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張聚焦於生活里的智慧、溫暖的桌子
「離經叛道」的papi醬,最近又因為言論,登上了熱搜。
她在一次談話節目中,談到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她曾發了一條和媽媽的聊天記錄截圖,媽媽先是說心疼女兒的辛苦,然後話鋒一轉,開心地去KTV和老姐妹們一起嗨歌了。
當時她的微博下面有條評論是這樣寫的:真的……我媽經常表達我一切都是為你活著,我真的真的很累。
因為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聲,這條評論被頂到了熱評第一。
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耳熟能詳。
讀書時成績不好,父母說我每天辛苦賺錢,你對得起我嗎?
成年後沒能如他們所願盡快結婚生子,他們說餘生所有的盼頭,就是等著抱孫子,你怎麼能讓我們希望落空?
甚至就連他們爭吵時,也會告訴你,要不是因為你,他們早離了。
這種話,對孩子來說,殺傷力極大。
papi醬說:說這種話,無非是為了表示自己為兒女付出了很多,希望他們能夠認真學習、工作,但是對於兒女來說,就有了一種負罪感。仿佛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兒女造成的。
她的母親,就曾經是這樣。
退休之後,她媽媽整天在家里發呆,這種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後,papi醬力勸媽媽去上老年大學。
一開始,媽媽很抵觸,覺得女兒就是不想天天看見自己。
後來,她真正去了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無比明智的決定。
她不用再每天考慮女兒上班之後,自己一天的時間怎麼打發,她有了自己的小圈子。閒暇的時候,和一些老姐妹去唱歌,跳舞,還能結伴出遊,這樣完全為自己而活的日子,她從前想都沒想過。
至此以後,媽媽一掃退休的失落感,每天都過得很精彩。
如果父母的一生,只圍著兒女打轉,這份愛,對兒女來說,未免也太沉重。
很多父母都覺得,只有兒女過好了,他們才能安心,其實這句話,應該是兒女對父母講,只有父母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舒心了,做兒女的才能安心。
就像papi醬說的那樣:我希望你們的幸福感,不是全都來自於子女。
你們的幸福感應該由很多很多的事情組成。比如你養花,自己吃到一個很好吃的菜,兒女加薪,所有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組成你的幸福感,而不是僅僅來源於子女。
豆瓣有一部評分高達8.1分的台劇,叫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在經歷丈夫出軌,被迫離婚後,小偉的媽媽只有一個訴求:我只要我的兒子。
從此,她人生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兒子。她在小偉身上傾註了全部的心血,不再婚也不相信感情,她變成了一個只為兒子而活的女人。
將所有注意力都放到孩子身上的父母,同樣,也會要求孩子給他們同樣的關注。他們的愛,在無形中也是一種綁架,沉重得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到一個時間控制器,可以無限制跳轉到過去。
至此,小偉的災難開始了。
只要他有稍稍忤逆媽媽的地方,媽媽就按下時間控制器,讓他回到事情沒發生之前,一遍一遍,直到孩子認錯求饒。
在她眼中,她這都是為了小偉好,為了他的將來。就算現在恨她也沒關係,將來孩子會感謝她。
小偉愛上了一個女孩,媽媽勒令他必須分手,小偉誓死不從,媽媽將時間調回從前,女孩不認識小偉的時候。
備受折磨的小偉嘗試自殺,可是每一次,都被媽媽用控制器救回來,就連死,小偉都沒有自主權。
小偉問媽媽,「你到底還讓我再死幾次?」媽媽回答「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這個媽媽,打著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的旗幟,將自己的人生和孩子捆綁在一起,一旦有不可控的時候,就變得歇斯底里。
雖然是個虛構故事,但這種畸形、恐怖的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完全將自己的一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病態的愛。
桌子在以前的文章里,寫過朱雨辰媽媽對他過度的愛。北京嚴寒的冬天,媽媽給他做雞毛菜,弄得手上滿是裂口。
朱雨辰不吃,媽媽就把受傷的手伸過去:你看,媽媽為你挑選,手都裂了。
朱雨辰當時就說了一句:你這是要逼死我。
不管朱雨辰在哪兒拍戲,她一定要親手給他做飯,還非要搬到北京來照顧兒子。
每天凌晨四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十年如一日,朱雨辰不喝都不行
細想一下,這種愛,真的令孩子感到窒息。
大部分的中國人,在成為父母之後,似乎「自我」的部分,就被壓縮得很小。他們的一生,都在竭力為孩子奉獻著。
年輕的時候,為了孩子吃更好的奶粉,上更好的小學而忙碌奔波,等孩子成年之後,就為了孩子的終身大事,房子而憂心不已,等到孫兒出生之後,又燃燒自己的餘生,把下一代撫養長大。
他們將自己的幸福和信念,寄托在孩子是否幸福上面,卻獨獨忽視了自己。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有一個特別酷的媽媽是什麼體驗?
高讚回答來自網友「大白狗腿」。
八十年代,她媽媽因為成績優秀考上大學,為了當上老師去內蒙古支教了兩年。
為了當一個好媽媽,她利用工作之餘主修教育學,幾年後,拿到學歷。
後來,學校主管讓她帶畢業生論文,媽媽想提升自己的學歷,開始準備考研。那段時間,她下班之後就照顧兩個孩子,哄睡完就開始挑燈夜讀。之後,拿到了碩士學位。
她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兒女而放棄自我成長,她覺得這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為什麼要因為兒女而放棄自己的人生?
後來,兒女陸續出國讀書,媽媽又開始學習英語。等她後來去國外看女兒的時候,已經能夠和美國鄰居相談甚歡了。
她這一生,生下一雙兒女,但她不像別的媽媽那樣,放棄事業和個人愛好,把自己全部放到「媽媽」這個身份中,對她來說,即使成為一個母親,這個身份也不是她的唯一。
她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孩子的成長,相反,她教養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帶領他們一起成長。
她媽媽說的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好,與諸君共勉:
《那些被「殺死」的老師:打出去的耳光,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音樂:王錚亮 – 時間都去哪兒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問題請聯繫後台。
願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場的人都可在這里相逢。我是桌子,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