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 |於斌
最近,一起「高科技」應用在教育領域上的事件再一次引發了熱議。一款名為「腦機接口頭環」的硬件產品被戴在了小學生的頭上,而它的作用是可以通過檢測腦電波來評判學生上課、寫作業時是否集中了注意力,還能給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打分」、拉出像成績單一樣的排名。
這不禁讓人想起九月份的時候,一張標有「曠視」圖標的視頻監控圖像在網路上一度「瘋傳」,在這張圖像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女生身處教室當中,周圍是各種AI識別出來的數據,她的睡覺、舉手、趴桌子、閱讀次數等信息「赫然在目」。
但這張圖引起的並不是網上對於「未來」生活的向往,相反,卻是大量網友針對AI手段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邊界」質疑。很多人認為,AI技術出現在課堂之類的應用場景中,它對人們更多的是一種「監視」,個人隱私與倫理價值問題仍然還存在著較大的灰色地帶。
這小學生頭戴「腦機接口頭環」再一次引發了網友們對於「技術監控」的討論:從AI監控到腦機接口,技術的存在難道是為了更好地監視我們嗎?在這種「無死角」的監控之下,學生們還有自由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人工智能時代,AI錄影頭已經進入課堂
這些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落地,人們對於各類人臉識別、語音識別、AI錄影頭的存在早已見怪不怪了。特別是在以教育領域為代表的典型應用場景上,人工智能的相關落地案例逐年增多。
以曠視「AI監控」事件為例,在視頻監控課堂引發爭議之前,此類應用早就在中國藥科大學展開實驗,通過安裝人臉識別系統,AI技術被用於日常考勤、課堂紀律管理等。通過人臉識別來自動識別個人信息,進而做到自動簽到、簽退、監控上課聽講情況、自控監控學生在上課時的動作……從本質上講,這一類的應用主要目的是在於做到在教育領域上的技術「輔助」。
不過,針對人臉識別門禁等相對較淺層次的應用,大家倒是還能持比較「寬容」的態度。但隨著AI技術可以自動地監控、分析學生更具體的行為、表情、專注度、上座率等,有不少人開始覺得這一類的管控更像是「高壓」下的技術「噩夢」,學生們的隱私與學習自主權可能會受到特別大的「侵犯」。
展開全文
當然,類似的應用被放在自由度頗高的大學生身上可能還可以「忍受」,畢竟大學生群體不會遭受太嚴格的細節管控,但應用在中小學里,AI監控對於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效應就特別值得關注了。
去年,杭州某中學就被媒體曝出將所謂的「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應用在了課堂教學當中,該系統與前面所說的AI監控類似,也是通過對學生各種上課動作的掃描與捕捉來監控、分析學生們的上課狀態。盡管該校聲稱不會對此進行「考評」,但這種技術監控難免還是會讓部分學生與家長們感到困惑。
▲BrainCo(強腦科技)官方聲明
當小學生戴上了監控「注意力」的腦機接口頭環
如果說AI監控還在某種程度上與受眾保持著一些「神秘」的距離,那麼最近被媒體曝出的「腦機接口頭環」可能就更讓人「感慨」科技的力量了。
在浙江金華的一所學校中,它在教學活動里使用了腦機接口頭環這一產品,而根據介紹,這種腦機接口頭環可以判斷學生是否集中注意力,並將相應數據傳到老師的電腦中,配套軟件還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狀況進行統計排名、發送給家長。
與AI錄影頭的全程「無感」不同,這種腦機接口頭環被直接戴在了學生們的頭上,它會根據識別的學生注意力情況顯示出不同的顏色,頗有一些「冷冰冰」的未來感。
但與AI錄影頭監控「一脈相承」的是,這種產品的應用同樣惹來了大量的爭議,有人覺得讓學生戴這個頭環產品會影響到學生的額頭髮育,有人覺得它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與成績,有人覺得這種產品從原理上來看說不過去,有「智商稅」之嫌。
用頭環產品識別腦電圖,進而對人們的專注力情況進行判斷,這看起來似乎要比AI「玄幻」的多。需要指出的是,以往此類應用多被應用在醫療領域,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還很少。另外,即便在醫療領域,腦電圖技術的「精準性」也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其受到外界環境或條件的影響也很大,所以這種產品的實際功效還存在著很多的疑問。
有意思的是,這款腦機接口頭環產品的工作原理只是通過三個電極來連接使用者的大腦,這樣難道就能夠精準識別出學生的注意力信號了?顯然,這種產品的專業性還存在著很大的「未知性」。
▲英劇《黑鏡》
技術的存在,應提前規避倫理與隱私的隱患
相比於老師、學校以及家長們的「見仁見智」,AI監控、腦機接口頭環這類應用在學生群體心中的評價可謂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好像被戴上了「緊箍咒」。
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的確會在監管學生、督促學生學習上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同時也會讓學生們失去「自由」。英國熱門劇集《黑鏡》中展示的「悲觀」未來科技生活早已讓很多人警醒黑科技可能會給我們的倫理與隱私帶來的負面效用,而AI等技術的加速落地更讓大家毫無準備地被暴露於科技的聚光燈之下。
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中,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輔助教育手段的目的除了要提升學生的成績之外,同時還必須不對學生們的心智發展、創新能力等產生影響,但在新技術的全方位無死角監控下,這一點顯然也是「偽命題」。
學習成績是很重要,但隱私重不重要?數字化帶來的各種副作用與擔憂重不重要?潛在的技術濫用風險重不重要?
在這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之前,AI、腦電圖+教育+其他各領域的應用顯然仍將面臨巨大的考驗。對於相關技術公司與從業者來講,技術本身並不是問題,解決技術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潛在風險才是「大問題」。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新技術發展的前景是值得美好期待的,但我們更要相信在未來生活來到之前,人類需要提前做好解決諸多難點的準備工作才行。
□於斌(互聯網分析師)
編輯:范娜娜 校對: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