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互聯網的世界迫切需要一場告別免費、吐出套路的革命
文 | 周天
周天財經出品
壹
ofo 倒下了。
在零下 20 度的北京海淀區,一群希望討回押金的用戶排起了長隊,給這個時代留下了悲涼的背影。
在單車大戰中,ofo 主打價格便宜,以低押金、低成本快速占領市場,期冀以規模化來吞並對手,做到壟斷。然而,戴威算錯的一步棋是:一味貪快,單車的智能化數字化幾乎為零,經營全盤失守。
立竿見影的是,新車投放數月後,壞車率、丟車率迅速抬頭,運維成本高企,而經不起風吹日曬的小黃車騎行體驗更差,為城市用戶人群所不能忍受。
然而,在另一頭,ofo 花錢如流水,從幾元錢的月卡,到花幾千萬請鹿晗代言,在瘋狂拉新面前,一切財務模型和數學公式仿佛都失效了。
ofo 覆滅的源頭,是採用流量和規模的粗放型打法,初期採取大量投放,和大力拉新的方式,只盯著增速,只知圈用戶,不注重產品品質,不關心經營質量。最終還是讓用戶付出了慘重代價: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初用戶在廉價的騎行價格里獲得的好處,如今都在押金里盡數吐回。
和 ofo 命運一致的,是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崛起的成千上萬家創業公司,其中,O2O 是重災區,一大批上門洗衣、上門洗車、上門按摩的項目,依靠白送式補貼,有了一定訂單量,一度紛紛估值破億,也都在寒冬里紛紛跌落。
在互聯網商業模式 20 年的演化史里,「免費」幾乎成為了互聯網的代名詞。自從雅虎率先開創了免費模式之後,搜尋引擎、遊戲行業、殺毒行業,挨個被新入場的免費霸主所征服,長期以來,免費成為了新經濟的主旋律。以至於幾乎所有的創業公司拿到融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免費和補貼。
然而,自然規律終究發生了作用,互聯網的狂飆被商業規律的地心引力拉回了現實,2018 年的結束,就是在正式宣告免費與瘋狂補貼時代的落幕。
貳
而與此同時,另一些在 2018 年發生的種種事件表明,一個付費時代正在全速到來,用戶付費的臨界點已經出現:2018 年第三季度,愛奇藝會員收入首次超過廣告收入,而且會員數字還在快速刷新;喜馬拉雅的內容付費做了兩年多以後,到 2018 年年末,收入已經跟做了四年的廣告持平。
騰訊視頻也在財報里宣布會員數達到 8200 萬,這項業務在騰訊 Q3 財報中力挽遊戲頹勢,拉動了「增值服務」增長。營收來源於直播打賞抽成的快手在一年內獲得了 200 億收入,這是一種用戶自發的付費模式。
而在國外,純靠會員繳費、沒有廣告的 Netflix,上市 16 年間股價上漲 130 倍。
與此同時,付費產品的形態,也在持續迭代中,從亞馬遜的 prime 到 2018 年阿里推出的 88vip 會員,暗含了一些不易發覺的變化。
貝索斯當初一意孤行推出的 Prime,被視作一個偉大的設計。2018 年,Prime 全球會員數超過 1 億,據 Statista 報告,2017 年,Prime 會員平均消費額是非會員的兩倍;2018 年,美國有超過一半的亞馬遜用戶是 Prime 會員。
prime 主要解決的是運費配送問題,而 88vip 產品的著眼點,在於打通了不同事業部和不同 App 的權益,讓消費者以 88 元的成本,來獲得淘寶、天貓、飛豬、餓了麼和優酷、銀泰等不同阿里生態組成部分的權益,實際上是用一種獲客工具,為不同產品提供了相互倒流的機會。
叁
互聯網世界里正在發生的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首先,付費意味著,企業能真正從自己所提供的服務上賺錢了,以前是「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企業不好意思光明正大地從服務本身賺錢,總想著從其他地方賺錢,其實是讓企業分散精力到了不相乾的事務上,反而本末倒置。
就拿共享單車來舉例,戴威和其他選手們,大多嘗試了車身小廣告,發幣、跟 P2P 合作等途徑尋求變現,唯獨車本身好不好騎、如何提高經營效率,不在他們考慮的范疇內,最終曲終人散並不令人意外。回歸付費,顯然是從利益機制上的糾偏行動。
其次,付費實際上是增強了用戶黏性,促進整個生態的繁榮,付費對於用戶來說是一種資質與入口,提升這項權益在用戶心目中的分量,很多人為了享受機場貴賓室待遇而專門辦理「百夫長」運通卡,即便需要付出數千元的年費,也在所不惜,就是這個道理。
對企業來說,付費能夠把生態里的不同業務協同起來,讓它們都能受益於高黏性的付費人群,企業與用戶之間也能獲得更好的互動。
而與付費趨勢同時發生的,是中國經濟形勢在 2018 年變得有些嚴峻起來。
2018 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實體經濟所享受的紅利正在被嚴苛的內、外部宏觀因素所取代。市場上充溢的流動性消失,互聯網行業粗放式成長也不再具有可持續性,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不得不加入世界範圍內更為平等的戰局。
過去,業績增長靠多開店鋪、多招員工、多進行市場投放、多發放補貼來拉新,在流動性充裕的時候,這種方式不無問題,但一旦形勢生變,靠外延而不是深挖技術驅動的生意模型,就會失效。
2007 年,次貸危機之後,星巴克業績乏力,股價一度跳水 70%,星巴克董事長 Howard Schultz 寫下一封致全體高管的「罪己詔」:
「為了從不到 1000 家店增長到 13000 家,我們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決定。回想起來,這些決定沖淡了星巴克原有的優質體驗。」
更為危險的是,過度增長開始對客戶體驗造成傷害,為了擴充容量而重新設計的店鋪,不再像以前那麼在乎和客戶的親密關係。傳統咖啡業往往是一個小社區的第三空間,是維系一個社群的紐帶,用戶和商戶有著良好的關係,店員隨口就能叫出一名用戶的名字,也非常熟悉某位常客的口味。然而,快速的擴張,顯然會損害這種傳統咖啡原教旨精神。
星巴克當年的慘痛經驗足以給今天的中國中小企業一個警示:當寒冬來臨,商家通過精細化經營來提升效率,從未像今天一般重要。
但不是所有企業都有星巴克這麼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和糾錯家底,在寒冬中,解決中小企業們的效率問題,增強它們的內功,可能更為雪中送炭。這也是在 2019 年,值得互聯網公司持續加碼的賽道。
肆
免費、付費其實不是商業法則的重點,重點是如何提升效率、帶來更好的服務。
從長期看,免費實際上是在傷害服務品質。過去燒出去的錢,終歸是要一分一分地掙回來,在某些案例里,這樣的「找補」行為更加變本加厲:
以周天財經所了解的一些內幕來舉例:一些公司表面不從用戶身上盈利,但實際上,是用成本價把用戶釣魚過來,然後再把用戶數據拿出去倒賣。
而另一位旅遊行業從業者告訴周天財經,攜程這樣的 OTA 公司,其慣用的套路是先用低價把用戶圈進來,打個簡單的比方,對國外 OTA 公司而言,通行做法是將成本價 1000 元的機票,加價到 1100 元賣出去,賺取合理差價,但在攜程這里,反而只收 990 元,表面看從機票本身沒有賺到利潤,但攜程會在退改簽上做手腳,用戶如果出行有變,取消訂單往往不予退款,攜程則把這部分利益收入囊中,只要精算出用戶取消的概率,攜程就能穩賺不賠。
這樣一來,攜程就是把服務變成一種「對賭」遊戲,用套路把消費者置於風險環境中,其實給消費者帶來的傷害更大,最終也是在傷害攜程自己的品牌。
付費意味著更好的服務,不再挖空心思去設局「套路」用戶,轉而光明磊落地從服務本身賺錢,實際上是回歸了「一分錢一分貨」的商業規律,也是回歸了基本的經濟學常識。而從 prime、星巴克和口碑的歷史經驗和當前大形勢來看,從用戶端和商戶端的效率提升,才是當下商業社會更為迫切需要的一種潮流。
2009 年,原《連線》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總結了「免費」模式,像他的「長尾理論」一樣詮釋了新經濟的特點,他在書名中說:這就是商業的未來。
但是,十年後的 2019 年,互聯網的世界迫切需要一場告別免費、吐出套路的革命,特別是在寒冬中,人人都需要少一點套路,多一點善良。
- END -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 techf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