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概率猛增三倍!我們比恐龍更脆弱,NASA和日本才剛剛行動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恐龍作為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其體態巨大,可以說是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物種之一。中生代也分為三個紀,分別說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疊紀距今為2.5億年,白堊紀晚期大約在6600萬年前,這段時期就是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從時間上看,這是個非常漫長的,恐龍統治地球的時間也遠遠比人類長得多,但是恐龍還是沒有逃脫小行星撞擊的命運。

正是由於恐龍的命運使得科學家對小行星的關注開始增加,美國NASA、日本JAXA隼鳥2號目前有兩個探測器正在對貝努小行星、龍宮小行星進行抵近探測,預計在未來幾年內返回樣本。這是我們建立小行星防禦機制的第一步,首先要弄清楚小行星上有什麼,這才好制定攔截方案。

第二個要求就是研究小行星何時會撞擊地球,這其實是個概率上的問題。撞擊必然存在,但問題是何時發生。地球以後永遠不會遭遇小行星撞擊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太陽系天體都不能全身而退,都要在不同時期接受不同程度的撞擊,八大行星、小行星帶,可以說都是撞出來的。科學家最 新髮現,與2.9億年前的恐龍時期相比,其實地球的被撞擊概率猛增三倍之多,從6500萬年之後,小行星撞擊地球、月球的概率其實是猛增的。

大約6600萬年前,恐龍遭遇一顆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滅亡,這顆小行星撞擊痕跡至今還在,就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至今大約150至180公里,這次撞擊摧毀了地球上的恐龍,也滅絕了大部分的生命,為人類的誕生開啟了奠定了基礎。

圖註:地球上的撞擊坑不好統計,數億年前的撞擊坑已經被地質活動所磨滅

科學家研究地球上的撞擊坑其實有困難,因為地球有地質活動,我們很難調查那些數億年前的撞擊坑。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也是遙感衛星探測到的,在地面上你是感覺不到撞擊坑的存在,以希克蘇魯伯為中心,直徑超過300至360公里。既然地球上的撞擊坑無法統計,那麼就可以研究月球,月球上的撞擊坑具有代表性,因為地月遭遇小行星的概率應該是基本相同的。根據美國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器對月球撞擊坑的統計,從6.5億年前到2.9億年前,地月遭遇的撞擊相對較少,高撞擊概率一直持續到白堊紀末期。

恐龍的滅絕,許多人相信小行星撞擊導致的核冬天破壞了恐龍的食物鏈,這個說法除了撞擊坑作為證據之外,還有銥元素證據。在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在地層中發現了銥元素的存在,但銥元素在地球上其實是罕見的元素,但在太空中卻不是罕見的。

銥元素與恐龍化石消失的時間吻合,這說明恐龍滅絕有了與小行星撞擊有關的聯繫。進一步研究指出,撞擊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是一顆1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巨大的衝擊波觸發地震和海嘯,塵埃覆蓋了整個地球,恐龍失去食物鏈而滅絕。

如今我們對月球撞擊坑的分布調查發現,自白堊紀之後,撞擊概率其實是增加的,而且達到了三倍以上。那麼下一次小行星撞擊必然回來,而且間隔時間還更短,如果我們要避免恐龍的命運,就要做好準備。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