對面向未來的文聯來說,實乃一種遺憾。因此,中國藝術報不定期推出「文聯記憶」專欄,著力追溯文聯初心,挖掘文聯史料,激活文聯記憶,為文聯留跡存真。熱忱期待廣大文聯工作者、文藝工作者、讀者來稿,或寫人,或記事,只要與各個時代的文聯發展史有關,都在歡迎之列。「文聯記憶」,期待著您。

本期「文聯記憶」為您推出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曲協名譽主席羅揚為本報精心撰寫的特稿《回憶王尊三同志》

文聯記憶 | 羅揚:回憶王尊三同志 歷史 第1張

王尊三

回憶王尊三同志

羅 揚

王尊三同志離開我們50多年了。他在去世前幾年健康狀況就很不好,又遇到林彪、「四人幫」橫行,深感憂慮和痛苦,致使病情日趨惡化,終至不治,於1968年秋辭世,使我黨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曲藝界失去了一位先驅者。我協助他工作10多年,同他朝夕相處,耳濡目染,深受教益。往事歷歷,難以忘懷。

把說書當作一種戰鬥武器

  王尊三同志原是一位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1892年生於河北省唐縣一戶農民家庭,讀過幾年私塾,從小喜歡大鼓、說書。他心靈手巧,有一副好嗓子,彈一手好三弦,從師後又能勤學苦練,注意發揮自己的特長,很快成為一位說唱西河大鼓的好手,名聞四鄉;從青年時代起,他就背起大鼓、三弦,遠離家鄉,說唱賣藝,走遍了黃河南北和長城內外的城鎮、鄉村。在黑暗的舊中國,虎狼當道,民不聊生,他作為一個流浪藝人,飽嘗了風霜饑寒之苦,受盡了反動政府、惡霸地主以及地痞流氓的壓迫、剝削與欺侮。他看到人民的疾苦、民族的災難,恨透了舊社會,恨透了帝國主義,深深地同情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無論走到哪裡,他都特別賣力地說唱那些農民英雄故事和楊家將故事,他覺得,這樣的書自己說著「解氣」,大眾聽了也覺得「對勁」。實際上,他已經自發地把說書當作一種戰鬥武器來使用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他正在外地說書。有一天,忽然遇到一位老鄉告訴他:毛主席、朱總司令領導的八路軍到了冀中,家鄉解放了!他早先就聽人們傳說毛主席、朱總司令領導的共產黨和紅軍能夠救中國、救窮人,盼望能早日見到他們。現在這一天終於來到了。他激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打起鋪蓋卷,背著三弦、大鼓,回到自己久別的家鄉,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亡工作。他先後被推薦為村抗日自衛會主任、縣文救會副主任,在黨的領導下,他同八路軍戰士和抗日工作人員一起,冒著敵人的炮火,動員大眾、組織大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表現出很高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愛國熱情,工作得很出色。不久,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更加自覺地走上革命的道路。

  王尊三同志是我國新曲藝的先驅者。他在江湖賣藝多年,深知廣大人民大眾是多麼地喜愛曲藝,而好的曲藝又具有多麼大的吸引人、感動人的力量。參加革命後,他學習了革命的道理,看到在抗日根據地流行的革命歌曲、戲劇等文藝節目對於廣大抗日軍民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心想,像說書、大鼓這樣簡便靈活、這樣為廣大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為什麼不能編演些新書詞為抗日戰爭服務呢?於是,他努力編演新書詞,用以歌頌共產黨和八路軍,歌頌抗日根據地的新人新事,揭露、打擊日本侵略者和漢奸賣國賊,鼓舞抗日軍民一心一德地和敵人作鬥爭。無論工作多忙,他總是擠時間把他所見所聞的英雄人物和戰鬥故事編寫出來、演唱出去。由於他政治熱情高,熟悉根據地的鬥爭生活和大眾語言,有真情實感,又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曲藝的表現形式和技巧,他所編演的新書詞都能起到很好的鼓舞、戰鬥作用。許多地方和部隊都請他去演唱,其所到之處無不受到廣大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

  1938年,他編演了一篇新鼓詞,名叫《保衛大武漢》,演得威武雄壯、有聲有色,簡直唱轟動了,大家見了他,都親切地叫他「大武漢」,這就是其「大武漢」這個綽號的由來。他的演唱感人至深,於此可見。以後,晉察冀邊委會發現王尊三同志是編演新曲藝的能手,調他專業編演新曲藝,以充分發揮他的藝術特長,並委托他帶頭做好團結民間藝人和改進曲藝藝術的工作。這時候,他學習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工作在整個革命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更加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和積極性。他深入大眾、深入敵後,繼續創作和演出了大量的新鼓詞,如《晉察冀的小姑娘》《親骨肉》《英雄女兒王桂香》《皖南事變》等作品,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抗日軍民的生活和鬥爭,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戰鬥意志,是對黨和人民的讚歌,也是對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無情揭露和血淚控訴。為了把黨和毛主席的聲音傳送給敵後的人民,鼓舞他們的鬥爭勇氣和信心,王尊三同志常常冒著生命危險,黑夜到敵人炮樓附近的村落、山溝去給大眾說唱新書。鼓點敲響了不行,就用毛巾蒙起鼓面,使聲音小些。有一次驚動了敵人,炮樓上響起槍聲,他料定敵人不敢貿然下來,仍然心不跳、音不顫,照樣把書說完,周圍的聽眾都深深為他這種堅定、沉著、勇敢的精神所感動。他就是這樣無私無畏地把自己的生命和藝術貢獻給人民。

把自己的全部精力

都放在發展黨的曲藝事業上

  王尊三同志十分重視團結、改造民間藝人和改造說書藝術的工作。他走到哪裡,就把哪裡的曲藝藝人組織起來,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覺悟,鼓勵他們按照毛主席指引的文藝方向,努力編寫新曲藝,為爭取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的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當時,王尊三同志工作過的一些地區的新曲藝活動能夠很快地活躍起來,是與他的辛勤工作分不開的。

  1949年以後,王尊三同志先後擔任中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曲藝研究會主席、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盡管由於戰爭年代艱苦生活的折磨和在長期工作中過分勞累損害了他的健康,但他還是保持著革命戰爭時期那樣一種熱情、那樣一股幹勁、那樣一種拼命精神。

文聯記憶 | 羅揚:回憶王尊三同志 歷史 第2張

1953年9月,中國曲藝研究會成立合影

  王尊三同志的革命責任心很強,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發展黨的曲藝事業上。他常說,全國曲藝藝人成千上萬,如果能把他們都好好組織起來,幫助他們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該是多麼重要;人民喜歡曲藝,黨重視曲藝,毛主席、周總理關心曲藝,我們一定要努力把曲藝工作搞好。他認為,某些文化主管部門的同志對曲藝採取輕視態度,是缺乏大眾觀點的表現,是很不對的。1953年,全國第二次文代會召開前夕,有一位文化部門的負責人竟提出取消全國性的曲藝團體,王尊三同志聽後非常生氣,他說,重視還是輕視曲藝工作,這是關係到黨的文藝事業的大事,是關係到大眾文化生活的大事,對這樣的事情,我們不能不據理力爭;這決不是因為自己幹這一行就說這一行重要。他和趙樹理、王亞平等同志商議後,立即致信黨中央領導同志,提出意見和要求,使問題得到解決。為了建立全國性的曲藝團體,把曲藝事業推向前進,他總是不辭勞怨、不知疲倦地工作。在中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工作階段和中國曲藝研究會成立初期,要開展工作,缺少幹部和辦公的地方,困難得很。他四處奔走、呼籲,真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我同他朝夕相處,沒聽到他說過一個累字、叫過一個苦字。同志們勸他注意休息,但非到病情實在不允許他再工作的時候,他總是不肯離開工作崗位。他常說:「許多好同志都為革命犧牲了,我們活著的,就要多做工作;不這樣,就對不起他們。」他永遠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位,關心黨的文藝事業勝於關心自己。新中國成立後,他所處的地位變了,生活條件變了,但他還和戰爭年代那樣,不居功自傲、不擺架子、不搞特殊化,始終保持著一個革命者應有的艱苦樸素的作風。他關心同志,虛心傾聽大眾的呼聲、意見和要求,直到生命垂危的時刻,他還在關切地詢問一些同志的工作和生活。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和優良作風。

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謙虛態度

  王尊三同志對新曲藝創作抱有極大的熱情。他認為創作更多的反映現代題材的優秀作品,是發展社會主義新曲藝的關鍵。除了帶病堅持工作,他擠時間創作了近百篇新曲藝作品,如鼓詞《志願軍英雄馬玉祥》《解放平壤》《兩情願》《大生產》《新拴娃娃》等,都廣泛地被傳唱,很受大眾歡迎。王尊三同志也很重視改編工作,他認為,將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為曲藝,是迅速改變曲藝演出面貌、擴大新曲藝陣地的一個重要的有效的方法。他先後改編了《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新兒女英雄傳》《活人塘》等近十部中長篇作品,以適應演唱新曲藝的需要。他改編的作品,大都經過比較嚴格的選擇。他說,改編那些思想內容好、故事性強、人物性格鮮明、已經在大眾中有影響的作品,大眾歡迎,見效大;如果原著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比較低,改編起來就很困難。在著手改編之前,他對原著的主題、人物、情節、結構等,都認真進行分析研究,然後再根據演唱的要求,重新加以調整,努力做到既忠於原著,把原著的精華都保留下來,又有所刪除、有所增益、有所創造,使之具有說唱藝術的特色。他還很注意處理好說和唱的關係,什麼地方該說、什麼地方該唱,都力求安排得合理、恰當,使說白部分盡量做到交代清楚、有表現力,唱詞盡量寫得精煉、生動,有感情、有韻味,好唱好聽,能感染聽眾。

  王尊三同志對傳統曲藝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很重視。他根據毛主席關於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指示,親自整理出不少傳統唱詞,如《穆桂英指路》《美猴王》《認親戚》《遊西湖》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優秀作品。他認為,傳統曲藝大都是勞力人民的創造,我們沒有理由輕視它、拋棄它,但一定要分清哪些是民族性的精華、哪些是封建性的糟粕,好好地加以揚棄;即使是基礎很好的傳統曲藝作品,也要認真整理、加工、提高,使之呈現出新的面貌,以滿足大眾文化生活的需要,並作為創造新曲藝的借鏡。

  無論是搞創作,還是改編、整理工作,王尊三同志都認真對待,盡心盡力地去做。他戴著老花眼鏡,手執小羊毫筆,總是不停息地伏案寫作,常常廢寢忘餐。每當寫出一篇或一部作品之後,他又總是像小學生那樣虛心傾聽周圍一些同志或大眾的反映,反覆修改。他這種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謙虛態度,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尊三同志全心全意、勤勤懇懇地為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奮鬥了一輩子,他的革命精神,他對黨的曲藝工作的貢獻,是不會磨滅的。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學習他,要更加勤奮地工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覺得,這也是對逝者的最好的紀念。

文聯記憶 | 羅揚:回憶王尊三同志 歷史 第3張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