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金融體系里面,交易所作為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和一線監管機構,正在積極地嘗試運用金融科技的技術和手段。」最近,在深圳舉辦的「2018中國深圳FinTech(金融科技)全球峰會」上,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作了題為《金融科技運用和監管框架討論》的演講。在他看來,區塊鏈技術可以從金融的角度出發為行業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從科技角度出發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尋找路徑。
▌區塊鏈技術重塑交易流程
巴曙松表示,將區塊鏈作為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在交易所的應用體系里運用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全球交易所已經從不同領域開始突破,包括用於資產交易、清算領域、數據交易平台的設立,以及依托區塊鏈框架進行的相關合作等。他表示,從交易所交易角度來看,利用區塊鏈技術重溯證券交易流程能大幅提升效率。在技術流程看,傳統證券交易流程環節比較多,各環節很容易出錯。如果在這個環節使用區塊鏈技術,當交易發生的時候,就可以同時啟動清算,極大縮短交易時間,有利於參與方數據快速的處理。同時通過智能合約的驗證解決,可以自動降低風險。
巴曙松進一步表示,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也可以解決許多審核和監管上的時間金錢成本。他透露,目前部分交易所已經推出或者即將推出資產再抵押方面的相關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向投資者展示資產經過多次投行、對沖基金加杠桿設置之後的基礎交易情況,提高資產再抵押過程中的透明度,使投資者看到底層基礎的風險評級、歷史記錄,然後再做出投資決策。「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智能監管,智能合約使得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對底層資產的盡職調查和時間成本都大幅下降。」巴曙松說。
▌監管與創新的平衡
巴曙松表示,與金融科技同步發展的還有監管科技,監管機構也開始意識到針對面向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要遵循「一致性監管原則」。只要從事相同的金融業務,以及銷售、金融交易、融資行為,就需要對照已有金融相關行為進行監管,避免整個金融體系出現套利現象。巴曙松舉例,最近ICO監管原則陸續出台,實際上反映了監管的一致性原則。界定了ICO作為證券發售的主要特徵,並遵循現有證券相關監管條例。這其中的邏輯一是判斷ICO持有人是否被賦予股東的權力,比如在公司清盤時是否參與剩餘資金的分配。二是ICO是不是一種債權證明,發行人可以按照指定的日期或贖回時向持有人償還投資本金及支付利息。三是持有人會參與分享項目投資人的回報,ICO就有可能被視為「集體投資計劃」的權益。
巴曙松認為,如何讓金融機構的改變和重構有一些創新的空間,可以從金融科技的沙盒監管入手,讓銀行的合作夥伴公司可以在無需完全符合監管條件的環境下參與創新。他坦言,目前沙盒監管已經在身份認證、軟件平台、分布式分類帳本技術上有所應用,包括新加坡、英國等國家已經做到了跨金融的沙盒監管,並有相應的技術的突破。
▌建立與時俱進的監管科技機制
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一個完整、有效、跟得上金融科技發展趨勢的監管科技機制?巴曙松舉例,可以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到金融監管領域,降低KYC成本以及欺詐風險;或是基於大數據、自然語言處理的輿情監控、情緒指數等方面的應用,以及基於大數據、知識圖譜的企業關係挖掘等。「包括香港在內,目前全球一些優秀的交易所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應用。通過大數據知識服務來發現主體之間的交易情況,通過股權之間關係來判斷它是否存在違規行為。」 巴曙松說。
巴曙松進一步表示,目前各個央行也做了很多積極的嘗試。如英國央行正嘗試將新聞、公司公告和公司研報等非結構化數據收集並存儲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加工平台;日本央行也有類似的結構化的外部數據分析,使投資者對投資的公司有預先的了解。
巴曙松坦言,從趨勢來看,在傳統的金融業務向區塊鏈科技轉型的時期,帶有智能合約技術的新生態系統會被整合到在現有行業中,湧現出新型的商業和監管服務模式,而結合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會使新的模式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普及,大量交易將由線下轉向鏈上,同時會加速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之間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印證。而從監管角度來看,區塊鏈技術可以使監管者能夠跟蹤過往數據,並將監管規定寫入智能合約,做到智能監管。巴曙松進一步表示,在規則明確的監管框架里面,全產業鏈都可以查看數據帳本上全部數據,同時區塊鏈技術也能夠改進自身治理,走出內外治理相結合的機制,使其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行業內痛點。
編輯 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