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瑞士的小鎮蒙特勒有一座雕像,主人公左手拿著一只連著話筒架的麥克風,右手緊握拳頭高高舉起劃破天際,在萊芒湖的黃昏下格外耀眼。他和他的樂隊曾在這個湖邊的錄音室錄下很多經典曲目。每年九月的第一個周末,來自世界各地的歌迷聚集在雕像前,紀念這位逝去的天才。
他是弗雷迪 · 墨丘里(Freddie Mercury),英國傳奇樂隊皇后樂隊(Queen)的主唱,多年來持續不斷地被票選為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手之一。
不管你是否喜歡搖滾樂,都不可否認他和皇后樂隊為全世界的娛樂生活留下了無法抹去的色彩。
一部即將在大陸上映,斬獲今年奧斯卡四項大獎、並罕見地作為藝術電影進入2018年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將人們的視線再一次拉回到那個搖滾樂的黃金年代。而電影絕對的主角,弗雷迪·墨丘里的傳奇故事將伴隨著皇后永久流傳的音樂繼續被一代代人講述下去。
他 的 新 名 字 Freddie Mercury
「如果你因為自己被明星粗魯對待而沮喪,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接受他們這個樣子吧! 我保證當你追溯明星的童年生活, 就會發現他們都有過陰影和心理創傷。不然哪個正常人願意為了掌聲與讚美,而不是為自己而活著?」
—- 弗雷迪 · 墨丘里
1946年9月,弗雷迪出生於東非的英屬桑給巴爾島,原名 Farrokh Bulsara,父母是為了一份收銀的工作而舉家搬遷至此的帕西人。
▲ 幼年時期
7歲那年他被送去了印度孟買的寄宿學校直到高中畢業,十年間僅在每個夏天有一個月能與父母見面。親情就這樣慢慢疏遠了。從小學習鋼琴的他成為一支校園樂隊的鍵盤手,這是他學生時代最開心的事。
▲中學時期
為躲避戰爭,弗雷迪全家在1964年搬到了倫敦的明德塞克斯菲爾頓。他進入了西倫敦的艾爾沃思工藝學院學習藝術。盡管學歷與 Queen 的其他幾個學霸們無法相提並論,但還是順利拿到了文憑,準備一邊利用插畫師的職業賺錢,一邊組樂隊。
然而生活遭遇了瓶頸:畫畫難以謀生,他只好去賣二手衣服、去希思羅機場打工;他的前兩支樂隊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先後解散。直到他加入第三支樂隊,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青年時代
與電影不同,其實在加入 Smile 樂隊以前,弗雷迪早就與樂隊的吉他手布賴恩 · 梅和鼓手羅傑 · 泰勒混熟了,方法呢無非是成為演出的常客、並在每場演出結束後抓住一切機會與樂手搭話,話題包括並不限於「如何塑造更好的舞台形象」一類的建議。
1970年4月,獨自一人的弗雷迪加入了剛走了主唱的 Smile 樂隊,並將隊名改為 Queen,也宣布了自己的新名字 Freddie Mercury。幾個月後,貝斯手約翰·迪肯補齊了最後一塊拼圖,這個陣容一直穩定地保持到了樂隊最後一場演出。
▲早年的 Queen 照片。
從左到右:主唱弗雷迪·墨丘里、貝斯手約翰·迪肯、鼓手羅傑·泰勒、吉他手布萊恩·梅
1973年 Queen 發行了首張同名專輯,這張硬搖滾唱片在當時並沒很大的識別度。真正嶄露頭角的是1974年的《Queen II》,他們迸發出過人的曲風駕馭能力,遊走於硬搖滾、放克、抒情歌謠與華麗搖滾之間,歌曲《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幾乎是波希米亞狂想曲的早期雛形。
《QueenⅡ》
第三張專輯《Sheer Heart Attack》再次取得了成功,主打歌《Killer Queen》將高雅與低俗的文化符號誇張地結合、配上弗雷迪無可挑剔的嗓音,迅速成為熱門單曲。
這一張的風格進一步多元化,並且增加了對歌劇元素的探索。配合著他們在大西洋彼岸也不斷攀升的知名度,他們在等待一個一觸即發的作品來登上巔峰。
你 本 該 是 我 的 妻 子
“我所有的情人都問我為什麼他們不能取代瑪麗, 但這根本不可能。我唯一的朋友是瑪麗, 我不想要其他人。她幫我度過所有難關。「
—-弗雷迪 · 墨丘里
在 Queen 的第四張專輯中有一首在全世界傳唱極廣的情歌,名叫 《Love of My Life》, 是弗雷迪寫給他的異性戀人瑪麗·奧斯汀(Mary Austin)的。這個女人之於弗雷迪有多重要?她不僅是弗雷迪口中唯一的真正的朋友,也是激發他創作的源泉。
▲弗雷迪 和 瑪麗 在家
瑪麗·奧斯汀出生在倫敦南部巴特西社區的一個貧困家庭。初次遇見弗雷迪時的瑪麗是個在時尚商店里工作的19歲的小姑娘。
採訪里她這樣回憶起二人的第一次相遇:」他非常自信,這種自信我從未從其他人身上見過。我們一起成長。從那時起我只鍾情於他。「
兩人甜蜜的交往持續到在一起的第六年,弗雷迪在聖誕節那天向瑪麗坦白了自己性向的轉變,痛苦地結束了這段戀情。
後來瑪麗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直到最後,她也沒有遠離弗雷迪的生活。
▲弗雷迪 和 瑪麗 在酒吧
她見證了弗雷迪那段最放縱奢靡的日子。80年代初期的弗雷迪縱情享樂,馳騁於紐約與慕尼黑的同性戀圈,幾乎每晚都在酒吧狂歡,交往過很多個男友。
每當他窮奢極欲的生活到了失控的邊緣,每當他難以應對錄音和巡演的巨大壓力,總會第一時間轉向瑪麗尋求依靠。而弗雷迪又太在乎瑪麗的感受,回想自己的行為時常常痛苦不堪,這種自我內疚感反而激發了他的創作。
音樂公關伯納德·多迪認為,瑪麗·奧斯汀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弗雷迪母親的角色,她是堅定可靠、永遠寬容、無所不在的、全能的接受者。
▲真實照片與電影演員對比
她見證了弗雷迪生命走到盡頭。弗雷迪將自己的豪宅、一半遺產和歌曲版權留給她,將自己的骨灰交給她去埋在一個「沒人知道的地方「。他在遺囑中寫道:「你本該是我的妻子。」
▲《Love of my Life – Queen In Rock In Rio 1985》
歌 劇 搖 滾 到 驚 人 跨 界
I don’t wanna die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
—-《Bohemian Rhapsody》
在包括布萊恩·梅在內的很多人心中,弗雷迪是當之無愧的搖滾國王。但在弗雷迪自己的世界里,搖滾樂從來都不是唯一重要的事。他對一切打動人心的藝術飽含熱情,尤其是對歌劇的熱愛改變了 Queen,改變了世人對搖滾樂的認知。
1975年,Queen 憑借第四張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登上了音樂成就的巔峰。這張以歌劇為概念創作的搖滾史里程碑式的作品,融合了歌劇、唱詩班、詠嘆調、古典鋼琴與重金屬吉他,構築了一場夢幻的歌劇院之夜。皇冠上最璀璨的珍珠毫無疑問是《Bohemian Rhapsody》,電影的名稱《波西米亞狂想曲》正是選自於此。
樂隊在南威爾士的鄉下花了三周幾乎每天工作10到12小時完成錄制;由於當時錄音室只提供24軌模擬磁帶,為了達到混音效果只好在母帶上反復重疊錄音,老梅後來回憶 「由於無數次的反復錄制,最後當你把母帶放在陽光下,它幾乎是透明的」。
▲電影花很大的篇幅展示了
《Bohemian Rhapsody》的錄制過程
Bohemian Rhapsody在英國單曲榜連續九周冠軍,創下當時英國史上銷售最高單曲紀錄,並在美國成為銷量白金單曲。至今它仍在全世界搖滾樂迷的心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
▲65000人合唱《Bohemian Rhapsody》
Green Day在英國巡演的海德公園站,演出前試音時音響播放了波西米亞狂想曲,結果現場6.5萬名觀眾在舞台沒有人的情況下齊聲合唱,並自動分出不同音軌,水準之高令人震撼!
在《A Night At The Opera》誕生的十多年之後,弗雷迪與歌劇的緣分並沒有因樂隊的曲風的轉變而結束。當他前往巴塞隆納開始了與西班牙歌劇女高音蒙特塞拉特.卡巴耶(MontserratCaballé)的跨界合作,沒人想像的出他們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最終弗雷迪再一次打破了風格的邊界,將原本屬於兩個世界的音樂用自己的創作連結在一起,他們合唱的《巴塞隆納》不僅到了單曲榜的頂端,還被巴塞隆納奧運會選中成為奧運歌曲,並在多年後仍舊是最受歡迎的奧運會歌曲之一。
▲弗雷迪與蒙特塞拉特.卡巴耶
不 搖 滾 的 皇 後 與 失 敗 的 單 飛
「有時候我覺得生活中肯定還有比像瘋子一樣在世界上奔波更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不能一動不動地坐很久。也許只是因為貪婪,但我是一個藝人,這是與生俱來的,我需要這樣。」
—- 弗雷迪 · 墨丘里
盡管《A night at the Opera》在音樂成就上成為了 Queen 再也無法逾越的頂峰,但他們在1976到1979年期間發行的三張唱片仍舊保持了很高的水準與傳播度,包括了諸如《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Somebody to love》、《Don’t stop me now》等經典歌曲。但進入80年代後,Queen 陷入了低谷。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樂壇是朋克與 Disco 的天下。在 Disco 風格的問題上,樂隊成員產生了分歧,弗雷迪自然希望能嘗試新的領域。遺憾的是,盡管創作出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Radio Ga Ga》、《I Want To Break Free》這樣節奏明快的熱門單曲,但總體上Queen在80年代的專輯無論銷量還是口碑都一路下滑,尤其是《Hot Space》的失敗使弗雷迪收獲了另外三人的埋怨,更刺激了他擺脫搖滾樂束縛的決心。
▲ 「畫風」突變的《Hot Space》
於是,當弗雷迪拿到一筆天價的單飛專輯預付金時,他順理成章地接收了這個野心,將對 Disco 的癡迷一股腦地注入在這張個人唱片里。
然而迎接他的是更大的失敗,這張專輯甚至成了發行公司 CBS 在經濟上最糟糕的一筆生意。於是他迅速乖乖地、毫不猶豫地回到了 Queen,按照樂隊經理後來回憶時的說法,他回來的時候有種夾著尾巴的感覺(「He came back slightly with his tail between his legs」)
▲單飛專輯《Mr. Bad Guy》
與他們在錄音室唱片的低落形成對比的是他們在巡演現場上愈發爐火純青的的舞台經驗與他們在第三世界不斷拓寬的人氣勢力範圍。
最令弗雷迪感到驕傲的是他擁有全世界音準最好的歌迷,是他多年訓練出的成果,每當數萬名歌迷用整齊劃一的合唱響徹體育場,台上的弗雷迪就仿佛君臨天下的國王。
他極度熱愛這種共鳴的感覺,某個時刻,他的腦海里一定浮現出他小時候去看 Jimi Hendrix 的場景,他在台下感覺 Jimi 正在跟自己互動,相信自己是那個被挑選的人,那種美妙的感覺,正是此時此刻、台下數萬名Queen的歌迷每一個人內心的感覺。
▲經典必看Queen at Live Aid 1985 原版錄像
Queen 在 Live Aid 的表演是整部電影的高潮與精華,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搖滾史上最偉大的現場演出,低谷中的皇后樂隊證明了自己是無可挑戰的王者,仍然擁有震撼世界的能力。
弗 雷 迪 最 後 的 日 子
「 毫不誇張,他唱歌一直唱到站不住了為止。他唱到他倒下來,如他之前所預言的那樣。「
—– 布萊恩 · 梅
在弗雷迪去世一周後的訪談
▲ 弗雷迪 與吉姆·赫頓
據弗雷迪最後一任男友吉姆·赫頓的透漏,弗雷迪在1987年就查出患了愛滋病,但他選擇了對外界隱瞞,並絲毫沒有停下音樂創作的腳步。老梅認為,弗雷迪不想利用外界的同情來獲取對他的音樂的額外的關注。
1989年的專輯《TheMiracle》和1991年的專輯《Innuendo》都是在他忍受著病痛時創作的,尤其後者,這張被稱為「回光返照」的專輯很大程度上回歸了Queen的早期的風格,卻成為弗雷迪最後的絕唱。
▲91年報導弗雷德公開愛滋病
以及一天後報導弗雷迪去世的報紙頭版
1991年11月24日,弗雷迪因愛滋病引發的肺炎去世,享年45歲,距離他公開向世界承認自己得了愛滋病只隔了24小時。Elton John、David Bowie 以及 Queen 的其他成員在葬禮上送別了弗雷迪。
弗雷迪去世的消息傳遍世界,波西米亞狂想曲在英國和美國再一次空降排行榜並久久停留。1992年4月, Queen在溫布利,這座曾為弗雷迪帶來涅槃重生與榮耀的體育場,發起了「紀念 Freddie Mercury 演唱會」,眾多大腕鼎力支持,包括弗雷迪曾經的偶像、led zeppelin的主唱Robert Plant。演出的所有收入被捐給愛滋病慈善組織。
▲ 演唱會現場
之後的歲月里,皇后樂隊的全球聲譽和影響力絲毫沒有減弱,仿佛弗雷迪那顆永遠跳動的靈魂永遠流淌在後世流行文化中,讓人們永遠記住這位為舞台而生的王者。
回顧弗雷迪· 墨丘里的一生,永遠跳不出衝突、傷感、自負與迷惘,但這些原本就是生命真實的面貌。
他從不屑於談論宏大的人生命題,卻嘗遍了他人難以企及的生活滋味;他驕傲於自己面對整個世界的遊刃有餘的偽裝,卻用獨一無二的舞台表演記錄了一個完美主義者的性情本色。
最重要的是,他的華麗、高雅與韌性兼具的嗓音帶來的力量,指引和他一樣本性孤獨的人在世界面前變得無所畏懼。
你真的不想變成一把老骨頭嗎?
不,我真的不在乎,我的人生已經圓滿了。
撰稿:燕陽
編輯:鄭少明
文章出現的訪談、對話摘譯出處:
1.紀錄片:《Freddie Mercury: The Great Pretender》
2.傳記:《誰願永生—-弗雷迪 · 莫庫里傳》
3.傳記:《FreddieMercury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推 薦 閱 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