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互聯網發展日盛,行銷的選擇越來越多,從成本和效果看,如何選擇種物美價廉的管道是每個企業做行銷前必須考慮的問題,而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環境中,傳統的行銷方式正在讓位給新行銷。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企業做行銷只需要在比較強的媒體上投放廣告即可,傳播相對容易。在過去,很多品牌通過在央視打廣告而聲名鵲起,但在今天看來,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小了。互聯網讓傳播變得碎片化、去中心化,傳統行銷已經難以適應這樣的變化。
一、流量模式正在改變
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所有的生意都離不開流量。線下生意的好壞,取決於地段位置的優劣,地段越好的地方,客流就越大,生意就越好。
線上的生意,流量是直通車,是各個網紅APP,消費者出現頻次越高的地方,流量也就越貴。這麼看來,線上的流量和線下的客流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給中國的消費品行業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一、注意力已經從電視、PC轉移到移動端;
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個性化消費;
三,購買方式也越來越便利。
互聯網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模式,也改變著流量的模式。消費者購買行為已經從看到廣告留下印象和記憶,然後去超市購買,變成了看到廣告直接搜尋下單購買,並在線與朋友分享交流。
在這樣的變化中,傳播和交易已經變成了密不可分的一個有機整體,品牌商傳播的內容以及展現的方式都會對消費者的決策行為產生至關重要影響。
二、受眾群體出現分層效應
在這個時代,人與人、與信息和商品之間的溝通方式已大幅改變,獲取流量的成本正在變得越來越高,而最便宜的流量莫過於通過建立品牌帶來流量。對於企業而言,創造品牌的形式、傳播的形式都要跟隨著這種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
社交媒體讓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機會,你可以在網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是一套全新的溝通方式。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另一種問題,那就是人群開始出現分層,社會的割裂效應非常明顯。
2018年年底有兩件事情影響力非常大:一個是權健的保健品,一個是羅胖和吳曉波的演講。這個兩個消息被刷爆了朋友圈的同時,還有一篇文章也被刷了屏:《年輕人迷信知識付費=老年人買權健》
這篇文字的核心觀點在於:「以激發群體恐慌感吸引流量,以滿足安全感和尊貴感促成交易,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跟權健做保健品大體一致。」
可能是扛不住羅粉的壓力,這篇文章在飛速地奔向10萬+的路上被刪了,但是這並不代表這類的聲音沒有,反而各個微信群里因為羅胖販賣焦慮,正反兩派吵得不可開交。
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互聯網的連接並未讓大家更加團結,反而更加割裂,這個社會也因為價值觀的不同開始重新回到部落化、圈層化,一些興趣愛好相同的人開始聚集到一起,迅速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當然,中國市場也出現了這種分層效應。
圖丨2018國內消費者分層
中國14億人口紅利已經從數量紅利進化成為結構紅利,3億新中產市場、3.78億Z世代市場、5億小鎮青年市場、2億多銀發老人市場、3億母嬰市場、1.5億寵物市場,正在加速將世界工廠進化成為世界市場,製造大國進化成為消費大國、服務大國。
對於品牌商來說,面對如此割裂的市場,必須要通過不同的商品去滿足不斷分眾的人群。
三、產品分銷模式更加靈活
互聯網雖然帶來了傳播的碎片化,使傳播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兩個好處:
一、傳播的精準度提高;
二、可以在局部或者針對某個群體製造傳播強度,為個性化的小眾商品分銷帶來機會。
而且新技術和電商平台的出現,企業可以通過極少的人力成本借助電商平台做到高頻、規模交易,所以表面上看後端的工業化生產成本上升了,但前端的規模交易成本在下降,也就是說企業不需要再用那麼高的人力成本去維護一個龐大的分銷網路。
從另外一個角度,雖然企業的傳播成本在上升,但是企業生產小批量產品做到高利潤回報成為了可能。分銷成本在下降,企業的成本結構在變化,總成本可能並未增加多少。
四、做新行銷的四個邏輯
事實上,即便互聯網讓整個消費市場發生了巨變,但消費者購買行為所產生的價值並未改變,變的是信息傳遞、獲取的方式以及商品和購物的場景,也就是馬雲新零售當中提出的”重構人、貨、場”。
然而,馬雲的新零售畢竟是針對銷售端的一次升級,而對於市場端或者說品牌行銷部門來說,必須針對傳統行銷進行相對應的調整,而在此之前,則要想清楚一些問題:
其一:用戶是誰,他有什麼需求,他在哪里?
其二:我們有什麼產品,可以解決他的哪些痛點?他為什麼會購買我們的產品?
其三:我們要如何找到他,要如何告訴他我們的產品正是他需要的?
其四:消費者在哪里購買到我們的商品?我們要如何把產品送到他的手中?
一言蔽之,就是要找到消費者,發現需求,根據場景匹配產品,講好故事,做好傳播,引爆市場。再通過高效共享的供應鏈,快速的把商品送達到消費者的手中。
想要做好新行銷,僅僅是靠幾個點子是不夠的,還要有具體的實施路徑和方法。對於我們來說,必須看清楚那些所謂的 IP、場景、KOL、社群、圈層、裂變等新名詞背後的邏輯和玩法,並且借助各種新技術工具,靈活組合,找到用戶的痛點和剛需。
— end —
作者丨老妖蘇靜 編輯|笨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