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奶、黃疸、紅疹…超全護理指南,打包帶走,新手媽媽不慌(一)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剛出生的新生兒,免疫系統不健全,護理起來難度很大,如何從飲食、護理等各方面正確護理呢?

小編總結了非常全面的護理寶寶知識,新媽媽們都看看吧!

注意事項

1、嬰兒任何用藥必須遵醫囑,成人用藥很多可致嬰幼兒殘疾甚至死亡。

2、嬰兒生後要逐漸適應正常生活環境——白天光線亮且相對嘈雜;晚上暗且相對安靜。千萬不要做成白天拉窗簾、躡手躡腳,晚上開著長明燈。

3、小寶寶禁止大力搖晃,傷害大腦,嚴重可致腦出血和輕微腦震蕩。

4、不要捆綁新生兒身體任何部位,尤其是小腿,隨著孩子生長,雙腿會逐漸自然變直。

5、任何時候,避免臉部遮蔽,以防止新生兒窒息,尤其寶寶頭部附近不要有玩具、尿布、包裝袋等。

溢奶、黃疸、紅疹…超全護理指南,打包帶走,新手媽媽不慌(一)

AAP關於母乳的推薦方法

註:AAP為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Pediatrics)的簡稱。

1、每天8-12次母乳餵養

2、每次餵養完至少一側乳房排空

3、孩子喂哺時,可聽有節律的吸允和吞咽聲

4、出生頭兩天,嬰兒至少排尿1-2次

5、如果存在粉紅色 尿酸鹽的尿,應在出生後第三天消失

6、出生後第三天開始,排尿次數應在6-8次/24小時

7、每24小時至少排便3-4次

8、 每次大便應多於一大湯勺

9、第三天後每次可排軟黃便4(量多)-10(量少)次

一、餵奶

新生兒出生後要盡早且盡可能多地吸吮媽媽乳房,吸吮越早、吸吮越多,越利於乳汁分泌。此間,不要給孩子大量喂水,但應監測體重變化。

生後幾天的嬰兒,只要每天能接受至少8次餵養;每次餵養時能聽到孩子吞咽的聲音;每天能見到嬰兒排尿,顏色不是粉紅色尿酸鹽結晶尿;排便是黃色或淡黃綠色便;

出生後體重下降未達出生體重的7%,就說明媽媽乳汁已充足,應堅持純母乳餵養。如果必須添加配方粉,應是每次母乳餵養後添加。

餵養嬰兒不是定時餵養,應按需(饑餓需)餵養。剛出生的嬰兒,需求餵養沒有規律;大約兩周後逐漸形成2-3小時為周期的餵養。嬰兒清醒期間,餵養間隔會短;睡眠時餵養間隔會長,每日7次餵養為宜。

寶寶睡覺要及時給小寶寶翻身,剛吃完奶側臥位,半小時後建議再翻身。

母乳成分由非常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母乳餵養兒的大便多偏稀,而且次數也偏多。這種現象不屬於腹瀉,是正常現象。

溢奶、黃疸、紅疹…超全護理指南,打包帶走,新手媽媽不慌(一)

二、寶寶吃飽了嗎?

不論書上,網上,還是經驗上,對嬰兒進食都有推薦量,但並不意味是必須遵守的”法定量”。

每個孩子有著自己的實際接受量,衡量進食量是否合適的標準,應是孩子每次主動接受量,進食後舒適度,排便狀況,更重要的是生長結果。只要自主進食後,無不適且生長正常,就說明此量嬰兒可接受。

只要每次餵養能自然間隔到2小時左右,就說明孩子能吃飽。嬰兒饑餓的早期表現是動作增多、逐漸不安,然後才是哭鬧。若突然哭鬧,可能與腸脹氣、排尿便等有關。

嬰幼兒知道飽嗎?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得不夠多,可稍吃多點又怕積食。孩子知道”飽”和”餓”,新生兒都是如此。吃飽後偶爾有吐奶或嘔吐現象,屬發育中正常現象。若常出現,屬胃食道反流,應咨詢醫生。

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當發現孩子出現動作增多,精神不集中,就意味著孩子餓了。當孩子拒絕進食時,就可認為孩子飽了。讓孩子多體驗 “饑”和”飽”,對養成良好的進食非常有益。

三、拍嗝

給新生兒拍嗝,對絕大多數新手父母是件難題。如果家長對抱孩子還沒有經驗,給大家一個小推薦:

大人躺在躺椅上,身體與地面大約呈45度角。孩子吃奶後趴在大人身上,頭部稍高出肩部,以免窒息。大人可以輕拍或撫摸嬰兒背部,即使不去撫摸,幾分鐘內孩子就會打嗝,這種方法應該簡便、安全。

拍嗝新手父母通常沒有經驗,加上新生兒都很軟,拍的時候需要把寶寶豎起來難度比較大,大人抱的時候一定一個手拖pp和腰,一個手拖著脖子,防止腦袋亂晃。 孩子吃完奶後,先平著抱會,之後慢慢立起來,可以讓寶寶的頭靠在大人的肩膀上,立一會兒通常自己會打嗝。

實在不打嗝,用手做成中空的形狀,輕輕拍後背。或者再把孩子放平一會兒,再立起來。這個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掌握竅門,如果不拍出來,孩子很容易溢奶。

溢奶、黃疸、紅疹…超全護理指南,打包帶走,新手媽媽不慌(一)

四、溢奶

嬰兒有溢奶現象,多是生理性食道下端和胃賁門口比較鬆弛,在腹壓增加時出現的返流現象。多不需特別治療,幾個月內逐漸減輕直至消失。

但在溢奶期間,可將床面變成15-30度的斜坡,選擇側臥可有效減少溢奶。

注意:不是枕高枕頭,而是全身,最起碼是上半身在斜坡面,才不會對脊柱產生不良影響。

溢奶、黃疸、紅疹…超全護理指南,打包帶走,新手媽媽不慌(一)

五、洗澡

是否應給小嬰兒,特別是新生兒天天洗澡?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與家長的經驗、室內溫度等因素有關。但有一點需提醒家長,嬰兒皮膚嬌嫩,洗澡時不要頻繁用浴液。用溫水洗澡,1-2周使用一次浴液!

每天給寶寶洗澡並不麻煩,但是也要注意局部的清洗,包括小pp和脖子下面,尤其是小pp,每次拉粑粑之後,用濕紙巾從上往下擦。

女寶寶千萬注意不要把粑粑黏到前面的地方,之後用清水洗pp,洗完後用紗布沾幹晾一會,保持pp幹爽就不會紅pp的。

注意不要用紗布搓皮膚,一定沾著擦,小孩子的皮膚薄,總使勁擦也會紅pp 給寶寶洗澡時會避開肚臍的地方,洗澡後用脫脂棉簽消毒肚臍周邊,晾乾再把肚子那兒的扣子扣上,注意千萬不要把結痂的地方碰掉。

六、臍帶護理

嬰兒生後斷臍,殘端很快乾燥呈蘑菇樣,遮住臍帶根部,致一些分泌物不易排出,造成局部感染,出現黃色/血性分泌物。

每日清理新生兒臍帶殘端,不是僅局限表面,應清理到臍帶根部。由於臍帶殘端已失去神經控制,因此清理時不會出現疼痛。一般兩周左右臍帶會脫落,脫落後,再堅持清理幾日。

護理方法:洗澡後要將臍帶周圍的水吸幹,可用75%的酒精消毒臍帶部位;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勤換尿布,防止尿液污染臍帶。如果臍帶脫落後傷口不愈合有滲血或膿性分泌物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治療。

七、黃疸

很多母乳餵養嬰兒,新生兒黃疸可持續1-2個月。只要生後不是病理性黃疸,黃疸水平不超過15mg/dl甚至是17mg/dl,就沒有必要過分緊張。

嬰兒的黃疸水平是否需照光的指征與生後天數有關,不要因為存在不嚴重的黃疸,就輕易暫停母乳餵養、輕易接受不該接受的配方粉、輕易服藥退黃。

很多黃疸指數超過17mg/dl,醫生會建議考慮光療,推廣照光治療新生兒黃疸很重要。醫院內可進行光療但需住院,對不嚴重者,醫院將光療毯租給家長,就可進行家庭光療。這既可減少住院費用,又可照光治療,還可在家繼續母乳餵養。

不要認為新生兒出現黃疸就 一定應該停止母乳餵養,換成配方粉;更不能認為配方粉在嬰兒早期可預防黃疸、利於體重增長。

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原因是生後紅細胞破壞增多(因胎兒期處於高紅細胞水平)、肝臟功能不成熟、腸道排泄慢等原因所致。照光、增加餵養都會有效,光療是非常安全的方式。多吃奶,多排便,也可促使膽紅素快速排出體外。

正常食物中,包括母乳在內,含極少的葡萄糖。除非低血糖,沒理由口服葡萄糖,葡萄糖是藥物,不能隨意給嬰兒口服。葡萄糖屬碳水化合物,不可能去除新生兒黃疸,葡萄糖作為藥物,主要治療低血糖。

八、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在促進骨骼發育方面有重要意義。正常嬰兒每天需400國際單位。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少,所以推薦每天補充400國際單位。配方粉餵養,要根據情況酌情補充,建議咨詢醫生。懷疑佝僂病,可檢測血液維生素D水平後合理的干預補充。

溢奶、黃疸、紅疹…超全護理指南,打包帶走,新手媽媽不慌(一)

九、痘痘與疹子

新生兒臉上出現的痘痘,既與捂熱有關,也與來自母親的激素有關,稱為新生兒痤瘡。建議保持嬰兒臉部幹爽,適當使用嬰兒潤膚露,也有幫助。

新生兒身上紅色、高出皮膚的紅疹應是新生兒紅斑。分布於軀幹或四肢,不伴癢感,與乾燥空氣、浴液等刺激有關。

嬰兒生前泡在羊水中,生後暴露於空氣中,皮膚受乾燥刺激。胎兒身上覆蓋一層胎脂,能很好保護皮膚,生後不需立即用浴液將其去除。新生兒紅斑多於3-7天自行消失,不需藥物治療。

嬰兒的皮膚非常嬌嫩,容易出現紅疹。出疹的主要原因與局部過熱、不透氣有關。母乳餵養時嬰兒臉部與母親乳房緊密接觸,餵養後就容易出現熱疹。餵養後用柔軟的紙巾或毛巾擦拭嬰兒臉部,可減少紅疹出現。

濕疹又稱為特異性皮炎,其表面粗糙,基底發紅,伴有脫屑和滲出,主要因為寶寶自身皮膚太嬌嫩的原因。輕微的濕疹,每天清洗後塗抹嬰兒保濕霜,每天多塗兩遍。嚴重的請就醫,大夫會給開藥膏,遵醫囑使用。

治療嚴重尿布疹的最好方法保持局部持續乾燥。每次排便後用清水沖洗臀部,盡量不用紙巾或軟布去蘸幹,多晾一晾,保持乾燥。

包括新生兒在內的1歲以內嬰兒由於頸部相對短,頸部皮膚特別容易出紅疹、潰爛、脫皮,局部有異位,甚至感染。保護頸部乾燥是非常快速有效之法。比如:鼓勵孩子清醒時扒著、用吹風機弱檔熱風吹頸部皮膚等。

十、體溫

對新生兒來說,一般體溫不超過37.5度都是正常。由於新生兒包括大腦在內的臟器功能不成熟,自身控制體溫能力有限,稍裹多些,體溫會升高,建議給新生兒包裹不要過厚。

十一、腸絞痛

生後3周至滿4-6個月內的嬰兒最常見嬰兒腸絞痛。主要是胃腸發育不成熟,配方粉餵養兒更多見。

表現為:腸脹氣、易哭鬧、睡眠不安、易打嗝/吐奶、排便費勁但大便不幹、喜抱/趴著但不喜平臥、排氣多但生長正常。與驚嚇、缺鈣等無關。

有效治療方法:家長不要過於緊張;多趴著;西甲矽油口服(遵醫囑)。

6個月內嬰兒不明原因哭鬧,特別是定時哭鬧,應首先考慮嬰兒腸絞痛。此間,進食正常,往往因哭鬧引起家長錯誤認識為頻繁饑餓致使餵養頻繁,出現生長正常,常超重。這種現象為生長問題,西甲矽油、益生菌有明顯緩解作用,”等待”是必須的。

如果因對嬰兒腸絞痛認識不足,已經出現餵養過頻引起的生長過快,可通過讓嬰兒俯臥、順時針按摩腹部、口服西甲矽油等方法,減緩嬰兒劇烈哭鬧的機會,以減少餵養次數。

再有,鼓勵孩子多趴著,即可減少腹痛機會和減輕腹痛程度,也可增加嬰兒運動量,還可利於全身肌肉協調性,促進大腦發育。在大人看護下,即使不足3 個月的嬰兒也可趴著睡覺。

白天需要頻繁餵養,可能與腸絞痛有關。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趴著,這樣既利於嬰兒排氣,也利於緩解腹痛。頻繁餵養就有可能造成大便偏稀和泡沫多。這應與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無關。

對4-6個月以內的嬰兒,包括新生兒在內,出現睡眠不安,陣發哭鬧,頻繁"饑餓"等現象,應考慮嬰兒腸絞痛。原因與胃腸發育不成熟有關,其中對牛奶不耐受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多趴著可緩解腹痛,西甲矽油和益生菌也可部分緩解腹痛。對於配方粉餵養的嬰兒換成部分水解配方會有較好的效果。

還有其他的護理知識在下篇哦!

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讚、轉發和收藏

有什麼想說、想問的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小果君將及時為您回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