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們在京東平台購物的時候,會關注京東商品下面「直營」這個標識,一般認為有這個標識的商品是值得信賴的。但從京東自己披露的數字看,「直營」業務增速要慢於第三方商家模式。
京東模式一度被人誇耀,因為有一個海外可以參考的巨無霸——亞馬遜,它們都使用直營模式。亞馬遜做到現在的規模,一度超越微軟、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京東的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但現在京東的直營模式正在遭受考驗。
京東2017年二季度的營收增幅為43.6%,之後三季度跌破40%;今年二季度下降到31.2%,到了三季度下跌到30%以下,僅為25.1%。把京東的營收拆分來看,分為兩大塊:商品銷售,即自營業務取得的銷售收入;服務收費,即為開放平台第三方賣家提供服務(如廣告、物流等)收取的費用。2018年第三季度,京東商品銷售(即自營)收入939億,同比增長22.8%;服務性收入109億,同比增長49.4%。在過往九個季度中的六個季度,服務性收入增速超過商品銷售收入。
第三方商家服務性收入還遠低於京東商品銷售收入,但是增速快,照這樣的速度,超過京東自營收入也很有可能。
在中國,成功的商家多是第三方商家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是阿里巴巴,從最早的B2B模式,到現在以B2C為主,阿里巴巴一直都是信息撮合平台。
但京東一開始就做得很重,從中關村櫃台起家,京東是從一個實體經銷商起家,後來將銷售搬到網路上來,也是採購商品之後自己賣,自建物流體系,也是為了賣商品做服務。京東缺少什麼,就自己拓展什麼。這一點和亞馬遜很像。
後來崛起的拼多多,也是做第三方平台,商家入駐賣貨,拼多多作為平台進行管理。拼多多在美國上市後,市值穩定,和一直下跌的京東市值差一點重疊。拼多多在白領階層名聲不佳,有假貨等諸多問題,但華爾街看的是數據,特別是增速,拼多多提供了讓投資者認可的乾貨,京東顯然沒有。
曾經一度輕車快馬的京東,為什麼就慢了下來?這里面除了創始人在美國的事件之外,會不會有一些深層次原因?
細心的購買者會發現,同樣的商品,京東自營會比第三方賣家貴,這一點很奇怪。按照常理,第三方賣家要交信息服務費,自己賣不用交這部分費用,為什麼自己賣反而還要貴?
相同的商品,對比各個平台,會發現京東自營往往會貴一點。當然也有可能是京東提供發票,管道正規,成本更高一點。但有沒有一種可能,自己售賣很難像第三方商家那樣做到更有效率、成本更低?
京東的忠實用戶喜歡在京東購買商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免於挑選,不用擔心假貨問題,為了這點信用可以付出更高一點的成本。但是當收入不景氣的時候,是否會更在意價格?當然價格還要和另一個條件配合,那就是第三方商家信譽度,一部分商家做了多年生意之後,沉淀下來,值得信賴,商品做到又便宜又好,提供了更有價值的選擇。
電商自營很難在價格上比拼第三方商家,還是因為術業有專攻。作為平台品類繁多,每一個都賣得好、有效率難度太大,但是第三方商家只用照顧一個品類,熟悉顧客需求,可以將一個產品做精,不同第三方商家在一個平台上還有競爭,這也會提高效率。平台只需要專攻流量,吸引更多消費者,讓第三方商家賺到錢即可。阿里早就賺了很多錢,京東一直到現在都沒正常盈利。
實體店時代,小店鋪是自營模式,但等到做大規模連鎖起來,就都是第三方商家模式,本質上還是連鎖商提供流量,第三方商家交鋪位費。國美和蘇寧、家樂福、沃爾瑪都在使用代理商模式,這保證了各自效率最大化。
亞馬遜現在是一個開放平台,它將自家各種能力開放,引入第三方商家,自家產品也要和第三方產品做競爭,所以也早已不是純粹的自營公司,為商家提供雲業務,為商家提供快遞服務。是自營還是第三方,核心是看哪一種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