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新風口的「智慧城市」,卻還在使用「數字腳本」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當前,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數字經濟已成全球經濟發展的熱點。由此,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也成為了當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特別是年初的” 十四五 ”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引領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一時間,智慧城市的建設浪潮被加速推高。智慧城市在全國範圍內多點開花,成為各地的重點探索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少互聯網巨頭憑借著敏銳的市場嗅覺力競相布局智慧城市建設,可以說在智慧城市的發展風口上已經錨定了下一個發展契機。

但城市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又龐雜化的發展過程,如何打造智慧城市,現階段來講,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模板。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智慧城市的打造必然需要由點到面逐步推進,作為城市的構成細胞——社區,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此,社區也將迎來功能轉型升級的新機遇,打造資訊化、智慧化、數字化的生活共同體成為社區建設者的共同追求。但市場卻有智慧社區推進緩慢的論調,現階段的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究竟發展到了哪一步?

智慧城市並不是新物種

事實上,就全球範圍內來講,智慧城市並不是一個新物種,只是2020年的疫情,加快了智慧化建設成為當下城市發展主旋律的節奏。

據普華有策《2021-2027年智慧城市行業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從1999年至2012年的1.0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大型技術公司,比如IBM、Cisco等為主導,聚焦通過IT技術集成解決城市運營垂直領域問題;

從2013年至2016年的2.0階段:2014年後,英美等國家政府開始主導智慧城市建設,基於城市發展需求,整體規劃部署科技應用解決方案,提高城市運營質量;

2017年至今的3.0階段:2017年以來,智慧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政府通過積極引入公民、企業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數據運營,服務公眾。資料顯示,全球已啟動的智慧城市項目已超過1000多個。

聚焦於國內市場,在《2021年智慧城市白皮書》中將其闡述為四個階段(見下圖)。

(圖源:2021智慧城市白皮書)

因此,從發展脈絡上來看,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數年前就已經萌發。

據相幹資料顯示,當前國內已有22個大中城市規劃文件中,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寧波、武漢、廈門等地方已制定或實施智慧城市發展的專項規劃。根據住建部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達到290個。

而在這些城市的智慧化建設中,互聯網科技巨頭們的身影並不鮮見,以阿裡、京東、百度、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們以及像中國電信、聯想這樣的老牌企業競相布局智慧城市的建設。

據封面新聞資料顯示,阿裡雲在現有雲處置、雲管理、雲招商基礎上,升級成城市資源數智化系統,增加雲投標和雲產權服務,幫助地方政府提升城市資源陽光透明的發展水平。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2800多件拍賣物上線「餘杭資產」,包括閒置房產、公務用車、廢舊物資等資產和資源的出租、出售,總成交額8.9億元。

百度此前推出了智慧城管系統,主要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各城市大腦建設。如北京海淀區城市大腦建設中,智能識別出店經營、非法小廣告、無證遊商等十幾種城市管理事件,可以實現自動發現、智能指派、智能考核以及柔性執法。

騰訊推出的「城市超級大腦」搭建起了多層次的生態服務,主要是為了實現解決便利性的量變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量變。在深圳的警務試點中,騰訊城市超級大腦一年為市民節省辦事時間428萬小時,節省辦事成本約1億元。

最近,京東在原有基礎上也發布了智能城市消費促進平臺,相當於是一個連接政府、商戶、居民的消費連接器,可精準拉動本地消費。

互聯網爭相布局的邏輯可以歸納為兩個原因:一個是風口,一個是必然。

對「風口」的理解並不難,十四五規劃的指導已有足夠的理由讓這些巨頭去布局。

根據IDC 2020年7月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披露,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支出規模達到259億美元,同比增長12.7%,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智慧城市支出國家。

而對「必然」的理解,筆者認為更多的是技術的必然,智慧網格的建設並不是一個低門檻的活。

據《5G智慧城市安全需求與架構白皮書》顯示,5G智慧城市參考架構包括終端層、邊緣層、網路層、數據平臺、應用層等。

站上新風口的「智慧城市」,卻還在使用「數字腳本」 科技 第1張

(圖源:5G智慧城市安全需求與架構白皮書)

就拿邊緣層來講,是5G時代面向時延敏感應用的邊緣計算雲,例如為工業制造、自動駕駛、AR/VR等應用部署在企業園區或者運營商邊緣接入站點的MEC。意味著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大數據中臺、安全中臺、5G等技術的支撐。這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家企業就能做到的,這背後還需要延伸到生態等方面的比拼。

但在當下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諸多發展痛點,限制了智慧城市細胞——智慧社區網路規模效應的快速形成。

夠「數字」但還不夠「智慧」

在上文中我們講到,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的支出規模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智慧城市支出國家,但實際上,現階段的智慧城市還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智慧。

舉例來看,蕪湖市的智慧城市協同創新中心打造了一個智慧指揮應急中心。一是採用將全市的應急物資、應急隊伍、應急專家、危險源等應急資源在同一張地圖上呈現;二是通過接入天網的6500多路照相頭資源,結合訊飛的圖像分析算法,發現人群密集、車輛側翻等事件。不能否認的是,協同中心對動態數據的感知確實可以提升應急事件的處置效率。

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對城市動態的感知,這也是目前絕大部分智慧城市建設的通用方式。因為在《5G智慧城市安全需求與架構白皮書》中提到智慧城市實施層的五層結構中,做到精確感知便是第一步。

但實際上民眾對於智慧化的感知卻仍然非常有限。於民眾端而言,與其說「智慧」倒不如用數字化來形容更為貼切。畢竟,肉眼可見的是,不論是年輕群體還是中老年人群,至少在微信端已經構建起了不同類型的數字化社區。

但智慧城市的打造,需要的不僅是這種「虛擬社區」更需要智慧化社區網格體系的成熟搭建,那麼,很重要的一步是需要將技術、數據等下沉到社區層面,讓數據感知不出現斷層,實現「端-邊-網-雲-智」的全方位架構。但問題是,目前智慧社區的推進還存在不少難點。

· 標準性的缺乏。著眼於未來社會發展的體系來看,智慧城市的推進必然是需要經歷由點到面的發展過程,即智慧家庭到智慧社區再到智慧城市。這三個層面,既要實現獨立性又要具備共通性。若要達到這一目的,中間需要一個衡量標準,這樣才能快速自上而下的落實。但現階段來看,智慧社區、智慧城市基本是各自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容易造成智慧社區推進緩慢;

· 技術能力的缺乏。上文中,我們有講到,互聯網巨頭以及老牌企業們能否快速進入到智慧城市建設當中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擁有技術優勢,技術在智慧城市的打造過程中尤為很重要。而建設智慧社區的技術,同樣沒有標準性,同時一些軟硬件產品也可能會存在無法相互兼容的現象,如此一來,也將限制各職能產品的協同發展;

· 關聯性不強。所謂的智慧社區,其所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比如門禁管理、車輛管控等都是日常生活當中大眾頻繁接觸的。看似大部分的小區已經用到了此類工具,但在醫療、消防等領域卻仍然較為傳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疫情管控方面,鮮少有社區採用智慧系統。

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細胞,一旦不能標準地組建起來,也將直接延長智慧城市建設數據化階段的徘徊期,難以實現強鏈接的智慧局面。

智慧城市究竟還有多遠?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確兩個概念:

一個是,站在工業互聯網時代,智慧城市的推進是必然的;

另一個是,智慧城市到底應該具備什麼,和現階段數字化城市的差異在哪?

在我國中科院院士龔健雅的《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地理資訊技術面臨的挑戰》中講到,「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物聯網」。如果將人與城市類比,智慧城市是人的神經系統,數字城市是人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物聯網是人的神經末梢(周圍神經系統),所以城市的中樞與周圍神經系總共發展使城市資訊化進入了智能化時代。

站上新風口的「智慧城市」,卻還在使用「數字腳本」 科技 第2張

因此,智慧城市的誕生,需要數字城市更為透徹的感知、物聯網更為廣泛的關聯以及智能化的高度滲透。

站在未來工業互聯網時代,這些目標是可以觸及的。

首先,在《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地理資訊技術面臨的挑戰》一文中講到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機遇包括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地理資訊技術、社會計算以及其他相幹技術等,就現階段而言,這些技術已經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比如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已經在很多行業廣泛使用,而且不少企業針對智慧社區、智慧園區的打造已經有了一些專門的方案,比如,華為、阿裡、中軟國際等知名企業。而這些經驗疊加時間的沉淀之後,也將為智慧社區的打造提供一些標準化的參考,賦能到全國智慧城市的建設當中來。

另外,就拿「掃碼付款」「掃碼搭車」「掃碼查詢」等各種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些現象來看,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已經不知不覺被感知、被關聯、並與之實現高度捆綁,享受著智能服務。

那麼,站在智慧城市的風口上來看,當下正處於數字化城市向智慧城市轉變的過程,雖然存在諸多的痛點和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未來,只要逐步將數據感知、萬物互聯的基礎做好,交互式、智能化的智慧城市距離我們並不會太遙遠。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