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經歷了刀割、錘砸、火燒的野蠻生長,承受了煙熏火燎、塵土飛揚的環境之痛──今天,子牙開發區正在構築「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共生型產業體系,從點、線、面上持續優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比如,「格林美」拆解出的廢電線和廢塑膠,可直接銷售到開發區內的企業,做到了專業化循環再利用。
海河傳媒中心蹲點調研組記者 王立文 李玉峰 杜洋洋
銀隆新能源汽車製造
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展廳
格林美項目拆解車間靜海,林靜深如海。
初夏時節,走進靜海區,採訪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車緩行在林中,窗外滿目翠綠、樹影婆娑,如置身林圃。這是開發區嗎?
「這里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試點、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看出記者眼中的疑惑,管委會主任王玉軍亮出了一堆「國字號」名頭。
「以循環經濟為主導,在全國的開發區中,我們是‘獨一份’。」王玉軍特意念叨。
看來,這個開發區不一樣。
是的,這個開發區不簡單。
資源再生:
從「環境殺手」到「城市礦產」
30年前,這里鮮有人聽說過「循環經濟」。
如今的子牙河畔,南北通道、河運碼頭,一方熱土孕育一腔熱血。子牙人懷揣夢想,走南闖北,從「收破爛」的破銅爛鐵中發現了零星商機,悄悄搞起了家庭作坊式廢電器、電線的拆解。他們不會想到,這將是今天發展循環經濟的起點。
在格林美(天津)城市礦產循環產業發展公司,博物館內的10多米高的巨大展牆格外醒目。由回收電視機壘成的展牆上,有一行大字,一問一答,令人觸目驚心:「地球還能承載多少廢棄物?──人類廢棄的電子垃圾足以堆成一座喜馬拉雅山,8848米。」
「電子垃圾,棄之不顧,是典型的環境殺手;綠色處理、循環利用,就是富含各種資源的‘城市礦產’。」公司總經理張銳一開口,「金句」頻出。
「城市礦產」是對廢棄資源規模化再生利用的形象比喻。這些電視機,跨越了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電子管、晶體管到等離子液晶等各個時代,有上世紀五十年代生產的第一批電子管黑白電視機,也有「北京」「鴿牌」「牡丹」「紅梅」等輝煌一時的100多個電視機品牌。一面面老舊的熒光屏,如同一張張飽經滄桑的面孔,深藏著不同的故事。從歷史舞台漸次退出,它們在此森然壁立,既有對生態環境的憂思,也有對人類智慧的考問。
「把廢棄物‘吃幹榨盡’,還要淨化提純,變廢為寶。」張銳介紹,天津公司是格林美集團首次在華北地區進行的產業布局,總投資12億元,發展報廢汽車拆解加工及廢五金拆解等產業。
從拆解利用角度看,報廢汽車是再生資源的「富礦」。據介紹,報廢汽車主要包含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電子設備、玻璃、車用塑膠等。其中,鋼鐵等黑色金屬占七成。
在拆解車間,記者目睹了生產流水線:一輛破舊不堪的小轎車,通過一道拱門,洗澡、吹幹、稱重,打上電子標籤。車中殘留的汽油、柴油、潤滑油等分別被抽出,分類存儲到油庫,避免二次污染。隨後,拆輪胎、門窗、坐墊、發動機,引爆安全氣囊……一系列工序下來,剩下車殼、座椅、輪胎、門窗等部件;車殼被送往破碎機,破碎後的殘渣送進分選流水線,銅、鋁、不銹鋼、塑膠等自動分類回收。
張銳說:「除拆解之外,其他的程序都是全自動的。一輛汽車從整車到碎片,粗拆用3到5分鐘,精拆有12道程序,10到15分鐘即可完成。通過應用先進的拆解技術,對報廢汽車等進行專業化循環再利用,可節能六成、節材七成。」
從往昔的家庭式作坊,到今天的現代化流水線,悠悠子牙河水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走進一個個拆解加工廠區,這里沒有揚塵,聽不到噪音,也找不到一個煙囪。而就在這一排排整潔的標準化廠房里,每年能夠「消化」150萬噸廢舊機電、廢棄電器、報廢汽車、廢塑膠等再生資源產品,並把它們轉化為再生銅、鋁、鐵、塑膠等,為下遊企業提供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保障。
這筆經濟帳的背後,還有一筆環境帳:年處理150萬噸再生資源,據估算與利用原生資源相比,每年節能524萬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166萬噸、二氧化硫10萬噸,節約石油180萬噸,做到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
三圈循環:
「有限資源」走向「無限循環」
只有僵化的思維,沒有老化的產品。
齒輪飛旋,儀表閃爍。天津長榮震德機械有限公司,看起來與同類機械製造企業別無二致。「這里的原材料,是舊的印刷設備,大多來自我們的母公司。這種生產模式稱為‘再製造’。」公司總經理鄒遠飛介紹。
「長榮震德」的母公司──天津長榮印刷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印刷設備製造企業,產品遍布全國並出口德國、瑞士、法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再製造的過程,不是簡單地翻舊換新,而是憑借先進的再製造技術,把回收過來的印刷設備‘變廢為寶’。」在公司再製造車間,鄒遠飛指著一台光亮如新的印刷設備說:「公司出售的印刷設備,客戶使用報廢後,可以作價回收到廠里進行再翻新,還有一些沒有報廢的機器可以回廠升級改造。這台印刷機就是按照客戶需求,翻新後又做了升級,可以做到印刷、燙金、噴碼一次成型。」
企業效益怎樣?「由於節省了原料和成本,這台機器出售價格只有全新設備的七成,利潤率達到百分之二十。目前,企業年再造設備達50台套,銷售收入8000多萬元。」鄒遠飛說,我們不愁市場,不擔心成本,做到了良性循環。
老舊設備,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再製造,拓寬了資源再利用的生產組織模式,也拓展了循環經濟的潛在空間。
從廢電器、電線小作坊拆解發跡,到再生資源產業初具規模,再到「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經濟模式崛起。經歷了刀割、錘砸、火燒的野蠻生長,承受了煙熏火燎、塵土飛揚的環境之痛──今天,子牙開發區正在構築「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共生型產業體系,從點、線、面上持續優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管委會主任王玉軍概括為「三圈循環」:
──企業小循環,構建企業內部物質源頭減量、過程循環、末端再生為核心的模式。比如,母公司售出的印刷設備,被印刷企業磨損破舊後,經過「長榮震德」的回爐加工,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園區中循環,構築企業間資源梯級利用、產業間物質交換為核心的園區。上遊企業產品作為下遊企業原料,建立了產品共生鏈。比如,「格林美」拆解出的廢電線和廢塑膠,可直接銷售到開發區內的企業,做到了專業化循環再利用。
──社會大循環,形成整個社會廢物回收、再生利用為核心的模式。在更加寬廣的領域中布局產業,在更加開放的系統中配置資源,在更長的生命周期中煥發活力,讓「有限資源」做到「無限循環」。
綠色能源:
「鐺鐺車」有顆「現代心」
暗紅色的地板、棕紅色的座椅、黃色的布藝窗簾、郵電綠的「外衣」……伴隨著清脆的響鈴聲,在天津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記者體驗了一回「鐺鐺車」的懷舊之旅。
「鐺鐺車」外形復古,卻有一顆「現代心」。「零排放、零污染、純電動,是新能源創新的先鋒。」公司副總經理任曉勇自豪地說。
天津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是珠海銀隆集團全資子公司,分三期建設完成,一期於2017年12月份試投產,主要以鈦酸鋰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電機電控為集成系統的電動商用車和乘用車、智能電網、儲能系統、充電設備等新能源生產基地。
「目前,天津銀隆已在靜海區經營新能源公車67台,全部採用銀隆鈦電池,電池具備高安全、高效率、耐寬溫、快充放、長壽命的特性,節約了充電成本和設施投入。」任曉勇說。
全程無塵化處理,新能源電池對生產環境格外敏感。車間外,是封閉的觀測長廊,500米長的筆直通道,同樣一塵不染。記者腳上套著消毒鞋套,小心翼翼走在長廊上。沿途的櫥窗內,擺放著新開發的樣品。
如果不是有人講解,記者很難想像,就是這些巴掌大的電池,為體型龐大的公交汽車提供可靠的綠色動能。更難以想像,這塊土地的勃興,肇始於廢舊電器拆解的「土里淘金」,而經過流年的淘洗,這里的企業已經容納不了星點塵埃。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經濟。管委會副主任劉德忠說:「按照環境優美、綠色低碳的理念,園區內20平方公里林下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園區,與交通綠化等形成了綜合交錯的綠色長廊,全區綠化覆蓋率達百分之五十。」廠在林下,林在廠中。碧樹掩映下,園區內建有大型公用工程島,建成綜合節能環保系統,集污水處理、雨水收集於一體,做到「自循環、零排放」。
當「鐺鐺車」裝上「現代心」,當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大行其道,當主打產業從單一的再生資源拆解,向再生資源精深加工、再製造、新能源等產業轉換,子牙開發區穩健邁向高質量發展期。
質變正在發生。質變已經發生。
經過合理化布局、科學化管理、規範化操作,園區實施綠色產業轉型、創新生態建設,目前已集聚企業365家,其中安盛津安TCL奧博等超10億元龍頭項目相繼落戶,科技型中小企業190家,逐步做到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子牙河畔,循環經濟的升級版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