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生育、生活方式…… 婚姻是個大套餐 | 圓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財產、生育、生活方式…… 婚姻是個大套餐 | 圓桌 未分類 第1張

張之琪與常遠 圖/ 本刊記者 薑曉明

婚姻有時是一個套餐,它不是結婚這一件事,它是結婚後一整套的生活方式:要不要生小孩、要不要跟雙方父母結成親密的關係,要買什麼樣的房子、車和衣服,拒絕了一個就代表拒絕了所有。結婚的難點是因為你不想接受所有,不結婚的難點也是你拒絕不了所有

在一個觀念更開明的國家,結婚和親密關係的方式應該像自由組合的手機套餐,在中國,婚姻套餐自定義制定的能力和外部條件是不夠的。如果你決定要過一個不是主流套餐式的生活,找伴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她一定要是你共同體的一部分。一個跟你不同的、代表主流規訓力量的伴侶就是塞進特洛伊城的木馬,會讓你原來堅持的體系垮掉,於是你又回到「流水線」上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30期

整理 | 本刊記者 歐陽詩蕾

編輯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全文約8699,細讀大約需要19分鐘

結婚,不結婚?戀愛,還是單身?

從婚姻到性別政治、親密關係,我邀請了兩位同齡友人一起聊了聊。1991年出生的張之琪,在做一檔泛文化類播客《剩餘價值》。1987年出生的媒體人常遠,曾在宿醉第二天被街頭採訪,然後上了熱搜#海歸男怒懟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

我們都在各自的同溫層里,親密關係是最微型的公共生活實踐,而婚姻又因涉及生活方式、經濟能力、原生家庭等因素而顯得更加複雜。個體千差萬別。每個人都帶著自身的立場介入公共生活,而我們相信對話是介入的重要方式。

1

不結婚的社會成本和情感成本,你要不要支付?

人物周刊:你們自己的婚戀情況方便說嗎?生活中,你們有被催婚的壓力嗎?

張之琪:我法律上還是單身,但是我跟男朋友同居四年了,是比較穩定的親密關係,但並沒有往婚姻發展的苗頭。他和他的家庭對結婚這件事沒那麼著急,我爸媽也從不催婚。我們家人都很奇怪的,我姑姑嫁給了一個日本人,她41歲才生小孩。我哥和我姐今年34、35了,都沒有結婚。所以催婚的壓力還沒有輪到我頭上。

家人不催我的原因,也是覺得我有一個穩定的可結婚對象。而且我媽覺得女生走進婚姻承擔家庭義務是一件辛苦的事,所以她不太希望我很早開始承擔這種壓力。

常遠:我們這怎麼聊,我覺得實力不對等……之琪只能以抽離的學術性的上帝視角來看待。我是一邊很理性地給人開解和指點,另一邊自己處在巨大的壓力和drama(戲劇性)中。由於我平時表現得非常輕鬆,很多人都以為我從來不被父母催婚,我只是心臟比較大,其實家里催婚很嚴重。

在選擇職業和生活方式上,我蠻叛逆的,父母對我結婚年齡的預期已經比正常晚了一些,再加上我有一個大我五歲的姐姐,她的婚姻其實成了我的戰略緩沖帶。但現在我的外甥已經上幼兒園,我前方已經沒有防線了,父母帶來的壓力就會大很多。

張之琪:我覺得父母也遇到一種同輩壓力。比如他們的朋友、鄰居的小孩都結婚生子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有點沒跟上。不過我爸媽的生活里就有很多不結婚的小孩,所以他們覺得我、我哥我姐沒結婚好像也沒什麼。

常遠:我覺得取決於父母抵禦同輩壓力的護城河有多少。如果父母生活在熟人社會,他的自我認知其實都來自他同事朋友的評價。父母在跟你對話的時候,可能心里覺得還好,但同事朋友一問就……之琪說這個其實就是樣本,父母對這些新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接觸量要足夠多。所以我總在給他們「洗腦灌輸」。

人物周刊:你從多久前開始「洗腦灌輸」?

常遠:跟父母溝通,讓他知道你所經歷的更多元的觀念世界,這種工作要一直做。但是有些人放棄了,我現在也基本快要放棄了。最終我們跟父母和伴侶的這些關係,其實都是外部更龐大世界的一部分。父母對婚戀的態度,包括他們認為你應該找什麼樣的人,背後其實都是他們對社會的一套系統理解。

不結婚,你就要支付社會成本和情感成本,那你要不要支付?情感成本是很隱性的,你可以說I don’t care,我也是不care的人。但是到最後我發現,父母的那種情感綁架和道德威脅的消耗,其實讓我日復一日地支付著潛在的情感成本,我內心也會撕扯。

在不結婚的社會成本上,我覺得對女性來說可能會尤其多。我覺得我作為男性是有性別特權的。男性不結婚,別人只覺得這個人可能不靠譜。我一個前同事說,如果一個男性到40歲還不結婚的話,別人不會像評判女性那樣評判你,他可能只會覺得你這個人不太可靠,但你如果是結過婚之後離了就沒什麼問題。

張之琪:是嗎?大家對一個40歲的離異男性會比對40歲的單身男性的評價高嗎?

常遠:這是一些人的觀點,指的是商場和職場中談事情,別人會以此判斷你這個人靠不靠譜嘛,你連婚都沒有結,一直浮萍一樣。但如果你二十多歲結了婚,三十多歲時離異,四十歲時你單身,別人會覺得「that’s okay」。這是現實世界對男性的規訓。當然對女性的規訓更嚴重。

2

「標準」的家庭模式依然是社會的幸福樣本

人物周刊:剛才說的這些結婚壓力或推動力,都是來自父母和社會。但是你們自己不渴望結婚這件事了嗎?你們身邊的朋友和同齡人呢?

張之琪:反正我目前還沒有任何想要結婚的想法。我覺得是這樣,你身邊有沒有朋友結婚搭夥過日子,確實跟你的職業和教育背景有很大關係。我的很多朋友到現在還在讀博士,另外有一些是兩個人都不知道將來要在哪個城市落腳,這種就很難結婚。

我足夠親密到可以被邀請去參加婚禮的朋友只有一個,但我已經跟我男朋友參加過很多他朋友的婚禮。他比我大兩歲,另外我們的圈子其實很不一樣,他是北京人,他的朋友基本都是從小到大在北京長大的小孩,人處在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里面,很容易結婚的。

常遠:其實中國的催婚來得非常早,就是你大學畢業就要變出來一個老婆或丈夫出來。我有很多朋友畢業就快速結婚的,如果他從事的是一份和創造力不相關的工作,其實被社會化得特別快。你進入這套流水線,它讓你穩定工作,讓你在一個城市定居、讓你買房、讓你努力升職,結婚只是其中一環,也並不更特別。接下來就生小孩,再到教育小孩,這一整套package(套餐)來得特別早,我覺得人生選擇和生活方式會大大地影響你進入婚姻的方式和年齡。

人物周刊:想請二位說一下你們過去在婚戀話題中的發聲。

張之琪:我自己其實沒有,但是我在去年採訪過一位美國作家,他寫的《當世界又老又窮》是關於美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後來我把他採訪時說的一段話發到微博上,很多人轉發。他說他在全世界範圍內調查老齡化問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越強調家庭價值的地方現在是少子化越嚴重,比如說南歐這些天主教國家和東亞的中日韓三國。

他說這是個很矛盾的現象,如果社會很重視家庭,應該鼓勵大家多生孩子,但實際情況卻相反。他說因為在一個比較父權制的社會里,照顧家庭和養育孩子的責任基本都在女性身上,所以當女性可以選擇不結婚、晚結婚或不生小孩的時候,她就會義無反顧地這樣選擇。

常遠:這其實是一種寧靜的革命。除了女性在這些父權制國家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之外,這個問題是否有另一個維度:在這些國家,可能男性也感覺生育和撫養其實是極大的社會壓力和經濟壓力,他本來可以養兩個孩子,但現在只養一個。

張之琪:現在人們在談到結婚生育這件事情,很少把它當做一個公共事件來討論,討論的是養兒防老這種家庭內部的話語。但我印象特別深,我小時候問我媽為什麼要生我時,我媽就說了三個字「盡義務」。我媽是上世紀60年代初出生的,她覺得生育確實是為國家盡了義務。其實我們很少把孩子理解為勞力力,除非你在說勞力力短缺的時候,你才意識到「人」原來是「勞力力」。家庭其實也是一個治理單位,是社會結構的最小單元,但個體好像很難從這個角度來談。

常遠:但「盡義務」現在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話語,在老齡化社會,其實多生孩子是另一種義務了。經濟也需要支撐,包括很多人說不買房就不能結婚,不然房地產經濟怎麼往前、經濟支柱怎麼支撐。消費主義社會所倡導的一整套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基於一個家庭的消費:你生了小孩就要買房買車,小孩就要上幼兒園再接受高等教育,一直到你養老。你說我不進生產線,我選擇遊蕩,那社會體系沒有辦法定義和規訓你,商業世界也沒法從你身上得到預期的回報。這一整套其實是雙向擠壓的,一定得逼人結婚。

張之琪: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就是一個社會所希望的主體是什麼樣的:結婚、生小孩、買房、買車,這個就是我們認為最標準的人生的樣子,它是社會方方面面塑造出的主體性。這樣的生活是有吸引力的,雖然從一些人的角度來說,它是一種需要反抗的規訓,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它是值得羨慕的理想的人生,大部分人可能是被吸引著進入這個框架里面去生活。

3

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

人物周刊:請常遠講一下你上熱搜的事情吧,#海歸男怒懟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

常遠:我差不多在20歲的時候,在網上野生寫博客就寫了挺多關於親密關係的內容,後來在國外做一些內容提倡世界主義、全球化、約會文化和現代親密關係,但這些內容,其實沒有抵達我期待的更廣泛的人群。然後一上熱搜,就破了次元壁了。

那次是純粹偶然,我歐洲朋友來找我玩,我帶他到上海公園遛彎,被兩個媒體的女生拉住街訪,問為什麼來相親角。我是在回應相親角的一種現象,但是被拎出來「沒有同居過的女性是不正常的」這種大標題。因為我在相親角看到「希望女性沒有同居經驗」這個高頻重復出現的信息,我覺得好奇怪,後來想明白了背後那套非常dirty(齷齪)的想法,是在要求女性有較少或最好沒有性經驗,「最好是處女」這個話你說不出來,所以就說最好無同居史。

而且男性提出的對象標準跟女性提出的標準維度不一樣,男性對女性的預期是傻白甜、不要太強太聰明,這種期待其實是很重要的性別因素。然後男女的條件像在售賣的房地產信息一樣在公園被公示。當然話說回來,你如果想結婚,相親是蠻有效的方式,你想要的跟你的方法是自洽的,我其實是用另一種觀念體系去懟它。

人物周刊:剛才大家都是從比較公共性的角度談這件事情,其實我挺想從個人層面問一問。可能是我的偏見,即使都是相親,我總感覺男性找一個優質對象比女性找一個優質對象容易多了。

張之琪:其實如果結婚目的性很強的話,男女性相親結婚,都是不難的事。但現在呈現出來的結果,好像是男生找一個結婚對象相對來說更容易。可能也是男女性對婚姻的期望和要求不太一樣,可能女性需要一個更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因為女性從小被教育要扮演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的角色,她自己可能就是一個更好的伴侶嘛,所以她對一個更好伴侶的要求就會高一點。反正我是這麼覺得,我也不覺得說男性想結婚就更容易一點。

常遠:婚戀市場或擇偶觀上的性別因素這個問題很熱,但我更傾向於把性別之間的差別從個體身上抽回到社會學層面上去,因為個體之間差別太多了。這跟另一個你們肯定都看過的熱門話題是同構的,「為什麼中國男人(著裝上)配不上中國女人?」

背後最核心的因素還是要回到整個社會規訓和製造男性女性的這種生產機制上去提出問題,只以我們最熟悉的中國社會來說,這套社會運轉的邏輯對男性的規訓,就是只要你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體系下獲得更好的生存資源,你就是棒的!另一個結構性因素是父權制,我經常說男性在父權制中也是受害者,只是他不自知而已,這種讓你以為是優勢者的誘惑,讓男性不斷地被規訓成那個樣子。

為什麼我們感覺到這麼多女性成長為現代人類的模樣,就是因為在生產機制上的「性別優勢」,當然這也是一種劣勢——女性在這種壓迫性父權制和社會競爭中有更多喘息的空間。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體系對女性的要求要弱一點,對女性期待「善解人意」和軟性的愛好——彈琴畫畫之類。女性是按照這種流水線培養出來的。當男性女性進入婚戀市場,你會發現他們看上去是不一樣的產品。

當你說(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的時候,話語用的是現代女性所理解的這套話語(例如,熱愛生活、性格溫和、在著裝上有審美品味、尊重女性等),但是你實際要求的男性,是另一套體系(例如,看重獲得更好的生存資源的能力)生產出來的東西,這一套要求和供給之間是嚴重錯位的,不是在說同樣的事情。

張之琪:剛才常遠講的是從女性的角度說為什麼男性配不上女性,但其實從男性角度他們也不理解這個問題,為什麼她們寧可單身都不願意嫁給我呀?我覺得相對於中國男性來說,中國女性接受了太多性別平等的觀念。在性別平等的觀念上和對新的親密關係、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上,大城市女性已經走在男性的前面了。我覺得我們都是要往一個更多元更寬容的方向去走的。把這些女性拽回來是行不通的,一代一代人我們會走得越來越往前,最好的方式是男性也要跟上。

常遠:目前很難看到讓男性快步跟上的動力,反而社會有圍追堵截的碾壓,社會告訴你說「你不要管那些沒用的東西,什麼性別平權」。而且在單身的男性女性之間還有階級的視角,我昨天在一個活動還在講,一個深圳女工跟董明珠的距離更近,還是跟他的男性工友的距離更近?比如說偏遠地區的單身男性跟都市的單身女性,他們的處境也完全不同,他們對婚姻的考量維度也完全不一樣。我個人感覺其實所謂的「剩女」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下一步就是說你能不能撐住?

張之琪:有沒有一種可能,現在我們社會主流的對男性評判標準是你是否成功,對吧?排名越靠前的男性越容易找到所謂更優秀的伴侶,但也許這個標準本身也在松動,我們也開始看到一個性別觀念更好、更注重自己儀表、情商更高、更願意承擔家庭責任的男性會越來越受到女性的歡迎,這種文化上面的轉變到一定程度,也是一種倒逼,男性也許會真正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常遠:這是我一直在想的問題,我經常開玩笑說我站在女權主義者的立場上對獨立和進步女性的批判,就是有些女性不能為她們的價值觀付出代價和實踐,你剛才說的這種倒逼其實就是不妥協,那我不拐過頭來迎合或妥協原有的這套評價體系了,我把標準設在這,其實會讓一些男性往這個方向靠,其實會鼓勵更多的男性來做到這個新的標準。

張之琪:這個問題也說明女性在婚姻中也有一些性別優勢,雖然性別優勢沒有辦法抵消她作為妻子和母親所需要的付出。婚姻對女性也是有誘惑力的,比如說房子、非常穩定的生活、收入比你高的伴侶,我覺得這對女性來說都是有吸引力的。當它和「我想要更加平等的關係」放在一個天平的兩邊,你到底要選哪個。

常遠:但是大多數女性兩邊都想要,舊世界的那套體系你要,新世界這些也要,然後你就卡在這里。你一邊說男性要情商高、能夠溝通、有性別平等觀、有自己的愛好、注重自己的身材管理等等,但同時他要比我強,他在社會達爾文主義體系中不能是被碾壓的。

財產、生育、生活方式…… 婚姻是個大套餐 | 圓桌 未分類 第2張

4

婚姻是一個巨大的套餐?

人物周刊:女性有這樣的遲疑也挺正常,畢竟結婚是個太大的事情了。

張之琪:婚姻有時是一個套餐,它不是結婚這一件事,它是結婚後一整套的生活方式:要不要生小孩、要不要跟雙方父母結成親密的關係,要買什麼樣的房子、車和衣服,拒絕了一個就代表拒絕了所有。

結婚的難點是因為你不想接受所有,不結婚的難點也是你拒絕不了所有,結婚就變成了一個太大的事情,當你決定要不要結婚的這一瞬間,其實你就決定了以後五十多年的生活怎麼過,然後你反悔重新來的代價又非常大,所以大家都會卡在這個地方,說我到底要不要進入婚姻。

常遠:在我了解的荷蘭,結婚和親密關係的方式就像自由組合的手機套餐,在中國,你沒有婚姻套餐自定義制定的能力,所以說不是不想結婚,是不想要中國式的結婚。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如果你決定要過一個不是主流套餐式的生活,找伴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她一定要是你共同體的一部分。一個跟你不同的、代表主流規訓力量的伴侶就是塞進特洛伊城的木馬,會讓你原來堅持的體系垮掉,於是你又回到「流水線」上。

人物周刊:很難這樣堅定啊。因為人在二十幾歲這個年紀,其實對很多事情都是在接觸和認知階段的。

張之琪: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說,你可能總會到一個階段,人生就陷入了一種「不結婚不知道該幹什麼」的狀態。婚姻這套package,從某種角度上是給你戴上了一個沉重枷鎖,另外一方面,它也賦予了你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任務和意義感。很多人的人生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感,每天很忙,所以很多人的選擇是走進一段婚姻或要一個小孩,讓他人生後半段還有一個驅動力和奔頭,還有一個可以讓他有成就感、為之努力的東西。

我自己都曾經經歷過一個這樣的階段,我從來都不敢說我可以做一個堅定的不婚主義者,因為我很可能還會再遇到這樣一個階段。可能這也是大家需要婚姻的原因,即便是不完美的婚姻,也有它存在的意義。

常遠:與其說我們需要婚姻,不如說我們都需要親密關係。在不同的社會中,人們對於婚姻和親密關係的實踐是不同的。其實就是在進入婚姻之前,有更多不同的選項和步驟,我不想一步推那麼滿——把雙方的一切都深度結合到結婚的地步。其實在歐美社會中就有很多民事結合,同居關係是法律認證的一部分,相當於在法律上有一切保障,但我可以隨時退出。當兩個人真的去結婚時,朋友們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非常嚴肅的事情,就覺得你們倆不可能是因為經濟或其他原因,一定是這兩個人愛死了,沒有對方就活不下去了(或者想在教堂辦一場婚禮),所以兩個人之間要結婚。

婚姻中原本的那些因素,比如說經濟、孩子的生育與撫養、性都作為一個個零件拆出來了,被現代社會冒出的新的元素抵消或替代掉了。婚姻、愛情、性、親密關係,其實是四件事情,但是婚姻把它大雜燴在一起之後,才跟社會連接出那麼多複雜的東西來,其實你把它們單個分開,每一件都很簡單。

這其實也是歐美社會對社會現象、社會觀念、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化後作出的被迫反應機制。60年代以來女性大量進入職場,還有性道德的多元等無數新的觀念出現,你要作出回應,不回應就只看到大量社會危機和高離婚率及所謂道德崩壞。你要調整目前社會的一些元素,只有婚姻作為唯一選項已經不能夠再適應人們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結構了。

很多人提出「我們此生終將看到婚姻制度的瓦解」,2050年婚姻制度也可能沒有瓦解,但一定會發生變化。婚姻從霸權單一敘事退下,到成為多元的社會組合和個體組合的一種形式,這樣的多元社會不是一個黑鏡式的夢想,它已經出現並且在實踐了。這樣的實踐就是一種非常技術理性的政策安排。現代社會的本質就是人們有了更多選擇,我對這個趨勢是有信心的,但我對不同社會對它的接納和實踐沒那麼多信心,因為它有政治性的經濟性的綁縛。但是這是趨勢。

為什麼好的愛情越來越少了?

5

為什麼好的愛情越來越少了

人物周刊:另一方面,現在其實很多人都處於獨居狀態,當然也沒有前幾年媒體說的「空巢青年」那麼悲慘。

張之琪:我覺得如果沒有互聯網,獨居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人還是有很強的社交需求,獨居構建了一種物理空間上和人的隔絕,但你同時還可以不覺得自己完全被隔絕。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互聯網,還有外賣和買的東西能送到家里來,我覺得現在獨居其實完全不悲慘,甚至很多人很期待就是我關上門那一刻,把外部世界擋住。

常遠:對很多人來說,獨居只是一個結婚前的過渡階段,但歐美有人在實踐婚後各自住或分房住。你會發現,那些在婚姻中原本模糊掉的邊界又重新出現了。我注意到在中國近五年,「親密關係」是個高頻詞。五年前我幾乎沒有看到過有人用這個表述。背後其實是進步,人們終於關注到內心了,關注到「我」這一個體了,即使是伴侶、是夫妻,但我們同時是獨立的個體。

其實親密關係是最微型的公共生活實踐,親密關係的相處會涉及大量公共生活的元素,你要去理解和傾聽、要知道邊界在哪里等等。近些年也有些人終於開始研究這些,終於回到個體、回到親密關係去探討、理解。弗洛姆當年(編者註:埃里希·弗羅姆,美籍德裔社會心理學家)提問為什麼好的愛情越來越少了,他其實是在呼籲好的親密關係。好的愛情少,就是因為真正獨立具有自我決斷力和思考力的個體越來越少了,社會侵入的邊界吞噬了所有個體的反思和自我,於是在一個小的公共生活實踐中,真正獨立的具有反思力的個體少了,你就沒有那種去理解他人、去共情、去建設這麼一種理解和分享的親密關係了,於是好的愛情少了。我覺得好的親密關係是一件很高級的事情,它對人的要求太高了。如果在大的公共社會中,人類都缺乏公共生活和公共意識,然後我們期待在小的共同體中有公共意識、理解邊界、懂得妥協溝通,這太難了。

所謂建立愛的藝術,這種理解其實是理解自我的一部分,其實為什麼你需要另一個個體,因為親密關係要求很高,有像朋友一樣的關係,還有跟戀人的環節,最後成為家人的那種緊密連接,它的因素極多,於是它需要練習,所以說愛的藝術是需要學習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好的親密關係給人的自我成長或生命質量的提升是很高的。但很難。所以說有是一種幸運,沒有是正常的。

張之琪:我有時候覺得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大家真的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經營這樣的情侶關係。可能大部分人獨居也是這個原因,你可能活在這種大城市非常原子化的一個生活狀態,這種狀態很大程度上又是被迫的。比如說你有超長的工作時間,你的假期和注意力被手機、移動互聯網切割得很碎,你的住房壓力、消費壓力非常高,生活成本非常高,在這種情況下,經營好一個親密關係就不太可能。

我們今天很多思考和討論處於一個比較理想化的狀態,在看一些宏觀的東西。其實女性在選擇進入婚姻時會有非常具體的考量,我之前收到一個粉絲的微博私信,她一位34歲懷孕的女同事,懷孕後身體狀態不穩定,休了九個月產假,回來之後就離職了。另一位懷孕同事只休了兩天產假,懷孕中還在加班,一回來就升職了。比如我男朋友的朋友中間,所有生了二胎的媽媽現在都成了家庭主婦。這已經變成一個你不得不選的問題,你是要結婚生小孩,還是要工作。

因為現在育兒也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壓力,就沒有人願意把小孩交給父母那輩人養,因為小孩馬上要投入新一輪競爭,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這個婚姻的package就變得越來越重了,就導致你在馬上要進入婚姻的節骨眼上,你的選擇就變得非常重要,以至於這變成了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結婚的女性會失去更多,不結婚你同樣地也會失去更多,對吧?如果你說我是一個不想生孩子的女性,大概率你就找不到一個伴侶,或沒有辦法結婚,都會失去很多。

為什麼在婚姻和性別的領域中,女性面臨這麼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因為一種古老的父權制和新的資本主義無縫銜接的雙重壓迫,導致女性在任何一個層面上都沒有喘息的機會。我覺得婚姻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單身,某種程度上是我們剛才討論的一種更現代化、更平等、更多元、更自由的生活方式,另外一個角度上,單身是部分人被迫的選擇。所以我覺得現實其實是更難解決的一部分。

財產、生育、生活方式…… 婚姻是個大套餐 | 圓桌 未分類 第3張

專題回顧

財產、生育、生活方式…… 婚姻是個大套餐 | 圓桌 未分類 第4張

財產、生育、生活方式…… 婚姻是個大套餐 | 圓桌 未分類 第5張

30歲,她們為什麼不結婚?

「90後的孩子太自私了」 VS「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 關於催婚的母女對話

「因為相親,我們的關係持續惡化」 ——父女通信


財產、生育、生活方式…… 婚姻是個大套餐 | 圓桌 未分類 第6張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主管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財產、生育、生活方式…… 婚姻是個大套餐 | 圓桌 未分類 第8張

財產、生育、生活方式…… 婚姻是個大套餐 | 圓桌 未分類 第9張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和購買最新雜誌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