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辭舊歲,賀新年,喜氣洋洋之時,手機里免不得就收到很多簡訊。這些簡訊,多是群發出來的,又多是轉發了別人的。於是乎,免不得竟有末尾署名都未改的笑話。開始時還覺得,咦,這是他的帳號被盜了?慢慢習慣之後,也就一笑了之了。
正因一笑了之,也就失了賀年的意義。說白了,咱們都是被套路害了,都不再當回事了,實際就是助長了虛榮與虛偽。他群發來,你群發去。收到信息後的謝謝兩個字,還不如呵呵來得真誠。
(都是套路 圖源Pixabay,感謝原作者)
然而,這是如今才有的嗎?
要說起來,真是源遠流長了。
咱們今天就舉明朝的幾個例子。
先看一首詩。
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寫到——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什麼意思啊?
就是明朝民間流行投名帖拜年。
我不會親自上府,差仆人帶著名帖,上頭寫著祝賀高升之類的套話,送到你家去。
第二天一清理,喲,一大桌子的名帖啊。
數一數,一、二、三、五、八、十、百……
哇,這麼多人,倍有面子啊。
咦,那誰誰誰的名帖呢?
哼,沒來?
虧你這家夥平時見了我前躬後鞠的,關鍵時刻掉鏈子啊……
當然,別人來,我也要去啊。是故,文徵明寫到,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禮多人不怪 圖源Pixabay,感謝原作者)
把個被流俗綁架、明明覺得不合理卻不得不為之的無奈啊,寫得是入木三分。
民間如此,官場更甚。
明憲宗成化二年進士陸容,著有《菽園雜記》,此書被學者視為明朝記事書第一,里面有一節——
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應門,則皆卻而不納,可能有閉門不納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結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還。
說的是,老百姓拜年,還是出於真心。而官員們呢,則純粹是刷存在感,管他認識不認識的,只要是官宦之家,就把自己的名帖投進去,一條街一條街地群發。
收不收無所謂,反正那些收了的,看到寫著下官某某再拜就行了。
此關係今朝用不著,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更關鍵的是——三四日後,始暇拜其父母。
我在想,就算是父母心中不滿,為了兒子的前程,也只得認可了這種陋習吧。
(可憐父母心 圖源Pixabay,感謝原作者)
有人要說了,你前面不講老百姓也是虛情假意嗎?但這陸容寫的,卻是平民「多出實心」啊。
這個很正常,大明也有近三百年,有些習慣,是在幾十年里形成的呀。
陸容還寫到,這些破習慣,「天順間尚未如此之濫也」。
天順乃明英宗二次登基後的年號,1457年起,共用了8年。從此時至陸容去世的年代,差不多是40年。
成化時百姓拜年「多出實心」,到文徵明寫詩時,又是幾十年過去了,形成新習俗,是完全可能的。
畢竟,咱們從電話拜年到簡訊拜年到群發拜年,不過短短十幾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