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三清妙音
編輯:莉莉絲
在很多學者眼中,明朝是如何滅亡的呢?——窮死的。
沒錯就是窮死的,整個明末時期,明朝政府都以缺錢著稱,崇禎時期明朝的財政壓力無比巨大。為了對付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還有遼東的清軍,明廷不得不瘋狂斂財。結果造成了惡性循環,明朝越瘋狂的斂財,財政危機越重,人民越發窮困,農民起義就越演越烈,最終明朝滅亡。
但是很有趣的是,為何明朝滅亡之後清軍入關,清廷掌握比明朝更少的疆域,更低的納稅人口,卻擺脫危機成功統一呢?難道清廷有聚寶盆嗎?還是有何秘訣呢?
上圖_清朝初期版圖
一、行將就木的白銀帝國
明朝後期的經濟情況用一個字形容就是:慘。
明末的財政危機遠比一般人想像中的更加嚴重。自明神宗後期以來,明朝的財政就一直喘不過氣來。可能您會有疑問,萬歷朝不是著名的有錢時期嗎?當時明朝可是「資本主義萌芽」啊。為何會缺銀子呢?
這一切都得從崇禎皇帝的爺爺明神宗萬歷說起,當年萬歷時期明朝爆發了著名的「萬歷三大征」也就是所謂的「播州之役」「寧夏之役」還有暴揍日本的「朝鮮之役」都是極度燒錢的。根據萬歷朝的歲入明廷一般的年收入在1500萬兩左右,但是萬歷三大征的支出達到了1000萬兩,而且這還只是直接支出。
之所以萬歷三大征這麼燒錢,和明代中期以來的餉銀暴漲有很大關係,就在萬歷的爺爺嘉靖時期,明朝的單兵軍費還只有一年6兩銀子,然而萬歷時期明朝的單兵軍費暴增3倍,到了18兩銀子一年。當時明朝的一般農民一年也就賺10兩銀子,可見明朝的軍費之高。等到後金崛起於遼東之後,明朝的財政危機更是雪上加霜。
上圖_明代萬歷十二年福建連城縣的清丈歸戶單,「一條鞭法」稅制的實物佐證
當時後金崛起的時候,萬歷朝已經從張居正改革輝煌中漸漸走向衰落,薩爾滸之戰,13萬明軍對陣6萬後金軍,結果損兵折將超過5萬,明朝在遼東的精銳幾乎被掃蕩一空。為了彌補這個巨大的窟窿,自萬歷四十六年到天啟七年,明朝在遼東連續花費了超過6000萬兩修築了一條巨大的「關錦防線」。這條防線從山海關綿延到錦州,修築費用就已經非常驚人,外加上每年500萬兩的巨大養兵費用,可以說徹底把明朝所有的積蓄都掃蕩一空。
其實很多人都有個問題,不修這玩意行不行?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如果不修關錦防線,那麼清軍就可以一路打到山海關下,京城就是近在咫尺,明朝肯定無法忍受門口睡著清廷六萬大軍的尷尬事實。還有人甚至無厘頭的提出能不能拿修防線的錢去發展野戰軍和後金決一死戰,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簡單——如果打得過,還至於修防線嗎?
上圖_明朝末的銀錠
明朝後期經過與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規模海外貿易之後,把他們從南美洲挖到的白銀大量搬運到了明朝,可以說是匯聚了世界財富。但是因此帝國的東南沿海極端富有,白銀貶值,其它地區物價飛漲,也加劇了軍隊腐化,士兵戰鬥力銳減。所以打不過後金也是情理之中。明朝為了能夠抵禦後金的威脅不得不一再加稅,但是正如前文所說,越增稅人民越窮,人民越窮,李自成們就出現了。
最終,明朝終於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中倒在了地上,再也爬不起來了。取而代之的是兵不血刃就進入了山海關的清廷,但是清廷很快就發現,這白送的大明江山,可不是那麼簡單就能拿下的。
上圖_李自成敗亡路線
二、錦繡山河,吞金怪獸
清廷入關之後,迅速的占領了北京和山東,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北方。一年之內,李自成多年的心血就付諸東流,清廷的鐵騎徹底擊碎了李自成的皇帝夢,李自成先敗於山海關再敗於潼關,最後在九宮山徹底消失。然而清廷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就發現了一個嚴重問題,自己已經是寸步難行了。
當時清廷面對的困境比明末崇禎面對的還大,根據清廷的財政主管張玉書的記載,當時清廷的財政狀況非常緊張:
「除存留項額外,僅一千九百六十萬,銅額缺至四百萬,而各項經費猶不與焉,國用之醫乏,蓋視前代為獨甚。」
也就是說當時清朝的經費虧空已經達到了400多萬兩,順治朝的軍費支出在順治初年還比較少,由於大批的收編明軍還有接管明朝原來的土地。順治朝的軍費到了順治八年已經達到了1300萬兩,後來達到了2000多萬兩。到了順治十八年清廷的經費赤字達到頂峰,居然一年之內經費赤字570萬兩。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數字和當年魏忠賢修三大殿的經費消耗恰好相等。
上圖_順治通寶
可能您想問兩個問題,晚年時期清朝也是年年赤字虧空,為何晚清時期的財政不僅頂得住,而且感覺清廷還很有錢可以一個勁兒的賠款,這個時候卻感覺像是砸鍋賣鐵,日子過不下去了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就是晚清的清廷有一項絕技——借外債。當時清廷可以輕鬆借到各國的借款,所以日子就過的下去。但是剛取代明朝之初的清廷哪有外國借款去借呢?那麼虧欠的巨額軍餉就成了幾乎無解的難題。
所以第二個疑問就產生了:清廷到底怎麼挺住,還能統一全國的?
上圖_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三、開源節流,屠刀財政
清廷是怎麼頂住的,其實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清廷接手的是一個無比糜爛的盤,當時北方已經被破壞殆盡,多年征伐流民導致北方人口大量流失幾乎是遍地災民,南方也好不到哪去。當時李自成攻入湖北之後,湖北的難民便逃向周圍省份,產生連鎖效應,清初攻入江南之後,江南也是破壞的極其嚴重,本來非常富有的蘇淞地區也是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想出了三個解決辦法。
上圖_(永歷七年)1653年南明與清的形勢圖
-
1. 嚴厲打擊貪墨
剛入關的時候,本來這些滿洲大爺都是本著入關發財的想法來的,都瘋狂圈地占田,但是這時候清朝實在是沒錢,南方的南明勢力越來越大,幾乎已經占據了西南半壁,清廷不得不讓這些滿洲兵吐點血出來了。從順治十四年開始,清廷連年清掃各地的滿洲八旗,輕則抄家,重則殺頭,反正誰有錢就查誰,一年下來超過一百萬兩銀子都流入國庫,可以說解了燃眉之急。
-
2. 重新開征三餉
要說打擊貪墨那點錢能頂上軍費,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清廷不得不重新開收三餉。(甚至連名字都一模一樣)那麼問題來了,明末征收三餉,導致天下叛亂,清廷開收三餉,那不是接著叛亂嗎?
清廷表示這個早在意料之中,於是乎,屠刀財政,開始了。
結果我們都清楚。
上圖_明末浙江都司衛所統轄結構圖
-
3. 降低各地截留銀
根據明朝制度,各地收上來的稅款,有一半是用於地方的,用來幹嘛呢?其實很簡單,就是養活地方上的衛所和王爺們,因為明朝藩王有百萬人口,地方還有百萬衛所兵,他們占據了明朝財政的一大半,再加上王爺們的大量田地也占了天下耕地的一半。所以明朝的中央其實最多也就調動全國一半的實力,清廷來了之後立刻讓這些人把吃了幾百年的肥肉統統吐了出來,清廷的這招立竿見影。
雖然清廷只有明朝50%不到的納稅人口,但是收上來了比明朝還多的稅銀,而且效率驚人,可見明朝的那些藩王和衛所兵們是多麼浪費錢財。
縱觀明末清初,與其說明朝死於清朝和李自成之手,不如說,明朝是一步一步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與其說是清朝和李自成太強,不如說明朝,確實已經是,氣數已盡。
參考文獻:
【1】徐坷《清稗類抄》
【2】昭梿《嘯亭雜錄》
【3】《明實錄》
【4】趙爾巽《清史稿》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你「在看」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