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物聯網觀察之物哥雜談系列(七)產業物聯網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我們是擅於製造熱點和概念的國家,產業互聯網就是這樣的新興產物,這是從2018年烏鎮的互聯網大會以來,最火的提法。當然有很多背景原因,其中最大的應該是傳統互聯網企業的反思,他們對於未來出路的一種思考。

為什麼會提出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呢?

相對來說,是消費互聯網。很多人就把這解釋成互聯網的下半場,互聯網的新方向。因為互聯網在最初發展的過程基本上是以人為主的,從人的需求屬性出發,建立了若干個應用航母,包括社交、電商、搜尋等,這些更多是面臨的個人消費領域,因此很容易,就套用成消費互聯網。

那麼,我們曾經提出的「互聯網+」為什麼不火了?

曾經的「互聯網+」戰略也是一個大筐,什麼都可以往里裝。它甚至成了互聯網人的法寶,互聯網可以加一切。當時很重要的產生根源應該也是希望試圖通過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所以後來就有了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的大討論。

「互聯網+」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用互聯網改變或者改造傳統產業,因為這是站在互聯網為基礎的企業的角度出發。也是給互聯網企業們一個尚方寶劍,從理論上作為國家的認可,互聯網企業可以大踏步地去擁抱傳統產業。

「+互聯網」恰恰是反過來,是傳統產業的看法。就是我們產業本身才是正根,是王道,而互聯網說穿了無非是一個工具。是工具你就必須依附在我們傳統產業的基礎之上,你得按照我們產業的發展規律和要求來運作。

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思維邏輯和對於未來的判斷。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非常不一樣的結果。

最著名的案例應該是萬達的「互聯網+」就是從產業本身出發,雖然在巔峰時代,萬達拉起了一個超豪華陣容,而且其他的主要也是占領了互聯網半邊天的騰訊和百度助陣,但是他的基因是站在產業本身生發的,從骨子里就是覺得互聯網無非就是我的工具而已。

2014年這家橫空出世的新公司從名字上來看就叫萬達電商,三家公司對這家新的電商企業投資約50億元,其中萬達持股70%,百度、騰訊各持股15%。董事會成員有6到7人,百度、騰訊各占一席,其餘為萬達派人入駐。萬達老王為此信心爆棚,擁有江湖上的南帝和北丐助陣,所以跟另外的大佬馬老板開始叫板。當然結果今天不言自明,如果真的是如各方公布的投資金額,那也就是說明一個答案:在互聯網的江湖,50億不禁燒!

翻過看「互聯網+」的結局又如何呢?

也鮮有成功案例,但是確實燒出了滴滴和摩拜這類的獨角獸,因為從互聯網方向望過去雖然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也需要具有足夠的資本,還是那句話,這種戰略性資金的儲備至少是百億級以上規模才能有得一拼。共享出行的市場在「互聯網+」的指引下,打下了天下,毀了領頭部隊,未來鹿死誰手還真很難說。因為消費級市場就是這樣殘酷,消費者天生有個身份,叫「上帝」!

不過這波「互聯網+」也教育了各方力量,最終互聯網界深刻認識到,還得換套路,既然「互聯網+」不行,重新換了身馬甲,這就是產業互聯網。這次的頭陣還是以騰訊為代表,改組騰訊的組織架構同時,開始呼喊擁抱產業互聯網。當然前面還有很多的鋪墊,其最主要的說法就是互聯網的上下半場。真的特別形象。就像足球比賽,有上半場和下半場,中間休息期,大家恢復一下體力,教練們根據前面的比賽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更主要的筆者覺得還得是大家帶隊,騰訊一出手就旗幟鮮明的指出了前面上半場的問題,總結到位,直指人心,迅速形成了共識。客觀上我們也能感受到當前互聯網產業面臨的寒冬,中國互聯網的中流砥柱騰訊以及互聯網思維著稱的小米股價都跌超了30%以上,就連每季度保持高利潤增長的阿里都在跌,其它互聯網公司自不必說。最後逼得互聯網大佬們不得不變招:不是我們不努力,確實是互聯網上半場已經結束。上半場主題是消費互聯網,消費者已經被瓜分殆盡,遇上了天花板。

產業互聯網是什麼?

據說早在2000年,矽谷的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咨詢公司就曾提出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在這份報告中,產業互聯網被定義為用複雜物理機器和網路化傳感器及軟件做到的製造業企業互聯。不過,由於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一概念並沒有受到重視。這就讓我想起來物聯網的起源一樣,也是在1999年來自於一個口紅在超市補貨的故事,年輕的阿斯頓先生由RFID的應用引發了物聯網的思考,但是那個年代真的是互聯網大家都未可知,更何況是物聯網呢?

直到2012年,通用公司發布了一份名為《產業互聯網:打破智慧與機器的邊界》的報告,對「產業互聯網」重新進行了介紹,這才讓這個概念逐漸被人們接受。在英文中,「產業」和「工業」都是同一個詞industry(形容詞為industrial),加之產業互聯網的最早應用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因此在這一概念被引入到中國時,被譯成了「工業互聯網」。後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逐步和德國「工業4.0」的概念融合,成為「產業互聯網」的通行翻譯。不過,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原始文獻,就不難發現產業互聯網的應用領域並不止於工業。至少在通用電氣的報告中,它就涉及到了航空管理、醫療等領域。

其實這就讓我們理解了當前另外一項國家信息化的戰略定義為「工業互聯網」就是這個道理。有機會我們在仔細分析這個概念。

話歸原題,繼續談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相比,產業互聯網蘊含著遠為巨大的商機。我們可以從兩者的連接數和app需求量來窺得一些端倪。消費互聯網的連接對象主要是人與PC、手機等終端,其連接數量大約為35億個,而產業互聯網連接的對象則包括人、設備、軟件、工廠、產品,以及各類要素,其潛在的連接數量可能達到數百億。物哥不由得暗喜,其實這就是物聯網啊!

再從app的數量上看,整個消費互聯網現有的app只有幾百萬個,而據可能,僅在工業領域,產業互聯網需要的app數就約有6000萬。

從功能上看,消費互聯網解決問題主要是連接消費者,幫助既有的產品更好地進行銷售和流通。盡管它也會對生產產生促進效應,但總體來說這種影響依然是間接的、有限的。

相比之下,產業互聯網對生產的影響則更為直接,也更為明顯。通過借力互聯網,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傳統企業可以更好地設計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更有效地組織生產、更快捷地做到產品的物流和銷售,從整體上優化組織結構、提升生產效率。這對於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做到產業優化升級、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2C到2B的邁進

消費互聯網用戶是個人,這是2C。產業互聯網用戶是企業供給側,這是2B。騰訊、百度、頭條、小米等都是典型的消費互聯網公司。他們面向消費端提供產品和體驗,並借助聚集起來的巨大流量獲得收入。供給側改革,就要求這些消費型互聯網公司轉身服務產業供給端。從向消費者提供衣食住行玩的體驗為中心,轉向為企業內部以及產業鏈提供互聯網化為中心。從生產、銷售、流通、融資、交付幾大領域進行技術開發和互聯網改造,通過使中國的產業效率提升來獲取收益。這一番閃轉騰挪後,產業互聯網的馬甲儼然有了西服正裝的效果,如此名正言順,如此堂而皇之,如此順應上下潮流。

這些消費型互聯網公司能成功轉型成產業互聯網公司嗎?轉型產業互聯網的入口在哪里?其實這還是一個圍城的概念,城里的人覺得城外好,城外的人羨慕城里人的日子。互相調換一下,你就能發現,生活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因為從企業端看,中國實體經濟的日子眼下也不好過,無論是大 B還是小 B們都在面臨困境,去杠桿去產能,新舊動能轉化,讓B界上下也輾轉反側。那麼同樣困境下的實體經濟對互聯網公司的改造意願,接受性強嗎?綜合起來會有幾個大問題。

第一,各產業都具有自身的特徵,使得發展產業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很難做到。雖然產業互聯網作為一個整體潛力巨大,但由於產業的性狀各異,因此具體到每一個產業,其市場卻很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進行建設的規模經濟就很難做到,投資很難得到回報。

第二,產業互聯網對產業組織的變革有很大要求。如果沒有組織的系統變革,單靠信息系統和技術來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難度很大。然而,組織變革並非易事,難以在一朝一夕做到。

第三,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多個環節環環相扣,很難像消費互聯網那樣做到單點突破。在消費互聯網中,企業的盈利模式相對簡單,只要開發一個軟件,開通一個app,就可以讓用戶下載,通過增值來獲得收費。這種模式很簡單,很容易復制,可以迅速擴大規模。但是,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卻很困難,一個模式的成功往往需要其他產業和企業的配合,因此很難迅速發展。

第四,產業互聯網對基礎設施和技術的要求較高,對於資本的需求也更大。

互聯網企業們到底會不會,能不能通過對資金、數據、管道、消費者等產業鏈上遊資源的掌控,來搶奪實體經濟的利益空間呢?綜上分析,產業互聯網概念和理論上都是講得通的,但實際運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筆者還有一個疑惑,為什麼是產業互聯網,為何不旗幟鮮明的提出「擁抱物聯網」呢?

我們必須先要承認名人效應,因為由騰訊提出的互聯網下半場,因為騰訊要玩產業互聯網,所以互聯網的半壁江山就應時而動。其實早在3年前,筆者就提出了「產業物聯網」的概念。

早在,3年前筆者曾寫了一篇《如何重新定位物聯網?》 的文章,今天回頭來看,應該會對互聯網企業們帶來更深的參考價值!當時筆者的判斷是這樣的:

「這兩年,我一直在做產業落地的工作,大量接觸了各地政府部門,我發現實際上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去劃分更為科學,而此時像NB-IOT這些新的技術也都蓬勃發展起來,所以我感覺應該大膽創新,重新定位物聯網。物聯網的定義就是萬物感知,萬物互聯,從而建立新的應用,出現新的模式,改變世界。因此物聯網的劃分基本上就是兩大維度:產業物聯網和個人物聯網。其中產業物聯網可以進一步分為工業物聯網,農業物聯網,電力物聯網,物流物聯網等產業方向,可以根據行業屬性的不同去深耕細作。解決的是2B或者是2G的問題。而個人物聯網更多的是面向民生應用的,圍繞個體的,甚或於家庭的各項應用。包括各種可穿戴設備,健康管理,車載系統,娛樂等方向的都包含其中。這樣,做消費類的廠家就會重點解決老百姓關心的物聯網,更偏向各項生活的改進,而物聯網對於基礎產業的促進,就是我們傳統談的產業物聯網的概念,兩者之間進行清晰劃分,對於任何企業的發展方向也都明確了。這是巨大的價值,而這麼簡單的問題,可能大家都忽視了,也可能我們都犯了一個錯誤,忽視了自己的定位,大家可能都是感覺物聯網好像是「國王的新衣」,好像看的著,卻摸不到。」

另外很多人會有疑問,這樣劃分的道理是什麼呢?

其實這不僅是在於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去思考的。更多的也是為了物聯網產業在社會中的傳播與普及。

筆者接觸了大量的企業,都說在做物聯網,但是到底在做哪一塊,他自己也說不清楚,這就造成了嚴重的思路混淆問題。企業發展方向非常不清晰,核心戰略出了問題。企業老板經常說自己具備某方面核心技術,於是各行各業盲目跟風,發展到後來撿了一堆芝麻,而沒有發現一個西瓜。

後來深度研究了好久,也是結合這幾年我們組織的智慧北京大賽中申報的很多項目和案例,發現這是一個共性問題,大多數人都喜歡做平台戰略,因為看上去宏觀壯美,心理也舒坦,於是圍繞著某個大平台去布局,方案做得很完美,最後就是一個結果,落地的時候資源不夠,或者資金不夠,人員不夠,所以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是很讓人崩潰的事情,看的多了,一開始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來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有意識的提醒大家,但是經常會遇到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人家企業老板會覺得你多管閒事兒,而我們自身確實也不便於更深入多說什麼。

所以,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今天核心要講的是企業定位的問題。

不管是做物聯網也好,不做物聯網也罷,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把企業定位好,會出大問題的。而這件事情又會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退出畫面看畫的時候,你需要的是什麼?是專業的分析研究,策劃。所以你看歐美日為什麼都是咨詢先行,智庫受到重視。

在此筆者不想重復多說,只講兩個要點:

第一,大道至簡。越是複雜的事情一定會有一個最簡單的事實。按照古人的說法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二,從純物理的研究來看,升維(維度)的目的一定是為了降維打擊。我們通常認識世界都是站在二維或者三維空間的角度去認知,有時候已經暈菜了。而實際上你的認知還不夠全面深入,因為後面還有四五六七八維呢!所以我們就理解到任何事物都存在變量的,辯證思維去思考問題就好了。

那麼所謂大道至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科學世界觀的角度來解釋一下,要有道必然要有另一個產生任何一個道的根源,此即為一切道的根源,簡稱宇宙根源。而萬物之道即為常道之「道」。你看,古人對於事物的認知要比我們今天深刻的多。

認知一定是一個過程,所以我才說,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強,無非是他背後的信息量的多少決定的。你不知道的事情不意味著不存在。而你覺得不存在的時候你就貿然說,不對!而事實上一定是你錯了。所謂眼界決定財富,認知創造價值。

其實不管叫什麼,產業互聯網也罷,產業物聯網也罷,筆者衷心希望朋友們要建立深度思考,要敢於挑戰權威,產業互聯網的道路漫長,開局很重要,認知更重要。

——————本文完——————

作者: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 王正偉(物哥) 本文系作者原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