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習慣了互聯網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當人們習慣瞭互聯網

我出生於1975年,目睹過一個院子的人圍觀一台電視機,也目睹過人們提著磚頭大小的大哥大招搖過市。見證了電視機變成普通家電,徹底淪為視頻播放器和遊戲螢幕;也見證了手機從磚頭變成掌中寶,從功能機變成智慧型手機,不再掛在人們的褲帶上。互聯網也是一樣,我在1997年上網的時候,互聯網還是個挺神秘的事物。不要說互聯網,那時候的電腦都還有專門的防塵罩。每天上網得先摘掉罩子,穿著防滑拖鞋,在近乎虔敬的氣氛中凝聽撥號上網的嘯叫聲,等待著再一次連上新世界。

今天,當微信宣布月活躍用戶數超過10億的時候,互聯網早已不再是個新世界,它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它是你看新聞、找資訊、打遊戲、買午飯、看電影、日常購物和社交交友的地方,換句話來說,互聯網已經不再那麼「酷」了,就像你不能把每天出門上班視為一種冒險一樣,它只是一種日常存在,沒有那麼多新意。

我曾經相信,互聯網是我們這個時代里的磚頭、鋼筋和水泥,任何人都可以用它搭建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在互聯網世界里可以看到人類創造精神的大爆發,也能夠幫助人們成就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自我。這個想法在過去的歲月里一度是真的,所以在互聯網早期成就了一大批作者。有了互聯網的幫助,他們無需編輯部的首肯,就可以直接向讀者發布作品。而且和傳統的出版傳媒行業不同,他們總能夠第一時間看到讀者的反饋。在這種發布—反饋—修正再發布的過程中,許多人因此掌握了商業寫作的奧秘,網路寫作比任何寫作培訓班都要高效。

然後是新聞網站,它們和傳統的紙媒相比,一方面體量變得巨大。新浪作為門戶網站,在全盛時代首頁上有上千個鏈接,數以百計的編輯隨時在更新這些鏈接的內容。在鏈接的另一端,則對應著無數的新聞頁面,這是任何紙媒都做不到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所有新聞頁面下方都有評論,讀者會彼此交互,也會用評論來表達對新聞的關注,他們這些行為數據又決定了編輯在未來會更新什麼內容。在許多新聞網站,跟帖甚至構成了用戶瀏覽的原因。這同樣是紙媒做不到的事情,在一個印刷周期之內,編讀往來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且這種互動永遠不可能是實時的。

今天回過頭去再看,互聯網在內容時代很早就為全人類貢獻了三件事:

1、根據用戶反饋,快速迭代優化產品,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的方法論;

2、產品一旦確立(新聞網站上線),自我復制和擴張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發多少條新聞成本不會上升太大)的盈利策略;

3、無互動無內容的新內容定義,即:信息需要和人嚴格綁定,兩者之間的區別越來越模糊。

所有以上三點,本質上都是互聯網加速信息流動帶來的結果,尤其是在信息發布者和接受者之間的雙向流動的結果。由此帶來了信息量的暴增,所以人們一再創造新產品,去解決信息的發布問題:郵件組、BBS、博客、微博、視頻網站、圖片網站等等;去解決信息的分發問題:訂閱、推送、智能算法推薦、人際關係網推薦等等。

人們很快越過了互聯網的內容階段,試圖打破網路和現實之間的障壁。之前無論是你po文,你回帖,你點讚,你轉發,你吵架,你都被局限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之內。你在互聯網上的所作所為,基本和現實世界是割裂開來的。但是今天你再來看,你手里拿的是一台手機,你是在一塊玻璃上用手指指點點,你指指點點的對象是一些圖片和按鈕。但是,當你在手機對應的移動互聯網世界里指指點點完畢,快則半小時,慢則三天,你的門鈴會想起,圖片上對應的實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也就是說,你透過網路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影響,無論是購物、叫車、跑腿、保潔甚至是性生活,都可以通過網路和真實世界發生關聯,產生物質交換。

我們現在正處在互聯網的這個階段里,人們在想盡辦法試圖讓網路和現實世界融合在一起。之前我們已經見到了不成功的Google眼鏡,試圖用眼鏡取代手機;我們也已經見到了不那麼成功的智能音箱,試圖用音箱加網路為我們開燈燒水放音樂查詢天氣;我們也已經見到了也許正在成功的機器人,網路在增加它們處理現實狀況的能力;我們還見到了也許即將成功的無人機,說它即將成功是因為它可能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極大地提升物質交換的速度和效率,和其他方向相比它的前景會相對清晰。

然後呢?當人們習慣了互聯網,互聯網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創造出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然後呢?

然後互聯網世界就變成了一個「古老」的世界,人們在這個舊世界里小修小補。Snapchat的閱後即焚又怎樣呢?坦率說,我不覺得它是多麼巨大的創新。通訊APP讓人24小時在線,任何時候都可以相互聯絡,這是巨大創新,這是前所未有。閱後即焚不是,兩端加密的Telgram不是,它們是不完美世界的小補丁;共享單車怎麼樣你已經看到了,整個共享經濟最早看起來像是個偉大的創造,某種思想方法在這個世界上的偉大實踐,互聯網把現實世界里原先不可能的事物變得可能,但最後證明人類社會比我們想像得要更為複雜,人類行為也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為複雜。

更糟糕的是,除了見不到奇思妙想和雄心壯志之外,當新世界變成舊世界之後,曾經能給與人們無限激情和啟發的互聯網,正在變成一種束縛。除了流量之外,今天的互聯網世界里沒有別的敘事方式了。流量紅利、流量窪地、流量枯竭,來來去去就是對著一個蛋糕滿心算計能切多大一塊下來。相比之下,拼多多開發出一個本來不存在的流量池,也都算是偉大創舉。

用戶也是一樣。一開始的命題是如何獲得更多用戶,然後就是如何把用戶轉變為客戶。再然後是如何把用戶牢牢束縛,涓滴不漏。現在則是如何把用戶變成產品的一部分,一並打包賣出去。人和信息到了這里,倒真的是渾然一體,再也無法區分彼此。人的信息終於變成了信息的人,我們在比特化世界的同時,也把自己比特化了。

所以,我現在感覺到異常困惑。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新事物走到後來都會是這個樣子?人們努力在這個世界上尋找新的增量,增量世界帶給人們無窮的創意和勇氣;但是增量世界遲早也會變成存量世界,一切都會慢下來,一切都會變得和舊世界一樣,永遠只存在如何切分的問題?這就像是一個人一直住在洞穴里,有天被帶到城市,得到了一套住房。一方面他會驚呼讚嘆,歡快地四處奔跑。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在歡呼奔跑之餘,會慢慢地,一點點地,把那套房子裝修成洞穴的樣子,甚至在水泥偽裝的「巖壁」上精心地貼上真的苔蘚。

我真的不知道。

Tomáš Malík

授權基於:Unsplash.com的CC0協議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都是錯的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