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工作的原因,最常遇到新手爸媽詢問寶寶的皮膚、黃疸、臍帶、餵奶等問題,針對常見的皮膚問題做以下的說明:
屬於無害會自己消失的
新生兒毒性紅斑:原因不明,新生兒在出生後二至三天到兩三周,在軀幹臉上或四肢出現大小不一定的紅斑點,斑點中心可能有1-2mm的黃白丘疹點,偶爾中間會有膿皰,寶寶並不會有不良反應,病灶可在一周後消失但也可能持續到三周之久。名字雖然有‘毒’這個字,實際上不需治療會自行消失。
粟粒疹:約有一半以上的新生兒會看到,在前額鼻頭外耳廓有針頭大小、白點狀的小丘疹,是因為未發育完全的皮脂腺所形成,多在一星期左右消失,不須治療。
結晶性汗疹及痱子:這兩者都是由於排汗不良所造成。結晶性汗疹是汗水堆積在角質層下方造成身上出現易破小水皰。痱子則是汗水堆積在汗腺管中形成具有瘙癢感的紅色丘疹。要除去過多的衣物,避免悶熱就會自行改善。但是初為人父母者及爺爺奶奶深怕寶寶穿少了讓他著涼,所以就把寶寶包得緊緊的,而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都未能完全作用,再加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因此造成了小嬰兒身上長滿痱子。我個人的經驗是我穿幾件衣服,寶寶就穿幾件,甚至要比我少一件,就比較不會太悶熱。
新生兒痤瘡:此類疾病就是俗稱的胎火,其實與成人的普通粉刺相同,其原因是由於媽媽的荷爾蒙殘存在新生兒體內,無法完全代謝所致。通常在寶寶出生兩周到三個之間反復出現。只要做好每日一般清潔,在三個月後即可自行痊愈。
常見皮膚的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常在包尿布的區域;或是長期浸潤、磨擦的部位受到念珠菌感染,所以對磨部位最常看到,如股溝,腹股溝,男嬰的陰囊下方,女嬰的會陰部分,常看到潮紅性的皮膚炎,在其邊緣常會出現衛星狀分布的突起小紅疹伴隨輕微的脫皮,通常是會癢的,除了常換尿布保持乾燥外,需要擦含有制黴菌素成份的藥膏才會改善。
其他皮膚疾患
尿布疹:這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因尿布覆蓋而引起的局部皮膚反應,主要是由於尿液或糞便長期接觸所造成的刺激性皮膚炎,如屁股;局部皮膚反應為廣泛性紅斑、甚至破皮。或是出現在腰圍腿圍處,因為被尿布的松緊帶束太緊太久而產生。預防之道在於父母要適時地更換並使用吸水力佳、透氣性良好的尿片,大小便後必洗淨局部皮膚,經常保持患部幹爽。此外使用含有氧化鋅的護膚膏,有隔離糞便尿液接觸皮膚的效果。
脂溢性皮膚炎:在出生後二至十周時在頭皮、臉部 、脖子、腋下出現潮紅且上面蓋有黃色鱗屑的病灶,最容易出現皮屑的地方為頭臉部。此病並不太會使寶寶有瘙癢感。形成原因可能與寶寶皮脂腺分泌旺盛,且母親賀爾蒙的影響和皮膚上的皮屑芽孢菌相互作用有關。如果患部面積不大,通常在六個月大後會自行痊愈;如果患部面積越來越大,或是產生的痂皮或皮屑很多,就建議到皮膚科就診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在寶寶出生後兩個月才慢慢出現,通常父母會把脂溢性皮膚炎誤以為是異位性皮膚炎,但是兩者間有不小的差異。此病常以慢性及強烈的瘙癢、皮膚乾燥、炎性病變、苔蘚化及易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表現,一開始可能出現在臉和四肢關節外側,嚴重時連軀幹部位都有,通常有家族史,長大後測量血中IgE濃度上升且常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若有好好治療其症狀有四成的孩子到五六歲會比較緩解,但有三到五成的病人會持續下去甚至到成年。
做記號
血管瘤:最常見的是鮭魚斑,多位於前額眼瞼頸背部,是平坦的,因微血管擴張造造成,通常一出生就有,多數會隨時間自行消失。其次為草莓血管瘤,為血管內皮細胞不正常增生而形成,一出生不一定看得到,前六個月為增生期,通常從小紅點變成突起狀的草莓樣的過程中才被家長注意到,之後才會慢慢自己萎縮變小直到六七歲,不是只有皮膚會長草莓血管瘤,內臟也會,把如果皮膚上長太多草莓血管瘤,就要留意臟器是否也有長,做個超音波是最簡單的檢查方法。
蒙古班:皮膚深層的黑色素細胞聚在一起形成藍灰色的班塊所致,常出現在背部四肢臀部,會隨時間慢慢變淡,是最常見的色素性胎記之一。
咖啡牛奶斑:淺棕色不會突起的斑塊,在軀幹四肢都可能會出現,大部分是良性變化。我兒子的大腿上就有一個;但是只要斑塊的數量大於等於6個,且青春期前斑塊的大小全都大於0.5公分,青春期後斑塊的大小都超過1.5公分,就懷疑跟神經纖維瘤有關,要進一步到兒童神經科就診做相關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