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2017 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前 言
認證認可是重要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也是市場監管工作的重要基礎。認證機構是認證工作的主體,建設認證強國, 首先必須有一批優秀的認證機構作為認證工作的基礎。
建設一批優秀的認證機構,首先需要準確地認識認證機構的現狀。大陸的認證機構整體發展狀況如何?認證機構的優勢、特點和短板是什麼?認證機構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回答這些問題,是認證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中國認證認可協會的使命和責任。
2016 年起,協會組織開展《認證機構評價模式》研究工作,該課題列為2016 年國家認監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並於 2018 年 4 月通過驗收。2017 年4 月,協會組織開展認證機構評價工作,一些優秀的認證機構抱著對行業發展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率先參加認證機構評價。經過協會與認證機構的共同努力,認證機構評價工作取得了成果,這次評價結果可以反映中國認證機構發展的總體水平和狀況。
協會希望,通過評價工作力求向全社會和行業呈現大陸認證機構發展的總體狀況,力求向全社會呈現認證行業發展的「領跑者」;力求使每個認證機構在對比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坐標和位置,發現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認識自己的短板和改進方向。協會希望評價結果能夠成為認證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成為引領認證機構發展的航標燈。此次認證機構評價工作是一個探索性的開端,協會將把評價工作作為服務認證行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長期堅持下去。
認證機構評價工作在數據收集處理細節和大數據利用方面,還有不少可以改進之處;對評價結果和數據的分析利用也還有很大改進空間;協會也將繼續收集探索以更多的大數據作為評價依據。今後,認證機構評價工作將會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改進,使評價過程更加科學完善,使評價結果發揮更大作用。
2017 中國認證機構發展報告
為準確反映中國認證機構發展狀況,引導認證機構發展方向,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於 2017 年對大陸認證機構情況進行了評價,取得了評價結果。評價結果客觀反映了目前中國認證機構發展的基本情況,對正確認識目前中國認證機構現狀,了解優勢及劣勢,確定認證機構改進發展方向有著重要作用。這次評價工作取得的主要數據截止到 2017 年底,今後協會將每年發布大陸認證機構發展報告,動態反映認證機構發展狀況。
一、大陸認證機構的基本情況
截止 2017 年底,大陸認證機構總數為 402 家,認證機構累計頒發各類有效認證證書 175.33 萬張,較上年增長 2.57%,涉及各類獲證組織 58.76 萬家。 其中, 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 60.14萬張,自願性認證證書 115.19 萬張;在自願性認證中,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85.49 萬張,服務認證證書 5067 張,自願性產品認證證書 29.20 萬張。 認證機構業務收入約 1727382.294 萬元。
從認證覆蓋企業的比例看,有極大的提升空間;認證活動也主要覆蓋工業製造和建築業,農業、 服務業認證覆蓋比例極小。
從認證機構發放認證證書的數量看,不同認證證書數量對應的認證機構數量見下表:
認證證書總量在 10000 張以上的 51 家認證機構合計市場占有率為 76.38%;認證證書總量在 5000 張以上的 77 家認證機構合計市場占有率為 88.87%。說明認證市場集中度較高,同時認證機構確實存在小、散、亂的情況,這些認證機構機構數量多、 規模小、 品牌雜, 影響外界對認證行業的整體觀感。 與 2016年相比,市場集中度在緩慢下降, 但幾乎是可以忽略的狀態。
在競爭較為激烈的管理體系認證領域,不同認證證書數量對應的認證機構數量見下表:
認證證書總量在 10000 張以上的 29 家認證機構合計市場占有率為 61.35%;認證證書總量在 5000 張以上的 48 家認證機構合計市場占有率為 77.6%;認證市場集中度雖然略低於整體水平,但仍然說明市場集中度較高。 同時認證機構確實存在小、 散、 亂的情況,這些認證機構機構數量多、規模小、品牌雜,影響外界對認證行業的整體觀感; 加之管理體系認證領域業務同質化特徵突出, 競爭激烈, 違規行為多發, 是影響認證行業聲譽和形象的「源頭」。 與 2016年相比,市場集中度在緩慢下降。
從認證機構收入看,不同業務收入數量對應的認證機構數量見下表:
業務收入在 5000 萬元以上的 59 家認證機構占到總收入的86.57%;業務收入在 5000 萬元以下的 343 家認證機構占到總收入的 13.43%。這些數據仍然說明,認證市場集中度較高,小、散、亂的機構數量多,對市場的影響較小。
二、認證質量評價結果及分析
對質量的評價設定了客戶投訴率、抽查不合格率、註冊認證人員 充分率、專職認證人員充分率、良好認證審核案例入圍數等 5 項評價指標。其中客戶投訴率、抽查不合格率為基本要求指標,註冊認證人員充分率、專職註冊認證人員充分率為人力資源保證指標,良好認證審核案例入圍數為提升要求指標。
客戶投訴率數據比較欠缺。從抽查不合格率來看,2017 年抽查認證機構 89 家,管理體系認證領域存在問題的 50 家,能源管理體系存在問題的 15 家。 這兩項指標的累計數據不足, 說明行業內對認證機構違規違法、失信信息的管理匯集工作不足,應當在今後加強認證機構違規違法、失信信息的統一匯集管理。
註冊認證人員充分率即級別以上註冊認證人員數與有效證書數的比值,該指標的評價主要針對管理體系認證機構。從評價情況看,有130 家認證機構因認證證書數量少於 200 張, 評價實際上不具備意義;目前行業平均水平為 7.816%,其他認證機構比值越高的說明人力資源約充分,排名靠前。專職註冊認證人員充分率即級別以上專職註冊認證人員數和有效證書數的比值,該指標的評價主要針對管理體系認證機構。 從評價情況看, 有 130 家認證機構因認證證書數量少於 200 張,評價實際上不具備意義;目前行業平均水平為 2.869%,其他認證機構比值越高的說明專職人力資源約充分,排名靠前。人力資源的充分程度是認證質量的保證,由此選擇比較優秀的認證機構是合理的方法。
該指標可以反映相對優劣對比意義, 但不能直接作為判定是否可以達到合理要求的依據;但對於平均水平以下的認證機構可以視為人力資源相對不足,可以通報該認證機構提示補充。
良好認證審核案例入圍的數量反映了一個認證機構能否追求質量提升能力。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已經連續舉辦了 10 次良好認證審核案例評議交流活動,在近 5 年的活動中,共有 54 家認證機構的案例入圍。
說明認證機構追求質量提升的意願和能力均有很大欠缺;大部分認證機構還沒有意願和能力追求質量提升,還停留在追求對法律法規、規範要求的符合性方面;近年來新批准的一些認證機構,甚至不能將基本的符合認可要求作為追求目標。另外,產品認證機構良好認證審核案例入圍的數量明顯偏少,今後應當作為質量提升的重點方面。
質量部分評價結果領先的認證機構排名見附件一。
三、創新評價結果及分析
對創新的評價設定了認證類別(認證業務領域)數量、承擔或參與政府部門(認證認可行業相關管理部門)的科研項目數量、主持/參與編制的國標(行標或地方標準)的數量、專利授權數量、核心期刊(認證認可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等 5 個評價指標。 創新能力反映了認證行業發展的潛力, 是發現優秀認證機構的重要指標。
認證類別(認證業務領域)針對所有認證機構進行評價,不同認證類別數量對應的認證機構數量見下表:
從以上圖標可以看出,認證類別在 20 種以上的認證機構具有較強的產品開發能力;在 10-19 種之間的認證機構具備較強的跟隨開發能力,在 4-9 種之間的認證機構具備較弱的跟隨開發能力;在 3 種以下基本上不具備產品開發能力,這些機構一般是一般的管理體系認證機構和單一的產品認證機構。 這個數據表明, 認證機構中具備較強產品開發能力的認證機構不足認證機構總數的 10%, 說明認證機構總體產品開發能力較弱。
在開展產品認證的機構中,擁有不同產品認證規則數量所對應的認證機構數量見下表:
擁有產品認證規則最多的為 884 種, 擁有產品認證規則在 100 種以上認證機構具備較強的產品開發能力,擁有產品認證規則在 30-99種之間的認證機構具備跟隨產品開發能力,擁有產品認證規則在10-29 種之間的認證機構具備較弱的跟隨產品開發能力,擁有產品認證規則在 9 種以下的認證機構基本不具備自主開發產品的能力。
這兩組數據說明,在認證機構具備較強產品開發能力的是少數,創新能力較強的認證機構數量在 20 家左右;約有 40 家左右認證機構具備較強的跟隨產品開發能力;大部分是跟隨者。
對於承擔或參與政府部門(認證認可行業相關管理部門)的科研項目數量、主持/參與編制的國標(行標或地方標準)的數量、專利授權數量、核心期刊(認證認可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等 4個評價指標。 能夠提供數據的僅有 45 家認證機構, 這個基本事實說明大部分認證機構尚沒有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承擔或參與政府部門(認證認可行業相關管理部門)的科研項目數量方面的情況見下表:
主持/參與編制的國標(行標或地方標準)的數量方面的情況見下表:
專利授權數量方面的情況見下表:
核心期刊(認證認可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數量方面的情況見下表:
這四個方面的數據表明, 認證機構在知識創新、 知識積累方面差距還比較大,只有 20 家左右的認證機構可以在科研項目、標準制定、專利授權、發表論文方面有一定的成績,這是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
很明顯, 創新是認證機構的一個短板。 目前具備創新能力較強的認證機構比例約占總數的 10%左右,數量約在 30 家左右。相比認證作為高新技術服務業的發展要求,絕大部分認證機構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不能適應。
創新評價結果領先的認證機構排名見附件二。
四、社會責任評價結果及分析
社會責任設定了公益項目數量、 公益項目投入的人均數額、 人員流失率等 3 個評價指標。 公益項目數量、 公益項目投入的人均數額能夠提供數據的僅有 45 家認證機構,這個基本事實說明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意識不強或者具體行動不夠。公益項目數量最高的為6 個, 其中 19 認證機構有公益項目, 20 家認證機構沒有公益項目;公益項目人均投入的數據僅可以作為相對性對比數據,在開展了公益項目的 19 家認證機構中,公益項目投入的人均數額最高的為2393 元。另有一家國有認證機構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後向社保基金無償劃撥了 550 萬股,市值 5522 萬元,2016 年分紅 88 萬元。總的看,全行業的公益意識和公益行為還比較欠缺,作為一個傳遞信任、傳遞正能量的行業,這個方面是應該繼續加強的。
對於人員流失率,僅有 45 家認證機構提供了數據,其中人員年流失率最高的 18.66%,不同人員流失率分布情況如下表:
需要指出的是,自願參加評估工作的認證機構是全行業中人員流失率偏低的, 這些數據代表了認證機構的最優水平, 大部分認證機構的人員流失率高於這個水平。
社會責任評價結果領先的認證機構排名見附件三。
五、信譽評價結果及分析
信譽方面設定了認證證書轉出機構率、審核人員轉出機構率、工商(稅務)系統內企業誠信評價信息等 3 個評價指標。由於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對認證證書轉換、註冊認證人員轉換均進行了嚴格的自律管理,所以這 2 個指標數據完整且覆蓋所有認證機構。
認證證書轉出率的情況見下表:
認證證書轉出比例總體上處於較低水平,另有部分認證機構因證書總量過小無統計意義。 其中轉出比例在 10%以上的為不正常狀態,一般是認證機構受到處罰、向關聯機構轉移客戶等情況。對於自願性產品認證、強制性產品認證,因為市場競爭程度很低,沒有出台有關證書轉換的自律規範。管理體系認證、食品農產品認證2017 年證書轉出總量為 39813 張, 占證書總量的 4.4%(2016 年為3.4%),說明市場總體上平穩有序,但競爭呈加劇趨勢,協會關於證書轉換備案的行業自律規範發揮了穩定市場的積極作用。
認證人員轉出比例情況見下表:
112 家新設立認證機構或專業性產品認證機構沒有認證人員轉出,人員轉出率最高的為 60%,也有個別機構因為受到處罰停止開展業務,人員全部轉出。2017 年認證人員轉換的比例為 6.58%(2016 年為 5.46%),因為處於認證機構審批政策放開後人員流動頻繁的階段,屬於較高水平,而且呈加劇趨勢。
工商、稅務系統內企業誠信評價信息大部分為正常的正面信息,也存在個別的負面信息;2017 年共有 15 家(2016 年有 9 家)認證機構存在負面信息。按照相同條件下經營時間較長的認證機構優先排序的原則,協會給出了評價結果排名。
信譽評價結果領先的認證機構排名見附件四。
六、品牌評價結果及分析
品牌方面設定了市場占有率、 境外認證證書數量、 品牌價值信息等 3 個評價指標。市場占有率的數據已經在基本情況中進行了分析,不再贅述。
認證機構境外發放認證證書數量的情況見下表(單個認證機構境外發放證書的最高數量是 659 張):
境外認證證書數量主要是作為鼓勵發展的評價內容,大陸認證機構在這個方面還有很大差距。 2017 年僅有 89 個認證機構發放過境外證書, 總數也只有 2316 張, 且增長緩慢(2016 年為 2235 張),與大陸認證大國的地位不匹配,與大陸目前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要求也不適應。境外認證證書數量直接與認證證書的采信程度和公信力有關,大陸要建設認證強國,就必須在這個方面有所作為。品牌價值信息以單張證書的平均收入和平均納稅額為基本數據,以 30 年時間為基數,超過 30 年的以 30 年計(30 年取 1,每一年遞減 0.01,如 29 取 0.99)、市場占有率(實際多少直接乘以實際數)乘以基本數據進行綜合測算。 品牌價值信息屬於相對比較性數據,根據測算結果,協會給出了排名靠前的認證機構名單。
品牌評價結果領先的認證機構排名見附件五。
七、效益評價結果及分析
效益方面共設定了業務收入、 單張證書平均納稅貢獻額、 單張證書平均收入、 認證業務人均收入 4 個評價指標。 認證業務收入的數據已經在基本情況中進行了分析, 不再贅述。 在單張證書平均納稅貢獻額、單張證書平均收入、認證機構人均收入 3 個評價指標中,包含認證機構的檢驗檢測收入、認證收入、培訓收入、咨詢收入及其他收入。收入多元化,意味著認證機構業務多元化,也說明認證機構具備了更強的綜合服務能力。 單張證書平均納稅貢獻額、 單張證書平均收入、 認證業務人均收入較低, 往往反映出認證機構服務方式單一,收入來源管道偏少,認證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較弱;單張證書平均納稅貢獻額、 單張證書平均收入、 認證業務人均收入較高,往往反映出認證機構服務方式多元化,收入來源管道較多,認證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較強。 同時, 也直接反映一個認證機構的價格水平和營業模式。
單張證書平均納稅貢獻額的情況見下表:
證書量 300 張以下的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設立認證機構無此數據, 該數據屬於相對性對比數據, 但數額過低的認證機構往往和服務能力不強、 收入管道單一、 價格水平低、 營業模式分散直接相關。
單張證書平均收入的情況見下表:
單張證書平均收入最低水平 100 元以下,證書量 300 張以下的未列入排名,部分新設立認證機構無此數據。單張證書平均收入是判斷認證機構狀況的重要指標,單張收入高,意味著綜合服務能力強,利潤率高,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用於提升質量、研發創新,一般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單張證書平均收入低,則意味著綜合服務能力不強,利潤率低,很難有資金可以用於提升質量、研發創新,經營風險增強,一般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態。單張證書平均收入過低,則表征該認證機構屬於惡性低價競爭的始作俑者,還可以說明其經營方式的無序和散亂。實際上,單張證書平均收入低於 3000 元的認證機構,一般僅靠分支機構(合作方)運作認證過程,認證機構本身僅靠收取管理費作為主要收入;認證機構不能控制認證過程的審核費(檢查費)等關鍵費用,也就喪失了對認證過程的直接管理權。
認證機構人均收入的情況見下表:
總人數 50 人以下的認證機構未列入排名, 部分新設立認證機構無此數據。認證機構人均收入是一個相對性比較指標,主要表現認證機構的勞力生產率和服務價值溢價能力、綜合服務能力。認證業務人均收入高,則意味著有較高的勞力生產率、服務價值溢價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認證業務人均收入低,則意味著有較低的勞力生產率、服務價值溢價能力,綜合服務能力欠缺,認證機構人均收入最低水平 2000元以下。從實際數據看,行業整體狀況是「兩頭小、中間大」,說明大部分認證機構處於較好的水平。實際上,一些總體收入較低的認證機構對成本更加敏感,減少人力成本是提升勞力生產率的重要方法。
效益評價結果領先的認證機構排名見附件六。
八、對評價結果的分析
根據評價數據,對大陸認證機構發展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結論。
(一) 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大陸已經形成了一批質量優、信譽好、效益好、創新能力強的認證機構,成為中國認證機構的「領跑者」。將這些機構向社會公開發布推薦,有利於引導社會選擇優秀認證機構,形成優秀認證機構的品牌。
(二) 優秀的認證機構需要沉淀和積累。這次評價排名靠前的認證機構,絕大多數是國內設立時間較長的認證機構,或者是國外有一定歷史的認證機構在國內設立的分支機構。認證機構的經營不是急功近利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的,需要久久為功、長期耕耘。個別的認證機構雖然在短期內在證書數量一個方面增長較快、排名靠前,但其他指標相差甚遠;特別是因為採取了低價擴張的發展方式,即使證書數量較大,但效益不好,潛在風險很大。
(三) 認證和檢驗檢測融合發展的機構容易取得較大的經營規模。營業收入靠前的認證機構,均同時具備認證和檢驗檢測能力,也在產品認證方面有較好發展。單純從事認證業務的機構,體量明顯偏小,而且往往業務集中在管理體系認證方面;由於不具備檢驗檢測能力,也難以在產品認證方面取得成效。
(四) 專業能力是決定認證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次評價中,一些專注於特定領域、專業能力比較強的認證機構各項評價結果較好。比較明顯的是,這些機構專業認證人員比例較高,人均貢獻業務收入也相對較高;專業的人才隊伍在市場上轉化為較強的競爭優勢。
(五) 評價結果較好的認證機構,一般來說都具有隊伍穩定、客戶穩定的特徵。從數據看,認證人員轉入轉出比例較低、認證證書轉入轉出比例較低的認證機構,各項評價指標都比較靠前。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些認證人員轉入轉出比例較高、認證證書轉入轉出比例高的認證機構,在各個指標的評價結果都比較差。
(六) 市場競爭激烈的認證領域,在一般的質量管理體系領域。一些強調專業能力的醫療器械、 汽車、 建築施工等領域, 競爭激烈程度大大下降; 產品認證及其他專業要求越高的領域, 競爭激烈程度相對和緩。 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專業能力強的認證機構, 在一般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數量持平,甚至下降的情況下,營業收入和利潤有明顯的增長。
九、認證機構評價方法概述
對認證機構的具體評價方法,從理論模型構建上,以目前國內外比較權威的國家質量獎評價指標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為基礎,結合認證機構的服務特性,建立並形成能夠客觀反映認證循環和相互關聯影響邏輯模型。評價採取基本特徵方法,即通過評價認證機構的發展特徵反映認證機構的基本狀況。 評價採取特徵指標數據直接表現的方法,對數據不做主觀的處理。模型圖如下:
這個功能模塊,既符合國內外先進的評價理論和方法,也符合認證服務的特性特點。本次評價從質量、創新、社會責任、信譽、品牌、效益等六個方面確定了 23 項評價指標。在所有 23 個評價指標中,協會通過大數據對其中的 15 個指標進行了評價分析,覆蓋所有認證機構,占到了評價指標的 2/3;其他 8 項指標針對自願參加認證機構評價工作的 56 家認證機構進行評價分析。工作內容包括兩個部分:
(一) 可以由後台大數據獲得數據進行核算的 15 項評價指標,針對 2017 年底以前批准成立的所有認證機構進行評價,共 402 家認證機構;
(二) 需要由認證機構核算報出,協會進行核實的指標 8 項,針對自願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進行評價,共 56 家認證機構。
從這兩個部分的評價內容來看,基本上可以反映大陸認證機構的發展狀況。對評價結果的發布分為五個部分。
(一) 對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二) 可由後台大數據獲得數據進行核算的 15 項評價指標, 發布行業最優水平,發布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
(三) 需要由認證機構核算報出,協會進行核實的指標 8 項指標,發布自願參加評價工作的 56 家認證機構的最優水平,發布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
(四) 發布質量、創新、社會責任、信譽、品牌、效益等五個方面的評價指標中,單方面評價指標均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目前尚沒有質量、創新、社會責任、信譽、品牌、效益均排名前30 位的認證機構。
(五) 針對自願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以個別提供評價信息的方式,提供更多評價對比數據,不公開。
十、結語
本次認證機構評價是國內第一次對認證機構進行全面評價,評價特徵指標、 評價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改進。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今後評價工作將更大程度將更加依賴於後台數據集合、 分析、整理,減少由認證機構提供數據的比例。協會將持續定期發布評價結果,引導認證機構走科學發展之路。
附件一
質量評價結果
(一)投訴率
以後台大數據為準,根據目前獲取的數據,行業內投訴率普遍較低。分析原因,一是因為認證工作比較專業,客戶直接髮現問題, 並引起投訴的機會較少; 二是因為大部分客戶對認證結論或認證證書較關注, 只要取得認證證書方面不存在問題, 一般不會引發投訴。數據累計數據不足,說明行業內對認證機構違規違法、失信信息的管理匯集工作不足, 應當在今後加強認證機構違規違法、 失信信息的統一匯集管理。
目前行業最優水平為零投訴,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
(二)抽查不合格率
以國家認監委「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為未發現問題,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
(三)註冊認證人員充分率
以後台大數據為準,認證證書 200 張以下的認證機構不參加排名。 行業最優水平為 38.59%, 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
(四)專職認證人員充分率
以後台大數據為準,認證證書 200 張以下的認證機構不參加排名。 行業最優水平為 31.83%, 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
(五)良好認證審核案例入圍數
以後台大數據為準,5 年累計數據作為計算依據,行業最優水平為 75 個良好認證案例(包括認證技術交流研討項目、質量管理升級版交流研討項目、產品認證技術交流研討項目)入圍,排名前30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
質量 5 項指標排名均進入前 30 名的認證機構有:
中國新時代認證中心
質量 4 項指標進入前 30 名的機構有:
附件二
創新評價結果
(一)業務種類
以後台大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 41 類,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
(二)參與政府部門和認證行業及相關管理部門的項目數
僅取得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數據,以認證機構報告、協會核實的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為 116 項,排名前 28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其他認證機構無此數據):
(三)主持/參與編制的國標、行標數
僅取得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數據,以認證機構報告、協會核實的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為 382 項,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
(四)專利授權數
僅取得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數據,以認證機構報告、協會核實的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為 264 件,排名前 21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其他認證機構無此數據):
(五)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
僅取得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數據,以認證機構報告、協會核實的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為 96 篇,排名前 25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其他認證機構無此數據) :
(六)產品認證機構備案規則數
以後台大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 884 個,排名前 30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
附件三
社會責任評價結果
(一)公益項目數
僅取得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數據,以認證機構報告、協會核實的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為 6 項,另有認證機構國有股份無償劃撥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排名前 19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其他認證機構無此數據):
(二)公益項目投入的人均數額
僅取得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數據,以認證機構報告、協會核實的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為 7113 元,另有認證機構國有股份無償劃撥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排名前 19 位的認證機構名單如下(其他認證機構無此數據):
(三)人員流失率
僅取得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數據,以認證機構報告、協會核實的數據為準。行業最優水平為 0,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中最高流失率 18.66%;未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中,大量存在流失率更高的情況;參加評價工作的認證機構總體上代表行業較好水平。排名如下(流失低的排名靠前):
附件四
信譽評價結果
(一)認證證書轉出比例
以後台大數據為準,證書數量 200 張以下不參加排名,產品認證證書未列入計算,行業最低水平為 0.42%,最高水平為 36.17%。前 30 名排名如下表,這些認證機構總體上代表行業較低水平(轉出比例低的排名靠前):
點擊此處查看報告全文
來源:中國認證認可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