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明清兩代,官方會有選擇性地對前代皇帝進行祭祀。其中,對於唐代皇帝,明朝祭祀4位,分別是唐高祖、唐太宗、唐憲宗和唐宣宗;清朝僅祭祀3位,分別是唐高祖、唐太宗和唐宣宗。
在這兩個榜單中,唐宣宗李忱(810—859)算是一匹「黑馬」了。
唐高祖李淵是大唐開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貞觀之治開創者和「天可汗」,他們受到後世皇家的追崇,這都不難理解。但唐宣宗李忱,身為唐朝的倒數第5個皇帝,他死之時,離大唐覆滅不到半個世紀,為什麼會受到明清兩代的共同認可呢?
因為,唐宣宗是官方正史樹立起來的一個王朝晚期的賢君榜樣。特別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部明清帝王必讀史書,對唐宣宗堪稱推崇備至。司馬光在書中說: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宣宗由此被認為是復刻版的唐太宗。
然而,真實的唐宣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呢?
▲唐宣宗李忱畫像
1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13個兒子,820年,唐憲宗暴斃時,李忱才10歲。皇位先是由其同父異母的三哥、唐穆宗李恒繼承。4年後,李恒駕崩,接下來的20多年,李恒的三個兒子相繼稱帝,分別為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李忱成為「三朝皇叔」。
雖然是叔父輩,但李忱與三個皇帝侄子的年齡相仿。三個侄子對這個同齡的皇叔,態度都不好。據史書記載,李忱自幼沉默寡言,性格木訥,整天傻乎乎的。每次參加皇族家宴,侄子們就以取笑他為樂,調侃叫他「光叔」。
唐武宗李炎對李忱尤其不尊重,繼位後,更是處處提防這個皇叔,欲置他於死地。原因可能是,李忱曾對其生母說過,他夢到乘龍升天。不管真假,這是非常犯忌諱的一個夢境。
野史中記載了唐武宗迫害皇叔李忱的故事,說唐武宗曾密令人將李忱囚禁起來,並拋入糞池中。幸得宦官憐憫,才用糞土車偷偷將李忱運出宮外,秘密保護起來。還有野史說,李忱經過幾次這樣的死里逃生,遂出家為僧,雲遊到江南避禍。這類故事的真實性存疑,但李忱在幾個侄子當皇帝期間的危險處境,應該是真實的。
846年,會昌六年,唐武宗病重,口不能言,左軍中尉馬元贄等宦官密謀,擁立李忱為帝,是為唐宣宗。
唐朝中晚期,宦官的權勢極大,大到可以廢立皇帝。傳統史書認為,李忱之所以被馬元贄等宦官選中,是因為宦官們覺得這個傻乎乎的皇叔,為人愚鈍,智商不高,擁立為帝後易於控制。誰知道,李忱繼位後,「裁決庶務,鹹當於理,人始知有隱德焉」。
原來,李忱是個演技派,他的傻和憨都是裝出來的,是在激烈的宮廷鬥爭中的自我保護罷了。
這可不是一個傀儡皇帝。
▲圖源/攝圖網
2
唐宣宗即位當天,看到武宗朝權相、李黨魁首李德裕,遂對左右說:「剛才在我旁邊的人是太尉李德裕吧?他每次看我,都使我不寒而栗。」
李德裕曾在文宗朝和武宗朝兩次為相,共7年有餘。尤其是在武宗會昌年間,李德裕「以武定禍亂,以文理華夏」,裁抑宦官,討平藩鎮,擊破回鶻,使會昌政局為之一振,「王室幾中興」。史家因此讚譽李德裕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是可與姚崇、宋璟並肩而立的賢相。
這樣的能臣,在新皇帝唐宣宗的眼里,卻是使他不寒而栗的人物。
即位不到一個月,唐武宗還未下葬,唐宣宗就將李德裕外放為荊南節度使,李德裕所提拔的一些官員,也紛紛落馬。唐武宗下葬後,李德裕又被貶為東都留守。宋人孫甫《唐史論斷》說:「宣宗久不得位,又不為武宗所禮,舊怒已深,德裕是用事大臣,自不容矣。」
以拿李德裕開刀為開端,唐宣宗對武宗朝的一切政策,不管好壞,都進行反對。反武宗之政,行動之快,基本沒留下緩沖時間。
舉兩個例子。
武宗朝實行裁汰冗官政策,削減了一些州縣官員。這本身是一個好政策,但唐宣宗不能容忍,他繼位一年後,武宗朝裁減冗官的州縣又增加了380多名官員。
滅佛是武宗朝非常重要的國策,從客觀結果看,這一運動有利於釋放社會勞力力,減輕百姓負擔,增加國庫收入。但唐宣宗上位後,完全反其道而行,原先被摧毀的寺廟紛紛復建起來,被用於鑄造錢幣的鐘罄、佛像,又重新回鑄成鐘罄、佛像。晚唐的佛教政策,表面是宗教問題,實質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牽涉國家大量的人口、田地規避賦稅,唐宣宗對武宗滅佛的矯枉過正,加劇了國家的財政困境。
唐宣宗李忱為什麼會為了反對而反對?
傳統的解釋是,他與唐武宗有宿怨(如我在上面所說,唐武宗對李忱的調侃和迫害),所以要反對唐武宗所用之人,所定之策。
事實上,這不是主要原因。
▲唐武宗,唐宣宗反對一切的靶子
3
唐宣宗盡反武宗之政,主要是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撥亂反正」的李唐江山合法繼承人形象。
前面說了,唐憲宗死後,穆、敬、文、武兩代四朝統治天下20多年,基本確立了穆宗一房為李唐皇室正脈的地位。唐宣宗是穆宗的異母弟,敬、文、武三朝皇叔,雖然是憲宗之子,但到武宗之後,顯然已屬於皇室庶支,何況他的生母身份較為卑賤,這給他繼位後的正統性蒙上了一層陰影。
唐宣宗繼位後的所作所為,首先都是為了樹立自己統治的正統性。
一方面,他極力渲染自己與唐憲宗的父子之情,甚至將唐憲宗神化,連選取宰相,都要在憲宗的牌位前禱告。通過這撥操作,向朝野宣示自己的皇帝身份是直接繼統於唐憲宗,具有十足的正統性。
另一方面,他極力想把唐穆宗以下四朝定性為「偽朝」,從而給自己一個撥亂反正的定位。盡管20多年前唐憲宗的死並無定論,但唐宣宗咬定,郭太后和唐穆宗母子兩人參與了謀逆和弒殺君父的行動。唐宣宗上位後,對此案株連甚眾,大中二年(848)五月,郭太后在興慶宮不明不白死去,史書說「太后暴崩,上(指唐宣宗)志也」。意思是,郭太后的死,是有人按照唐宣宗的意思做的。
在唐宣宗看來,唐穆宗既然是弒殺君父上位的,那麼他和他的三個兒子的統治自然就不具備合法性。唐宣宗因此指使手下人,將穆、敬、文、武四朝定性為「偽朝」,一度要把這四個皇帝趕出太廟。但因為這個認定波及面太大了,你想啊,一個王朝、四個皇帝、接近30年,突然被宣布處於偽朝統治,這對朝臣、對社會的衝擊得有多大?所以,唐宣宗對於穆宗是逆黨、四帝是偽朝的定性,最終未能獲得群臣的支持,只能不了了之。
在此情況下,唐宣宗就通過盡反唐武宗之政的做法,向朝野宣告,他要把穆宗以來的「偽政」通通恢復過來。這樣,他就可以將自己擺到對李唐王朝具有撥亂反正之功的位置上。
但是,問題出現了。
如果唐宣宗反的是穆宗、敬宗或文宗朝的人事和政策,那或許是好事,因為這幾朝均無大作為,反著幹,興許可以幹出一番大事業。偏偏唐宣宗接任的武宗朝,在權相李德裕的支持下,政治上多有改制和作為,取得了不俗的政績,現在,他為了反對而反對,出於樹立正統性而反對,結果,只能在政治和經濟上開起了倒車。
以司馬光為首的傳統史家,對唐宣宗統治的大中時期多有溢美之辭,美其名曰「大中之治」,但實際上,從他繼位後急於證明自身正統性的行為開始,已經注定了其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諸方面都是一次大倒退。
▲唐憲宗,唐宣宗證明自身正統性的「道具」
4
晚唐的三大政治問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唐宣宗一個也未能解決。
即位伊始,唐宣宗罷免李黨黨魁李德裕後,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等牛黨要人,同日被調回朝廷。李黨陡然失勢,牛黨全面復辟。
一般來說,李黨屬於改革派,力主強化中央集權,頗有進取之心;而牛黨屬於保守派,因循茍安,碌碌無為。唐朝晚期,江河日下,任何一個企圖勵精圖治的皇帝,都不可能對李黨人物盡數貶斥。但是,人稱「小太宗」的唐宣宗,卻不分皂白地將李黨人物悉數放逐,連李德裕也被一貶再貶,最後死在了海南。
唐宣宗用人,除了喜用牛黨人物,還喜用憲宗朝名臣子弟。
一次,他找宰相白敏中談話,說當年我父親唐憲宗出殯,道遇大雨,百官都去避雨了,只有一個山陵使還護著靈駕不肯離去,這個山陵使是誰?白敏中答,令狐楚。唐宣宗問,他有兒子嗎?白敏中答,長子令狐緒現為隨州刺史。唐宣宗問,可以當宰相嗎?白敏中答,令狐緒從小有風痹病,不過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绹,做過湖州刺史,「有才器」。唐宣宗聽完,立即給令狐绹升官。三年後,令狐绹被任命為宰相,一乾就是10年,成為宣宗朝任期最長的宰相。
僅僅憑借其父在唐憲宗葬禮上的表現,就敲定了未來的宰相人選,真是不可思議。但對唐宣宗來說,他覺得很正常,終宣宗一朝,名臣子孫是他最喜歡用的一類人。除了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裴度之子裴肅、杜黃裳之子杜勝、牛僧孺之子牛叢都得到重用。
史書說:「上(指唐宣宗)追感元和(唐憲宗年號)舊事,但聞是憲宗朝卿相子孫,必加擢用。」
唐宣宗以為通過這種用人方式,可以締造名相名臣2.0版,但這些名相名臣後人,大部分庸碌無為,導致宣宗朝出現文無賢相、武無良將的局面。
史學家岑仲勉在《隋唐史》中說,唐宣宗貶謫李德裕是「徒快私憤,自坯(壞)長城,即此一端,已覘器小。所用宰相如白敏中、令狐绹輩,皆闒茸無能。雖察察為明,遇事節儉,只合作盛世守成之主,迥非挽回危局之材」。從唐宣宗的用人格局,就看出他絕不是有能力挽救晚唐危局的帝王。
由於用人重出身不重能力,藩鎮、宦官這兩大拖垮大唐的痼疾,在唐宣宗朝也根本無法解決。
唐宣宗曾與翰林學士韋澳討論如何對付宦官,韋澳提不出什麼好的建議,只好建議用「以宦官制宦官」的老辦法。唐宣宗很無奈,說這是下策,恐怕難以奏效。後來,他又和宰相令狐绹議論如何誅殺宦官,但令狐綯沒什麼魄力,又怕惹火上身,於是主張慢慢來——「但有罪勿舍,有闕勿補,自然漸耗,至於盡矣」。不幸的是,令狐绹的密奏被宦官看到,導致宦官和朝臣的關係勢同水火。
唐宣宗死後,宦官發動政變、改詔重立帝國繼承人的歷史,再次發生。
▲圖源/攝圖網
5
晚唐帝國的主要矛盾懸而未決,它們的集體爆發就只是時間問題。在這個大背景下,唐宣宗的歷史名聲,多少顯得名不副實。
說起來,唐宣宗在官方正史中口碑不錯,主要依靠他「製造」的那些善於納諫、體察民情、訓斥公主等佳話。
唐宣宗喜歡微服出行,採訪民情。他曾在打獵途中遇到幾個樵夫,樵夫們說是涇陽縣百姓。宣宗就問,你們縣令是誰?答曰,李行言。宣宗又問,這個縣令為政如何?樵夫答,這個人有性格,曾抓獲幾個強盜,宦官主管的神策軍前來要人,他堅決不給,還全部杖殺了。回宮後,宣宗把李行言的名字寫在帖子上,黏在殿柱上。兩年後,李行言被提拔為海州刺史。面謝時,宣宗問他,你曾做過涇陽縣令吧?李行言答,在涇陽兩年。宣宗說,賜金紫衣。李行言不知為何能受此特恩,宣宗命人從殿柱上取下名帖給他看,並說明了原由。
這樣的故事,在正史中多有記載,說明宣宗確實對體察基層官聲很有一套。然而,對於朝廷中樞官員的選拔,他卻通過禱告憲宗或抓鬮的形式來決定。相形之下,對基層官員如此注重細枝末節,就給人一種小事謹慎、大事亂來的感覺。難怪北宋史家范祖禹評價唐宣宗,說他只是有「縣令之才」罷了。言下之意,唐宣宗不具備治國之才。
但唐宣宗本人肯定不會承認這一點。他在位期間,本人處處模仿唐太宗李世民,想把自己治下的國家打造成另一個貞觀之治。正是這些模仿之舉,使他贏得「小太宗」的美名。只有深究下去的人,才會知道世人原來被唐宣宗的自我宣傳給蒙蔽了。
唐宣宗曾讓宰相令狐绹讀李世民親撰的《金鏡》。讀到「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他示意令狐绹停一下,說:「凡求致太平,當以此言為首。」坦白說,這樣的認識很到位,可是他並沒有照著去做。就像我前面所說,唐宣宗在重要官員的任免上,是相當草率的。
唐宣宗對魏征五世孫魏謨的使用,從內心而言,更是對貞觀之治的拙劣模仿。他認為,有了名相子孫的點綴,自己就能取得先輩那樣顯赫的功績。就像魏謨對他說的,我看陛下如同唐太宗,希望陛下看我如同褚遂良。只是,王朝末期,君臣對於朝局治理毫無大建樹,沒有唐太宗朝的歷史功績打底,僅有邯鄲學步式的歷史佳話作為比附,終究不過是一處空中樓閣罷了。
當然,唐宣宗最終能邀得「小太宗」之名,除了簡單機械的模仿和製造佳話之外,主要還得益於運氣好。河湟地區的回歸,常被當做唐宣宗治下的一大武功。但仔細分析下來,只能說是唐宣宗生逢其時,撿了歷史的大便宜,而不能說他本人文治武功有多厲害。
安史之亂後,朝廷抽調西北兵平叛,遂使邊州無備,吐蕃趁機侵占河西、隴右地區。從758年起,廓州、涼州、蘭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繼陷落,唐朝失去對這些區域的控制。一直以來,唐朝都想收回這些地方,但苦於自身無力,內顧不暇,而吐蕃勢力又比較強盛,只能任憑這些地方淪陷百年。
唐武宗會昌四年(844)春,朝廷得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於是召集群臣,商議如何收復河、湟四鎮十八州,但沒有具體實施。唐宣宗繼位後,抓準時機,推行武力收復河湟政策。與此同時,沙州大族張議潮在大中二年(848)發動起義,誓與吐蕃決一死戰,先後收復沙、瓜、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等十一州。大中五年(851),張議潮派其兄入長安告捷,並獻上沙、瓜等十一州圖籍,宣布效忠唐朝。當年冬天,唐朝在沙州設立歸義軍,統領瓜、沙十一州,授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時隔將近百年,河湟地區終於重歸唐朝版圖。
但從這個過程,不難看出,唐宣宗時期做到河湟復歸,主要靠的是兩個外部條件:一是吐蕃內亂,無力控制河湟;二是以張議潮為首的當地義民起義,並主動歸附唐朝。
唐宣宗運氣好,坐享其成而已。真要說這是他個人的武功政績,那就美化過甚而顯得假了。
▲陜西涇陽唐宣宗李忱貞陵神道石刻 圖源/圖蟲創意
6
可能是因為模仿唐太宗的緣故,唐宣宗最大的本事是帝王術玩得很溜。
早在身為三朝皇叔時,他就深知韜光養晦、裝瘋賣傻以避禍,上位後,為了駕馭各個統治集團,他在宰相、宦官、翰林學士各集團內部及之間大玩平衡術、監察術,使得各集團互相牽制,最後集皇權於一身。王夫之說,唐宣宗善用申、韓之術。
終宣宗一朝14年,沒有出現武宗朝李德裕那樣的權相。做了10年宰相的令狐绹,堪稱宣宗朝第一號人物,但在宣宗面前也不得半點秉權用事。令狐绹晚年常對人說,我雖然十年持政柄,但每次奏對,即便是嚴冬臘月,仍然汗流浹背。
宰相無實權,就只能是庸相,庸相則不能引領宣宗朝有任何大作為。這就是宣宗朝庸政的原因,而根源則在於唐宣宗的權力欲太強。
不管對誰,唐宣宗至死不肯放權。大中十年(856)正月,宰相裴休請宣宗早立皇儲,宣宗大怒說:「若建太子,則朕遂為閒人。」周墀升任宰相後,曾向韋澳討教,如何把宰相做好。韋澳對他說:「願相公無權。」
唐宣宗確實有才有智,可惜全用在權術上了。
宣宗一朝,藩鎮軍亂此起彼伏,幽州、徐州、河東、容州、嶺南、湖南、江西等地,先後發生軍變。農民暴動也時有發生,蓬州、衡州、浙東等地都有起義發生。這些軍亂和暴動,雖然都被平定下去,但已說明全國的局勢相當糟糕。在「大中之治」的掩蓋下,整個帝國實際上千瘡百孔。
《新唐書》說,「唐亡,諸盜皆生於大中之朝,太宗之遺德馀澤去民也久矣,而賢臣斥死,庸懦在位,厚賦深刑,天下愁苦」。對唐宣宗的統治給予了隱晦而深刻的批判。
王夫之也說,宣宗朝被美化為「大中之治」,宣宗被吹捧為「小太宗」,其實,「自知治者觀之,則皆亡國之符也」。「一寇初起,翦滅之,一寇踵起,又翦滅之,至再至三而不可勝滅,亂人轉徙於四方,消歸無地,雖微懿宗之淫昏,天下波搖而必不能定……至是而唐立國之元氣已盡,人垂死而六脈齊張,此其候矣。」意思是,傳統認為唐朝亡於宣宗的繼承人唐懿宗,實際上,唐亡的病症在唐宣宗時已經都埋下了,只是在等待病發而已。
唐宣宗一朝,恰是大唐的回光返照。
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唐宣宗因服長生藥中毒駕崩。臨死前,他頒布最後一道旨意,將夔王李滋托付給了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讓這三個宦官擁立其為皇帝。但很快,擔任左神策護軍中尉的宦官王宗實,依靠手中掌握的宮廷禁軍,率軍迎接鄆王李溫,擁立其為皇帝,是為唐懿宗。之後王宗實又以偽造聖旨的罪名,將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三人處死。
一次宦官政變,把昏淫無道的唐懿宗推上前台。大唐,時日無多矣。
而追究這場政變,根源還是在於唐宣宗的權力欲,因為權力欲太強,遲遲不肯立太子,導致駕崩後宦官握權,翻手就是一場宮廷政變。
這樣沒有先見之明的唐宣宗,在歷史上的地位,顯然被嚴重高估了。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呀~
參考文獻:
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1年
黃樓:《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張衛東:《唐宣宗「大中政治」述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張宏周、白賢:《小議唐宣宗》,《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增刊
▽冷門歷史在喜馬拉雅上線了,聽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