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章來源鈦媒體,作者藍洞商業,原標題《一個投資人眼中的社區團購:收攏速度很快,終局可能是會員電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錄眾籌之家 www.zczj.com,或關注微信公眾號(ID:zczhijia)
之前有朋友問,社區團購的本質更接近傳統團購還是類似拼多多的社交玩法?我認為,其實是一個結合。
從流量端來看,它跟團購模型不同。團購是一個公域流量,是中心化流量的結點分配。比如美團,首頁展示什麼內容,都是通過經營或者算法來中心化分發的。
而社區團購主要借助私域流量,尤其群流量是根本。不同社區之間沒有什麼流量上的關聯度,互不影響,彼此獨立。而且這個流量是由公司與團長共同建立和經營的。不能說,這個團就是公司的,也不完全說是團長的,是相互需要的共生關係。
這樣的私域流量,獲取成本很低,穩定性非常好,附加效果是信任、服務和便捷的溝通。而且目前我沒有看到任何影響微信的負面效應,反而一定程度上在改善微信體驗,幫助不會使用電商app的人群在移動端購物。
社區拼團模式不是新型產物,小區攤位和業主群購物就是原始形態,只是存在演變過程。家庭購物決策者的消費習慣就是出門溜達一圈,買回自己想要的東西。
社區團購的模式,地方城市很早就有散兵遊勇式的小規模團隊在做。但因為各種原因,公司都發展受限,沒有做到規模化。
跑通單個城市只是第一步,最難的是掌控整個體系,因為要同時擴張那麼多城市,如何管理好擴張。其實所有事情是要同步做的。並且要在很短時間內搶速度,非常考驗團隊的能力。松鼠拼拼花半年時間完成的業務總量,對手可能要花一年甚至兩年。
有的公司試圖走捷徑。大肆並購城市團隊,這個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精力,人員整合不到位。這不是通過一套KPI管理就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做過,即便是公司CEO也很難理解本質。
社區團購最消耗資金的地方還是在城市的前期投入。但現在不是以前O2O或者燒錢的那種玩法,虧損不是在燒錢換單量,而是正常的建設投入,模型健康,從來不負毛利補貼,甚至城市經營可以賺錢。
但人員、供應鏈、倉庫等成本資金消耗量還是挺大的,虧損也源於此。這就要求速度得快。同時開20個和50個城市,資金消耗量不一樣。
大部分公司現在主要做的是生鮮,因為剛需、高頻、有管道附加價值。如果是紙、糧油之類的標品毛利低、差異化小、可替代性強,而且很可能最後淪為苦力角色,價值很難體現。
從二三線城市切入,這些城市的痛點明顯且優質供給不足。一線城市周邊的商業業態本身發達,電商購物極其方便。但要進攻這塊市場,對供應鏈選品和體驗的要求很高,是下一步計劃。
社區團購能切到幾線城市,跟人口和小區生態有關。如果是一座200萬人口的城市,可以做得非常好。100萬以上也足夠。此外,一個小區要有一千多戶的數量。
每開一座城市,BD先行。因為要大量走訪,一旦進入維護階段,工作量就變小。用戶不是特別需要不斷去經營。BD主要針對團長,一個經營可以維護超過一百個團隊。
這個行業對團長的爭奪確實比較激烈,但與其說是爭奪團長,不如說是爭小區。通過拿下團長而拿下小區。有的競爭激烈的小區已經有來自不同公司的多名團長。這個時候,比拼的就是產品和經營能力。
對團長的管理通常都很細,甚至一句話加不加語氣詞,差別很大。比如,「大家快來買」和「大家來買吧」,前者轉化率就更高些。語氣中透露出一種緊迫感,再不買就沒了。這是一種引導策略。
但爭搶團長,大概率是損人不利己。這個圈子比較透明,團長會用腳投票。他的目標是多賺錢,而且是要長期多賺錢,而且用戶對它越滿意,轉化率越高,能賺到更多的錢,對他來說是一個良性正循環的事情。
最激烈的對抗就是補貼。現在還沒有誰挑起這個事。誰都不願意再去玩,也沒必要。創業者已經跳出花錢買單量的增長邏輯了,純粹的燒單量沒有價值。補貼意味著直接燒錢,現在市場不允許這樣,資本也不再相信這種單量的價值。
社區團購差不多是過去半年吸金最強的一個細分賽道。投資機構越來越有意識地捕獲一些大的機會。這也導致大家比較追逐頭部的公司。
但這個行業的收攏速度很快,資金迅速被頭部幾家公司吸走。千團大戰那會還是這邊公司死掉,那邊又冒出,戰線拉得很長,但社區團購把這個周期大大縮短,甚至比當年的共享單車時間都短。
至於社區團購的未來,目前下結論說能夠拓展電商有些操之過急,但社區團購這個模式的可適用性非常廣。
從流量端看,針對不同城市,按照幾個指標推算下來,只要住在這個區域,就可以成為社區團購的用戶,未來模式還有很多想像空間。
至於供應鏈,現在主要更多是本地生活這塊,但未來會不會逐漸進入其他商品,也有可能。比如夏天團個滅蚊燈、電風扇。或許可以趨向電商類的東西。因為用的是私域流量,所以集中交付成本很低。
當然,其中還有團長的服務成本,這是拼多多非常大的一個優勢,因為它沒有這塊成本,而有的商品交易本身也是不需要太多服務的。比如買個iPhone手機,還要付出服務成本,不符合邏輯。其實背後是成本結構的比拼,根據品類進行差異化。所以邊界在哪里,值得摸索。
會員電商可能是社區團購的終局。但會員電商不在於付會員費這樣的形式,而在於內核,就是面向高黏性、高復購、高消費頻次的用戶,每個品類集中SKU提供超高性價比的優質商品,保持超低的訂單獲取成本,以超低成本交付的模式。
未來也可能誕生大量自有品牌或者定制商品,就像Costco擁有大量自有品牌商品。流通成本降低,交付成本降低,核心成本結構就會變得非常有競爭力。商業零售最終勝出的一定是這種效用和效率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