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揭開了古代富二代的一面:從不缺錢,永遠是少年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李白揭開了古代富二代的一面:從不缺錢,永遠是少年 歷史 第1張

今日話題

字數:3166閱讀時間:6.5min

好的家世背景是培養人才的基礎,無論是官宦世家還是家資巨富抑或小有安康,只有在吃飽穿暖的情況下才能考慮更多的東西,這也符合馬洛斯需求的理論。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古代富二代們的隱秘生活。

(四川省綿陽江油市北郊昌明河畔的李白紀念館。IC photo / 圖)

最近,李白又火了。

有人提問:「李白一輩子沒怎麼工作過,整日遊山玩水,他的錢從哪兒來?」無數網友疑惑:李白從24歲開始就一直在旅行的路上,一生幾乎漫遊了整個中國,「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大唐第一「無業遊民」為什麼可以活得這麼滋潤?

細究下來才曉得,人李白有祖產。雖說李白的身世一直諱莫如深,但有考據認為,李白是唐宗室李建成之後人。這可能有點不著邊際,那就來點實在的。李白的前兩任老婆許氏和宗氏,都是宰相的女兒。這意味著即便不是家資萬貫,也絕對夠吃喝生活了。再加上李白一生寓居各地,也結識過不少有錢的大佬,資助不斷,因此也夠他旅行和吃喝了。

所以,說李白是官二代和富二代,是絕對不為過的。而在歷史上,也只有類似李白這樣的二代們,才有絕對的選擇權,是做官,還是退守田園縱情山水。

官二代才是主流

家世不是一張簡單的名片,在古代,尤其是隋唐開科舉之前,家世是衡量一個人能否進階的根本。司馬遷,也就是寫出《史記》的這位,我們都知道他堅持真理、不畏皇權、敢說真話,最重要的是能忍辱負重寫出史家之絕唱。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卻沒有細想過,他的這些優良的品格是怎麼一點點培養出來的,總不會憑空出現吧?

司馬遷的祖父不是官,卻頗有家資,四千石的粟米換了九等大夫的爵位,雖然很小,但全家得以免除了徭役。古代沒有官爵的百姓,縱然有家資萬貫,那也需要定期給皇家和官家服徭役。有錢人可以想辦法通融免除,沒錢的小老百姓,幹了自家的活兒,還得給公家免費出工,試想生在這樣的家庭,那讀書識字基本就免談了。

而司馬遷小時候就受教於孔安國和董仲舒。孔安國是孔子的十世孫,彼時著名的經學家,董仲舒就是那位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人。這樣的受教育環境,堪比矮大緊常自誇的小時候在清華園裡,隨隨便便到某位知名教授屋裡串門啊。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做了太史令後,司馬遷則大部分時間還留在老家,繼續耕讀的生活。你別以為他天天種地去了,所謂耕讀,類似於學歷的鍍金。西漢那時還沒有科舉呢,想要做官,無非是有家世、推薦、孝廉三種形式。前兩種基本上都被官宦世家壟斷世襲了。

而舉孝廉這種形式,就是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薦,通過就能做官。至於推薦的標準,肯定得能讀書識字,還要通曉經書,其次得人品好,做人做事要符合儒家所推崇的要求。對了,被諸葛亮在兩軍陣前罵死的那位,就是舉孝廉入官的。

這樣的標準,普通家庭的子弟基本上是可望不可及。那位「采菊東籬下」的五柳先生,還有發明了登山履的謝靈運,年輕時候的入仕,也不得不屈從於這種制度。這二位的家世背景,也完全當得起二代的稱號。尤其謝靈運,唐代劉禹錫那句「舊時王謝堂前燕」,說的就是謝靈運的祖上。他的爺爺是打敗苻堅的謝玄,他外婆則是王羲之的獨生女,這就是標準的世族大家。

即便到了唐代出現了科舉制,普通家庭的讀書子弟有了晉升之門,可跟那些世族大家對比起來,還是有天壤之別。王維和孟浩然都能寫田園詩,然而前者的出身是河東王氏,家世背景好,二十歲上下就中了進士。而孟浩然,是湖北襄陽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但跟王維的家世比起來差距就非常明顯了。孟浩然一輩子未能入仕做官,應試的能力是一方面,家世背景也是很重要的一面。

重要到同樣的才學,如果家世深厚,入仕的門路就順暢無比,若是家境一般,就得一波三折了。

人們都知道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卻不知道他家是河東柳氏,世代為官,他母親是范陽盧氏,家世也十分深厚。這些人脈關係和家世,為其鋪就了順利的入仕之道。相比之下,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他的家世就很坎坷了。幼年喪父,生活沒有依靠,科舉考試也是一波三折。曾經向宰相三次上書自薦,人家一次都沒搭理他。正是因為有這種切身的體會,韓愈才會發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慨嘆。

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古時二代們以官二代居多,尤其是那些被人所熟知的二代們,其祖上基本都曾為官。古代四民士農工商,財富雖然是基礎,但讀書才是進階的根本。那些世族大家都是書香門第,古代積累財富的目的,同樣也是為了後代讀書入仕。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之下,二代們的家世雖然有財富,但不齒於顯擺,他們更願意推崇自己是耕讀傳家。

(司馬遷。IC photo / 圖)

疏於教養的二代們

紈絝子弟當然也有,而且都是因為疏於教養所致。

比如石崇就勉強算一個。這哥們兒的父親石苞是西晉開國功臣,不過,石苞在臨終分家的時候,卻沒給石崇半毛錢,他知道這兒子有出息,能夠自己打拼出來。老爹畢竟是功臣,石崇入仕一路做到了散騎常侍。

有權有錢之後,石崇最大的愛好就是露富擺闊,當時整個晉朝計程車族階層都在醉生夢死之中。石崇曾和王愷鬥富,王愷也不可小覷,他就是司徒王朗的親孫子。所以這哥倆都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聽說王愷家用糖水洗鍋刷碗,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燒;王愷用絲綢編制了四十裡長的屏障,石崇就用綢緞編織了五十裡長;晉武帝賜給王愷兩尺多高的珊瑚樹,石崇見了親手把它打碎,還說這算什麼,我還你棵更大的。可見,這就叫窮奢極欲了。

然而,彼時二代們的這種奢靡風氣很快就導致了天下大亂。也難怪在開啟了南北朝模式後,像陶淵明和謝靈運這樣有抱負的二代們,不屑於跟這幫敗家子為伍,不得不懷著滿腔的憤懣寄情於山水。

在當時,天下是被紈絝二代們操縱的,蕭寶卷算是集大成者。他是南朝齊的第六個皇帝,小時候就不喜歡讀書,整天在皇宮裡抓老鼠玩,就這樣一點點地荒廢了。當了皇帝後,四處搜刮金銀寶器,喜歡敲鑼打鼓用很大的排場上街遊蕩,更大的愛好是在皇宮裡當小販賣東西。就這樣鬧騰到了19歲,最終在叛亂中被身邊的太監砍死了。

家業家世都算是富,一個是物質基礎,一個是關係人脈。從皇家到世族,敗家的子弟畢竟不算多,因為富裕起來的家庭,最看重家教。

從古人的角度看,為國盡忠是二代們最好的出路。

二代們無論是財富還是人脈,都有利於自身更上一層樓,沒有多少人會主動選擇萎靡和安於現狀。再者,古代科舉制度成熟後,普通家庭想要進階,基本需要集三代之力,最典型的當屬晚清名臣曾國藩了。

就像曾國藩在《臺州墓表》中所說:「吾曾氏由衡陽至湘鄉,五六百載,曾無人與科目秀才之列」。不用說得太遠,曾國藩爺爺之前,家裡就是安於現狀,有吃有喝就行了。從他爺爺開始,立志要進階,除了積累財富之外,他還讓自己兒子拼命讀書,好不容易才中了秀才。不過此時曾國藩的父親年齡已大,把希望又寄托在了曾國藩的身上。到了曾國藩這一代,曾家已經有兩代之資,雖不是巨富但也衣食無憂,曾國藩青年時可安心讀書學習。

好的家世背景是培養人才的基礎,無論是官宦世家還是家資巨富抑或小有安康,只有在吃飽穿暖的情況下才能考慮更多的東西,這也符合馬洛斯需求的理論。

第一代人需要拼命地積攢家業,沒有時間讀書更沒有機會參加科考。第二代人在第一代人的基礎上,不愁吃穿了,但因第一代人忙於家務,沒有時間悉心培養,所以考中的可能性也不大。只有到了第三代或者三代以後,家業有了,有了更多的時間和資源來培養下一代,孩子們才有可能通過科舉而最終步入仕途。

從另一個角度看,古代農耕文明產業單一。士農工商,人中龍鳳的階層只有士族官員,所以這些二代們一輩子孜孜以求的,都是如何當官。求官往大了說是家國天下、施展抱負,往小了說能夠使自己徹底進行階層的躍升。現代社會考不上公務員,隨便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做出成就,然而古代要是不能當官或者不能當重要的官,一輩子的才華也就付諸東流了。

正因為如此,縱然是像李白這樣崇尚自由的人,也會放低身段到長安去謀求發展。可懷抱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志向,最終還是因為不會阿諛權貴,只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繼續四處流浪了。

雖說衣食無憂,但他一生的情緒狀態真的如自己詩中所表達的那般自由快樂嗎?恐怕未必。世事多舛,詩歌不過是避難所罷了。

至於像孟浩然這樣完全沒有入過仕的人,所有的才學和抱負也都只能「把酒話桑麻」了。

李白揭開了古代富二代的一面:從不缺錢,永遠是少年 歷史 第4張

相幹文章推薦

李白揭開了古代富二代的一面:從不缺錢,永遠是少年 歷史 第5張

除了背LV包、戴iwatch的小狗王可可外,王思聰還養了柯基和法鬥,還有龍貓,鸚鵡甚至是羊駝……看著王思聰寵物們的幸福生活,有網友一邊感嘆著:活得不如王思聰的寵物,我也想當王思聰的「寵物」。

↓點擊閱讀↓

《王思聰花重金養鴨,你願意成為富二代的「寵物」?

· 南周知道出品 ·

· 未經授權 不可轉載·

· 但是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點一下,知識的儲備又增加了

李白揭開了古代富二代的一面:從不缺錢,永遠是少年 歷史 第8張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