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我徹底戒掉蘋果、微軟、Google、Facebook 和亞馬遜之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如今,縱使各大科技巨頭樁樁劣跡在案,但我們最難放棄的大抵仍是它們帶來的各種便捷的「免費」服務。

本文則記述了告別蘋果、微軟、Google、Facebook 和亞馬遜後一個月的真實生活。如果你也有意擺脫科技巨頭,那麼可以參考下面將提供的指導方針。

斷舍離:我徹底戒掉蘋果、微軟、Google、Facebook 和亞馬遜之後?

圖片來源:Cathryn Virginia/Motherboard

作者 | Daniel Oberhaus

譯者 | 彎月

責編 | 仲培藝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五大科技巨頭的屠宰場:滿目瘡痍,屍橫遍野

去年 5 月,在紐約州布什維克的一家威瑞森(無線經營商)商店即將關門時,我滿頭大汗氣喘籲籲地沖了進去。我從幾個街區外的另一個威瑞森商店一陣急跑,在他們關門之前趕了過去,為了給剛從 eBay 上購買的 2012 年款三星 Galaxy S3 翻新機尋找 SIM 卡,但在這之前我跑遍了三家威瑞森店都沒有找到適合這種舊型號手機的卡。

當我向營業員解釋了具體情況後,他笑了笑。

「你想從當前的手機切換到……S3?」他滿臉狐疑地問道。

我向他解釋了我的情況。我即將展開一個月擺脫所謂的「五大」科技巨頭的任何服務或產品的行動:亞馬遜、蘋果、Facebook、Google 和微軟。我已經找到了足夠替換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的開源替代品,但卻在放棄 Google 開發的 Android 操作系統時碰了壁。

我日常使用的大多數科技都非常實用。工作時我使用便宜的華碩筆記本電腦,在公寓時我使用自己組裝的台式機。我的手機是三星 Galaxy J3 的威瑞森定制版,這款 2016 年的手機售價 100 美元多一點。手機本身不是很華麗,但是完全可以滿足我多年以來的需求。

在過去一周多的時間里,晚上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嘗試將一個名為 Sailfish 的獨立移動操作系統移植到我的手機上,可惜未能成功。事實證明,威瑞森已將引導程序鎖定在我的手機上了,這個問題極為隱秘,所以即使在充滿活力的 Android 黑客社區,也沒有人花費大量時間來尋找解決方法。如果我想使用 Sailfish,那就不得不使用另一部手機。

我記得幾年前在印度生活時,我使用的是 Galaxy S3,而且我非常喜歡這款手機。我在網上找到了大量文檔,發現有人已經成功地將非官方的操作系統移植到這款手機上,所以,最終我決定用它。於是,兩天的時間,20 美元加運費,我拿到了一個外觀出人意料的 Verizon Galaxy S3。在將 Sailfish 加載到這台設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到適合的 SIM 卡。SIM 卡有三種不同的尺寸:標準型,小型和微型,而我的微型 SIM 卡不適合 S3 的小型 SIM 端口。

當我向威瑞森的那名員工解釋清楚了這一切後,他為我找到了一張合適的 SIM 卡。在瀏覽 Android 設置菜單時,他問我是否希望將我的 Google 帳號連接到手機。「哦,對了,」他抬起頭來,大笑道,「不好意思,習慣了。」

我不會因此而責怪他。我可能是唯一一個進入這家店卻不想讓 Google 的服務同步到手機的人。抵制這種便利毫無意義,而 Google 也知道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 Android 會在第一次設置手機的時候就讓你輸入 Google 帳號的原因。但是我想知道的是,我們是否還有別的選擇。

眾所周知,當下 Google、Facebook 和亞馬遜正在盡可能地收集個人數據,因為他們可以針對性地向我們推送廣告,借助這些數據訓練人工智能,並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銷售商品。這種機械化數據驅動的超級資本主義的結果不言而喻:如今五大科技公司的總價值達 3 萬億美元。在我初嘗擺脫五大科技巨頭生活的 5 月,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亞馬遜和蘋果正在為了成為歷史上第一家股票市值超 1 萬億美元的公司而你追我趕。8 月,蘋果公司率先拿下這一里程碑,僅僅幾周後,亞馬遜的市值也暫時達標。

五大巨頭中,除了微軟和蘋果,其他幾家的財富並不是通過銷售廣受歡迎的產品來建立的,而是通過收集大量的用戶數據來更有效地向我們兜售商品。與此同時,這些數據也遭到濫用。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放棄我們的數據被視為擁抱便利的代價——畢竟 Google 和 Facebook 是「免費」使用的。

雖然現在亞馬遜也在銷售自己的產品,但其快速增長是通過銷售他方產品來推動的。他們通過這種手段獲得了尤為難得的消費者的習慣和數據,用於建立他們自己的消費品牌,並在物流和網路托管方面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內部消費者品牌和亞馬遜網路服務現在都是其核心業務。

與此同時,在過去的 40 年間,微軟和蘋果產品的廣泛盛行並非偶然,而是以壟斷為重心的商業策略的結果。最終的結局是他們的產品自然而然成為首選——你要麼是 Mac 用戶要麼是 Windows 用戶,而且你會對你選擇的品牌始終如一,習慣使然。

然而,隨著開放式互聯網被矽谷的大型企業所吞沒,自由開源軟件(free open source software,簡稱 FOSS)發生了革命。盡管自由開源軟件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80 年代早期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工作的人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主流,這主要歸功於 Linux 的發展(90 年代初期開發的開放式操作系統)。如今,有一大批免費和開源軟件可以代替五大科技巨頭為我們提供服務,其中大部分都是由 Linux 提供的支持。實際上,你每天都在使用的很多五大科技巨頭的服務可能也基於 Linux 或開源軟件,只不過在重新打包並出售給你之前,添加了一些專有代碼。

我告別五大科技巨頭生活一個月的目標是:看看我能否完全依賴開源或獨立軟件,而不用向那些需要專有代碼才能完成的任務妥協。基本上就是說,我是否可以靠開源過上正常的生活?

實驗開始後,我感覺一旦實驗結束,很有可能我就會重新回歸五大科技巨頭的一些服務。然而,4 周後我發現,轉換到獨立的替代方案並沒有對我的大部分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但確實需要一點點適應期

然而,在深入研究哪部分可以,哪部分做不到之前,我先來解釋一下此次實驗的局限性。

局限性

在宣布我打算徹底告別五大科技巨頭服務一個月後,網上的人紛紛押註我的實驗會失敗,因為我肯定會在某個時候訪問亞馬遜雲服務托管的網站,不經意間就把錢送進了 Jeff Bezos(亞馬遜總裁)的口袋里。當然,這話沒錯。亞馬遜網路服務托管了很多我會定期使用的熱門網站,例如 Netflix、Reddit、Spotify,SoundCloud 和 Yelp,所有這些網站一個月內我都至少會訪問一次。

不幸的是,在未來避免五大科技巨頭後端服務的間接支持會越來越難。例如,Google 開始鋪設自己的海底互聯網電纜,為完全聯網的家庭創建基礎設施,還在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服務;微軟正在積極尋求雲計算平台,而且最近還收購了 GitHub——這是我經常使用的代碼庫,也是我自學編程的資源;亞馬遜開始進軍太空數據業務,並且正在利用 Alexa 等設備與我們的家庭建立聯繫;而 Facebook 仍然控制著世界上所有通過其網站、Instagram和 WhatsApp 進行通信的人群。

然而,即便我嚴格避免訪問亞馬遜網路服務上托管的網站,此次實驗也是暫時性的。因為我沒有關閉我工作的 Gmail 帳號,而是讓他們將我的電子郵件轉發給另一個電子郵件提供商,然後我通過它來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在準備實驗的時候,我忘了將一些必要文件從我的 Google 雲盤轉移到備用托管服務,因此我必須登錄我的 Google 帳號才能找到這些文件並轉移出來。還有,有時我試圖將 YouTube 鏈接更改為 HookTube 鏈接卻意外地登陸到 YouTube 上。

然而,我認為上面提到的些許失誤並不會削弱實驗的精神,因為我從未有意地使用五大科技巨頭提供的任何服務。如果我計劃永久地告別五大科技巨頭,那麼我會將我的所有文件從 Google 雲盤轉移出來,同時刪除我的 Gmail 帳號……

綜上所述,在這些實驗的局限性下,我根據自己在 2018 年 5 月的經驗,總結出了告別五大科技巨頭的指南。

告別五大科技巨頭

斷舍離:我徹底戒掉蘋果、微軟、Google、Facebook 和亞馬遜之後?

圖片來源:Motherboard

如何告別 Facebook

告別五大科技巨頭的實驗可以說是從去年 3 月開始的,在 Cambridge Analytica 醜聞之後我就刪除了我的 Facebook 帳號。在為了此次實驗而告別的所有公司中,Facebook 及其子公司是迄今為止最容易放下的一家。多年來,我曾多次嘗試又放棄過多個 Instagram 帳號。我覺得 Instagram 極其無聊,事實上也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它會做到這麼大,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它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

相較而言,告別 WhatsApp 則略有難度,因為我通過它來與國外的朋友保持聯繫,在我的許多朋友居住的國家中 WhatsApp 是默認的通信工具。為了與美國的朋友和家人通信,我切換到了加密的聊天應用 Telegram,或只是堅持正常的簡訊和電子郵件。很快我就發現,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理想的消息傳遞平台。如果你關注安全,那麼 WhatsApp、Messenger、Signal和 Telegram 都有缺陷,並且都提供類似的服務。WhatsApp 的主要優勢在於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都在使用。

告別 Facebook 已經好幾個月了,我唯一的遺憾是為什麼沒有早點離開。雖然有時隱約感覺不太習慣,比如我會不自覺地拿出手機查看 Messenger,總以為會有人給自己發消息或下意識地打開 Facebook 的登錄頁面,然後意識到我沒有帳號了,但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會很快消散。我還像往常一樣和朋友一起出去參加活動。我不會因為錯過了 Facebook 發來的大量邀請而感到不安,因為我現在的生活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些邀請。與我想像的相反,我的社交欲望降到了多年以來的最低點。

不可否認,告別 Facebook 是一種「特權」。因為在許多地方,Facebook 和 Messenger 是人們與外界的唯一聯繫,或者人們可能依靠 Facebook 來經營他們的業務。一旦告別了 Facebook,可能人們就很難聯繫到你了。雖然在刪除帳號之前,我整理了朋友的聯繫信息,但也不可避免地遺忘了一些。

在告別五大科技巨頭的那個月里,我收到了一位阿根廷的朋友發來的電子郵件,我們多年未見,恰逢他路過紐約。在我們共進晚餐的時候,他提到沒了 Facebook 他想找我有多難。幸運的是,我在我的網站上公開了我的電子郵件,而且當時還有 Twitter 的帳號,所以他找到了別的方法聯繫到了我。但對於那些工作在沒有公開電子郵件或個人網站行業的人來說,類似的找不到人的情況肯定會發生。

至於刪除 Facebook 個人資料的實際過程非常簡單。但在付諸實踐之前,你需要考慮到幾點。如果你用 Facebook 帳號註冊了其他應用(比如 Tinder 或 Airbnb),那麼刪除你的 Facebook 個人資料會更加困難,因為首先你不得不將這些帳戶切換到一個電子郵件下。其次,如果自 2008 年以來你在 Facebook 上存儲了幾百張照片的話,那麼你需要花上幾個小時才能將它們刪除。(有些腳本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沒有找到任何好用的腳本。)除此之外,Facebook 上還有一個按鈕允許你一次下載所有數據,包括過去十年中所有你點過讚、發表過的評論以及活動邀請,因此你可以將這些網上的美好回憶妥善保管,伴你到老。

考慮離開 Facebook 的理由有很多。於我而言,我離開的原因是,我不放心將大量的個人數據交付給一家曾經濫用用戶信息的公司。再說我也厭倦了浪費那麼多的時間沒完沒了地刷屏,只為查看我多年沒見或多年未曾交談過的人的狀態更新。我曾設法說服自己,在人們生活的數字世界里「點讚」是一種社交,借用馬克佐伯格最喜歡的一個詞:成為「社區」的一部分。

毫無疑問,人類是社會生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個人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奇怪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減少社交媒體的使用實際上可以減少孤獨感和不快樂感。更糟糕的是,有時 Facebook 反而會讓我們失望。

但是,即使你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不知道怎麼打發,而且你也不介意把你的數據交給一個只知道「投放廣告」的數十億美元的公司,你也可能會考慮離開 Facebook,因為它是一個謠言的滋生地。到目前為止,佐伯格還沒有證明他的公司對於如何制止這個問題有任何細微的想法。也許有一天會找出一個有效的假新聞過濾器,但在那之前,我們正在讀的某條消息可能就是一個俄羅斯機器人生成的。

2018 年 4 月,佐伯格在美國國會作證時,參議員 Lindsey Graham 直截了當地問他,Facebook 是否涉嫌壟斷。佐伯格一直在這個問題上兜圈子,最終也未能說出一個提供與 Facebook 類似的替代服務的例子。

雖然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的社交媒體平台,但是超過世界一半的人口都在使用的只有 Facebook,這正是 Facebook 的價值如此之高的原因。盡管如此,如果你想在生活中保留社交媒體,那麼也可以考慮下別的平台,例如 Mastodon(模仿 Twitter 做的去中心化平台)或 Ello(一個注重隱私,無廣告的 Facebook 替代品)。在這些產品上,你可能找不到你認識的人,但至少不會消費你的隱私。

如何告別蘋果

我的一生中只有過兩個蘋果的產品。一個是 120G 的老式 iPod 經典款,我至今都非常想念。另一個是我在 2010 年買的 iPhone 4,一年半以後我換成了安卓手機,而且再也沒有換回去。

由於我沒有任何蘋果需要在一個月的實驗期內放棄,所以我花了點時間總結了一下我不喜歡蘋果產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我在 Windows 的環境中長大,所以不喜歡學習新的操作系統。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還發現蘋果設備生態系統的「圍牆花園」方式犯了眾怒。(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這種封閉的生態系統和蘋果設備之間的互操作性正是使其產品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蘋果公司熱衷於全面控制的最好例證可能就是 2016 年 iPhone 7 的發布,它幹掉了無處不在、任何數字設備都支持的耳機插孔,並用專有的接口取而代之。這對蘋果虔誠的粉絲來說就是種侮辱,但是這也未能阻止該公司去年以超過 600 美元的價格售出了 2 億多部 iPhone。然而,如今在蘋果採用了專用接口幾年之後,人們仍在哀悼失去的耳機插孔。

我知道為什麼我不使用蘋果,但即使經過了一個月的思考,我仍然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在蘋果商店外面通宵排隊,只為了購買一款要價過高的產品。與 Android 相比,人們喜歡通過利用 iOS 的高級安全性來證明他們購買 iPhone 的合理性。但最近的更新大大縮小了安卓手機和 iPhone 之間的安全差距。

不幸的是,世上沒有獨立的機構研究過大多數人購買蘋果手機的動機,但是我懷疑安全性可能不會是主要原因。此外,由於 FBI 和蘋果之間的後門提醒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無法破解的設備。事實上,有一個相對便宜的黑客工具,警察可以用它來繞過 iPhone 的加密(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vbxxxd/unlock-iphone-ios11-graykey-grayshift-police)。即使蘋果曾試圖利用補丁修復這個問題,但 iPhone 仍然會被黑客入侵。接受現實吧!

那麼,Mac 產品怎麼樣呢?通常,蘋果的筆記本電腦和台式電腦因其性能規格,以及面向創意類型的原生應用程序(GarageBand、iMovie 等)而備受推崇。蘋果知道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最近 MacBook 的商業廣告以藝術家創作藝術為特色,而且背景音也是 Daniel Johnston 的歌曲「藝術家的故事」(Story of an Artist)。非常巧妙。但問題在於,你可以組裝一台與高端 Mac 技術規格差不多甚至更高的個人電腦,卻無需花費 5 千美元。

盡管你可能聽說過,自己組裝一台電腦並沒有聽起來那麼困難,本質上只是一種昂貴而精致的電子樂高。我沒有任何正規的計算機科學經驗,但是通過PC Part Picker(https://pcpartpicker.com/)等非常方便的工具,我組裝了一台雙顯卡、16G 內存、2T 硬盤、4 核 CPU 的高配電腦,價格大約為 1 千美元。我電腦的性能超出了我的需要,而且價格比新款 MacBook 還低,遠遠低於 Mac 台式機。至於 Mac 的本機應用程序,其中大多數都可以用 Linux 上的應用程序代替。例如,這里(http://linux-sound.org/)有一個 Linux 的免費聲音和 MIDI 軟件的列表,Ubuntu Studio(https://ubuntustudio.org/tour/)可以滿足大多數的視頻編輯需求,甚至還有幾種可以替代 Siri 的開源產品(https://alternativeto.net/software/siri/?license=free)。

如何告別亞馬遜

告別亞馬遜取決於你的個人看法,可能是最容易的一個,也有可能是最難的一個。一方面,其面向消費者的業務主要取決於便利性,正如 Dash 按鈕或 Alexa 等產品所證明的那樣。一般而言,告別這些產品都很容易,因為你只需要回到原來的方式,從實體商店購物,或訪問特定商品的官方網站。

在開始此次實驗的時候,我有一個亞馬遜的高級會員帳號,但實際上我只用亞馬遜定期地購買三種東西:書、貓糧和貓砂。因為我只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所以從商店購買這些東西以後很難拿回家,因為太大太重了。當然,我可以從其他網站上訂購貓貓的東西,但是亞馬遜的高級會員可以免郵費,而且還可以設置自動定期下單。

然而,在此次實驗期間,我決心去附近的寵物商店,因為這似乎是最違背在所有零售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亞馬遜的做法。將這些貨物從幾個街區外搬回家差點沒把我累死(一箱貓砂重達 40 磅——18 公斤),但最糟糕的還是價格差異。我在亞馬遜上購買的同款貓糧,在當地的寵物商店里的價格成了兩倍多。雖然一個月沒問題,但是從長遠來看,我負擔不起這筆費用的大幅增加。所以,我最好的選擇仍然是從 Chewy 等網站上購買我需要的寵物用品,因為他們仍然可以提供亞馬遜提供的大部分便利。

將亞馬遜劃入五大科技巨頭並不僅僅是方便的問題,1994 年,當亞馬遜問世的時候,網上已經出現了大量在線圖書零售商。亞馬遜成功的原因在於產品種類的繁雜與齊全,包括其他(在線)書店不提供的圖書。在過去的 20 年間,亞馬遜的產品目錄已經擴展到了各類消費用品,準確來說亞馬遜的「應有盡有」才是我們無法捨棄的原因。

實體商店的庫存十分有限,而亞馬遜的庫存實際上是無限的。這種無限選擇和百分之百便利的結合才是吸引美國人的最大賣點,因為大家越來越多地受到時間和金錢的束縛。對於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或殘疾人來說,亞馬遜的快遞服務是他們的生命保障。

我身體健康,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所以告別亞馬遜可以說是一種特權。我不介意打電話給當地的書店,問問他們是否可以訂購某本特定的書,或者每隔幾周去一次當地的寵物商店,如果這是告別亞馬遜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的話。

後來有一天,我正在製作一種需要松子的點心,卻發現我家附近的三家雜貨店都沒有。另外一家離我家較近的雜貨店是 Whole Foods,它最近被亞馬遜收購了,里面絕對有松子。於是,親愛的讀者,我被坑了,我只好從亞馬遜的子公司購買了一些標價過高的松子。

雖然去當地的商店購物,或去其他網購平台是告別亞馬遜的一種選擇,但有些亞馬遜的子公司更難以替代,因為它們是獨一無二的。我不玩遊戲,但是如果我玩的話,就很難找到替代 Twitch 的東西,因為用它玩遊戲的玩家太多了。同樣,介紹電影的 Internet Movie Database(IMDb)和做書評的 Goodreads,也都很難找到替代品,因為基本上它們都是各自領域的首選站點。最後,如前所述,Netflix 和 Spotify 等許多主要網站都在 Amazon Web Services 上運行,因此如果你使用這些服務,也會間接地支持亞馬遜。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有很多充分的理由讓你放棄對亞馬遜及其子公司的支持。對於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亞馬遜對待員工的惡劣程度臭名昭著。2015 年,紐約時報曝光了亞馬遜對待白領工人過於嚴苛的詳情:

  • https://www.nytimes.com/2015/08/16/technology/inside-amazon-wrestling-big-ideas-in-a-bruising-workplace.html

還有下面這些層出不窮的報導,詳細描述了亞馬遜倉庫員工遭受的非人道待遇:

  • https://www.latimes.com/opinion/topoftheticket/la-na-tt-amazon-brutal-workplace-20150818-story.html
  •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mazon-warehouse-workers-share-their-horror-stories-2018-4
  • https://www.salon.com/2014/02/23/worse_than_wal_mart_amazons_sick_brutality_and_secret_history_of_ruthlessly_intimidating_workers/

你可能還會對亞馬遜的下述行為提出異議:亞馬遜將臉部識別軟件的開發用於協助警方辨識罪犯;亞馬遜支持類似於 Palantir 等公司(他們使用了亞馬遜的雲托管服務)的產品。雖然亞馬遜的 Echo 和 Dot 表面上無害,但是它們也有可能被黑客入侵而變成間諜設備。

最後,雖然亞馬遜宣稱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實際上隨著其對傳統零售和其他市場領域的控制,最終卻扼殺了 200 多萬個就業崗位。

如何告別微軟

在我的印象中,我只使用過微軟的操作系統。我家的第一台計算機運行的是 Windows 95,但是記憶中我第一次使用電腦是 Windows 98,它的啟動畫面深深地烙印在了我 5 歲的腦海中,從那時起我就認準了 Windows。我承認,Vista 和 XP 的年代很艱難,但那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沒錯,Windows 10 有缺陷(特別是在隱私方面), 但如果我說我不怕將其換成 Linux 的流行版 Ubuntu,那就是我在撒謊。

Linux 是 Linus Torvalds 於 90 年代初開發的開源操作系統,如今它已經從好奇心發展成為現代計算機系統的標誌。事實上,Google、微軟、亞馬遜和 Facebook 都是 Linux 基金會的主要捐助者,這說明了他們對其內核的依賴。目前,Linux 內核為大約 75% 的雲平台提供了支持,也是許多面向消費者的設備的核心,包括使用 Android 的每部手機——Android 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移動操作系統。

盡管 Linux 因其多功能性而受到各地系統管理員的青睞,但對於大多數使用計算機瀏覽網頁、處理文字和其他簡單任務的普通用戶來說,Linux 作為操作系統其速度很慢。最初,Linux 的使用仍然出於實驗性,它未能提供與 Windows 或 Mac 上許多標準程序功能相匹敵的軟件。此外,許多流行的程序都沒有費心去創建可以在 Linux 機器上運行的版本。

現如今,這方面的情況已經好多了。從微軟的 Office 到 Adobe 的 Photoshop 等,Linux 都提供了相應的軟件,就連 Spotify 等流行的應用程序也提供 Linux 版本的軟件。

在此次實驗之前,我使用 Linux 的唯一經驗是建立一個加密貨幣挖掘平台,運行一個專門為挖礦而設計的名為 EthOS 的自定義操作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我熟悉了一些基本的終端命令,但實際上我是一個完完全全的 Linux 菜鳥。

幸運的是,在我的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上運行 Linux 非常容易。對於筆記本電腦,我使用的是同事的 2010 款外星人遊戲筆記本電腦。雖然可以通過硬盤分區在一台電腦上安裝多個操作系統,但是我選擇刪掉 Windows,只運行 Ubuntu。

為此,我將 Ubuntu(雖然 Linux 有很多不同的發行版可供選擇,但 Ubuntu 是最受普通用戶歡迎的發行版之一)下載到 U 盤上。如果你想在決定用 Linux 完全代替操作系統之前先嘗試一下,那麼可以從 U 盤上運行任意的版本。由於我打算進行長達一個月的實驗,而且我想使用計算機的所有存儲空間,所以我選擇格式化計算機並安裝 Linux。

我家的台式機有 2TB 的硬盤空間,所以我有足夠的空間來安裝兩個操作系統,並為每個操作系統分配很大的存儲空間。將硬盤分區,在同一台計算機上同時運行 Windows/MacOS 和 Linux 時,你可以選擇為每個操作系統分配多少硬盤。當時我選擇了平均分配。現在,每當我重新啟動這台電腦的時候,它都會自動啟動進入 Windows,但如果我在重新啟動計算機後進入啟動菜單,那麼也可以選擇啟動進入 Linux。

盡管 Ubuntu 易於安裝並且與大多數軟件程序兼容,但它和其他 Linux 操作系統仍然沒有真正地取代主流操作系統。我認為,其原因在於使用 Linux 實際上感覺就像使用計算機一樣——繁雜的晶體管網路、邏輯門,以及其他任何東西都會隱藏在設備里。Linux 違反了讓人們使用科技的第一條規則:它根本不應該讓你覺得你在使用科技。用 Arthur C. Clarke 的話說:它應該感覺像魔術一樣。Linux 感覺並不像魔術,它讓人感覺很痛苦——至少在你搞清楚如何使用命令終端之前會很痛苦。

我們已經習慣了圖形界面,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在 80 年代中期之前,大多數計算機都沒有可以通過雙擊滑鼠來啟動的高級應用程序的圖標。相反,從文件中提取文檔或啟動程序需要用戶實際輸入所需的文本命令。最新版本的 Ubuntu 有一個時尚的圖形界面,與你在 Windows 或 MacOS 上看到的沒有太大差異,但經過幾天的命令終端學習後,也很難回頭了。

你基本上可以在 Linux 終端做一切事情,但僅僅是它有這種能力並不一定意味著你會這麼做。學習有效地使用終端絕對是我實驗中最令人滿意的部分。雖然我仍然是一個新手,但我真的很喜歡可以確切地告訴計算機我想要它做什麼,而無需在無盡的菜單或其他多餘的功能之間遊蕩,感覺真正有了對計算機的控制權,而不是被迫根據設計師認為用戶想要的東西來使用應用程序。而且,由於我不得不思考目錄結構,還要思索命令的邏輯順序,我了解了操作系統的實際工作原理。

盡管如此,最初使用 Linux 的那幾天真是令人沮喪萬分。感覺即便是最簡單的某個問題的答案,比如如何下載一個應用程序,都需要去 Google 一下(呃,應該是查詢 DuckDuckGo)。Ubuntu 有大量的軟件包存儲庫,因此許多你定期使用的程序都可以一鍵下載。但是如果你想運行一個不那麼有名的程序,那麼就不得不根據源代碼自己編譯,所以你必須學習如何創建目錄以及其他命令。

除了最初使用終端的痛苦外,使用 Ubuntu 的 Linux 體驗非常愉快。Windows 系統上的所有程序你都可以找到開源軟件來代替。例如,LibreOffice 可以完美地代替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GIMP 可以替代 Adobe Photoshop 進行業餘的照片編輯;Pidgin 是一款出色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序。如果你非要在 Linux 機器上運行 Windows 程序,那麼有一個名為 Wine 的應用程序可以幫你做到。

Linux 還有許多其他「隱藏」的優勢。對於初學者來說,它可以說是最安全的操作系統,你甚至可能不需要殺毒程序。通常,Ubuntu 以及其他 Linux 的版本都是超高效且精益的操作系統,因此如果你使用的計算機比我的更老也不會有任何問題。最重要的是,它完全免費。在使用微軟後,感覺它就是一股清流,微軟的 Windows 收費貴得嚇人(家庭版售價 139 美元),而想使用其他功能還得另行收費,例如微軟 Office 的單用戶家庭版售價 70 美元。

如何告別 Google

毫無疑問,Google 是最難擺脫的公司,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它也是最有必要擺脫的一個。在我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幾乎一切都依賴 Google 的產品。在工作中,我的編輯和我利用 Google 文檔合作寫稿子;我們公司的電子郵件系統托管在 Gmail 服務器上;沒有直接與 Motherboard 合作的人,我都是通過 Hangouts 與他們聯繫;我利用 Google 日曆來組織我的會議;我的所有文檔和照片都會自動同步到 Google 雲盤;我經常寫有關我在 YouTube 上找到的視頻的文章;Google 地圖是我穿梭在紐約市不可或缺的工具;Google 的 Authenticator 應用可以保護我許多最重要的在線帳號;自十年前發布以來 Chrome 一直是我的網路瀏覽器;最重要的是:我的手機,以及全球 75% 的其他手機都運行 Android,這也主要是由 Google 開發的。

在有些情況下,Google 的產品遠勝於其他所有產品(比如 Google 地圖),還有一些看似無法取代的產品,因為其他人正在使用(YouTube)。然而,Google 真正的吸引力在於其所有產品都可以跨設備無縫集成。斷開我工作與個人生活的所有重要方面的聯繫,這太讓人難受了,而且尋找這些所有服務的替代品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在這里告訴你,離開 Google 依然可以活下去。

  • Gmail

最容易擺脫的 Google 產品是 Gmail,因為外面有很多優秀的電子郵件提供商。我選擇了 Protonmail,這是一家瑞士的電子郵件提供商,它會對每封通過其服務發送的電子郵件進行加密。我注意到的唯一不足之處是,它只提供 500M 的免費存儲空間,我在一個月里就消耗了近一半。

當然,你也可以通過付費和升級獲取更多存儲空間,但花銷遠遠大於 Gmail 的存儲升級,而且 Gmail 還允許通過 Google 雲端硬盤進行文件托管。以下是比較數據:Protonmail 的 5G 存儲空間每月費用為 5 美元多一點,而 Google 的 100G 只要 2 美元。在工作中還是要考慮規模經濟問題。

雖然你可以設置自己的電子郵件服務器,但這個過程非常複雜,盡管有些創業公司試圖簡化這個流程。如果你之前沒有設置過 Web 服務器,那麼在托管自己的電子郵件前,應該先嘗試一下。

我對 Gmail 帳號進行了設置,自動將收到的郵件轉發到我的新 Protonmail 帳號上,因為我不想在這一個月里因為刪除 Gmail 帳號而引起麻煩,因此嚴格來講 Google 仍在處理我的電子郵件。對於任何想要永久放棄 Gmail 的人來說,首先你應該將自己的電子郵件轉發到新的電子郵件帳號,這樣才能保證在所有聯繫人都用你的新郵件地址前不會遺漏任何重要信息。另一個選擇是群發一封郵件,通知所有聯繫人你的新地址。

  • Google 雲端硬盤

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我積累了大量的文件、錄音、照片和其他數字的零碎東西。為了保持分布在多個設備上的數據標籤,並防止硬盤損壞時造成數據丟失,我付費使用 Google 雲端硬盤——獲得 Google 服務器上 100G 的存儲空間只需要每個月幾美元,但實際上真正的代價是付出了隱私。Google會自動掃描存儲在雲端硬盤中的用戶文檔內容,以防止有違反其服務條款的內容並提供有針對性的廣告。去年,它還掃描了 Gmail 的個人帳號。

雖然我隨時可以選擇將我的個人文檔轉移到不同的托管設備或本地硬盤上,但這似乎太過於麻煩,因為我一半工作都在 Google文檔 上,我的編輯和我在上面合作寫稿子。Google 雲端硬盤非常方便,因為它允許多人同時修改同一個文檔,還允許存儲在同一個地方。

外面有幾種很好的代替雲托管服務,但支持多人編輯的 Web 服務卻很少。最有名的開源多人編輯器之一是 Etherpad,它於 2008 年推出……立即被 Google 收購了。

我選擇嘗試 Piratepad,這是由瑞典的 Pirate Party 創建的 Etherpad 的分支。雖然我喜歡 Piratepad 的精神,但是它簡陋的格式讓編輯文檔變得異常困難,因為在文章中留評論和提出修改建議非常難。你必須直接在文檔中進行修改。

此外,每當我嘗試將 Piratepad 中的文章復制到 VICE 的內容管理系統時,格式就完全變了,所以重新格式化文章會造成發布工作的延遲。

最終我的編輯和我選擇的解決方案遠非理想狀態:我會在本地使用 LibreOffice Writer(相當於 Linux 的 Word)寫文章,通過 Slack 將文檔送給我的編輯;然後我的編輯會通過他們的計算機將文檔上傳到 Google 雲端硬盤,然後編輯,重新下載為 ODT 文件(LibreOffice 中文本文檔的文件格式),然後再經由 Slack 發送回給我。盡管效率非常低,但這種做法可以找到所有在 Google 文檔中做出的修訂,而不會弄亂文章的格式。雖然這種方法在那個月里運作良好,但是很難想像長此以往該如何堅持。據我所知,在多人合作編輯軟件方面,Google 文檔仍然沒有很好的替代品。

至於托管平台,我決定使用 NextCloud,這是一個文件托管服務 ownCloud 的開源分支。我很驚訝 NextCloud 的界面如此直觀,且可以如此輕鬆地集成到我的設備上,包括我 root 過的手機。NextCloud 運行在德國之外,但由於它是開源軟件,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在本地托管自己的文件存儲服務器,而無需依賴它。只需一個樹莓派,一塊移動硬盤和一根網線,共計大約 40 美元的設置成本。這聽起來很複雜,但是你可以根據很多非常容易學習的教程(https://ownyourbits.com/nextcloudpi/),在家里搭建自己的「雲」存儲系統。

  • Google 地圖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經知道如何使用指南針和閱讀地理地圖,但是自從我發現了 Google 地圖的那一天開始,我的大腦中存儲這些信息的部分開始萎縮。毫無疑問,這個應用程序是現有最好的地圖應用,只需想想 Google 在地圖繪制技術方面投入了多少資金,就知道這是有道理的。Google 安裝了錄影頭的車隊漫遊於世界各地的街道,但其最重要的數據是由數百萬用戶匿名提交的,這些用戶的智慧型手機在城市導航時向 Google 提供移動數據。

如果沒有了 Google 地圖,我恐怕會迷路。我是幾個月前才搬到紐約市的,身上不帶地圖在這個大都市里亂轉,想想就覺得好可怕。去年,一位名叫 Justin O’Beirne 的制圖員發表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深入探討——為什麼 Google 的地圖如此優秀,以及為什麼包括蘋果在內的所有競爭對手都認為 Google 地圖基本上無法復制,所以我明白我將面臨著導航功能嚴重降級。

盡管如此,還有很多替代地圖應用可供選擇。三個最佳選擇中,蘋果地圖和 Waze 都不能用,因為它們分別歸蘋果和 Google 所有。我印象中還有一款產品仍然歸諾基亞(微軟)擁有,但後來才知道它在 2015 年被賣給了德國汽車製造商聯盟。我尚能記得當初 MapQuest 被認為是最佳選擇的日子,所以我選擇使用它的服務,而且它可能在這些年里變得更好了。結果卻一言難盡。

Google 地圖最方便的一個功能是它將各種形式的交通融入到了指示路線上。根據你是騎自行車、開車、步行還是乘坐地鐵,你將獲得不同的指示路線。然而,MapQuest 只提供了開車和步行,這在一個以公共交通和自行車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城市中並不理想。

這一整個月,我都會為各種小事而感到苦惱,比如我不得不弄清楚地鐵站的十字路口,MapQuest 無法根據我輸入的停靠點名稱找到我的位置。同樣,我騎著自行車走了很多彎路,因為 MapQuest 應用無法告訴我哪條街道有自行車道。Google 地圖有個很棒的功能:你只需輸入「圖書館」,即可直接前往幾個街區外的紐約公共圖書館。但在 MapQuest 中,你必須輸入完整的「紐約公共圖書館」,否則它就可能會給你指通往另一個州的圖書館的路線。

  • Chrome

放棄 Chrome 比任何事情都更令我煩惱。在做了多年只專注於 Firefox 的用戶之後,我開始使用 Google 瀏覽器上網。雖然我的筆記本電腦上仍然安裝了 Firefox,但它的設置並不像我的 Chrome 設置那麼完美。我留著 Firefox 是為了在不得不訪問某一個網站,而這個網站要求我關閉 Chrome 上的各種廣告攔截器和反跟蹤插件時,我才會使用 Firefox。幾年前,我拋棄了 Firefox,主要原因是它的安全性很差,盡管現在慢慢有所改善。

雖然我也在此次實驗中也簡單地使用了 Opera 和 Brave,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了 Firefox 作為我的首選瀏覽器。因為 Opera 和 Brave 都基於 Chromium,而這是 Google Chrome 瀏覽器的底層引擎。

盡管 Firefox 是開源的,但它也不是與 Google 完全沒有關係。在過去的 10 年中,Mozilla 與 Google 簽訂了一項默認使用其搜尋引擎的協議,這對於 Mozilla 來說是非常合算的。盡管如此,它還沒有運行 Google 的引擎,所以我選擇在大部分的實驗中使用它。就用戶體驗而言,切換到 Firefox 幾乎沒有明顯的變化。

  • Google 搜尋

搜尋引擎的替代品有很多,但最領先的兩個是 Bing 和 Google 搜尋,不在我的選擇範圍內。在此次實驗中,我選擇了面向隱私的搜尋引擎 DuckDuckGo。它不會跟蹤你的搜尋,也不會為你提供有針對性的廣告。也難怪,它是 TOR 網路的默認搜尋引擎。

DuckDuckGo 還模仿了 Google 搜尋中的許多功能,比如自動補齊,允許你通過瀏覽器直接搜尋網站的命令。例如,如果我輸入「!imdb the most unknown」,那麼我就會在 IMDB 的主頁上找到 Motherboard 的第一部紀錄片「The Most Unknown」。當然,我不會這樣做,因為 IMDB 歸亞馬遜所有。

雖然我很欣賞這些功能,但是我會情不自禁拿它和 Google 做比較,結果卻發現搜尋結果質量顯著下降。在 Google 中,我可以輸入一個松散的關鍵字集合,通常也可以找到我想要的結果。如果使用 DuckDuckGo,那麼我的搜尋必須非常精確。當我不確定該搜尋什麼時,情況就會變得很麻煩,而且往往會讓我想知道是否有更好的搜尋結果我沒有看到。不管怎樣,DuckDuckGo 仍然令人印象深刻,每當想起我在搜尋欄里輸入的東西不會被跟蹤時,我就會覺得心滿意足。

盡管 DuckDuckGo 最終的意願是制止 Google 的壟斷商業行為,但它並沒有完全擺脫五大科技巨頭的束縛。據該公司稱,DuckDuckGo 通過提供來自雅虎與微軟搜尋聯盟的廣告來賺錢。雖然這些廣告基於搜尋查詢,而不是基於用戶的數據,但 DuckDuckGo 的收入中至少有一部分來自微軟的口袋。DuckDuckGo 也是亞馬遜聯盟計劃的一部分,因此如果你使用該搜尋引擎購買亞馬遜的產品,那麼這個公司也將獲得一筆小額傭金。

  • YoutTube

我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觀看 YouTube 視頻,因此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繼續訪問這些視頻,但卻不能經過該網站。於是,我發現有一個非常方便的服務叫做 Hooktube 可以做到這一點。為了使用 HookTube,你只需將視頻鏈接中的「youtube」替換成「hooktube」,然後就可以了。在使用 HookTube 的時候,你不會經過 Google 的服務器,也不會給 YouTube 貢獻視頻觀看次數,或看到任何廣告。

當然,所有這些視頻仍然存放在 Google 的服務器上,如果沒有這些視頻,HookTube 將毫無用處。這是另一個案例,就在網站上托管的大量內容而言,YouTube 確實沒有真正的替代品。還有很多其他視頻平台(例如 Vimeo),但它們有不同的視頻庫。

我真的很喜歡 HookTube,但遺憾的是該服務已經不復存在了。詳情請看 HookTube 的更新日志(https://hooktube.com/),迫於 YouTube 法律團隊的壓力,該服務已於 2018 年 7 月 16 日停止。雖然 HookTube 仍然存在,但其鏈接會導向 Google 的服務器。

HookTube 的更新日志上寫道:「現在的 HookTube 實際上只是 YouTube 的一個輕量級版本,對於那些希望拒絕 Google 的數據,和想看被封禁的視頻的人來說,90% 的情況下已毫無用處。安息吧。」

與此同時,其他人正在嘗試製作 HookTube 的替代版本(https://www.reddit.com/r/privacy/comments/903pxf/hooktube_is_no_more_so_i_made_a_similar_site/)。其中有一些似乎運作良好,但 HookTube 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這些網站吸引 YouTube 法律部門的注意力只是時間問題。雖然技術上可以通過創建無數的鏡像站點,來避免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審查,就像 Pirate Bay 等盜版網站在打擊盜版中依然經營,但似乎沒人能夠做得像 HookTube 一樣好。

  • Authenticator

如果你在考慮放棄 Google,並使用雙重身份認證來保護你的帳號,那麼需要確保每個受 Google Authenticator 保護的帳號的恢復代碼。如果你沒有這些,那麼就無法訪問你的帳號了。我必須著重強調,在放棄 Google 之前,你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檢查你有其他方式可以進入使用雙重身份認證保護的帳號,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我不建議恢復基於簡訊的驗證,因為有可能遭遇攻擊者的欺騙。有一個很好的可以代替雙重身份認證的服務叫做 Authy。

你可以在支持 Authenticator 的任何站點上使用 Authy,但它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最值得注意的是它具有多設備功能。Authenticator 只能與單個設備綁定,因此如果你想同時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使用,就會很頭疼。你必須將所有帳號都轉移到新設備上。

Authy 允許你在多個設備上使用該服務,因此如果你的手機丟了,而且沒有按照我告訴你的上述方法備份種子,那麼你仍然可以重新使用你的設備。(重要的是,你還可以禁用丟失設備上Authy。)此外,Authenticator 僅適用於移動設備,而 Authy 也適用於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

  • Android

當我帶著我的三星 Galaxy S3 從威瑞森店回到家後,我立即開始嘗試弄清楚如何獲得 Sailfish OS。Sailfish 可能是最後一個真正獨立的移動操作系統——在過去幾年里,Firefox 操作系統、Windows 手機和 Ubuntu Mobile 都銷聲匿跡了。目前,只有約 0.1% 的智慧型手機沒有運行 iOS 或 Android。如果我要真正放棄 Google,那麼也不得不放棄 Android。

Android 名義上是「開源的」,但它與真正意義上的「免費開源軟件」相差甚遠。自從 2005 年 Google 收購 Android 以來,其一直保持開源。Google 的軟件工程師負責 Android 操作系統的新版本。

Android 基於 Linux 內核,它是操作系統的一部分,負責與設備的硬件連接,並管理計算機的資源,如 CPU 和 RAM。它的源代碼是通過 Android 開源項目免費發布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Google 開發的 Android 代碼,並通過它來開發自己的 Android 版本。

在你購買手機的時候,它附帶的 Android 操作系統也有很多嫁接在上面的服務,包括許多用戶用來定義 Android 功能的 Google 移動服務:Google 搜尋、地圖、雲端硬盤,Gmail 等。這些服務絕對不是開源的。

那麼,為什麼有人可以隨時修改 Android 代碼或「開分支」呢?即使有人設法在 Android 上開分支並克隆所有最好的應用,他們也很難找到製造商為這個克隆版的 Android 製作設備。哈佛商學院副教授 Ben Edelman 在 2016 年的一篇論文中解釋說,設備製造商可以自由生產運行「裸機」版 Android 的手機,但這意味著不允許在設備上預裝 Google 應用。

如果設備製造商希望在其 Android 手機上包含 Google 移動服務,則必須簽署移動應用程序分發協議,該協議要求必須在明顯的位置(例如手機主頁)預安裝某些 Google 應用程序。還必須將 Google 搜尋設置為「所有網路訪問點」的默認搜尋服務提供商。Google 還要求其網路位置提供商服務時刻「預加載並默認跟蹤用戶的地理位置,並將該信息發送給 Google」

更讓人擔心的是,Google 讓所有希望在其設備上運行 Google 移動服務的設備製造商簽署了「反碎片化協議」。這是一份法律協議,規定製造商不能在自己的 Android 版本上建立分支,在他們的設備上運行。正如 Edelman 所說,盡管該文件的存在已經得到 Google 的證實,但該協議的具體內容並沒有泄露給公眾。Google 想確保所有應用程序都能在所有版本的 Android 上運行,而不是只在一些 Android 分支上運行,這種考量也算合理。

開放手機聯盟的成員也收到了類似的限制,該聯盟是 Google 於 2007 年組建的一個團體,是一群致力於開發與 Google 的 Android 相兼容的產品的公司。根據 Ars Technica 的說法,開放手機聯盟通過合同限制成員在未經 Google 批准的情況下,建立運行具有競爭力的 Android 分支的設備。Google 在 2012 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承認了這一點:「通過加入開放手機聯盟,每個成員都可以貢獻並構建一個統一的 Android 平台,而不是一堆不兼容的版本。」

風險投資家 Bill Gurley 在 2009 年撰寫的一篇特別有先見之明的博客文章中寫道,Google 的策略確保了它在移動操作系統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並迫使每個人都使用其真正賺錢的業務——搜尋。Google 搜尋之所以如此有價值是因為它可以收集用戶的數據,並使用這些數據來推銷定向的廣告。Gurley 寫道,Android 不是一個「產品」,因為 Google 並沒有試圖從中獲利。相反,「他們想要將自己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免費化(提供免費服務或者比免費還要便宜)。為了確保沒人可以靠近,Google 不惜將這座城堡周圍 250 英里的地方都化作焦土。我只能說,他們幹得非常漂亮。」

這種策略的結果不言而喻——如今,市場上大約 88% 的智慧型手機上都運行著 Android,其中大多數運行的都是 Google 版本的操作系統。不論怎樣,Google 提醒人們 Android 是開源的,所以任何公司都可以在他們的設備上運行裸機的 AOSP 版本。這在技術上確實沒毛病,而且有個別魯莽的公司也已經嘗試過了。

也許最好的警示故事是亞馬遜的 Fire,它是於 2014 年在 Android 開源項目的裸機版上推出的。由於缺少 Gmail 和其他基本應用程序,該設備慘遭淘汰,在損失了 1.7 億美元,手中還殘留了價值 8300 萬美元的未售出設備後,亞馬遜於第二年停產了該設備。

最近幾個月,Google 開始進一步控制未經認證的 Android 設備。以前,你還可以購買 Android 開源項目的裸機版,然後再通過 Google Play 下載其他 Google 應用,如此你就可以像普通的 Google 認證 Android 一樣使用了。然而,去年 3 月,Google 開始阻止所有未經認證的 Android 設備訪問 Google 的服務或應用。就連曾經充滿活力的 Android mod 社區也一蹶不振,因為它們無法再使用 Google 服務或登錄 Google 帳號。

簡而言之,如今人們只剩下了三個選擇:

1. 如果他們想使用任何的 Google 服務,就必須使用 Google 認證的 Android 設備和 Google 發布的未經修改的 Android 版本;

2. 他們可以使用 Android 開源項目的裸機版,或 Android 開源項目的修改版本,但就不能訪問任何 Google 服務;

3. 他們可以使用目前仍在積極開發的開源移動操作系統 Sailfish OS,但他們仍然無法使用任何 Google 服務。(他們仍然可以通過瀏覽器訪問 Google 地圖或 Gmail,盡管這些服務的移動版本不是很好。)

我選擇了使用 Sailfish OS,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布什維克的威瑞森店里將我的手機降級成了三星 Galaxy S3。Sailfish 操作系統是由 Jolla 開發的,這是一家小型的芬蘭公司,由一群前諾基亞開發者於 2012 年創立,他們在諾基亞被微軟收購之前就跳槽了。

最初,Jolla 希望創建一種可與其開源替代操作系統配對的替代手機。然而,經過多年的挫折和失敗,它開始回歸到專注於 Sailfish 的雄心壯志上。

最近,Jolla 將重點轉移到了企業客戶身上,但是一小群頑固的 Sailfish 鐵粉讓消費者版 Sailfish OS 保持活力並繼續推動其發展。

Motherboard 的主編 Jason Koebler 有一個加載了 Sailfish 了的 Nexus 5。在此次實驗開始之前,我用他的這個手機來熟悉該操作系統。我很喜歡 Sailfish——它的界面非常接近 Android,但有足夠的特性讓它與眾不同。最明顯的區別是 Sailfish 更多以手勢為導向。

雖然 Sailfish 是一個開源的替代操作系統,但並不是只能使用開源應用程序。Sailfish 還支持 Android 應用,可以自行安裝:通過從互聯網下載應用的 APK 文件,並手動將其加載到手機上。盡管如此,Jolla 的 Sailfish 文檔說:「我們始終建議不要在 SailfishOS 上安裝 Google 服務,因為眾所周知,這可能會引發各種問題,嚴重程度從嚴重到微不足道各異。」

盡管我真的很喜歡 Sailfish,但我最終還是未能用這個操作系統進行我的實驗。我無法使用 Jason 的手機,因為盡管 Nexus 5 是 LG 生產的,但它是與 Google 合作開發的。

雖然,最近三星已經開始擁抱 Android mod 社區,並且有很多關於如何在三星 Galaxy S3 上安裝 Sailfish 的文檔,但威瑞森無所不用其極地確保用戶無法獲得設備的 root 權限。

威瑞森和其他經營商(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已經成為美國移動操作系統 mod 的最大威脅,他們在所有手機都裝上了鎖定的引導加載程序。引導加載程序是底層的軟件,在打開手機時首先啟動,負責確保所有軟件都正常工作,並在某些情況下阻止用戶安裝未經授權的軟件。

鎖定的引導加載程序可以阻止用戶深度訪問手機,從而可以阻止用戶用自定義的操作系統將已有的 Android 操作系統替換掉。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微軟的諾基亞手機和 Google 的 Nexus 和 Pixel 手機卻可以很容易地在許多經營商上解鎖引導加載程序,因此很容易定制。威瑞森網路上的任何手機都不是這種情況。(企業級的 Android mod 作者們已經找到了解鎖一些威瑞森手機的引導加載程序的方法,但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

經過幾天嘗試卻未能解鎖我的引導程序,無法將 Sailfish OS 閃存到我的三星 Galaxy S3 上,我只好以失敗告終,選擇運行 SuperLite,這是 Android 的輕量級版本,是 Android Open Kang Project(AOKP)開發的 ROM(「Kang」是開發者之間被盜代碼的俚語)AOKP 是基於官方 Android 開源項目版本的免費開源軟件,但它經過了修改,包含 AOKP 社區貢獻的第三方代碼,而且還讓用戶在 Android 軟件與手機硬件的交互方面擁有了更多的控制權。

由於無法解鎖引導程序,所以我無法在手機上 flash 新的 ROM,因為這需要刪除 Android 版本並將其替換為我選擇的自定義 ROM。最後,我不得不同時安裝了原有系統與 SuperLite AOKP ROM。在安裝完成後,我可以選擇想要啟動的 Android 版本——基本上相當於在筆記本電腦或台式機上的硬盤分區。

執行該操作的第一步是從 Android 設置菜單啟用開發模式。然後下載並安裝自定義的恢復系統文件。當時我選擇了 Team Win Recovery(TWRP),它是 Android 改裝中最受歡迎的恢復系統之一。在手機上安裝了這些後(我只是將手機插入計算機的 USB 端口並將 TWRP 文件拖到我手機中的 SD 卡),我啟動了手機的恢復模式並重啟了我的手機。

接下來是安裝 SuperLite AOKP ROM 的時候了。在手機的 SD卡上安裝好SuperLite ROM 後,我重啟了手機。從 TWRP 菜單中選擇「Boot Options」菜單,然後選擇「ROM-Slot-1」。選擇創建新的 ROM 插槽,在 ROM 插槽創建好後,返回主 TWRP 菜單,選擇「安裝」選項,然後選擇要安裝的 AOKP ROM 的 zip 文件。這一步會在你剛剛創建的 ROM 插槽上安裝 AOKP ROM。安裝完成後,重啟手機,然後啟動自定義 AOKP ROM。

我覺得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那些不熟悉重新安裝手機系統的人來說,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雖然我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因為我的手機被鎖定的引導程序,但是我仍然熬了幾個晚上不斷試錯,才弄清楚了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最終,因為閃存 ROM 時遭遇的各種困難,導致我的此次試驗推遲了幾天。

使用裸機(沒有 Google 的 AOKP 版 Android)的感覺如何呢?總的來說,我沒有注意到太多差異。我仍然可以通過 NextCloud 將 Protonmail 以及我的雲存儲鏈接到我的手機上。我通過從網上下載 APK 文件並上傳到我的手機上的方式加載了 Spotify 和 Lyft(後來我才知道 Lyft 使用的是 Google 地圖,因此我僅限於使用 Uber)唯一真正的區別在於地圖的使用,如上所述。

事後報告:6 個月之後

如果想看看都有哪些五大科技巨頭的服務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的話,6 個月的時間足夠長了。首先,在實驗結束後的第二天,我立即恢復了幾乎所有 Google 產品的使用。這主要是由於我的工作性質,我需要訪問公司的 Gmail 帳號,並通過 Google 文檔合作寫文章。

然而,即使在我的個人生活中,我也仍然在繼續使用 Google 地圖、Google 雲端硬盤和 Google 搜尋,但我盡量將我的個人搜尋限制在 DuckDuckGo 中。

去年 6 月,我還將手機升級到了三星 Galaxy S7,目前正在運行最新版本的 Android。

實驗結束幾個月後,我用一台自己組裝的台式機換掉了上班用的糟糕的筆記本電腦。我抓住這個良機,全部切換到 Linux 上,但是我仍然在為 Windows 10 付費,我還對硬盤進行了分區,以方便我訪問每個操作系統。舊習慣很難改掉,但我現在經常在 Windows 中使用終端,以前我是根本不會用終端的。

雖然我有時仍然使用亞馬遜,但我終止了高級會員,並盡可能地在本地商店或從其他網站購物。到目前為止,這種變化並沒有對我的生活質量產生任何明顯的影響。

我仍然覺得蘋果公司是一個騙局,Facebook 會繼續因為其濫用用戶數據以及對虛假信息處理不當而受到抨擊。然而,在離開 Facebook 之後,我發現我非常樂意脫離社交媒體,所以我現在還停用了唯一的其他社交媒體帳號——Twitter。我常聽人說媒體工作的人離開 Twitter 形同自殺。可能對於依賴它的記者來說果真如此。然而,對於我來說,我發現我現在的生活已經完全脫離了社交媒體,我的壓力更小了,而且也有了更多的空閒時間。我寧願把時間花在讀書和我喜歡的興趣愛好上,也不願意無休止地滾動螢幕。

很難說此次實驗可否擴展成為可持續的方式。這次的成功主要在於我可以利用開源軟件來代替五大科技巨頭提供的所有服務。這次的失敗在於它帶來了略微的不便,並經常導致仍然使用五大科技巨頭服務的其他人的負擔加重,比如我的編輯。

由於我無法使用大多數主要的消息傳遞應用,因此也存在一些社會負擔。這主要來源於 WhatsApp,因為它是國際通信的主要方式。然而,在美國境內,我可以完全依賴 SMS 而不會有任何問題。雖然看起來離開 Facebook 會對我的社交生活產生影響,但生活仍然沒什麼變化。

最後,在某種意義上來看,此次實驗失敗了,因為我必須在實驗期間做出妥協,例如訪問托管在 Amazon Web Services 上的網站或使用 AOKP 版本的 Android 而不是 Sailfish。

當然我不是第一個告別五大科技巨頭的人,我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有專門的社區人士(https://www.reddit.com/r/degoogle/)決心不惜任何代價脫離 Google,但他們仍然是網上生活的「先行者」。然而,這引發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大幅地切換到替代服務上,或者就這件事本身,真的是可取的嗎?

理論上肯定是可行的,但在大規模採用替代服務變得切合實際之前,我們必須做出很多改變。社會必須為更加具有可持續性的開源生態系統創建基礎設施。正如 Nadia Eghbal 在 Roads and Bridges 報告中所詳述的那樣(https://www.fordfoundation.org/about/library/reports-and-studies/roads-and-bridges-the-unseen-labor-behind-our-digital-infrastructure):免費和開源軟件建立在看不見的、通常也是無償勞力的基礎之上。世界上一些最受歡迎的開源項目是由一些專門的人員開發和維護的。如果真的關心他們的項目,我們就需要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支持他們的工作,而不是依賴他們的善良。即使發現這些項目是許多五大科技巨頭的核心,也沒有人真正鼓勵他們維持這些項目。

擺脫五大科技巨頭是否可取是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毋庸置疑,五大科技巨頭中的每一家都建立了非常寶貴的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世界。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放棄這些工具的原因,是因為通常這些工具都是免費的,而且還很實用很方便。然而,很快我們也了解到這種數字便利背後的代價。

自從實施此次試驗以來,#Deletefacebook 已經從一場小型抗議活動發展成為了一場持續而廣泛的抵制活動。目前 Google 正面臨美國和歐洲監管機構對數據和壟斷處理不當的審查,以及針對中國審查搜尋引擎的工作。亞馬遜將會繼續受到指責,因為他們苛待員工、依賴政府減稅和施舍、還有向執法機構出售監控工具。蘋果正處於美國最高法院關於其是否使用非法商業策略壟斷其應用程序商店的案件中。

五大科技巨頭開發的工具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們,工具本身無正邪之分。就像 DuckDuckGo 那樣,創建一個仍然受廣告支持的優秀搜尋引擎,但不會收集用戶數據。Linux 已經證明,通過利用成千上萬的開發人員的才能,我們可以構建一個非常強大的操作系統。Android 黑客在推動移動操作系統的可能性方面表現出不乏的創造力,只是由於 Google 堅持的全面控制而遭受挫敗。

也許我們的法律能夠管轄矽谷巨頭帶來的最惡劣的傾向。或者有一天人們厭倦了五大科技巨頭的過度擴張,他們就會自行尋找可以替代的服務,雖然這對我來說似乎更不切實際,因為我缺乏對這些公司的運作方式了解,也無法理解為何它們會如此重要。

盡管如此,我認為嘗試了解你的生活可以擺脫哪些五大科技巨頭的服務,也是非常有益的經驗,即使只有短短幾天。你不僅可以了解服務器、個人計算機和移動電話的工作原理,還可以找到一些比以前更好的開源替代品。

重要的是,意識到這些服務都不是必需品,我們可能有點過分依賴這些服務,但這不是一回事兒。「果粉」或「Windows 粉」只是行銷噱頭,而不是個性特徵;亞馬遜無非是另一個版本的沃爾瑪;社區在 Facebook 之前就已經存在;Google 並非一直是一個動詞(搜尋)。我們有能力通過與之互動的方式來改變這些公司,但是前提條件是我們內心真想這樣做。

原文: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ev3qw7/how-to-quit-apple-microsoft-google-facebook-amazon

本文為 CSDN 翻譯,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

【END】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