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奎:說漢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說 漢 字

文 | 李守奎

阝 勹

廴 匚

漢字有其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陳寅恪先生說:「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陳先生學問大、境界高,對解釋漢字的要求也高。距離陳先生說這話又過去八十年了,解釋漢字文化的書沒少出,但並沒有形成一部部的文化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一段文化熱,好像不冠以「文化」就沒了文化,「漢字文化」也應運而生。漢字被文化了以後,距離漢字本體越來越遠,一字一部的文化史沒見到,肆意的解讀滿世界飛。對於嚴謹的學者來說,許多漢字在文字學上連釋讀和構形還沒解釋清楚,哪敢奢談文化史!對於不需證據就可演繹出高論的「大師」們來說,似乎距離「文化史」又遠了一點兒。於是漢字文化陷入尷尬地步:懂漢字的人慎談文化,講文化的人不怎麼研究漢字。我一直在想如何使精深的漢字研究走出漢字研究圈,成為公眾的興趣。公眾有興趣嗎?當然有!不僅中國人有,外國人也有,我就見到好多事例,這裡暫且打住。講漢字不能離開學術,「去學術化」的結果是真沒了文化,但太學術就遠離了廣大的讀者,不適合在《美文》上刊發了,如何拿捏分寸,著實不易。我在這裡鬥膽說漢字文化,先定下個基本的音調:說漢字盡量切實,不說空話;談文化力爭平實,少說大話。希望能把漢字的精妙構思與文化內涵說得靠點兒譜。雖然沒有那麼多駭世驚俗的發覆解謎,妙趣橫生,但萬萬不敢信口雌黃,誤導好學。至於陳寅恪先生所說的「文化史」,能力不及,暫且擱置。

既然是漢字文化專欄,就先試著說一說「漢」字,設幾個問題作答。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1張

一問:「漢」字憑什麼簡化為「漢」字?

「漢」是個簡化字,簡化字表硬生生把一個十一筆畫的「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2張

」旁簡化成兩筆的「又」。為什麼選擇「又」來代替「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3張

」呢?一來是習慣,簡化字習慣用「又」做記號,例如鄧、觀、權、雞等,原來和「又」也沒有一點兒關係。二來是與已有的文字不發生沖突,簡化字之前,從古及今的漢字中沒有「漢」這個字。漢字偏旁大都具有表意或表音等功能,例如「雞」字中的「鳥」旁就表明雞屬於鳥類,「又」旁沒有類似的功能,只有區別功能,我們稱之為「記號」。繁體「漢」字右面的偏旁是個什麼?要想說清楚十分麻煩,文化太厚重、太晦澀,一般讀者也就沒有興趣了。這個偏旁在繁體字、小篆和西周金文中各不相同,學者們還在爭論,學術問題一言難盡。遇到這種問題,我們暫且繞著道走。一來有些事情說不清,二來有些事情在一定的場合沒必要都說清。真想了解「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3張

」的詳情,可參閱相幹的學術著作和論文,在這裡,我們對這個十分龐雜的問題就「簡言之」:如果追根溯源,這個偏旁最早是有表音功能的,但星移鬥轉,字形有變,字音也有變,「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3張

」很早就表示不了什麼了。看看《說文》的相幹解釋就知道漢代研究漢字的學者對此已經不甚了了,「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3張

」早就是一個記號了。從記號這個角度說,把它簡化為「又」沒什麼不是。反正它們的功能一樣,何必寫得那麼龐雜。這也是簡化字的合理之處。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7張

二問:說完了「漢」字中的又旁,水旁還有什麼好說的嗎?

剩下的這個三點水大有「文化」可說,也是常識,大家了解一下也算不得刻意求深。漢字為什麼叫「漢字」?因為使用此文字的主體是漢人。漢人為什麼叫「漢人」?因為歷史上有個國力強大、影響深遠的朝代叫「漢朝」。歷史上漢人與胡人相對應,胡人稱漢朝域內的人為漢人,漢人稱北方遊牧民族為胡人。漢朝為什麼叫「漢朝」?這得從劉邦建漢說起。秦末項羽、劉邦諸英豪紛紛叛秦,秦滅,項羽主導瓜分勝利果實,分封諸侯。劉邦滅秦有功,但有野心。項羽在鴻門宴上雖然沒忍心殺他,但戒心還是有的,給他一塊交通不便的窮地兒,省得出來鬧事,這就是秦嶺以南的漢中。漢中是秦故郡,漢水中上遊流經其地,所以地名中就有個「漢」。劉邦據漢中立國,故國號曰「漢」。「漢」字很古老,西周早期銅器中已經見到它的蹤影了,而且是確指漢水。

語言學家之所以把漢字稱作表意字,是因為字形與所記錄的語義之間有聯繫,這種聯繫可能隱晦曲折,但深入其中,別有趣味。

字為什麼叫「字」?也不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因為牽涉問題多且大,留待以後再說,我們這裡只需記住秦漢以前漢字稱「文」,大約從秦朝開始,「字」就可以指稱漢字了。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8張

三問:「字」前何時加了「漢」?

「漢」與「字」組合成詞是很晚的事兒,以致《漢語大詞典》都給不出辭例。我未做詳考,就讀書所見,早見於清末。漢字如果不和非漢字區別,稱「文」、稱「字」或稱「文字」也就夠了,沒有必要在「字」前面加個「漢」來區分。南朝時期有「華文」,與「梵文」對立,兼指漢字與漢語,「漢字」專指華文字是我們的文字進入世界文字視野以後的事情了。「漢字」的出現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外族人區別於己族文字的稱謂,最有可能的是日本。一來日語文字中有漢字,有化名,有區別稱謂的必要。二來日本人編寫的漢語教科書中很早就有「漢字」的名稱了。第二種可能就是有留學背景的中國學者為了區別域外文字而使用過「漢字」。清末盧贛章、章太炎等學者都使用過「漢字」,這個稱謂當時似乎沒有帶太多的感情色彩,我們從「字」前加的這個限定成分,看到的是學者們的宏闊氣度與廣闊的學術視野。

但不久「漢字」就壞了名聲。

中國近代的歷史是屈辱的歷史。落後挨打,當時的讀書人又著急又來氣,找原因,找出路,找泄氣的渠道,終於找到方塊字的頭上。五四運動前後使用「漢字」這個詞語的人多了起來,但大都帶有貶義,漢字野蠻、漢字有毒、漢字愚民等,漢字簡直就是牛鬼蛇神!所以不帶這種否定色彩的場合就避開這個刺眼的字眼兒,大都用「中國文字」來稱謂。

中國大了,還有那麼多兄弟民族文字呢,用「中國文字」指稱我們的方塊字顯然不合適,所以還是「字」前加個「漢」更確切。

今天,「漢字」已經褪掉了貶義的色彩,成了一個學術術語。但願我們不要過猶不及,又融入太多的其他感情色彩。

[補記]

現在「漢」與「灘」是形、音、義各不相同的兩個字,從歷史上看,最初就是一字異體。鄂君啟舟節中的「灘」就是「漢」。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9張

文章來源:《漢字為什麼這麼美》

李守奎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9年版

往期回顧:書訊 | 李守奎教授解讀「漢字之美」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10張

李守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學會理事。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11張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范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范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李守奎:說漢字 歷史 第12張

文章原創丨版權所有丨轉發請註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朱彩蓮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