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引種能豐富生物多樣性 物種入侵則會威脅生態安全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正確引種能豐富生物多樣性 物種入侵則會威脅生態安全

當外來物種登陸以後(美麗中國·關注外來物種入侵①)

本報記者 常 欽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5日 14 版)

核心閱讀

葡萄、胡蘿蔔、馬鈴薯……這些曾經的「外來物種」,如今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正確引入物種,不僅會增加生物多樣性,還會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

本版制圖:蔡華偉

不過,外來物種並不總是美味和友善的,去國外旅行帶回的木質工藝品中,沒準就藏有對林木危害極大的物種的卵,可能會威脅生態安全。

出國旅遊帶只貓草小熊回來,卻在海關被沒收了?別著急上火,要知道,萌萌的小熊會被海關沒收,是從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角度在考量。福建泉州海關動植物檢疫實驗室農藝師李賀說,貓草中有可能夾雜的種子或者繁殖體,會導致生物入侵的形成。

近些年,出國旅遊人數屢創新高,「海淘」讓國際郵包數量暴增,這些都導致外來物種入侵風險驟然提高。也許在不經意間,你就會成為外來有害生物的攜帶者、傳播者。

「不少人抱怨海關沒收了從國外帶回的木質工藝品等,甚至連吃了一半的水果都被禁止攜帶入關」,但是,為了維護生態安全,這些都是必需的措施,李賀說,「每天海關的檢疫實驗室都要高壓滅菌處理掉一批又一批的水果、花草等截獲物」。

在大陸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陳寶雄博士介紹,物種入侵也叫「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過自然或人為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從而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損害的過程。

「生物入侵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陳寶雄說,侵入階段,生物離開原生存的生態系統到一個新環境;定居階段,生物在新環境中生長、發育、繁殖;適應階段,已繁殖了幾代,並適應了新環境;擴散階段,適應新生態系統,種群到一定數量,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且具有快速增長和擴散能力。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說,物種入侵中,自然擴散是指植物通過根、莖、葉或種子的繁殖以及風力、水流、鳥類等動物攜帶等傳入,動物通過自身飛行等擴散傳播。不過,在大陸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隨人類交通工具帶入、國際農產品和貨物帶入以及動植物引種帶入外來物種的幾率越來越高,比如,毒麥傳入大陸便是隨小麥引種帶入,它與小麥的形態極為相似,易混雜於引種的小麥中,產生的毒麥鹼,人、畜誤食會出現頭暈、嘔吐、昏迷等症狀。

目前,《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中的52個物種和區域性重大危害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初步摸清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的本地情況。除台灣、香港、澳門三地外的31個省(區、市)均有外來物種入侵發生。在調查的全國2862個縣級行政單位中,入侵縣域達54.09%。

「外來物種入侵對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甚至對人類健康及社會活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陳寶雄介紹,一些外來物種入侵農田、牧場,導致農作物、林木、牧草減產,造成經濟損失,比如馬鈴薯甲蟲可導致馬鈴薯減產30%—60%,甚至絕收。此外,還會產生檢疫、防治及根除等巨額費用。

「豚草具有強大的根系和巨大的地上營養體,對栽培作物及野生植物都有明顯抑製作用。豚草的生命力、競爭力及生態可塑性極強,能迅速壓倒其他一年生植物,易形成豚草單一群落,嚴重破壞本地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物種多樣性。」張國良說。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在其過去或當前天然分布範圍之外引入和傳播會威脅生態系統、生境或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陳寶雄說,外來入侵物種具備兩個基本特徵:一是本地原來沒有,二是造成了對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危害。比如紅火蟻,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被蜇咬人員有燒灼癢痛感,或出現蕁麻疹或丘疹、水(膿)皰等。此外,紅火蟻入侵對本地生物多樣性具有嚴重影響。來自美洲的巴西龜生存能力極強,在它們生活的水域,對當地烏龜產生了極大的威脅。

並非所有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正確引種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

「很多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像玉米、馬鈴薯、甘薯、小菠菜、西紅柿、西瓜、無花果等都是外來物種,它們不僅沒有造成相關危害,反而讓我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益處。」張國良說,「並非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正確引種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

「從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科學性的角度出發,較為合理的做法應是參照生態系統的不同情況來定義。」張國良說。

張國良介紹,「外來物種」與「本地物種」是針對特定的生態系統劃分的,是否構成外來物種入侵,並不以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地理界限作為判斷依據。

陳寶雄說,外來生物入侵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約有10%的外來種被引入到新的生態系統後,可以不依靠直接人為干預而自行繁殖成為歸化種,即入侵時間較長,且已經融入本地動植物區系當中、參與當地生態過程的物種;歸化種中,大約10%能夠造成生物災害成為外來入侵種,「從外來種變成外來入侵種其實概率很小,大多外來物種是中性的,只有少數會造成負面影響。」

張國良介紹,對於物種引進,我們國家有明確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規定:「從境外引進生物物種資源應當依法進行登記或者審批,並採取相應安全控制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規定:「輸入動物、動物產品、植物種子、種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必須事先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植物檢疫條例》明確:「從國外引進種子、苗木,引進單位應當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植物檢疫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

引進一個物種前,農業和林業主管部門會組織開展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根據評估報告明確風險是否在可控範圍之內,確定是否出具檢疫審批單。同時,物種進來後,監管單位定期或不定期對引進單位的基地進行檢查,進行風險監管。

生物防治是最經濟、生態和持續有效的技術方法

近5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13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生物滅除,針對紫莖澤蘭、豚草、福壽螺、水花生、水葫蘆、薇甘菊等危害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較為嚴重的外來入侵物種開展了集中滅除。

據不完全統計,各地組織開展各類鏟除活動2000多次,滅除3000多萬畝外來入侵生物。同時,組織制定了23項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和防控的技術標準,為外來入侵防治提供了參考標準。

「生物防治是控制外來入侵物種最經濟、生態和持續有效的技術方法。」張國良介紹,截至目前,已經在全國建成30餘處外來入侵生物天敵防治基地,在防治水花生、水葫蘆和豚草等重點外來入侵物種方面起到了積極示範作用。在海南建立4個椰心葉甲天敵工廠,寄生蜂日生產規模達到200萬頭,累積生產28億頭,控制效果達到85%以上;在湖北、四川等地共建立20處水花生天敵繁育基地,輻射防治面積在200萬畝以上。

「目前在外來物種管理方面還存在法律空白和協作機制不完善的地方,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控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陳寶雄坦言,比如引種審批中的風險評估制度,不同部門採取不同的技術標準,一些可能對生產有益的物種卻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又如口岸截獲的外來入侵物種信息,如何及時在相關部門之間共享,以便減少在放行、貿易、運輸等活動中引入外來入侵物種的幾率,相關機制還需完善。

本版制圖:蔡華偉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