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人類產生智慧以來,便從未停止探索未知的腳步。抬頭仰望星空,望遠鏡的問世讓我們看得更遠;低頭凝視萬物,顯微鏡的誕生給人類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主要用於放大微小物體,使其能被人的肉眼看到。
那麼顯微鏡是如何成像的呢?
顯微鏡是如何成像的?
顯微鏡分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兩者的成像原理不同:
>>>>光學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主要由目鏡、物鏡、載物台和反光鏡組成。其中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二者的焦距不同,物鏡的凸透鏡焦距小於目鏡的凸透鏡的焦距。
我們可以把物鏡看作投影儀的鏡頭,物體通過物鏡形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則相當於普通的放大鏡,該實像又通過目鏡形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所以,經顯微鏡放大後,人眼看到的是物體倒立、放大的虛像。反光鏡則用來反射光線從而照亮被觀察的物體。反光鏡通常有平面鏡和凹面鏡兩個反射面,其中平面鏡在光線較強時使用,凹面鏡在光線較弱時使用。
>>>>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的成像方式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
透射電鏡通常採用熱陰極電子槍來獲得電子束作為照明源,熱陰極發射的電子,在陽極加速電壓的作用下,高速地穿過陽極孔,然後被聚光鏡會聚成具有一定直徑的束斑照到樣品上。
透過樣品的電子束強度,經過物鏡聚焦放大在其平面上形成一幅反映這些信息的透射電子像,經過中間鏡和投影鏡進一步放大。
顯微鏡的發展史
顯微鏡的發展史可以說關聯著人類探究微觀世界的進程。
>>>>放大鏡
顯微鏡的前身是放大鏡,早在一千多年前,人們已把透明的水晶或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
放大鏡也稱為凸透鏡,使用放大鏡,令其緊近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成一正立放大的虛像。據說,放大鏡的應用是由13世紀英國的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提出的。
>>>>世界上第一台顯微鏡
1590年,荷蘭眼鏡工匠Zaccharias Janssen和他的父親Hans發明了第一台顯微鏡,他們把一些鏡片放到圓形管里,靠近管子底部的物體得到了放大,而且要比任何單放大鏡片的放大倍率要高很多。
早期的顯微鏡只有一個功能:放大,倍率大概在6倍到10倍。當時人們非常樂於拿它來觀察跳蚤和其他的小昆蟲,因此早期的放大鏡也叫做「跳蚤鏡」。
>>>>復合式顯微鏡
1611年,Kepler(克卜勒)製作了復合式顯微鏡。這架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也不高,約10~30倍。但這一成就成為技術史上把光學放大裝置提高到顯微鏡水平的標誌。
>>>>顯微鏡放大倍數的增加
1665年,英國科學家R.Hooke製作了第一架有科學研究使用價值的顯微鏡,它的放大倍數為40~140倍。R.Hooke用這架顯微鏡發現了細胞,其實,「細胞」一詞的由來便是R.Hooke用復合式顯微鏡觀察軟木木栓組織上的微小氣孔而得來的。
1674年,AVLeeuwenhoek利用自制的顯微鏡發現了前人所未曾見到過的一些活細胞,人類自此開始了對原生動物學的研究。九年後AVLeeuwenhoek又成為首位發現「細菌」的人。
他一生親手磨制了550個透鏡,裝配了247架顯微鏡,至今保存下來的還有9架。AVLeeuwenhoek使用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500倍,分辨率可達到1.0 m。
>>>>顯微鏡鏡頭大發展
1886年,Zeiss(蔡司)打破一般可見光理論上的極限,其發明的阿比式及其他一系列的鏡頭為顯微學開啟了新的天地。
我們熟知的蔡司鏡頭便始於之後的1890年,作為150年傳統的鏡頭企業,在醫學系列、雙眼鏡、相機鏡頭、擴大鏡、眼鏡、天象儀等光學設備領域里聲名遠播。
>>>>第一架干涉顯微鏡
1930年,Lebedeff(萊比戴衛)研制了第一架干涉顯微鏡。Zernicke(卓尼柯)在1932年發明出相位差顯微鏡,兩人將傳統光學顯微鏡延伸發展出相位差觀察法。這一觀察方法使生物學家得以觀察染色活細胞上的種種細節。
>>>>掃描顯微鏡
1981年,Allen and Inoue(艾倫及艾紐)將光學顯微原理上的影像增強對比,至此,人們認為顯微鏡的發展已趨於完美。
1988年,Confocal(共軛焦)將掃描顯微鏡推向了市場。
>>>>超分辨熒光顯微鏡
2014年,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Eric Betzig,德國Max Planck生物物理化學研究院的Stefan W. Hell和美國史丹佛大學的William E. Moerner研發的超分辨熒光顯微鏡摘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獎。
傳統光學顯微鏡的最大分辨率長期以來難以突破0.2微米的物理限制,而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繞過了這一限制,使得光學顯微鏡能一窺奈米世界的奧妙,從此熒光顯微鏡進入到一個更深層次領域!
只要人類探索世界的腳步不停,那麼作為工具的顯微鏡便仍有進步的空間!未來的顯微技術究竟會達到怎樣一個高度呢,讓我們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