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給今人的三種啟迪,做人處事的大智慧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在中國歷史上,王陽明是一座豐碑。作為心學集大成者,他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後人評論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為傑出者之一。古來聖賢皆寂寞,但思想的光芒,終會穿透迷霧,燭照人心。在今天,當我們研讀王陽明時,我們又能從先賢留下的精神財富中,獲得哪些有關做人做事的啟迪?

王陽明給今人的三種啟迪,做人處事的大智慧 娛樂 第1張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修成光明之心,方能抵抗誘惑

  王陽明以「心學」著稱,他的心,很強大。

  公元1529年,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內章江的一條船上,享年57歲。當時,王陽明正奉旨在廣西平定叛亂,已病入膏肓,上奏朝廷乞求歸鄉。歸鄉途中,巨星隕落。臨終時,他給侍奉於床前的門人周積留下一句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對「心」的探索,王陽明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他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他的名言是:「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陽明一生坎坷。他從小以神童知名,但數次科舉失利,同學中有人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中舉之後,走上官場,又因得罪太監劉瑾而險遭殺身之禍;即便在平定寧王之亂、達到人生巔峰之時,也因小人饞告而差點失去一切……他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

  但他始終保持著內心的強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強大的內心,能夠幫助一個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直到成為聖賢。

  人人都渴望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但走向內心的強大,要經過歷練甚至磨難,王陽明就是最好的例子。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黃宗羲對王陽明推崇備至,曾說王陽明的心學堪稱「震霆啟寐,烈耀破迷」,他還有句話「是以古之君子,寧鑿五丁之間道,不假邯鄲之野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意思是說:修心養性,絕非一蹴而就。

  王陽明小時候,堪稱頑劣少年,各種記載中都有他行事乖張、屢遭毆打的故事。青年時代,他也一度迷惘,精神不知往何寄托,後人曾概括他年輕時的「五溺」: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氏。用今天的話來說,王陽明年輕時候,癡迷求仙拜佛,喜歡打打殺殺,走了不少彎路。這種沉溺對年輕人來說,是可以理解的,在今天,也有很多與當年王陽明一般的同齡人,沉溺於遊戲、追星、金錢……但是很多人一直未能掙脫,一輩子沉溺其中,甚至成了悲劇的主角。

  王陽明是如何完成自己的轉變的?史載,在被貶謫到偏遠蠻荒的貴州龍場驛時,某個晚上,習慣夜夜靜坐深思的王陽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興得跳了起來,把睡著的仆人們都驚醒了,史稱「龍場悟道」。但半夜悟道,頗多戲劇成份,應該說,王陽明悟道,是個從漸悟到頓悟的過程,尤其是到了龍場驛之後,結合自身處境,加上寧靜的環境,日夜思想,終於大悟。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匯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王陽明曾經按照朱熹的學說,去格一草一物之理。有一次決定窮竹之理,他守在竹林中,「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自己反倒大病一場,如此努力,也沒做到「心」與「理」的融合。

  龍場頓悟,使王陽明第一次清楚認識到「心」與「理」的融合。「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格除各種浮思閒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回歸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對今天的人來說,無法重復王陽明悟道之過程,但王陽明始終保持好學深究、追求真理的態度,在事上磨練的精神,值得今人學習,更值得學習的是:王陽明對自我內心的關照。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是王陽明的名言。是的,無論身處什麼時候,無論外界有多少監督,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除了你自己。

  迷失還是堅守,全靠自我。

王陽明給今人的三種啟迪,做人處事的大智慧 娛樂 第2張

  知行合一,修己治人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著名學者餘秋雨曾這麼形容王陽明:「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才能讓奇跡真正產生……」一代大師錢穆也說,他最佩服的三個人,是諸葛亮、王陽明、曾國藩——這三人均文武雙全。

  王陽明一介書生,卻能立下赫赫軍功,令後人稱奇。他的軍功,主要是「三征」,按時間順序,先是以贛南為中心,跨江西、福建、廣東、湖廣四地,一舉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繼而在江西快速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被後人譽為用35天時間,平定了朱宸濠策劃了三十年的叛亂;第三征是指成功討伐廣西思恩、田州以及斷藤峽、八寨的叛賊。

  「三征」當中,以平定寧王叛亂最為顯赫,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挽救了大明王朝。當時王陽明任南贛巡撫,寧王叛亂,聲勢驚人,呈席卷之勢,而王陽明手中無兵,卻臨危不亂,他一方面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征調軍糧、製造兵械船只,另一方面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他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寧王發兵攻打南京,卻又故意泄露給寧王。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朱宸濠進兵南京,但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動。過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發覺被騙,帶兵攻下九江、南康,隨即攻打安慶受挫,此時王陽明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王陽明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赫赫軍功,正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理論最成功的驗證。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陽明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難怪陽明精舍舍長蔣慶感嘆:王陽明是「行動聖哲」,陽明學是行動儒學!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口若懸河、文章做得花團錦簇的,不知有多少人,但像王陽明這樣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得如此完美的,寥寥無幾。

  王陽明14歲時,開始學習弓馬之術,研讀兵法,他認為儒生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懂兵法,雖然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但當世的儒生僅僅是巧於章句,平時只關注科舉及第和榮華富貴,做文章粉飾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無策。

  王陽明的軍功,並非依靠的是小聰明。他一直在學習,而且不像同時代尋常儒生那般學習,除了八股文,他致力學好兵法,並在少年時代出遊四方,縱觀山形地勢,小小年紀,已有經略四方之志。

  需要強調的是,只重視博聞強識,不修德行,或者對經世致用漠不關心,這些都違背了陽明學的主旨。

  在王陽明看來,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體的,不分輕重,忽視任何一方都不能達到至善。如果儒學忽視治人,而只重視修己,那它就會變得和佛教、老莊一樣,重視出世、超脫和獨善其身。如果儒學忽視修己,而只重視治人,那它又會變得和法家、縱橫家一樣,重視功利和權力。前者雖然純真,但卻忽視現實;後者雖然重視現實,卻缺乏純真。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遠不僅僅停留在手段這個層面上。

王陽明給今人的三種啟迪,做人處事的大智慧 娛樂 第3張

  光明峻偉,家風浩蕩

  最好的家教是品格

  說王陽明,不得不說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優質的家教,淳正的家風,非常管用。

  王陽明小時候是個調皮孩子,史料中有不少被父親責打的紀錄,少年時代,年少輕狂,也常被父親呵斥。例如,他十五歲的時候,憤怒於叛亂四起、攻城略地,便跟父親說:打算直接向皇帝上書,陳述對策,並請皇帝像當年漢武帝授權侍臣終軍一樣,給他「壯卒萬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內」。王陽明父親一聽,怒吼起來:「汝病狂耶!書生妄言取死耳。」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你有病啊?你找死啊!」王陽明被罵之後,不吭聲了,老實讀書。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不是尋常人,從小聰慧,過目不忘,36歲時考中狀元,至少這科舉成績,比兒子要好得多。而且王華道德高尚,品行純正。

  有一個故事,講王華中狀元之前,在祁陽教書期滿,告別祁陽文友,準備回家參加鄉試。學子們設宴為他餞行,有人將宴席安排在水中央的一座亭子里,還事先藏了兩個妓女在里面。席散之後,眾人都告辭乘船上岸而去,將王華安置在亭里歇息。兩個妓女從內里出來,王華吃驚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遠,無奈王華只得拆了扇門板渡水而歸,祁陽人無不佩服他的人品。 

  王華是個好父親,對兒子在學問與道德方面一直要求嚴格,但並不一味禁錮兒子的思想,他為人坦蕩真誠,急公好義,且有一副崢崢鐵骨,不媚佞人。宦官劉瑾專權時,朝中大臣紛紛奔走其門,而王華卻不與其來往。劉瑾素慕王華為人,曾兩次派人對王華說,他與王華有舊,王華若能去見他一面,可入閣為相。王華操持堅定,不肯趨附劉瑾。此時正好王陽明得罪了劉瑾,於是這對父子雙雙遭殃。王陽明被貶往貴州龍場驛,王華也被迫致仕,但他回鄉後,以讀書自娛,侍奉百歲老母,自己雖年已七十,仍行孝於床前,為世人稱讚。一直到劉瑾事敗被誅後,王華恢復原官。後來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反遭奸臣誣陷,官府甚至派人到王華家中記錄資產房屋等等,一付要抄家的模樣,親朋好友驚恐不已,但王華泰然自若。

  父親的這些美德,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王陽明。在王陽明科舉考試登第後,王華的同榜進士榜眼黃珣曾寫詩給王華,題為《賀年侄王伯安登第》,最後兩句是:「相看盡道登科樂,卻合同擔廊廟憂。」父子倆,都是以一己之力,為國擔憂的讀書人。

  陽明心學,影響深遠;家風浩蕩,澤被後世。在今天乃至未來,王陽明的思想還在源源不斷啟迪著世人,照亮著後來人前行的路。

  ◎本文轉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作者關山遠),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王陽明給今人的三種啟迪,做人處事的大智慧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