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導讀:中醫學中常提到「四大經典」,但究其具體所指,卻眾說紛紜。
張大寧認為,中醫學的「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
張大寧認為,「四大經典」一詞源於古人「四聖」之說。清代著名醫家黃元禦著有《四聖心源》一書,所謂「四聖」,指黃帝、岐伯、扁鵲、張仲景四位醫家。
《四聖心源》是為四聖之著——《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釋義,這應是對「四大經典」最早的提法。
「四大經典」一詞正式提出是在1955年,衛生部制訂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第一屆西學中班教學計劃中:「學習中醫必須要系統學習‘四大經典’,即《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四部著作」。
1960年,衛生部組織全國五大中醫學院主編全國初版中醫院校教材時,曾作說明:「本教材取材於四部古典醫籍:《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中醫界對「四大經典」的說法越來越不統一,如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曾提出:「以《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為四大經典」。
近年來,在執業醫師考試和各種晉升考試中,多以《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為四大經典,其中「溫病」的含義,並非《溫病條辨》,而是指「溫病學」。
張大寧曾在各種場合重申「溫病是一種病,並非是一本書,經典首先應是一本書。」
近年來,中醫學術界對四大經典的說法有所改變,如《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醫學史》中,將《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列為中醫學的四大經典。
這種說法雖然在中醫院校教材中出現,可仍未獲得業內的全面認可。在各種著作和刊物中,「四大經典」具體所指仍較為混亂。
「經」字最早見於周代銅器銘文,其意義是「經維」,也就是「經營」的意思,最初字形為「坙」。
「經」字作為「經典」解釋是在戰國之後才出現,如把儒家重要著作稱為「經」初見於《莊子·天運篇》,曰:「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中華大字典》載:「經,經書也」;《文心雕龍》雲:「三極彝訓其書曰經」;《博物志》雲:「聖人制作曰經」,均認為「經」應該是一本「書」。
又如,班固在《白虎通義》上解釋「經」為「常」,即常道,也就是永恒不可改變的道理;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說:「或當刪定六經之時,以其道可常行,正名為經」;孔廣森曰:「北方戎馬,不能屏視月之儒;南國浮屠,不能改經天之義」,「經天之義」即指如日之經天,不可改變;段玉裁註釋《說文解字》的「經」時提出:「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
這些都說明「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書,其論述的道理是長久不變的常理。
「典」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重要的儀式;二是指重要的著作。
「經典」強化了著作的重要性,所以其含義應該是在某個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或做出巨大貢獻的著作。
儒家把《詩》《書》《易》《樂》《禮》等列為經典,即是這個道理。所以,張大寧認為中醫學的經典應該是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中起到重要奠基作用,或對中醫學辨證論治獨特診治體系的確立做出過巨大貢獻,成書年代較早,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著作。
基於上述原因,張大寧認為中醫學的四大經典應該為《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理論巨著,約成書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在這以前中醫學尚未形成一門系統完整的學科。
因此,《黃帝內經》的產生,在中醫學的學科形成和發展史上,起到了劃時代的奠基作用,故被後人稱為「言醫之祖」。
《黃帝內經》較全面地論述了中醫學理論的基本概況,《素問》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心理及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凡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象經絡、精神氣血、診法治法、養生預防等無所不包、無所不及;
《靈樞》中除了論及人體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更著重論述了人體經絡、腧穴氣血、針具刺法等,正是這些重要論述,構建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系,為後世中醫學發展奠定了良好堅實的基礎。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約成書於西元二世紀左右,總結了東漢之前有關中藥的實踐經驗,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
《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該書將這365種藥物按其性能功效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為「補益品」「久服輕身延年,無毒」;中品為「遏病補虛」「無毒有毒」,酌情服用;下品為「多毒,不可久服」,以驅邪為主。
這種分類法值得後人借鏡。此外,該書還概括地論述了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如:方劑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藥物的七情和合理論、藥物的性味功能、藥物的加工炮制方法、臨床用藥原則、服藥方法、藥物的功效主治等,可以說是一部集中藥學大成的經典。
至於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主要成績是開創、確立、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和典范,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一次質的飛躍,將該兩部著作列為經典是當之無愧的。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相傳為戰國時期名醫秦越人(扁鵲)所著。「難」有「問難和釋難」之意,即以問答形式,「舉黃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共闡釋了81個「理趣深遠」的醫學問題,故稱「八十一難」。
其中,1~22難論脈學,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疾病,62~68難論腧穴,69~81難論針法。
《難經》在81個問題的「釋難」當中,不僅解釋了《內經》中的一些疑難問題,而且發揮了《內經》中的一些論述,如:診脈中「獨取寸口」的提出,25種脈象的診法;關於經脈長度、流註順序、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的不同病症;臟腑部分中關於臟腑解剖形態、生理功能的細述,尤其是腎與命門學說的提出;腧穴針法部分關於五臟六腑俞、針刺補瀉手法與四時節氣關係的論述等,都可以說是對《黃帝內經》相幹理論的發展。
張大寧認為,雖然《難經》有如上貢獻,但該書只是《內經》的一本參考讀物,「釋難」「解難」而已;
另一個原因是,該書中有不少很不合理的提法,加之受當時「讖緯」學說的影響,把陰陽五行學說神秘到一種近乎迷信的地步,如「男子生於寅,屬陽;女子生於申,屬陰」「脈脫陽者見鬼」等,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不能不說是一種誤導。
如果將其列入「四大經典」之列,仍似欠妥。
關於近年來不少人將「溫病」列為「四大經典」之一的問題,張大寧認為,這不但貶低了經典的水平,而且混淆了理論與臨床、著作與疾病的概念。「溫病」是一類外感病的總稱,是「病」不是「書」。
至於「溫病學」,則是「研究四時溫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院校教材《溫病學》)」,同內科學、婦科學等一樣,屬於臨床醫學的范疇,是由現代專家編寫的不斷更新的學科,怎麼能稱為「經典」呢?
《溫病條辨》是200多年前的著作,盡管其在溫病學的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此前後,亦有《外感溫熱論》《溫熱經緯》等專著,論其貢獻相差無幾。
如稱其為溫病學的「經典」,尚可考慮,若為中醫學「經典」,並與《內經》等齊名,則顯然不妥。
張大寧還建議,將「四大經典」的學習安排在中醫院校教學的後期,其中《神農本草經》也可作為選讀課。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國中醫藥報",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白芷 視覺|花椒
-商務聯繫-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