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資料圖。
最近,26歲的鄭女士(化姓)回想起自己的經歷仍心有餘悸。一周前,離出月子還有兩天,鄭女士突然感到右腿疼痛、腫脹,無法行走,被送到太和醫院。一查她右下肢的血管內有血栓,整個下腔靜脈被堵住,導致腿腫。若不及時治療,血塊脫落將可能導致肺栓塞,引發猝死。
坐月子坐出血栓,右腿腫成「大象腿」
一個月前,鄭女士的第二個寶寶順利出生。坐月子期間,鄭女士是家里的重點保護對象,多數時間被要求臥床休息。
與第一次坐月子不同的是,生完孩子半個月後,她總覺得右側腹部和腰部疼痛,偶爾還牽扯著右腿疼。她懷疑是腎結石,可到醫院一查沒有發現結石的蹤影,只好回家接著臥床休養。
直到月子的第28天,鄭女士早上起床,右腿隱隱作痛,擼起褲腿一看,右腿明顯浮腫。到了晚飯時間,鄭女士的右腿腫得硬邦邦的,無法彎曲。
家人將鄭女士送到太和醫院普外三血管外科病區,護士一量,發現她的右大腿腿圍比左腿整整粗了6公分。
經查,確診鄭女士為右下肢深靜脈血栓,且血栓形成廣泛,累及右下肢至下腔整個深靜脈系統,相當於右下肢這條回流的「高速公路」全線堵塞。
血栓位置兇險,醫生及時置入「保護傘」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又稱下肢靜脈血栓,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凝結,表現為單側肢體突然腫脹、疼痛。相比於右側,左髂靜脈受壓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左下肢出現深靜脈血栓的幾率要高出右下肢3—5倍。
太和醫院普外三血管外科病區主任潘俊峰告訴記者,下肢深靜脈血栓本身並不會危及生命,但是血栓呈絮狀漂浮在靜脈內,極易脫落,成為血管里的「定時炸彈」。「一旦脫落的血栓隨著靜脈血回流,經過右心室進入肺動脈引起肺栓塞,患者就可能會因來不及搶救而猝死。」
「70%下腔靜脈血栓患者有肺栓塞的可能,一旦血栓到達腎靜脈,那麼患者的成活率只有三成。」潘俊峰說,鄭女士的血栓位置十分兇險,血栓頂端距離腎靜脈僅兩公分,必須馬上手術,而且難度極大,需要手術操作迅速且定位極其精準。
確定了血栓位置,潘俊峰立即採用非常規的頸靜脈途徑,在患者下腔靜脈內放置一枚可回收型濾器(俗稱「濾網」)。這個「濾網」的置入對保障患者的生命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攔截內科治療中自行脫落或者後續介入手術過程中脫落的血栓碎塊,預防其進入肺動脈導致致命性肺栓塞的風險,為患者撐起生命的保護傘,為後續吸栓、溶栓治療贏得寶貴時間。
每靜坐1個小時,患「飛行病」風險增加10%
下肢靜脈血栓最初被稱為「飛行病」,這是因為在長途飛行過程中,由於飛機的艙位空間狹窄,無法自由移動雙腳,容易造成小腿血流瘀滯,形成血栓。調查顯示,每靜坐1個小時,靜脈血栓的形成風險會增加10%,靜坐90分鐘,膝關節的血液循環降低50%。
潘俊峰表示,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三大致病因素。除了遺傳因素外,外傷患者、外科手術患者、孕婦和剛生完孩子的產婦,以及老年人等,都是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此外,經常坐辦公室的人,經常玩電腦遊戲、打麻將、坐長途車和飛機的人,若不定時起身活動,也容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除了清淡飲食、多喝水,最重要的是要動起來。比如,長期坐辦公室的上班一族,可以經常站起來走走,或者多做「踩縫紉機」動作;如遇長途旅行,可以在座位上伸屈足背,讓小腿肌肉收縮幫助血液回流。此外,愛美女性要少穿高跟鞋,減少避孕藥等藥物的攝入。
誤漏診率高,下肢不明原因腫脹要盡早就診
由於靜脈系統存在大量的側枝循環,早期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並不會妨礙靜脈血的順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長度、堵塞較嚴重、下肢血液回流受阻的時候才會有臨床症狀。這可能是下肢靜脈血栓臨床上誤診率、漏診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肢深靜脈血栓通常表現為雙側肢體不對稱性水腫,可惜的是,很多人不重視下肢腫脹,還以為自己是走路多了累了。」潘俊峰提醒,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目前最常見的肺栓塞前奏,及時發現它,可以幫助我們及早送醫診治,拯救生命。
潘俊峰表示,如果腿部出現疼痛或者壓痛,經常是從小腿開始;外傷或久坐久臥後下肢腫脹,包括踝關節和足部,兩腿的粗細不一樣,相差較大;皮膚發紅或者明顯的變色、發熱等症狀,要考慮可能是肢體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症的表現。尤其是上述症狀後,又發生呼吸困難、胸痛、咳血,則可能是發生了更兇險的肺栓塞。這時一定要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記者 鮑歡 通訊員 李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