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張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2張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全 文 約 2300字

閱 讀 需要 7分鐘

在古代中國戰爭史上登臺亮相的諸多冷兵器中,戟無疑是具有超高人氣、被不少擁躉奉為「神兵利器」的存在。呂布、張遼、薛仁貴等一票名將正是靠著這種大殺器在沙場上縱橫馳騁,建立了一番功勛。可是,這種曾經倍受將士們青睞的兵器,在南北朝之後便逐漸邊緣化,到唐宋之後更是極少出現在戰場上,反倒變成了一種典禮儀仗類武器。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戟的式微?它又是怎樣被漸漸從主戰兵器庫中剔除出去的呢?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3張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4張

上圖_戈矛合體的戟

戟是矛(槍)和戈的復合體,簡而言之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這就使一種兵器既具有戈的勾割能力,同時也具備矛的刺擊功能,從而顯著提升了持戟者的戰鬥效能。早在殷商時期,就出現了關於戟的記載。到春秋戰國時,戟已成為軍隊中的常用兵器之一。名士毛遂就曾以「持戟百萬」來形容楚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雖是誇張之說,但足以反映出戟在當時的地位。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5張

上圖_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銅戟

正因為戟可以發揮出矛和戈兩種兵器的特點,而且戟的手柄一般都比較長,能夠壓制諸如刀劍等很多短小的武器,使對手無法傷及自身,同時又能對敵方造成傷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可以說戟在實戰中有著很大的優勢,因而在秦漢時期得到了更為普遍的運用與發展。

大家所熟悉的漢末三國,更是戟類兵器大行其道的時代。據史籍記載,董卓、劉備、孫權都曾有過使用手戟的記錄。而發生於215年的那場著名的合肥大戰中,交戰雙方都大量使用戟。戰鬥中,張遼自呼己名,持戟直沖敵陣,斬殺吳軍數十人,一直沖到孫權的將旗附近。而孫權被迫退居高地,以手持長戟的戰士組成防禦陣型。可見,不論進攻還是防禦,戟都深受當時各方勢力的青睞。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6張

上圖_漢畫像石上使用手戟計程車兵

不過,到了兩晉南北朝,戟的地位發生了明顯下滑。在三百餘年的南北戰爭時期,戟在戰鬥中的應用較三國相比少得可憐。比較著名的一次,是晉軍名將祖逖(即「聞雞起舞」典故的主人公)占據太丘時,敵將樊雅夜間遣軍突襲晉軍大營。樊部入營之後,「拔戟大呼」,直撲祖逖大帳,晉軍亂作一團。好在祖逖判斷敵兵不多,喝令諸軍不得妄動,並親率左右反擊,最後將敵擊退。

但除此之外,戟的風頭卻被槍及馬槊等長桿刺擊類兵器所搶走。在今天能看到的反映南北朝時期的壁畫或雕塑上,各方軍隊裝備的多是長槍類兵器,持戟的要麼是儀仗隊,要麼是並不承擔一線野戰任務的將帥親衛隊。

而到唐宋時期,戟更是呈現出明顯的衰落趨勢。除少數將領使用外,野戰軍中的戟基本讓位於各種長槍或長柄刀。按照《唐律疏議》的規定,在當時,鎧甲、弩、矛、槊、具裝這五類兵器是不允許私人擁有的,而刀、短矛、弓箭、盾不在禁止之列。無論是禁止還是允許擁有的名單上,都沒有提到戟,可見戟已經不再是流行的常用兵器了。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7張

上圖_商代戰車的結構圖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8張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9張

上圖_戎右負責使用大型武器進行揮擊及殺傷範圍

那麼,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 首先,戟在一定程度上是配合車戰的武器。

我們知道,戰國之前,中國冷兵器戰爭的野戰形式以車戰為主,戈便是為適應車戰而產生的。車戰時,一輛戰車三個人,一人駕車、一人持弓、一人持戈。因為雙方的戰車並非直接進行正面碰撞,而是在兩車相錯時,通過戈手揮戈來橫向攻擊對方,因此使用戈進行勾割要比直刺好用得多。

而戰國時隨著步兵方陣的興盛,特別是漢朝時期騎兵的崛起,無論騎兵、步兵都是以向前攻擊為主,長槍(矛)類兵器的直刺優勢要遠遠優於戈的勾割。戟雖然可刺可勾,但論刺它不如長槍,勾割時由於鐵制護甲的普及,其發揮的作用又遠遠沒有之前理想。特別是戈的橫支與矛尖的連接處,受限於制造水平,很容易在激烈碰撞後折斷(所以才會有「折戟沉沙」一詞)。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0張

上圖_宋代重騎兵馬鎧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1張

上圖_唐朝時期的重騎兵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2張

上圖_吉林集安高句麗族三室墓壁畫甲騎具裝戰鬥圖像,使用的武器已不是戟

到南北朝時,隨著人馬皆披重甲的具裝型重騎兵的出現,戟的殺傷力已經比較「雞肋」了,故而其讓位於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3張

上圖_唐代鎏金馬槊,馬槊,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

  • 其次,即便是在漢末三國這一戟類兵器盛行之時,戟也並非唯一的主流兵器。

在漢代,隨著鐵制護甲的普及和騎兵的發展,人們嘗試過很多長柄直刺類兵器以適應騎兵之間的正面對決,例如鎩、槊、鋋、矟等。經過不斷地理論研究及實戰查驗,最終結構簡單但非常實用的矛、槊類兵器脫穎而出,成為了將士手中的新寵。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4張

上圖_馬槊,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

三國時,張飛、馬超都是善使馬槊的名將。到兩晉南北朝時,各方勢力的騎兵幾乎都選擇以馬槊作為主戰兵器。且因為具裝騎兵的出現,戟放棄了已經無用的勾割功能,橫枝改為向上折翹的造型。這種改變的初衷是為增加一個刺擊的尖鋒,但實際上多出一個尖鋒沒有太大用處,反而增加了生產和訓練成本。

對於文盲率較高的古代將士來說,武器自然是越簡單越好。到了遼宋金元時期,隨著灌鋼法的廣泛運用及冷鍛技術的出現,連長槍的破甲效能都受到了極大制約。因此這時期的軍隊便依賴於鐵鞭一類的打擊兵器來有效殺傷得到優質鎧甲保護的敵軍,戟就更沒了用武之地,其被軍隊放棄也是遲早的事。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5張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6張

上圖_鉤鑲是一種漢代常見的、鉤、盾結合的復合兵器

  • 第三,談及戟的衰落,就不能不提它的一個天敵——勾鑲(亦寫作「鉤鑲」)。

說來有趣,它和戟一樣,也屬於復合型兵器。它是將盾、鉤合二為一,其本體是一面盾牌,盾牌的上下兩端則安裝鐵鉤。一般其下端鉤長為十五公分,上端鉤長為二十五公分。作戰時,士兵可左手持勾鑲,右手握刀或槍。當敵方用戟發動攻擊時,己方可以順勢用勾鑲的鐵鉤勾住其橫支,令其在短時間內無法再次攻擊,然後緊接著用右手持握的刀或槍反擊敵人。這種武器的出現,使戟遭到極大的克制。而隨著戟逐漸被邊緣化,勾鑲也就失去了存在價值,最後退出了歷史舞臺。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7張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8張

上圖_北宋《大駕鹵簿圖書》中可見,所用的冷兵器已不見戟的身影

不過,戟在唐宋之後雖日趨式微,但或許是因為頗具顏值的緣故,它並未像勾鑲那般徹底淡出人們的視野,而是和斧鉞一樣,逐漸成為一種禮器。如《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太宗制舞圖,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披銀甲,執戟而舞。」

此外,唐代還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的辦公機構門前可以陳列長戟,並由此形成了專門的列戟制度。而在普通民眾之間,戟也深受習武練武之人的喜愛,直到今天練戟者仍屢見不鮮。

參考資料:

【1】《史記》《戰國策》《東觀漢記》《三國志》《晉書》《魏書》《細說中國古代冷兵器戰爭》

【2】《中國歷史百科全書˙軍事卷》徐寒

【3】《後三國戰爭史》陳峰韜

更多精彩 點擊觀閱

1.西班牙、墨西哥的銀幣,為何會成為我國明清時期的流通貨幣

2.當了20年太子,在位不到1年的明仁宗朱高熾,為何猝然去世

……………………….END……………………….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帳號【歷史大學堂】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臺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19張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20張

你「在看」了沒

曾經大殺四方的神兵利器「戟」,為何唐宋之後極少出現在戰場上 歷史 第21張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