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案例說明為何醫療需要VR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想要了解更多的VR遊戲資訊 一定要關注VR陀螺!

編譯/VR陀螺

VR與醫療的結合,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國內都有非常多醫療機構、創業者在嘗試,康復訓練、手術模擬、減輕疼痛和焦慮等,落地案例、規模以及質量都在增長。包括與AI結合獲得醫療設備認可,作為治療方式的價值正在提升。

本文將從一位醫生創業者的口中,講述VR/AR與醫療結合的現狀。

VR醫療正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VR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創立了VPL Research的Jaron Lanier,創造出「Virtual Reality」一詞,並且開展了VR設備相關的研究。本文的作者列舉了已有顯著成果的3個領域的案例。

1.讓檢查、醫療程序簡化升級

示例:VR內視鏡。用3D顯示重建CT和MRI圖像,它侵入性較小,可以減輕患者的負擔。

2.改善醫學教育和外科培訓

示例:Virtual interactive presence and augmented reality(VIPAR)。對於沒有足夠經驗的外科醫生而言,外科遠程輔助工具可以獲得專業外科醫生的支持。

3.以故事形式傳遞醫療信息

示例:體內藥物動態說明。通過使用VR,更具象地展示病理、藥理的作用。

追溯VR的歷史,其很早之前就被應用於科研、軍事領域,在消費端的落地直到近幾年才有所發展。得益於技術進步,VR設備的價格門檻降低,VR/AR與醫療的各式各樣的服務也陸續推出。今後在VR/AR能否成為醫療領域不可或缺的存在,也是很多人所關心的問題所在。

VR為醫療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改善阿片類藥物濫用問題

在美國,平均每天有130人由於過量攝入阿片類鎮痛藥而死亡,製造公司雖然會對外說阿片類藥物效果高且不會產生依賴性,而且醫生也會積極將這類藥物作為常用鎮痛藥開出,但實際上阿片類藥物的依賴性非常高,且替代療法(物理治療、認知行動療法等)也尚未有顯著的成效,在難以獲得患者的理解的同時,這些問題也已經成為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VR正在這種情況下開辟了新的局面。

美國Pain Consultants of East Tennessee Clinic將Firsthand Technology公司的VR體驗應用到慢性疼痛患者身上,針對30名患者進行了研究,並發布了臨床研究的結果。結果顯示,VR體驗前、體驗中、體驗後的痛感程度,使用使用VR中比使用VR前能夠減輕66%的疼痛感,VR體驗後的痛感減輕了33%(順便說一下,嗎啡緩解疼痛的效果為30%)。

(在法國的聖若瑟醫院,已經開始將VR用於臨床,讓患者減輕疼痛。佩戴VR設備,讓其觀賞美麗的風景、聽柔和的音樂,有效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以減輕治療的痛苦。)

筆者主要想傳達兩個重點: 「日本、美國鎮痛藥的處方情況和對鎮痛藥的錯誤理解」以及「自我作用力在緩解疼痛方面的重要性」。

在美國,每100萬人口發放了47,280張處方單,但在日本則約為1,223張。在日本,阿片類藥物未被常用於諸如癌症患者減輕疼痛的場景中,一個原因是患者非常擔心阿片類藥物可能會上癮。我認為在日本VR的使用會擴大,以此來消除對患者醫療麻醉品的擔心。

此外,從作為心理醫師的臨床經驗來看,我認為確認「自我作用力」的存在與否是極其重要的。如果你因為無助而感到沮喪、無能為力,那抑鬱症會增強疼痛感。因此,以減輕疼痛為目的的VR體驗,與自我作用力結合起來將獲得更高的效果。

VR幫助用戶理解腦外科手術

這是Surgical Theatre 公司推出的VR工具,用於對患者及其家屬針對手術進行解釋說明。通過重構患者腦部CT或MRI圖像,用戶可以在VR空間中更具象地理解病理、手術風險,以及手術將要如何進行,通過什麼樣的程序,最終達到什麼樣的效果。超過6,000名患者已經體驗過這個應用。

傳統上,手術的解釋主要是使用器官的模型、圖表或2D圖像完成的,而主治醫生將圖形畫在紙上。這種方式除非是接受過專門的醫療教育,不然都很難理解。

「無法理解」、「聽不懂」的情況總是會促進焦慮和恐懼,但VR應用能夠簡單易懂地向患者解釋明白,減少對患者其家屬的焦慮和恐懼,它被認為是一項突破性的技術。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