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
大陸已經邁進老齡化社會。截至2017年底,大陸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如何做到健康老齡化,延長人的健康預期壽命?如何讓人活得更長、活得更好?「兩會」期間,健康哥採訪了部分醫學專家和代表委員。
醫養結合的重點在社區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公衛學院院長劉遠立說:
「未來中國老人90%是居家養老,7%是社區養老,3%是機構養老,中國式養老模式是90+7+3。」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說:
在家庭養老基礎上,社區提供互助式的幫扶。無論是社區養老還是居家養老,前提是基本社保托底、基本醫療覆蓋。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養老形式,應建立一套家庭、社會、機構養老的組合拳。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醫養結合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國濤介紹:
「養老離不開醫療,‘醫’和‘養’的需求巨大。」截至2016年底,大陸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總數接近1.5億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
「居家、社區、機構當中,一個關鍵點可能是社區。」劉遠立說。很多重病在養老院是解決不了的,必須把病人送到醫院。與其到了養老院再轉到醫院,不如直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完成轉診,醫養結合的重點應該在社區。建立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專業服務體系,不僅可以將醫護服務輻射到家庭,還可提供轉診服務。
醫養結合不是簡單加起來
醫養結合不是純的養,也不是純的醫,醫養結合處於養老保障和基本醫療的中間地帶。這種長期照護的成本,讓單個家庭長期來承受是很大的負擔。
「醫養結合不是簡單加起來,養老院辦醫院或者醫院里開辦一個養老床位,而是真正從學科專業上、人才上進行融合。」王國濤認為,在機構內應該是醫和養之間完全的融合一體化的服務,在機構之間就是養老院和醫院之間緊密合作一站式服務。
老年人沒發病之前誰負責、發了病誰負責、照料護理誰負責,需要建立起一個全程的管理體系。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彪看來,打通醫養結合「最後一公里」,要調動醫護照料人員的積極性。
探討一:醫養結合應專注老人慢病管理
目前,慢性病已成為老年人健康的最大威脅。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全國單純患糖尿病的人就超過了一個億,單純患高血壓的人就超過了三個億。而在這些慢性疾病的患病人群當中,老年人群至少占了三分之一。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特點就是患慢性疾病的老人持續增多。而慢性病無法最終治愈,會伴隨老人終身。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健康狀態會變得越來越差。在目前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長期住院治療顯然不現實。因此,入住配備完善醫療條件的養老社區,依靠現代養老的康復、長期護理,來替代傳統的醫院的治療,是一種很好的手段,它不僅能節省巨大的醫療成本,還能夠提升老人的活力。
「醫養結合」不是簡單地在養老社區放一家普通的二級醫院,而是要以醫院為依托,把老人的健康管理起來,根據老年人慢病為主的特點,由治療向預防、康復、護理方面變革。
探討二:互聯網可很好地賦能慢性病管理
目前醫療機構之間,以及患者之間,在慢病的診斷信息和慢病的管理信息上是脫節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慢病老人進行有效管理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技術可以很好地賦能慢性病的管理。通過互聯網,可以對慢病患者在生命體征的監測、用藥的管理、數據分析,以及個性化方案的產生方面都能起到極大的作用。從慢性病患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對自身健康數據的監測需求較高,另外對其生活習慣的監控管理也十分重要,還有他們之間經驗分享也十分必要;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也需要對慢病患者進行個性化的指導,以及與他們進行快速的溝通。正是由於這些不同的需求,才需要一些科技的手段來幫助管理者、患者,來及時了解相關情況。
探討三:「健康管理三步曲」驅動「慢病管理五駕馬車」
老年人普遍存在慢性病為主,多病共存的特徵,養老離不開醫療。在醫養社區中,醫養結合模式得到進一步提升,充分應用互聯網等新一代高科技,為老人健康管理實行全方位、全天候監控和防護。
目前,醫養結合在社區建起以老年醫學為中樞,整合急症轉診、長期護理、預防保健及康復治療的醫養康護體系,為老人築起 「急救—慢病管理—康復」的三重防線。
醫養社區通過健康信息,健康評估,健康干預等 「健康管理三步曲」驅動「慢性病管理的五架馬車」(規範診療,膳食干預,運動干預,健康教育,健康監測),做到老人的慢病管理。
行心社區居家養老系統界面
醫養社區提供了獨立生活、協助生活、記憶照護、專業護理四個不同的生活服務區域。老人入住前先進行評估,然後確定入住區域。慢病管理從評估開始,通過團隊式(醫生、健康管理師、學科專家)、智能化(慢病管理系統,提供飲食運動處方,風險評估,預警),管家式(貼身,全方位服務)服務,合理膳食,健康運動,全程指導,適時調整方案,老人少生病、不生病。
始終順應時代發展和民生需求,建立行心雲中心,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將所有醫養康護資源在線上共享使用。推動國際標準康復體系、長期照護體系、老年評估體系以及慢病管理體系都將逐步落地,創造並引領大健康產業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