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五一假期,老公的表妹來我們家玩,表妹喜歡吃餃子,婆婆包了餃子。正打算煮餃子的時候,有人給婆婆打電話要看房子(婆婆要賣房),於是我開車送婆婆到老房子那邊。
在回來的路上,婆婆給表妹打電話,讓把餃子煮上,說我們快到家了。
我們回到家後,表妹一臉難為情,告訴我們她沒有把餃子煮好,餃子都破皮了。
婆婆還安慰表妹說:「沒有關係,破皮就破皮吃,她經常煮餃子也破皮」,表妹尷尬得不說話。
我到廚房一看,一鍋餃子已經面目全非,全部開皮,成了一鍋餃子湯。
原來表妹不會煮餃子,不知道開水下餃子還是冷水下餃子。她自己認為,應該是冷水中下餃子,等水煮開了,餃子也就煮熟了……
我一直都知道表妹在家嬌生慣養,舅媽從來不允許表妹做任何家務,更不要說做飯了。但我根本沒有想到,上大四的表妹竟然連煮餃子這種最簡單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會。
舅媽的教育理念是有時間多看會書,只有學習好,才是硬道理
另一方面,舅媽認為不會做家務、不會做飯的女人最好命,不用幹活就可以吃現成的,否則什麼都要自己幹,受苦受累。
表妹走後,婆婆還說舅媽不會教育孩子,把表妹教育成了十指不沾陽春水,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學習好有什麼用,生活都不能自理。
我連忙接住話碴說:「讓丁丁現在開始學習做飯。」婆婆聽後感覺不可思議。
認為丁丁是男孩子,學習的什麼做飯?難道以後要給老婆做飯吃;又認為丁丁太小,廚房刀、煤氣很危險…總之就是不同意。
很多人都抱有和我舅媽、婆婆一樣的想法,認為讓孩子學做飯,有點上不了台面,還不如讓孩子背古詩、講故事來的實在。
但事實上,「廚房教育」在慢慢地火爆起來,廚房被當成教育孩子的「好課堂」。
專家認為,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走進廚房,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動手和自理能力,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做飯,看起來是一件小事情,卻很不簡單,因為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與修行。食物中蘊含著大千世界,烹飪里也藏著萬種乾坤。
孩子學會做飯的好處:
1.讓孩子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
自食其力,被很多父母片面的認為成高分數高學歷,「好好學習,其他的事情不用你管。」成為他們口頭禪。
長大後獨自生活的孩子們,因為不會做飯,經常吃外賣快餐,而導致自己健康、腸胃頻繁的出現問題,如果一個連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了的人,拿什麼去與生活握手言歡呢?
記得以前看過一則新聞,一名身患乳腺癌的日本媽媽千惠,在人生所剩不多的日子里,只認真做一件事——教4歲的女兒阿花做飯。
千惠說:
“阿花,做飯這件事與生存息息相關,我要教會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務。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里,做什麼,都能夠活下去。」
千惠把想對女兒表達的生活理念,貫穿在做飯這件事上,在做飯的過程中,阿花深深體會到母親的愛,從4歲開始 她便可以獨立生活。
在阿花還不到5歲的時候,媽媽千惠便與世長辭,阿花的父親沉浸在喪失妻子的痛苦中消沉度日,卻被女兒踮起腳尖做出的糙米飯和味噌湯所拯救。
孩子,你一定要學會做飯。這與伺候人無關。在愛你的人都不在身邊的時候,這使你能善待自己。
2.讓孩子學會綜合統籌的能力
做飯在我們成人看起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好學習的過程。
在孩子擇菜、洗菜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蔬菜的生長習性以及營養價值,還可以預防孩子挑食、偏食;
切菜的過程可以鍛煉孩子手部精細活動能力;
華爾街日報曾經有期刊指出,幼年時期小朋友經常做家務,手部的靈敏度較好,不僅能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還能幫助小朋友從小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炒菜的過程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掌控生活的能力。
在馮麗麗《下鄉養兒》這本書中寫到,因為自己的孩子天天,從上幼兒園就開始緊張,馮麗麗夫婦只好不斷地給她換幼兒園,後來天天上了小學以後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害怕學校不敢進校門而退學。退學後日子更艱難,天天晚上睡不著覺,做噩夢,只好晚上玩耍白天睡覺,黑白顛倒,以至於他們一家人,很久沒有見到過太陽。
後來他們聽從喬老師的建議,決定去農村生活,去農村租房種菜、養雞鴨鵝。
到農村生活後,天天從生活中學會了很多,其中就包括做飯。
喬老師說:
「讓天天做飯,一是要堅持,二是要全面,從計劃菜譜、買菜、做飯、收拾案板、洗碗、收拾廚房,整過成都獨立做下來,這對她的自理能力、條理性、辦事能力都非常有好處,她將從做飯這件事情中得到巨大的成長。」
3.做飯讓孩子體會到勞力的快樂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誡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他們勞力,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麵包來之不易。
這種勞力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
通過勞力,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孩子通過做飯,可以讓孩子體驗在廚房做飯有多辛苦,孩子才會明白那些香噴噴的飯菜不是不勞而獲的,孩子進而懂得父母的付出,懂得了感恩,同時也能在做飯中享受到成就和快樂。
4.增進親子關係
和孩子一起廚房做飯,是和孩子的特別親子時光、高質量的陪伴。
香港親子教育專家劉雲翔認為,在廚房里和孩子一起勞力,是很好的增進親子關係的方式。
「在香港,也有很多父母常常抱怨沒有時間陪孩子,事實上增進親子關係未必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是需要一個‘有效時間’。在這個‘有效時間’里,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一個工作,這個過程中有交流、有協作,最有助於增進感情。」
孩子什麼時間開始學習做飯
當然不是簡單的用年齡來區分孩子是否會做飯,而是根據孩子的具體動手能力。
如果一個15歲的孩子從來沒有進過廚房,讓他去做飯,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父母要越早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越好。
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曾設計過一份《兒童學做家務事年齡表》,父母可以參考這個表格,來鍛煉孩子的做飯能力。
孩子學習做飯時的注意事項:
1.安全第一
廚房是很多孩子的「禁區」,鋒利的刀具、危險的天然氣、易碎的碗碟……這些確實很危險,所以父母要一直在孩子身後手把手地教,告訴孩子刀是用來幹什麼的,如何正確的拿刀,也可以給孩子買一把他便於操作的小刀,等孩子熟練了,再放手,多給孩子鍛煉和學習的機會,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告訴孩子「刀會割破手,快放下」、「不要動火,危險。」
2.先從簡單開始
剛開始讓孩子學習做飯,可以先從簡單的開始,逐漸循序漸進的增加難度,例如,先從擇菜開始,芹菜需要擇掉葉子,韭菜需要擇掉枯黃葉等,接下來洗菜,只有把菜洗乾淨吃才能保障身體健康……這樣慢慢地一步一步讓孩子愛上廚房,學會做飯。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通過追蹤調查數十年,發現童年時期經常做家務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更好,心態更加樂觀,工作獲得高薪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少了十五倍。相反,如果只是關注於學業或其它方面,連起碼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在人際交往、事業方面失敗率更高。
所以,為了孩子成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父母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廚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