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當時,巴蜀地區(今四川一帶)內亂,秦惠文王想趁機拿下早就覬覦三分的巴蜀地區,但又擔心蜀道艱險、難以成功;並且擔心一旦分兵,勁敵韓國可能趁機犯邊:對此,秦國國相張儀主張不如進攻韓國,但大將司馬錯則主張趁機分兵滅蜀。
司馬錯說:秦國弱小,如果能得到巴蜀地區,不僅能擴充國土面積,而且取巴蜀地區的財賦,將足以使秦國富國強兵;且巴蜀可從水路攻擊楚國:「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由此,秦惠文王最終定計,並派遣司馬錯、都尉墨開鑿連通從陜西進入四川的金牛道,先後攻滅蜀國和巴國,順利奪得日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整個四川盆地,由此從經濟上和軍事地理上,為秦帝國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強勢的經濟、軍事基礎。
取蜀道、得巴蜀:常王天下
得巴蜀者、常王天下。
在中國歷史上,若能取得秦嶺以南的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經常能成就「王霸之業」:
秦國攻占巴蜀,最終吞並六國;
楚漢相爭,劉邦依據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作為大後方,最終在屢戰屢敗中,依托強大的經濟基礎反而攻滅項羽,建立漢朝;
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則以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為根據地,多次北伐,創造了以攻為守的軍事奇跡;
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晉陽、奪取關中後,正是迅速南下攻占漢中和巴蜀、荊襄地區,最終奠定了唐朝的開國基礎;
而北宋也是先取四川,最後再攻取江南、統一全國。
可以說,對於中國古代政權來說,要王天下,就一定要取漢中和巴蜀;而要奪取漢中和巴蜀,對於中國古代傳統的崛起於黃河流域的軍事政權來說,就一定要開鑿從北向南、連通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四川盆地的:蜀道。
▲蜀道之險,在冷兵器時代被喻為天塹
中國人都熟知李白的唐詩《蜀道難》:「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那麼,蜀道是什麼?
從廣義來說,所有可進入四川地區的道路,都可稱為蜀道;
但狹義上的古蜀道,指的是連接陜西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道路。
對於中國古代有志於王霸事業的政治家來說,要王天下,就要取巴蜀;而要取巴蜀,就要開蜀道。
蜀道,可分為兩大部分:
蜀道第一段:是從關中平原的長安地區,翻越秦嶺進入漢中盆地的道路,道路起於關中,止於漢中;
這一段的關鍵詞,是:秦嶺;主要道路有4條:
子午道:子午鎮→子午谷→秦嶺→石泉→饒風關→南子午鎮→城固→漢中
儻駱道:周至→駱谷關→洋縣→儻水→城固→漢中
褒斜道:郿縣→留壩→褒城→漢中
陳倉道(也稱故道):寶雞益門鎮→清薑河→略陽→勉縣→漢中
▲古蜀道示意圖
蜀道第二段:是從漢中盆地,翻越巴山進入四川盆地。
這一段的關鍵詞是:巴山;
主要道路有3條:
金牛道(秦國伐蜀道路):勉縣→寧強→廣元→昭化→劍門→綿陽→成都
(金牛道還有條岔路,是從勉縣→寧強→廣元→昭化→劍門→綿陽,折往閬中→南充→重慶)
米倉道:漢中→巴中
洋巴道(也稱荔枝道):洋縣→鎮巴→達縣
古蜀道的主要組成,可歸結為上述的「北四南三」共7條道路;另外,古蜀道中,還有一條諸葛亮北伐的祁山道,和三國時期鄧艾滅蜀的陰平道。
蜀道所連通的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四川盆地,對於中國的軍事地理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下面這張圖中看出大概:
▲古蜀道形勢圖
對於歷代有意於王霸事業的開拓者來說,如果得到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那麼進可以窺伺中原、或占領荊州襄陽一帶要地,退則是自守一方的王霸之地。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的蜀道奇謀
公元前206年,在攻滅秦朝後,被項羽分封為漢王的劉邦,決定從漢中地區出擊秦地(關中平原),對此,他先是假裝要修復子午道的棧道,實際上則是派遣韓信,秘密繞路從陳倉道出兵進攻關中地區,並先後擊敗章邯,迫降司馬欣、董翳,奪得整個關中平原地區,這也就是史上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取得整個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劉邦,也為自己最終擊敗項羽、奪得天下奠定了深厚的戰略根據。
劉邦奪得天下400多年後,東漢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邦的後代劉備,也與曹操在漢中地區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就是持續達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
當時,赤壁之戰(208年)已過去十年之久,劉備不僅占有荊州大部,而且攻占了益州(四川地區),三國鼎立之勢已基本形成;但在此前,曹操卻擊敗張魯,奪得了漢中地區,並虎視眈眈窺視益州,大有通過蜀道進擊劉備之勢。
▲失去了漢中盆地,劉備的四川腹地門戶大開
失去了漢中盆地,劉備不僅失去了益州(四川)的天然屏障,而且失去了進攻關中平原,進而逐鹿中原的重大戰略根據地。對於此中的利害,蜀部從事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蜀郡太守法正更是指出:攻克漢中,「上可以傾覆寇敵(曹操)。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河西走廊)雍(州)、涼(州),廣拓疆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簡而言之,攻克漢中,進可攻、退可守,並且可以利用秦嶺、巴山的天然屏障,成就王侯霸業。
在此情況下,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從益州(四川)出兵漢中,最終督軍力斬夏侯淵,奪得漢中,並為諸葛亮後來出兵北伐,奪得了重要的戰略基地。
諸葛亮北伐:蜀道里的三國
諸葛亮北伐,出兵正是經由蜀道伐魏。
認識蜀道,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是跳不開的關鍵點。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六出祁山」;但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的北伐是五次,並且五次北伐中,只有三次是經由祁山道,另外兩次北伐:一次是出陳倉道,一次是出褒斜道。
▲諸葛亮五次北伐示意圖
諸葛亮為什麼要走祁山道?
祁山道,是從陜西漢中出發,經徽(甘肅徽縣)成(甘肅成縣)盆地、西和,沿嘉陵江西源西漢水,進入甘肅禮縣的祁山一帶。
對於諸葛亮來說,祁山道雖然與關中平原很遠,並且隔著隴山山脈,但道路平坦、利於糧草運輸,不像貫通秦嶺的其他幾條蜀道(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那麼險峻;並且從祁山道出兵,如果順利,還可以隔斷關中地區與河西走廊的聯繫,斬斷曹魏的左膀右臂,進而還可以為蜀漢開疆拓土,奪取土地、人口等重要戰略資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圖
在《三國演義》,有一則「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著名故事,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也確實是因為馬謖失守街亭,而將其斬首。
街亭,位處隴山山口,也是通往關中地區的戰略要地;失去街亭,就意味著喪失了通往關中之路,從而葬送了蜀漢的第一次北伐,所以諸葛亮才會不徇私情,堅持力斬馬謖。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為何拒絕用?
諸葛亮取道遠路伐魏,對此蜀漢大將魏延曾經有過一個很著名的建議,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計劃是由魏延率領一萬多精兵,從漢中出子午道奇襲長安,然後諸葛亮則從褒斜道進攻長安,兩軍匯合直取潼關。
但諸葛亮拒絕了這個建議,所以後世經常有人扼腕嘆息,說諸葛丞相啊,為何要放棄這個奇謀呢?
真實歷史中,諸葛亮五次北伐,從來都沒走過蜀道中的子午道。這是因為,子午道雖然離長安最近,但全長達千里以上,並且道路崎嶇兇險,稍有不測,便可能全軍覆沒,所以,一生謹慎從事的諸葛亮,很快就否定了這個建議。
▲蜀將魏延主張的子午谷奇謀線路
而後世的現實案例也說明,諸葛亮沒有採用子午道這條蜀道進攻,是非常明智的:
公元230元,魏國大司馬曹真率軍,試圖從子午道進攻蜀漢,但結果行軍途中全程大雨、棧道斷絕,大軍走了一個多月,子午道才走了一半路程,最終曹真不得已撤兵返程;
而東晉時,桓溫派遣司馬勛,從漢中出子午道,希望由此進攻長安,結果半路就被前秦軍隊打敗;
另外明朝末年,闖王高迎祥率領5萬軍隊,也是從漢中沿著子午道,想進擊西安,結果山路兇險,中途就被孫傳庭的2萬新兵伏擊打敗,高迎祥也被俘後被殺。
由此也可知道,子午道之兇險,謹慎用兵的人,輕易都不敢使用。
在前四次北伐失敗後,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最終率領十萬大軍,決定經由相對較近的褒斜道出兵關中地區,正面攻擊關中平原。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形勢圖
但魏將司馬懿對此卻避其鋒芒、堅守不戰,蜀漢與曹魏的大軍,雙方隔著渭河對峙了100多天,最終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全軍沿著蜀道退回漢中和四川,第五次北伐也最終無功而返,這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由來。
鄧艾奇出陰平道:魏滅蜀之戰
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後繼的薑維也試圖為蜀漢建功立業,也終告失敗。針對蜀漢,曹魏也最終出手。
公元263年,篡取曹魏實際政權的司馬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人統率18萬大軍,分別從甘肅狄道、祁山,以及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多路進攻蜀漢,鐘會大軍先是奪取了漢中地區的各個要塞,然後又攻破了從漢中進入四川盆地的金牛道要隘陽平關,在此情況下,蜀漢大將薑維等人退而拒守劍門關,將曹魏大軍阻擋在外。
在曹魏大軍無法正面攻破蜀軍情況下,曹魏大將鄧艾最終率領三萬大軍,穿越700多里渺無人煙的甘肅與四川交界的山腸絕路,一路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在最危險的地段,鄧艾甚至只能用毛毯裹著自己,從山下翻滾直下,在糧食幾乎用盡情況下,鄧艾的軍隊最終神奇地從人跡罕至的陰平道穿越而出,進入四川盆地,並繞過薑維,進入江油、綿竹,迫使劉禪(阿鬥)在成都獻國投降。
▲263年魏滅蜀之戰:鄧艾奇出陰平道
而從甘肅進入四川的陰平道,起步於今甘肅文縣(西漢為陰平道、東漢為陰平郡),在越過甘肅、四川兩省交界的界山摩天嶺、龍門山脈後,進入白龍江至昭化,後與金牛道相匯,這條路山高谷深,非常險峻,最終也因為這場魏滅蜀之戰而聞名天下。
蜀道交通重心轉移:從南北到東西
從軍事地理角度而言,蜀道的軍事地理顯赫地位一直居高不下,這也與中國的政治中心分布有密切關係。
五代十國以前,從秦漢到隋唐,關中地區一直都是中國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在此情況下,中國在公元十世紀以前的道路發展,自然主要是以關中平原為中心點,然後向外發散;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國力的空前發展,蜀道由於直接連接關中地區,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到了唐朝時,蜀道北段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以及蜀道南段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都紛紛設立了驛站、進行通郵,而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歌「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描寫的便是唐玄宗時期,將重慶地區的荔枝,通過荔枝道(也稱洋巴道)快馬加鞭送入長安的情景(唐朝時重慶一帶氣候較高、可以種植荔枝)。
▲唐代的荔枝道(最右側紅線)
五代十國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先是轉移到了北宋的開封,但蜀道的軍事戰略價值仍然居高不下,當時,北宋在與西夏的軍事對峙中,四川地區的財賦,就主要通過蜀道北上運輸到前線,以支持宋軍與西夏的戰爭。
女真人滅亡北宋後,公元1131年,宋軍在富平之戰失敗後,宋朝將領吳玠組織殘軍繼續堅守秦嶺以北的和尚原(今陜西寶雞西南),誓死保衛進入秦嶺的蜀道關口,對此有人勸說吳玠,讓他退兵進入漢中防守,對此吳玠說:「我保此(和尚原),敵決不敢越我而進(秦嶺)!堅壁臨之,彼懼吾躡其後,是所以保蜀也。」
在舍生忘死的氣概下,吳玠堅守和尚原,最終以數千殘兵,擊敗了金兀術的十萬大軍,迫使金軍退回鳳翔,暫時放棄了通過蜀道進攻漢中和四川,並沿長江水路、荊襄等地消滅南宋的計劃。這也是南宋軍隊,首次在正面戰場上,徹底擊潰金軍,此後,南宋依托秦嶺和巴山的蜀道天險,整整對抗女真人和蒙古人達100多年之久,展現了大漢民族頑強不屈的英雄氣概。
▲吳玠率領宋軍,在寶雞西南的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軍,守衛秦嶺蜀道和漢中、四川
蒙古人滅亡南宋後,此後到明清時期,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穩定在北京,這也使得關中地區的政治地位隨之下降;另外,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安史之亂以後,也不斷地向南方轉移——在此情況下,蜀道的主要交通方向,也從原來的南北走向、連通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四川盆地,重點改而變成了東西走向:
▲五代十國後,蜀道的交通走向,從南北走向,重點改成了東西走向
即四川的蜀道交通,變成了以長江為主乾的峽路交通地位上升,這就使得四川的對外聯繫重心,從川西,轉向了川東南,其重要表現就是重慶(渝州)的地位隨之崛起,最終使得四川盆地形成了以成都和重慶為雙中心的城鎮分布格局。而1997年後,重慶被設為直轄市,也是五代十國以後,蜀道交通重心從南北向東西轉移的重要表現之一。
而中國人所熟悉的那條蜀道,在經歷唐宋以後的低潮後,又開始逐漸復興。
2017年底,從西安至成都的西成高鐵正式開通經營,全長658公里的西成高鐵全面連接了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運行時速高達250公里,以往遙不可及的貫穿秦嶺和巴山的蜀道之難,已變成高速坦途。
所以,假如李白生活在當代,還會高歌《蜀道難》嗎?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版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孫啟祥:《蜀道與三國》;《襄樊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樊莉娜:《蜀道交通線路的形成因素》;《文物世界》2014年第4期
點擊關鍵詞
秦始皇丨劉秀丨大唐天後丨帝國末世丨祝枝山丨王小波丨晉商丨李鴻章丨彭玉麟丨張之洞丨海瑞丨李定國丨梁山好漢丨梅貽琦丨林徽因丨鬼才趙元任丨趙孟頫丨中國狀元丨宋徽宗丨台灣黑幫丨浙江三城丨內鬥省丨福建人丨林巧稚丨胡林翼丨南朝第一帝丨開國功臣丨李淵丨李建成丨曾國藩家族丨開封簡史丨股民蔣介石丨董卓之死丨真隋唐英雄丨張國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