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原來是袁世凱批准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藍字進入「會讀書的人」,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

春節原來是袁世凱批准的 歷史 第1張

春節原來是袁世凱批准的 歷史 第2張

圖|清 福貴 《歲朝圖軸》

我們邀請朱隱山來寫的專欄「詩詞歲時記」,從去年立春開始,寫了除夕,寫了元宵,寫到今天的春節,「詩詞歲時記」就圓滿結束啦!節後的新詩詞專欄叫「詩詞地理志」,朱隱山每周選一個城市,講述歷朝歷代詩詞中呈現出的城市風貌。

我們應該會寫到你的城市。

——年夜飯吃太飽的飯飯

詩詞歲時記 · 春節

我們如今所說的春節,主要指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寬泛點說,則應包括舊年最末一日的歲除之夜(除夕)。民間之謂「過大年」,就通常指從歲除之夜到正月初一整天的這個時間段。

但以近世以來數百年的習俗來論,從臘月廿三或廿四起,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都屬於「春節」這個大的范疇。

作為春節的正月初一是農歷的歲首。但它之得名為「春節」,卻是很晚近的事情。

古代歷朝以當時通行全國之歷法,來計算每年的開端日,無論使用何種歷法,每年總有第一天,便是歲首。

先秦時期,夏代以春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十一月為正月,所以「三代」的歲首並不在同一天。

先秦時期歲首的名稱非常多,有諸如上日、元日、改歲、獻歲之類的不同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指舊年結束、新年開端的辭舊迎新之日。

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以太陰歷(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為主、融合了太陽歷里的廿四節氣為補充的《太初歷》,被制訂出來運行日期和指導農事。

籠統地說,自漢而後,到選用公歷紀元以來,傳統中國使用的是這樣一種陰陽幹支三合歷的歷法,合而為俗稱的農歷。

而這最開始的《太初歷》,和傳說中的夏代一樣,以春正月一日為歲首。此後兩千餘年里,固然有短暫改變的情況(比如新莽和武周),正月之為歲首的習俗,卻被一以貫之了。

這歲首日,自兩漢以下,又分別得了這樣一些名稱:三朝、歲旦、正旦、正日、元辰、元日、元首、歲朝、元旦、歲日、新正、新元等等。

是的,諸位沒看錯,舊歷的歲首,如今的春節,在漫長的兩千年里,有各種各樣的叫法,包括我們如今非常熟悉的「元旦」,卻沒有「春節」——因為在那些時候,所謂的「春節」通常是指立春日。

以「春節」特指農歷歲首,得遲至1914年1月21日。

彼時新生的民國,根據兩年前頒布的《臨時大總統關於頒布歷書令》,採用格里高利歷,即當時流行之公歷,以融入世界潮流。由是規定,據新的國歷,以格里高利歷的1月1日為「新年」,即今之謂「元旦」,當時卻並不這麼叫。

民國三年1月21日,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內務部民治司第一科為新歷法與舊風俗的相容,經內務總長朱啟鈐審閱同意,向袁世凱總統呈文:

大陸舊俗,每於四時令節,遊觀祈獻,比戶同風,固由作息之常情,亦關人民之生計。本部征采風俗,衡度民時,……擬請:

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大陸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鑒核施行……

此次呈請,獲得了袁世凱的批准,並在1月23日被通令全國。所以,農歷正月初一有「春節」之名,於今僅有百餘年歷史。

至於公歷的1月1日,奪用了原本用以指代舊歲首的「元旦」之稱,則出自1949年9月27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而對於「春節」,則繼承了民國的新制。

民國正當古今新舊交匯之際,體現在歷法上亦如此,所以,此時的中國,兩種歷法體系並行:循新歷以行政、執法、國際交往,循舊歷以安排農事和社會日常生活。

這是一種折中調和的方案,兼顧了新舊、中西的不同情形風俗。

此後,元旦的歸元旦,春節的歸春節,二歷並行,都有假期……

本文的「春節」,當然是以今日語境來論,指農歷歲首。但對於古人而言,在詩詞里寫到歲首,不會用「春節」字樣,他們筆下的「春節」,都是指立春。他們用得最多的幾個稱謂是「元日」「新年」「新正」和「元旦」。

王安石的《元日》,興許是這類詩里大眾知名度最廣的一首了,寫的就是農歷歲首那一天的情形: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我少時鄉居歲月里,正月初一爆竹連天的景像實在是標配,不比如今,很多城市出於安全考慮,都有限制燃放鞭炮的政策,而導致過年顯得有些冷清。

這辭舊迎新之際燃放爆竹的習俗,見之於王安石筆下,可以認為,至少到北宋,人們開始普遍使用與如今形態相近的爆竹來慶賀新年了。這種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的東西,又叫編炮(鞭炮),到清末被改進為色彩絢麗的「煙花」。

屠蘇是一種藥酒。據南朝梁代的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農歷正月初一,人們要穿戴整齊,給親朋道賀,喝椒柏酒、桃湯和屠蘇酒以慶新年。這套習俗傳承至宋,依然隆重無比。

在王安石的筆下,元日正逢冬春交替前後,冬去春來,東風送暖,暢飲屠蘇,恰是新年平安喜樂的場面。「曈曈」本指明亮,又指「日初出漸明」的狀況,形容旭日初升而漸至光芒萬丈這個過程里的形象。

在一派光明和煦中,人們於新年第一天,高高興興地將家里掛著的舊桃符換成了新的。

桃符指畫有門神(或題著門神名字)的桃木板,掛在大門旁以驅鬼辟邪,每年正月初一更換一次。新桃舊符是互文,指新的和舊的桃符。王安石《元日》里的情景,側重於辭舊迎新的瞬刻,定格於春風、屠蘇酒和初生旭日的光芒。

對於詩人而言,元日這一天帶給他們的,更多時候是無限的感慨。既有冬去春來、辭舊迎新的欣慰,亦有流年不居、歲月輪替的悵然;既有平安喜樂、團圓和美的歡欣,又有青春老大的自憐與隱憂。

這份祝願與隱憂,原是一體兩面: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這是唐人盧照鄰的《元日述懷》。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得知,除了前述各種叫法,新年元日亦有「小歲」之稱。

這個稱呼為何也被用來指代元日,我其實不是很能理解背後的關聯,不過古人在這些方面的名目常有混用之處,如明代謝肇浙的史料筆記《五雜俎》,就曾經提及這種混用,還拿盧照鄰詩舉例:

臘月之次日為小歲。今俗以冬至夜為小歲。然盧照鄰 《元旦》詩雲:「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則元日亦可謂之小歲矣,亦猶冬至亦可謂之除夜也。

唐以前小歲指臘九,唐以之稱冬至夜,但謝肇浙認為盧照鄰的詩又給出了另外的佐證,即小歲又指新年元日,好比冬至夜有時又代替除夕被稱為除夜。感覺是一筆糊塗帳。

盧照鄰詩開頭說,自己初為官時,連中級官職都沒做到,後來退隱不出,回歸田園了,但依然安享盛世,在辭舊迎新之際,對酒當歌。

而此時,春風已起,鮮花盛開,隱居之處草木滋生,之上輝映的日光神采照人,四鄰俱羨。

唐代學者李周翰就《文選》里選的謝朓《和徐都曹》詩,對「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註釋道:「風本無光,草上有光色,風吹動之,如風之有光也。」應是盧詩「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的出典和理解路徑。

元日辭舊迎新,萬物有輝光,澤及草木,而物候年年至此,將要開啟新的輪回,頓時煥然一新。

這是盧照鄰眼中的新春元日,他說:「願得長如此。」一方面當然是感念靜好歲月所饋贈的恩澤,另一方面亦是預示了這靜好的難得。

春節的習俗非常豐富,可謂傳統節令風俗的集大成,不過大體都在專欄開設之初,大概一年前,寫除夕和立春時談到過。無論如何,春節總是過一個闔家團圓,其樂融融,而這所謂熱鬧,自然是人情之熱與氛圍的喧鬧。

生活於元末明初的雲間人(今上海松江)邵亨貞,擔任過一些小官,甚至在松江當地做過從七品的訓導官(類似於松江教育局長),足跡不離鄉里,活了近百歲,在詩詞上成就不菲。

他有一闋《戀繡衾》,盡見普通人度歲首的情態,寫於辛醜元日,應是尚在元末的1361年的那個歲首日:

門前爆竹兒女喧。

野人家、時序尚然。

盡說道、春來好,老來人、長怕換年。

東風到底無崖岸,也殷勤、相過小園。

第一是、朱顏改,縱花開、羞插鬢邊。

所謂「野人」指沒有官職的平民之家。人們辭舊迎新,慶賀新年,不止是達官顯貴,普通人亦鼓舞歡欣。但對於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的春天,對於青壯年和老年人來說,心態是不一樣的:「老來人、長怕換年。」

這一年,邵亨貞五十三歲,在當時算是老人了。對於新的一年,他內心充溢著一種獨特的況味——

春風無窮無盡,到了相應的令時,便如約而至,遍布各處,連我這小園亦不遺漏。不過人之將老,朱顏不再,即使到了春暖花開,亦不適合鬢邊簪花了。

宋代以來,男子鬢邊簪花已是習俗,普遍的社會風氣,甚至衍為禮制。蘇軾任杭州通判時,在吉祥寺賞牡丹,就賦詩涉及到了此習俗,且對於人老簪花頗有幾分讚賞的意思: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可見相比於豁達的坡公,邵亨貞對年華偷換的驚心程度更甚一些。

金代末年的詩人王寂,一闋《踏莎行·元旦》則寫得更喜慶一些,涉及到彼時的歲首習俗,亦談得上是豐富——爆竹、桃符、沐浴、道賀、祝願、飲酒。

爆竹庭前,樹桃門右。

香湯浴罷五更後。

高燒銀燭,瑞煙噴金獸。

萱堂次第了、相為壽。

改歲宜新、應時納祐。

從今諸事願、勝如舊。

人生強健,喜一年入手。

休辭最後、飲酴酥酒。

萱是草本植物,北堂樹萱,可以令人忘憂。古制北堂為主婦居室,後因以萱堂指代母親。

王寂的詞里說他元日慶賀新年時,亦祝母親健康長壽;而萬象更新的日子,要送出他最美好的祝福:諸事遂願,新年勝舊年,人生強健。這元日的高潮,結束在酣暢飲用屠蘇酒的熱鬧喜慶中——酴酥,即屠蘇。

我想,這是新年最應景的祝福了吧。而在這新正里,人稱「樊美人」的清末大才子樊增祥,填的《臨江仙慢》則將整個從元日到元宵的半月風光寫盡:

巷陌太平鼓,千門爆竹,並作春聲。

少年事、朱樓系馬彈箏。

新正。

有金船酒,銀橋月、氣象承平。

逢人日,看定王紅萼,別有風情。

香清。

韋郎晝寢,一晌茶熟詩成。

好栽培芳樹,待燕停鶯。

飛觥。

對昆池水,南山雪、老眼常明。

江南路,又杏花春雨,迎接先生。

《北史·魏收傳》內,引董勛答問禮俗的話,說:

「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意謂上古神話時代,創世者在初一到初七的日子里,分別造了以上生靈,人為第七日所造,所以正月初七就叫人日。漢代以來,至於清末,在整個新年正月的節慶氛圍里,人日依然廣受人們重視。

樊增祥說,太平鼓點,千門爆竹,都是報春的訊息;少年郎意氣風發,朱樓駐馬,金船銀橋,承平氣象,而到了人日看定王台(在湖南長沙)上花開,當是別有一番風情吧?

新正的到來,意味著重啟了四季輪回,無論少年還是老者,都應當感到歡欣,任過官的西安終南山雪融,隱居的江南杏花春雨聯翩,加上他度過了童年的長沙紅萼正鮮,這正是一個人一生最好的幾個時候啊。

春節原來是袁世凱批准的 歷史 第3張

春節原來是袁世凱批准的 歷史 第4張

春節原來是袁世凱批准的 歷史 第5張

✜朱隱山的「詩詞歲時記」:

小年 | 今天主要任務是祭灶神

大寒 | 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

臘八 | 過了臘八就是年

小寒 |小寒之初,即見梅開

該教孩子讀哪些古詩詞呢?

冬至 |冬至比春節還重要!

大雪丨一年將盡,老虎求偶

改不了生理基因,可以改文化基因呀!

小雪 |小雪無雪,吃各種黑乎乎的食物

詩詞中的消費降級

立冬 | 吃火腿,釀黃酒,送長者厚襪子

漢語世界里「作詩」的才鬼

霜降 | 寒冷來臨前不可多得的甜意

重陽 | 派人給長者送菊花

寒露 | 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

中秋 | 看到月亮就想到你

這個中國人曾買下瑞典一座島,你一定知道他

喜歡娘一點的男性,這風氣持續了一千年

白露 | 既是告別,亦是相迎

乾隆當皇帝時,最好的詩人卻是他

中元節 | 另一種團圓

處暑 | 吃鴨子

七夕 | 要心靈手巧,還要多生孩子

大暑 |大暑後,秋涼也就不遠了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此處和故鄉一樣美麗,我不必再回去了

小暑 | 無事小神仙

蒼蠅你為什麼跑到我身上來避暑……

端午 | 角黍包金,風物依然荊楚

在獲得不朽前,歷經了人生的遲暮與頹唐

芒種 | 此春不過是萍水相逢

吃瓜之外,紀曉嵐還有哪些消暑好方法?

小滿 | 枇杷楊梅熟了,鰣魚也好吃

美男子熊黑肱的趣味人生

八句八事,絕大神力

立夏 |終於立夏了立夏了立夏了!

他刪得盡?他真捨得刪?

上巳節 | 唱出春日戀歌的最好時辰

曹操的滄海文心

才是清明三月近,須要詩人妙句

眷眷往昔

春分|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

隋煬帝的《春江花月夜》

驚蟄是嫁人的好時節

古典中國的情人節

除夕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同樣是在雪天,杜甫就可憐許多

立春 | 今天立春,不吃餃子!

春節原來是袁世凱批准的 歷史 第6張

?你長按二維碼關注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