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總鼻祖」明道沒戲可拍背後,牽出了臺灣偶像劇的興衰起伏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霸總鼻祖」明道沒戲可拍背後,牽出了臺灣偶像劇的興衰起伏 娛樂 第1張

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聯,請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點擊上方藍字「南周知道」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

曾幾何時,明道是台灣偶像劇王子,2005年他與陳喬恩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打破了《流星花園》的收視紀錄,紅極一時。明道演藝事業的興衰起伏,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台灣偶像劇的興衰起伏。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台灣偶像劇的變遷。

「霸總鼻祖」明道沒戲可拍背後,牽出了臺灣偶像劇的興衰起伏 娛樂 第2張

明道 (視覺中國/圖)

最近,台灣知名演員明道在某綜藝節目里哽咽自曝,這是他今年演的第一場戲,並稱有朋友對他說「我覺得你演不了男一號了」。而在後台採訪時,明道坦言「我很難受。這幾年我做什麼都不太成功,我都有點看不起我自己了」。這不免讓人感到唏噓。曾幾何時,明道是台灣偶像劇王子,2005年他與陳喬恩主演的《王子變青蛙》打破了《流星花園》的收視紀錄,紅極一時。明道演藝事業的興衰起伏,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台灣偶像劇的興衰起伏。這些年台灣偶像劇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緣起:《流星花園》開啟時代

偶像劇的說法,來自於日本1990年代的「趨勢劇」(trendy drama)。日本知名趨勢劇製作人大多亮是這樣定義的:「所謂趨勢劇,就是由年輕的工作人員、年輕的編劇以及年輕的演員所拍攝的面向年輕人的電視劇。」1991年,日本富士台播放的《東京愛情故事》的爆紅,讓趨勢劇成為一種潮流,並深受年輕人喜愛。1990年代初,香港衛視中文台開辟了「偶像劇場」,大量引入來自日本的趨勢劇,以及韓國的言情劇,「偶像劇場」節目持續多年,「偶像劇」的概念逐漸形成,並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敘事模式。1996年,台灣中視開辟了「偶像一級棒劇場」,這是台灣地區首度出現以「偶像劇」命名的電視戲劇節目。不過,當時的「偶像劇」並沒有形成一種正式的電視劇類型,而在「偶像一級劇場」中播出的電視劇也不是今天傳統意義上的偶像劇。直到2000年7月,台灣中視播出的《麻辣鮮師》,才是台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偶像劇。該劇的靈感與故事內容來源於日本暢銷漫畫《GTO》,以一位「問題教師」誤入學校擔當班主任作為主線,反映了發生在台灣校園里種種光怪陸離的青少年問題。《麻辣鮮師》並未引起太多關注,真正開啟台灣偶像劇浪潮的,是2001年台灣華視播出的《流星花園》,該劇以日本漫畫《花樣男子》為藍本,講述了貧民女杉菜在貴族學校中與四大家族的繼承人(F4)之間的情感糾葛,最終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結局收場,是一個典型的「麻雀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愛情故事。該劇播出後,取得了高達6.43%的平均收視率,迅速虜獲了眾多少女觀眾的芳心,引起很大的社會效應。去年新版《流星花園》播出之前,高清修復版《流星花園》在騰訊視頻重新上線,不到一周播放量就突破了2億大關,足見言承旭、大S版《流星花園》對一代人影響力。《流星花園》也基本確立了台灣偶像劇的敘事模式:描述帥哥靚女唯美、浪漫而又富有離奇色彩的愛情故事,為觀眾構建出如童話般的愛情天堂,與此同時,也表現青年人的對於夢想的不懈追逐、對於成長的不解困惑和對於感情的美好向往。

十年鼎盛期(2000-2010)

《流星花園》之後,台灣偶像劇進入了10年鼎盛期。各個電視台紛紛從「自制自播」轉變為與影視公司尋求合作的「制播分離」,偶像劇生產規模化、批量化,這10年間,平均每年有20餘部的偶像劇,有多部也風靡大陸。除了《流星花園》,這10年間,兩岸觀眾都印象深刻的台灣偶像劇還有許多。比如2001年的《薰衣草》;2003年的《海豚灣戀人》《惡作劇之吻》;2004年的《天國的嫁衣》《鬥魚》《紫禁之巔》;2005年的《戰神》《惡作劇之吻》《綠光森林》《王子變青蛙》《終極一班》;2006年的《愛情魔法師》《微笑PAST》《花樣少年少女》《惡魔在身邊》;2007年的《放羊的星星》;2008年的《命中注定我愛你》;2009年的《敗犬女王》《痞子英雄》《下一站幸福》,2010年的《犀利人妻》等等。具體來看,這10年又可以粗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1-2004,這是「後《流星花園》」時期,主要延續著《流星花園》的漫改路線,大多是白馬王子與灰姑娘不食人間煙火的純愛。

第二個階段是2005-2007,這一時期以《王子變青蛙》代表的偶像劇開始了台灣偶像劇的本土化探索;與此同時,以《終極一班》為代表的校園奇幻劇也豐富了偶像劇的類型,偶像劇的收視群體擴大化,收視群體年齡向下減小至小學階段。

「霸總鼻祖」明道沒戲可拍背後,牽出了臺灣偶像劇的興衰起伏 娛樂 第3張

2005年9月28日,台灣,王子變青蛙外景戲。演員黃玉榮(左起)、陳喬恩、明道。 (IC photo/圖)

第三個階段是2008-2010,這一時期的台灣偶像劇加大了寫實之風。2008年陳喬恩、阮經天主演的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是一個轉折點。該劇橫空出世,收視率節節攀升,不斷創下紀錄,至今仍是台灣收視率最高的偶像劇。這部劇雖然依舊是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老套設定,但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上卻有新穎之處。該劇在企劃時就著力於反映「某一種盤據全亞洲的女孩類型」,即所謂的「便利貼女孩」,她是nobody、小小的、樸素的、毫不起眼,但她又不可或缺。這樣的設定讓老套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現實主義色彩,有了更多的真實感,也更能獲得觀眾的共鳴。

低估與變革(2011-至今)

只是,《命中注定我愛你》《敗犬女王》的盛極一時,也潛伏著危機,台灣偶像劇的沒落也在開始。這其中的一個大背景是,台灣與大陸經濟地位和文化地位的變化。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台灣人均GDP以年均7%高速增長,舉世側目。1980年代,台灣的經濟發展到極盛期,股票破萬點,當時還有一句台語「台灣錢淹腳目」來形容當時的台灣經濟盛況。台灣電視劇的整體崛起(除了偶像劇外,還有像《新白娘子傳奇》的古裝劇,像《意難忘》的鄉土劇),背後是台灣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文化是一種反映。可1990年代後,台灣也開始由鼎盛走向衰退。近10餘年來,台灣經濟更是處於一個停滯期。1990年台灣GDP相當於大陸的43.8%,2018年占比只有4.5%。伴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大陸的文化發展迅速,影視行業突飛猛進。比如2003年電影產業改革時,大陸電影年度總票房僅有10億元,2018年票房就突破600億元了。在電視劇領域也是如此。2001年那會,《流星花園》從資金、製作、人才、理念等,都在大陸同期的青春劇集之前。但時至今日,跟《流星花園》相比,台灣偶像劇的製作成本並沒有明顯提高,如今一些低成本的偶像劇單集90分鐘,製作成本低至30萬元人民幣;一部劇的製作成本,可能還不夠大陸一些大製作偶像劇單集成本。這10年來,以往台灣偶像劇的製作人、導演、演員,紛紛「北上」。人才與資金的雙重匱乏,也直接掣肘了台灣偶像劇的製作理念,自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台灣幾乎就再沒出過爆款偶像劇了。但2016年之後,台灣本土電視人也在求新求變。一方面是加大與HBO、Netflix等流媒體平台的合作,解決台灣偶像劇的成本與管道問題。像2019年上半年頗具影響力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不是偶像劇題材),是台灣公視與HBO合作;即將播出的張孝全、賈靜雯的《罪夢者》,是Netflix首部原創華語劇。另一方面,台灣加大對台劇製作的資金補助,本土電視台和製作公司不斷發力,持續推出了幾部題材新穎、質量穩定的劇集。像2016年,台灣公視推出了「植劇場」,「要回歸初衷,寫好故事,道出真實人生,展開新局,打造前所未有的戲劇計劃」。這三年來,「植劇場」推出的《荼靡》《天黑請閉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都獲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在台灣金鐘獎上也大有斬獲。台灣電視劇一方面不斷開拓題材、豐富視角,比如《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到網路暴力、媒體正義、廢死議題;另一方面,其傳統的優勢類型劇,鄉土劇、偶像劇也在發生變革。比如今年的新鄉土劇《俗女養成記》,呈現精致化、精短化、年輕化的特徵,而偶像劇也不斷結合社會議題,並在尺度上有突破,比如不久前引發熱議的《我們不能是朋友》,探討了「出軌」的情感與倫理邊界。台灣偶像劇在艱難轉型。對於明道、陳喬恩、鄭元暢、阮經天等一系列台灣偶像劇黃金年代捧出的偶像,在「北上」之後也面臨著轉型艱難陣痛。無論是台偶還是演員,不破不立,只有勇敢走出舒適圈,才會有一番新天地。

相關文章推薦

不少小姑娘看小妞電影和瑪麗蘇偶像劇多了,總幻想著自己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霸道總裁。但沒有誰聽說馬雲、馬化騰、王健林、佐伯格、比爾·蓋茨等大總裁的妻子是在服務生里找的,她們更多是總裁們的大學同學,有著與總裁相匹敵的智商和能力。

點擊藍字標題,即可閱讀《霸道總裁愛上平凡女人的概率有多大?》。

「霸總鼻祖」明道沒戲可拍背後,牽出了臺灣偶像劇的興衰起伏 娛樂 第4張

「霸總鼻祖」明道沒戲可拍背後,牽出了臺灣偶像劇的興衰起伏 娛樂 第5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