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文作者張戈
進入2020年,客戶真沒時間跟「外行」人說話,因為他們確實很忙。
數字化轉型已進入深水區,各行業客戶正忙於「數字技術+核心業務」的深度融合,正忙於琢磨場景協同和智能互聯。所以他們沒時間聽「外行」人說性能升級、產品換代,沒時間去分心他們不關心的問題。當然,如果有「懂行」的人能一起聊聊應用場景、聊聊數字化業務重構,這些客戶隨時都有時間。
「廣告」挑明了什麼? 上述改變並非在一夜間出現,只是被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的「形象廣告」率先挑明。相比於科技公司慣用的洗腦式營銷,華為中國政企業務最近正式發布的「懂行」形象廣告很親切,而「懂行·專註於行業數字化轉型」,此後也將成為其全新的標識。 當然,廣告並不是本文的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才更吸引眼球。或者說,早期的資訊化建設,價值已經觸及「天花板」;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創新,紅利也已經釋放殆盡。 由此,各行業客戶不再滿足於「互聯網+基礎資訊化」,不再關心產品的性能升級、功能換代。他們的思維變得更直接,他們的目標更聚焦業務。他們也希望被明確告知,如何降本增效?如何磨平應用痛點?希望跟「懂行」的人商量,如安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這就是處於深水區的行業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正在從支撐系統,規模進入生產系統、決策系統;煙囪式應用、孤島中的數據,也正在被場景協同、互聯互通取代,而應用場景更正在從物理世界中解構,並在數字世界被重構。 當然,如感覺以上描述,過於技術。可以細品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這些由「技術+應用」組合而成的熱詞,其正可代表數字化轉型的邏輯和趨勢。工業互聯網是「行業機理+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是「平臺+應用」的最佳實踐。 也就是說,「數字技術+行業核心業務」的融合,將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基調之一。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能指望將客戶培養成產品經理,也不能指望「外行」去指導「內行」,只有技術「內行」+業務「內行」,才是真正的「以客戶為中心」。 因此,科技企業也要實現從「產品思維」到「業務思維」轉變,在「懂技術」的基礎上,更要「懂行業」。
「懂行」沒有歧義 正如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的「懂行」形象主視覺一樣,由兩個紅色箭頭首尾相連組成,代表著融合與轉型,即「技術+業務」的融合,要求科技企業必須「懂行」,「懂行」的科技企業才有能力,服務於行業數字化轉型。 當然,「懂行」也必須避免歧義。此前,「懂行」多出現在解決方案合作夥伴的業務定位中。例如最懂教育行業的IT方案商、最懂金融行業的數字服務商。華為將「懂行」視為形象標識,似有越界之嫌? 恰是相反,「懂行」必然代表了更深入的生態合作,代表了「平臺+生態」框架下合作延伸。其實,行業客戶對「懂行」的要求,大多已超出煙囪孤島、數據共享等初級階段需求,合作夥伴對「懂行」的要求,也遠超出「大眾臉」的數字平臺。因此,華為在發布「懂行」形象的同時,也尤為強調既要躬身入局,又要嚴守邊界。 何為躬身入「局」?不真正深入到地下800米的煤礦之中,就不可能知道人工智慧在煤炭傳輸環節中也存在著應用場景;不去看看港口堆積如山的貨櫃,就不可能想到通過5G技術,實現貨運業務「岸邊裝卸、平面運輸、場內堆疊」的全程自動化。 這就是躬身入「局」,「局」者的應用場景,如果沒有深入其中,就缺少相應的發言權,更缺乏與合作夥伴的共同語言。而何為嚴守邊界?「懂行」強調「需求從行業中來,應用到行業中去」。也就是說,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將從應用場景中提取普適型需求,並將需求進行沉淀,最終攜手合作夥伴聯合創新,打造場景化解決方案。
「懂行」不只是理解場景 不僅如此,「懂行」不只是理解行業應用場景,更要理解用戶的組織架構、行為習慣,以及產業趨勢。以智慧城市為例,很多「理論上」可行的思路,但「實際上」此路不通;很多看似合理的模式,但操作中卻磕磕絆絆。 早期「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設頗為流行,但以此實現數據融合,卻合理並不合情。或者說,僅靠行政政策推進、僅靠大數據管理局的一己之力,為了打通數據而打通數據,雖然存在理論上的可能,但缺乏業務動力。 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對此的理解就相當務實「懂行」,以應用為抓手打通數據。主要負責人不僅再是大數據管理局,而是相幹業務部門。舉例說明,「12345熱線」落地於智慧城市,牽頭人不是大數據管理局,而是誰建設誰牽頭,誰受益誰牽頭負責數據融合。 也就是說,實踐才是查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此方面,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在國內已經服務超過5000家制造企業、1000家高校、1000家三甲級醫院,90餘智慧城市已在國內落地。而在全球範圍內,世界500強中的228家,100強中的58家企業,選擇了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夥伴。 正是通過上述數字化轉型的實踐磨煉,華為中國政企業務才能不斷理解應用場景,才能不斷熟悉客戶的組織架構、行為習慣。而以此為基礎的「懂行」,也將幫助合作夥伴們少走不少彎路。
「懂行」+「內行」 行業所需,生態必需 當然,如前所述「懂行」是「技術+業務」的深度融合,這也促使了科技企業對「懂技術」進行重新定義。或者說,以「懂行」為基礎的技術創新,既是撬動產業數字化的支點,也是生態商業模式創新的引擎。 其實,並沒人懷疑華為是家「懂技術」的公司。細數華為在5G領域的3000件專利,理解華為「膏壤數字平臺」,對此就更為深信不疑。但產品專利並不是躺著賺錢的工具,技術創新也不是站著賺錢炫耀的資本。 「懂行」是「平臺+生態」戰略下的合作延伸;「懂行」也尤為強調「需求從行業中來,應用到行業中去」。但在服務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教育對「平臺」的理解,與金融對「平臺」的理解,必是不一樣。 在此回顧歷史,2015年前後,華為於ICT業內,率先強調加強與ISV夥伴的合作,並啟動聯合解決方案計劃。目前,其已經與1000餘家解決方案夥伴,聯合推出1200餘個聯合解決方案。 此合作模式今後應不會改變,華為中國政企業務也不會因「懂行」,就跨過原有邊界,因為這不符合行業規律。當然,合作內容可能出現變化。「懂行」的數字平臺已不可能是「大眾臉」,將其理解為PaaS也好,將其理解為中臺也好。總之,合作夥伴可以基於此,完成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場景化解決方案打造和商業模式創新等等。 例如,合作夥伴將以SaaS模式,交付數字化服務;再例如,合作夥伴可以圍繞同一個數字平臺,定制化各行業解決方案;還例如,合作夥伴可將中臺能力,融入華為的平臺,形成新型的「華為+A夥伴」,由B夥伴銷售的模式。
當然,在此一系列創新中,華為不會改變原有邊界,也不會改變「黑土地」的生態定位,「懂行」,躬身入局,只會讓其更加清楚如何打造肥沃的黑土地,使其更加適於合作夥伴的創新和成長。所以說「懂行」的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內行」的合作夥伴,是行業數字化轉型所需,更是創造生態發展新空間和新價值的必需! ☜左右滑動下方圖片☞ 了解更多【華為中國政企業務】最新動態
你的每一次「在看」,我都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