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要學習Uber的O2O創業者們該冷靜一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從Uber的破壞式創新,到國內某專車的低俗撕逼公關,「專車們」應該鬧夠了。

針對「專車」的全國性網路約租車管理辦法預計將在本月內推出,據說《全國性網路約租車管理辦法》將在本月推出,這也就意味著,在這之後「破壞式創新」和「培養用戶習慣」的燒錢補貼大戰,在國內會逐漸平息。

那些說要學習Uber的O2O創業者們該冷靜一下

引發社會矛盾是Uber們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創業者應該搞清楚自己身處的社會環境

其實在中國,「上頭的態度「非常重要,但是國內互聯網圈子里的人往往對他絕口不提,這兩種人一種是知而不言的老滑頭,一種就是壓根沒意識到的了愣頭青。

當大部分人在為Uber攪得曾經一度囂張的計程車行業雞犬不寧叫好,當神州專車公關在為撕逼+發專車卷的行銷行為得意洋洋時,似乎所有人都忘記了,我們身處在一個以「求穩」為發展文化的環境當中,一切都以不激化社會矛盾為先,「互聯網+」雖然是國家戰略,但Uber們讓傳統的計程車監管失效,使得經營牌照變成一紙空文。在這場衝擊中,有人歡欣鼓舞,有人舉牌哭泣,最後這個爛攤子會讓誰來收拾,答案不言而喻。

二.工具屬性+燒錢補貼,「破壞性創新」本質上不是創新

「破壞式創新」是國內互聯網創業圈子,尤其是O2O圈子最常說的一個詞,(有部分互聯網人,說起傳統經濟都是咬牙切齒的,對傳統行業似乎有什麼深仇大恨),創新有破壞性嗎?互聯網時代的資本狼群,堅信一套圈內的成功邏輯:通過技術創新顛覆市場,快速擴張,壟斷市場,建立規則排擠競爭對手,並對曾經奉為上帝的用戶雁過拔毛。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坦森把這種創新稱為「破壞性創新」。讀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當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洋鬼子也是用這一招搞垮了自然經濟,這種破壞僅僅是零和效應,或者更糟。

為什麼我會不看好Uber和國內的這些「專車」們,資本逐利的破壞性,掛上「創新」「創業」「互聯網」之後,一切就堂而皇之起來。但是,這一類O2O服務的,依然脫離不了工具屬性,本質上,如果沒有補貼行為,那麼無論從服務專業程度還是安全角度,「專車們」大部分不能提供比計程車更完善的商業服務。

三.移動支付和LBS確實部分制約了國內O2O創新

O2O創業者似乎陷入到一個奇怪的循環中,過去,中國互聯網界曾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經典問題:VC決定是否投資前,最喜歡問創業者的一個問題是「假如BAT要做,你怎麼辦」?事實上,在國內BAT已經設置了很多壁壘,這些壁壘已經確保他們無懼一般的小公司做大動搖自身的地位。

布局移動支付了和LBS是巨頭們設下的最強大的壁壘,這一切就好像《三體》中智子利用干擾物理學鎖死了人類科技發展一樣。這也是造成了,國內大部分O2O創業者,只敢拿服務業開刀,美其名曰「顛覆傳統,創造需求!」

事實上,創業者要思考的問題,根本不應該是「假如騰訊進入了要怎麼辦?「你的項目根本沒有完美到吸引巨頭模仿的程度,很多創業者自己對項目所在的行業都沒有吃透,談何改變?創業者應該想清楚是下面的問題

1.這個行業的痛點,是否真的有想像的那麼大,需要互聯網介入?

2.利用補貼和新鮮感讓用戶初次安裝後,他們會持續使用或消費嗎?

3.項目是否有社會價值. 能不能得到上層建築和社會公眾的認可。(這點很多創業者往往意識不到)

四.崇尚「破壞創新「的創業者難以走遠

今年以來,各式各樣的上門服務猶如雨後春筍一樣來了又走,大數據,雲計算,用戶需求,顛覆XXX,改變XXX被掛在嘴邊。但如果深究下來,你就會發現,大部分其實模式僅僅是想做個網路中介罷了,很少有人鑽研其中潛藏的政策及法律風險,我們舉個例子,目前被曝光的某上門O2O產品被不法分子利用,上門按摩涉黃,團隊卻以培養用戶為由,推卸和拖延監管責任,上一個這樣玩紅線的創業者叫做王欣,線下服務業的水有多深?團隊本身對於自己所在行業都沒有吃透,談何改變?

這種無價值的O2O公司創業者的特徵

1.出身BAT或其他大型互聯網公司

2.項目模式照搬國外

3.投身O2O,熱衷靠VC燒錢補貼

4.時刻準備把自己賣了

5.產品沒有社會價值

結語:

如果真的有創新存在,那麼,絕對不在現在國內大部分O2O領域,之前有朋友形容目前國內是「大躍進式「的創業,我覺得事實也許更加可怕,簡直可以說是」散戶「型的創業者,之前股市的起伏,很大程度上預示了這波O2O創業潮的未來,中國的互聯網生態圈,歷來都被BAT牢牢把持著,如果未來真的會出現一家強有力的第四極,那一定是在更具有價值的硬件科技領域,而不是O2O。

一個堅定的悲觀主義者,寫在資本的冬天來臨以前。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