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從文字時代到讀圖時代再到視訊時代,資訊傳遞的載體從紙張全面轉為螢幕幕,創造了眾多新穎的生活場景。可以說,每一次顯示技術的革命,不僅是視覺技術的變革,更推進了與之相幹的科技創新。
在10月28日舉行的第四屆前哨大會上,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煜全談及顯示技術的未來,認為顯示互動產業會成為獨立產業,在5G和雲計算逐步就緒的情況下,顯示互動融入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這一天會加速到來。
盡管日韓企業仍是當前顯示技術的領跑者,如三星在小尺寸OLED方面優勢明顯,LG在大尺寸OLED領域實力強勁。但以TCL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經奮力追趕上產業的發展周期,通過不斷的技術積累,已經從跟隨者,變為同一賽道內的競爭者。
搶占顯示技術風口
談到顯示技術,LCD是一個繞不開的門檻,中國企業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投入數千億資金用於生產線建設,最終在成本優勢、規模優勢下取代了日韓企業。清華大學教授張百哲在DTC 2020表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在LCD顯示領域可以占到全球份額的71%,這個領域將會是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面。
懂懂筆記認為,對LCD的技術投入與產業化,讓中國企業在顯示產業創新方面沉淀了技術實力,積累了良好的工藝經驗、人才隊伍。面對下一代顯示技術MLED和OLED,中國企業不僅有技術儲備,更在科技制造的支持下率先走向量產。
MLED是基於LED的新型顯示技術,包括Mini LED和Micro LED,它們為消費者帶來新一輪視覺盛宴與觀看體驗。Mini LED技術能將LED單元縮小到100微米級的LED晶體,與OLED一樣能夠實現每個像素單獨驅動發光,而Micro LED技術難度更高,它採用的是1-10微米的LED晶體。
近期TCL華星推出的全球首款142吋IGZO玻璃基主動式MLED螢幕,將Mini LED拼接特性發揮到極致。這款產品以11吋單體作為最小的拼接單元,理論上可實現模塊化無限拼接,更適用於如辦公室會議機、指揮中心、影院等多樣化的商業顯示場景。
被認為是新一代最有潛力的Micro LED技術,TCL同樣不會錯過。由TCL華星與三安聯合實驗室開發的基於IGZO玻璃基板的AM Micro LED螢幕也在今年亮相,接下來便是進行量產推進。
對於TCL來說,技術在實驗室並不叫創新,只有使新技術應用於產品,交到消費者手中,才是真正的科技創新。TCL新技術的發布,都會伴隨可量產的產品。得到終端市場的查驗,科技才能發揮其創造性價值。
OLED技術方面,韓國企業的蒸鍍工藝全球領先,但該工藝的材料利用率極低,量產成本居高不下。而TCL華星則一直專註研發印刷OLED,「(TCL的印刷OLED技術)類似於在紙張上印刷文字,把有機發光材料噴塗在螢幕基板上來完成制造。」王煜全如是說。
王煜全補充到,雖然印刷OLED技術原理簡單,但制造過程需要運用顯示學、材料學等高科技,更需要大量有關面板制造的「know how」。TCL的技術訣竅也在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方面的儲備方面得到體現。
未來OLED將走向量子點技術,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TCL華星在量子點領域的公開專利數量為1199件,居全球第二名,與三星形成了兩強格局,並重點進行印刷量子點的柔性制造技術研發。
在Micro LED和量子點技術之後,仍會有更多新的顯示技術誕生。「技術發展永無止境,對技術的投入就永不停止。」王煜全對TCL提出的「技術永不眠」如此解讀。
懂懂筆記認為,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TCL已在新一代顯示技術領域站穩風口,並成為局部領域的引領者。同時憑借產業化布局優勢,在科技創新走向應用層面走在全球前列。
精彩生活躍然屏上
顯示技術的發展不僅讓螢幕尺寸擴大,也因為柔性技術的應用,使螢幕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作為人機交互的重要工具,在教育、會議、交通、零售、醫療、智能家居等場景下,一旦擁有螢幕這個載體,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將變得多姿多彩。
最直觀的改變來自於商業顯示領域,過去戶外的燈箱廣告,早已被絢麗的LCD屏取而代之。電梯裡的廣告螢幕、商場櫥窗的半戶外和戶外螢幕,會更加吸引消費者的註目,其中一些智能螢幕,會動態顯示商戶產品資訊,甚至運用AI技術,為消費者推薦商品。
王煜全推測,未來五六年的時間,LCD螢幕的市場增長是巨大的。商業螢幕幕尺寸大且布設的範圍廣,中國顯示技術企業在大尺寸LCD螢幕所具備的規模與價格優勢,已開始收獲這個巨大的市場蛋糕。
今年8月,TCL華星以10.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三星在中國蘇州的8.5代生產線,直接增加了LCD產能,與京東方一起成為全球LCD市場產量最高的兩家公司。在收購三星蘇州工廠後,TCL華星將有三條滿產的8.5代線,每月產能合計44萬張基板,進一步擴充大尺寸LCD面板的產能。
另一個智能螢幕需求增長點在汽車產業。隨著智能網聯、人工智慧等技術取得長足進步,「智能化」已是汽車產業技術升級的重要方向,汽車內的螢幕不僅要滿足駕駛需求,更需要滿足智能與娛樂需求。
但鑒於汽車的整體設計和使用環境,對於用戶來說,很多車載智能屏存在反光不清晰、操控不敏感等槽點,尤其是方正的螢幕外形,破壞了汽車整體內飾結構。
針對以上痛點,TCL華星推出Mini LED背光曲面車載屏,運用Mini LED技術,不僅有著8K的分辨率,更集儀表、中控、副駕駛娛樂功能於一體,橫貫整個汽車A柱,曲面設計也能與汽車內飾設計更好的融為一體。TCL自主研發的incell觸控技術,也給消費者帶來更加舒適、順暢的操縱感。
懂懂筆記認為,無論是成熟的LCD技術,還是研發新一代顯示技術,TCL都充分發揮其科技制造優勢,加速技術的產業化落地,為不同智能應用場景提供多品類的顯示產品。
近期TCL華星基於OLED技術推出被業內起名為「詔書」的卷軸屏,其OLED RGB自發光器件通過採用高精度噴墨印刷工藝制造,可以像畫卷一樣徐徐展開,具有更好成本優勢,有利於大尺寸及大規模量產使用。
在OLED折疊屏被許多消費者吐槽厚如板磚,閃屏、斷屏不斷的時候,可以從正面繞到後面的卷軸屏,其纖薄的體積和艷麗的顯示效果,給未來智能手機的形態帶來全新的想像空間。
接下來卷軸屏的應用方向包括可卷曲的鍵盤、手錶,甚至緊貼衣服上的螢幕。因為顯示技術的創新,新一輪科技應用的浪潮正在奔湧而來。
對於顯示技術的未來格局,很多人依然認為它脫離不了電視、電腦、手機等終端載體,其應用場景和需求也相對局限。憑借契合智能生活場景的顯示產品,讓屏的世界無處不在,TCL一直在努力。
科技制造放大技術價值
TCL在顯示領域已經建立了有競爭力的創新布局,在產業規模上,TCL也比肩世界前列。2020年前三季度,TCL華星TV面板出貨位居全球第二,其中55吋面板全球第一;LTPS手機面板全球前三;柔性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全球前四。
「科技企業只有做大規模,才能分享技術紅利」。在前哨大會的演講中,王煜全提到,因為規模不斷擴大,顯示生產企業能做到在多條產線之間靈活調配產能,從而滿足多元化應用的需求,這種科技制造的底蘊,也是技術實力的象徵。
隨著螢幕產業規模擴張,TCL的顯示技術已融入生活場景的各個角落。通過對應用場景的高度認知,TCL進一步將技術的觸手延伸向5G應用技術、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等高科技領域,通過與顯示技術形成協同作用,發揮出TCL在顯示互動全產業鏈中的競爭優勢。
5G、AI和IoT是智能互聯時代的技術核心,也是智能科技發展的趨勢所在。作為5G領域的先驅,TCL早在2015年就已全面開展5G研發,並積極參與標準制定;在AI領域,TCL在語音、語義和圖像領域構建了大量自有數據。
同時,TCL專註於AI×IoT和雲服務等技術研發,旨在基礎層產品化創新應用的鴻鵠實驗室(Eagle Lab),主攻顯示技術、AI×IoT技術、5G通訊技術,以及將要發力的機器人相幹技術,為全球用戶提供AI×IoT全場景智能解決方案。
懂懂筆記認為,顯示產業的技術競爭,已經從屏的技術,延伸到結合產品終端的智能科技產業體系。TCL正以智慧顯示為核心,圍繞智慧空間和萬物互聯時代的新需求,為用戶構建AI×IoT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而這也是TCL建立的國內唯一的從上遊的半導體顯示材料、面板、模組到品牌整機、以及內容運營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的獨特優勢所在。
顯示產業對於產品高精度和高質量的要求,一直站在整個制造業的前端,TCL在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方面的成果,也為其新技術落地和成熟技術的規模化,提供了科技制造的基礎。
TCL華星投入20多億元,自主規劃和實施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建設。其面板工廠完全是無人車間,車間裡採用了1000多個機器人。
懂懂筆記認為,科技制造的先進生產力,進一步發揮了TCL在顯示技術領域的優勢,並能放大技術的價值。隨著產業規模擴大,新技術的應用成本會進一步降低,將給眾多消費者提供更多智能體驗。
【結束語】
科技創新不斷推進社會持續地向前發展,王煜全研判,未來沒有企業不是科技企業,只有用最先進的科技來武裝自己,企業才能抓住科技革命的巨大機會屹立於世界。
然而僅有科技創新是不夠的,因為可能將卻失去科技制造這關鍵的一環。科技創新在研發新產品的同時,還需要使之批量轉化,物美價廉地供應全球市場。如果科技紅利只能惠及少數人群,它也就失去在產業中存在的意義,曲高和寡的等離子顯示技術,便是前車之鑒。
TCL一手通過科技制造挖掘成熟技術的商業價值,一手前瞻性布局全球前沿技術,並將其轉化為企業的科技內涵。證明技術科技創新也可以從燒錢模式,變為可持續的科技競爭力。
—————————————————————————————————
微信關註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資訊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