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圖片源自東方IC
本文來自 雪花新聞,本文標題:孩子與父母從「同為一體」到「獨立個體」,其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轉載請保留本聲明!
if (window.location.host != ‘www.xuehua.us’){window.location.href=’https://www.xuehua.us/2019/03/19/%E5%AD%A9%E5%AD%90%E4%B8%8E%E7%88%B6%E6%AF%8D%E4%BB%8E%E5%90%8C%E4%B8%BA%E4%B8%80%E4%BD%93%E5%88%B0%E7%8B%AC%E7%AB%8B%E4%B8%AA%E4%BD%93%EF%BC%8C%E5%85%B6%E8%BF%87′;}
我們應該都聽過小鷹學飛的故事。大多是鷹媽媽在懸崖峭壁上狠命的一推,小雛鷹在墜落的過程中拼命掙扎,終於換來展翅翱翔的快樂與自在。
道理淺顯易懂,只是我們身為人母,在關鍵時刻能不能像鷹媽媽那般決絕,有沒有這「臨門一腳」的果敢。
其實作為寶寶來講,與媽媽「同為一體」到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間多需要磨合和歷練,然後才是成長。
圖片源自東方IC
有位心理學家在做動物實驗時曾遇到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
心理學家給小猴子一些木塊,讓它用木塊換糖吃。換到後來,木塊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尾巴來換糖。
為什麼看起來挺聰明的小猴子會做出如此可笑的決定呢?即便是再笨的孩子也不會用自己的手或腳去換糖吃吧!
原因在於,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圍的事物區別開來。而人則不同,人能夠認識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圍世界的關係,人有自我意識。
有無自我意識是動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線。
圖片源自網路
然而從人類心理髮展上看,在胎寶寶時期,胎兒生活在媽媽體內,他感覺到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媽媽就是他,他就是媽媽的一部分。
出生以後,雖然在肉體上與媽媽已經分開,但在心理上仍然是連在一起。沒有媽媽或媽媽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與媽媽的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其實寶寶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媽媽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著成長得越好。
《目送》里最廣為流傳的那段話就是最好的詮釋: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過心理學者同樣指出:人並不是生來就有自我意識的,兒童的心理只有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能形成自我意識。
圖片源自東方IC
【幫助孩子認識自我】
大約在1歲半至2歲時,寶寶知道了自己的名字,並且能用名字和代詞「我」稱呼自己,這標誌著兒童開始把自己從客體轉變為主體來認識,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
引導寶寶認識實際的「我」,可以通過一些比較,使寶寶逐漸對自己有準確的認識。媽媽可以讓孩子同過去的「我」比較,用筆記、攝影、錄音記下孩子的成長過程,過一段時間拿出來讓孩子看看、聽聽,讓孩子由此知道「我」的進步、退步或停滯。
讓孩子與同齡的孩子比較;認識自己的發展狀況和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讓孩子與成人和優秀人物比較;認識自己的差距,提高孩子努力和進取的意識。
讓孩子同進行活動前後的「我」比較;給孩子布置一些他做起來吃力,但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務,使孩子了解自己潛在的能力。另外,成功的次數越多,孩子對自己成功方面的評價越高;成功的範圍越廣,孩子對自己的全面評價也就越高。
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自信、自我接受、勤奮、樂觀的個性,使自我意識中積極的成分占主導地位,從而促使孩子獲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圖片源自東方IC
【自我意識對孩子身心發展意義重大】
孩子怎樣認識自己,怎樣安排和處理自己同周圍世界以及同別人的關係,怎樣評價自己的能力,具有什麼樣的自我價值觀,樹立什麼樣的自我形象,直接地影響哈子能否積極地適應社會、能否保持心理健康、能否在學習和生活中順利前進和發展。
一個具有良好自我意識的孩子,會在各方面表現出優秀的才能,經常取得成功。
反之,如果孩子在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出現了不良傾向,又沒有及時調整,會使孩子的個性和行為發生偏異,以後矯正就困難了。所以家長應當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
家長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主要是要引導孩子解決兩個矛盾:
1、孩子自己心目中的「我」與實際的「我」的矛盾;
2、自己心目中的「我」 與他人心目中的「我」的矛盾。
讓孩子通過不斷地對比、改變、調整來合二為一,讓自己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自己,成為優秀的自己!
圖片源自東方IC
遺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與媽媽一部分分開、另一部分還連在一起的狀況,這是一種不完全的成長。換一種說法,就是:處於這種狀況的人,他的自我與媽媽之間的界限不清楚。
這種界限的不清楚可能會導致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這麼聽自己的話,多好啊!並為此而沾沾自喜。
然而長期下來,對於孩子未來的獨立與擔當將會是極大的隱患。
可想而知:如果把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這樣的安全感是很不穩定的,即便是父母又如何?很多父母注定只能陪伴孩子半生時光,剩下的路,還要自己走;
只有成長本身會帶來真正的安全感,因為這種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穩定可靠。
當然,自我界限清楚的人,並不意味著他不需要別人,也就是說,他並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擔一切,拒絕別人在情感上和行動上的支持。相反,這種人恰恰是情商非常高的。
因為自我界限清楚意味著,一個人與他人接近,但沒有近到可以失去自我的程度,也沒有近到把別人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自己還是自己,別人還是別人;與此同時,自己也不會離別人太遠,不會遠到喪失愛自己想愛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自己真正需要的時候,可以從別人那里獲得不虛假的安全感與溫情。
即使在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朋友之間,只有每個人都有清楚的自我界限,才能夠更好的給予對方幫助。兩個都有著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實和最有價值的。
簡單地說,作為父母,要學會讓孩子做獨立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既能夠獨自承擔風吹雨打的歷練;也能夠感知陽光雨露的溫暖;既知道好好愛自己,也懂得珍惜每一個與自己一路同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