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本文筆者將從PMF和MVP兩個方面來剖析餓了麼的經營增長邏輯,講述如何解決產品賣不動問題——從重度決策到輕度決策。五、餓了麼增長邏輯:增量業務+認知驅動+產品矩陣。
本文筆者將從PMF和MVP兩個方面來剖析餓了麼的經營增長邏輯,講述如何解決產品賣不動問題——從重度決策到輕度決策。
三個痛點的解決方案:產品賣不動怎麼辦?從重度決策到輕度決策。產品賣不快怎麼辦?從流量經營到用戶經營。產品賣不貴怎麼辦?從正向行銷到反向行銷。
我們將分三期,分別予以介紹。
2018年4月,阿里以95億美元現金全資收購餓了麼,這是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大的一筆現金收購。
大學生創業,10年間把一個完全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跑腿送貨公司變成了一個95億美元的互聯網大公司,這真是一個商業奇跡!
從2008年到2018年,餓了麼的增長分為三個階段,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100。
一、從0到1的死亡峽谷,餓了麼是怎麼活下來的?
餓了麼起步在一個非常小的市場,上海交大閔行校區,創業資金5萬左右。它的直接競爭手小葉子當家外賣註冊資本金100萬,比它早創辦了兩年不到,先發優勢明顯。
本來這個市場應該很大,你賣你的,我賣我的。可是餓了麼一推出外賣之後,小葉子外賣就降價促銷,每次點外賣免費送冰紅茶或者荷包蛋,想要用價格補貼把餓了麼打死。
兩家產品嚴重同質化,你能賣得我也能賣,你能送的我也能送。在用戶看來,點小葉子的外賣跟點餓了麼的外賣沒什麼區別,這就意味著用戶轉換成本和忠誠度都是零。
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從0到1的時候,我的產品剛剛上市,大家對我們不太了解,所以賣不動。最糟糕的是還有一個對手,它降價促銷來打壓我,更賣不動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給大家講一個我們自己研發的解決方案:從重度決策到輕度決策。
這就是從0到1賣不動情況之下的一個解決方案。
二、PMF與MVP哪個更重要?
前幾天早上8點鐘發生了一場中美女主播的電視辯論,一邊在煽情,另外一邊在說服。
煽情和說服,假設作為兩個產品哪個更容易賣?MVP:是我手上有一個產品,我想說服你並賣給你;PMF:是你有需求,我來找一個產品符合你的需求。
哪個更容易賣呢?
顯然,PMF更容易賣。
為什麼很多企業行銷搞不好賣不動,大部分問題都出在這里,這叫正向行銷。
有一款產品,拼命說服消費者,告訴他這款產品多好多好。
認知規律:商家賣的是房子,消費者買的是家。
正向行銷的銷售認為是賣的是房子功能——這個房子多好,空間多大,多麼舒適,還有幾個廁所。
消費者考慮的是:我太太在哪上班,我孩子在哪上學?
消費決策路徑全部被這些產品之外的因素給攔截了。所以,認為MVP比PMF更重要的人,行銷效果是差的。
餓了麼是輕量級選手,團隊成員全是大學生,沒有商業經驗,所以他們認為只有一款所謂的好產品,這是比較危險的。
如果你是雷軍,你是連續創業者,你前面已經交過學費了,你再設計產品的時候,就不像餓了麼這樣沒有商業經驗,一開始一定考慮到市場里面的需求。
所以,重量級創業者,他的MVP是可以一次性成型的,而輕量級創業者的MVP是一次成不了型的。
第二個,我們大家往往還有一個錯誤的觀點:我認為我這個產品是什麼,我的核心產品是什麼,我就聚焦在賣這個產品上。
餓了麼的核心產品是什麼?
——外賣。
於是圍繞著外賣去打,一個一個去說服,這樣肯定不好賣。
我們來看看怎麼辦?
小葉子已經存在兩年了,餓了麼如果要打小葉子,要研究這個對手。它倆現在產品完全同質化,競爭是可以差異化的。
首先,餓了麼在定位上比小葉子要更收窄,更聚焦。
因為它們的目標客戶都是大學生,同一個客群里要提供更聚焦的產品。
小葉子入場比較早,摘容易摘的果子,把那些擁有電話外賣得商家全部掃完,全部歸攏到它這里來。其中起送價25塊錢到50塊錢的商家,竟然占了將近一半,這會出現什麼問題?
——這就與主要消費客群大學生的需求不匹配,對於上海交大學生尤其宅男來講,花50塊錢起送的東西,還不如請一個女孩子到現場去吃,環境還不錯。
而餓了麼主打18到25塊的外賣,這是兩家核心產品的區別。
客單價18到25塊的大部分是什麼店?
——夫妻店,他們沒有電話外賣,這是個重度決策。賣得貴,重度決策。賣得便宜,輕度決策。流程複雜,重度決策。流程簡單,輕度決策。競爭激烈,重度決策。競爭不激烈,輕度決策。消費低頻,重度決策。消費高頻,輕度決策。消費非剛需,重度決策。消費剛需,輕度決策。
夫妻店不願意賣外賣,這怎麼辦?
餓了麼創造了一個服務型產品,核心產品還是送外派。
從電話外賣到PC外賣,他們設計了一款saas服務的軟件去找夫妻店,告訴他們,用這個免費軟件,可以增加外賣銷量,增加坪效。
對於商家來說,這是個重度決策。因為夫妻店連電腦都沒有,電腦在當時賣3000塊錢一台,他們根本就沒有購買電腦的需求,憑什麼用saas軟件。
從沒有購買電腦的需求到使用saas軟件,怎樣通過改變商家的認知來過渡?
餓了麼用的方法是:
幫夫妻店裝一台電腦,價格1500元,做他們的電腦服務商,安裝軟件。每周給他們帶幾個盜版碟,老板娘在休息的時候還可以看看電影。
所以,餓了麼在核心產品之外,增加了一款服務型產品。先做電腦服務商,後做外賣服務商。同時在C端用戶認知上打造差異化,小葉子不做夫妻店,餓了麼開始做了,價格上也差異化了。
針對同質化的客戶,餓了麼也有服務型產品。給訂單量比較大的商家做免費的菜品分析,對交大的學生來說不難,此舉讓客戶的黏性大大增強了。
做完免費的菜品分析之後,餓了麼又開發了一款金融型產品。小葉子跟餓了麼兩家都是拿銷售額提成的8%,作為傭金收入。
這個時候餓了麼就跟商家談:
「我幫你做免費的分析,你能不能按照上個月的交易額,把8%的錢先付給我,然後我們結算的時候多退少補。」
這是不是一款金融型產品?相當於它找這個商家提前一個月免利息去融資。這就意味著在核心產品之外,餓了麼又打出了一個服務型產品和金融型產品。
金融型產品不僅僅是一個,還有第二個。
按8%來提成,數額不一。
這個時候它推出一款定價4800一年的服務年費,不再按照每月8%算了。這一款產品特別好推,每個月提成費用超過500的那批商家,一年下來提成超過6000塊,現在只收4800,很容易做到輕度決策。
在這種情況之下,餓了麼又開發了一個金融型產品,跟小葉子又不一樣了。這款產品相當於免費從商家那里面提前一年融資4800元。
這款產品對核心產品有沒有影響?
當一個商家既在了餓了麼這邊付了4800元年度服務費,又在小葉子那邊有8%的提成,就會覺得那8%其實有點冤。他會主動要求客戶,別在小葉子那邊下單,換到餓了麼這個平台上來。
這就是增長黑客,這種定價又幫助餓了麼引流。
很多人以為產品僅僅是核心產品,把核心產品提煉賣點,強化銷售能力,如果賣不動也是行銷問題、銷售問題,廣告不到位、促銷不到位。
那是錯誤的觀點。
互聯網思維一定是有服務型產品、金融型產品、內容型產品,還有流量型產品,是一個產品矩陣。
不能把產品僅僅理解成,我就這麼一款產品,我拿去賣。
當當網的書既是產品也是商品,京東把書當成引流型產品,它跟當當網之間PK的時候當當網就吃虧了。
這里面還有個狗屎運,餓了麼最後市值95億美元,是因為上海交大閔行校區確實是個標桿市場。
這是一塊荒地,周邊沒有太多商品供應,去食堂要走一公里多。上海交大是工科學生,宅男比較多,諸多原因促成閔行校區成為一個全球外賣的增量標桿市場。
它的對手輸了,小葉子打了九個月就退出競爭。
那個時候,餓了麼的員工每到放假回家,再回來的時候很多人就辭職了。
回家之後交大的學生父母就問:「你在學校幹什麼?」
學生答:「我在勤工儉學,送外賣。」
父母說:「那我花這麼多錢送你上大學幹什麼呢?」
小葉子CEO范曄也是交大學生,他當時沒有看到外賣的未來商業前景。那個時候,全國外賣金額能夠統計出來的大概就一個億。所以小葉子就退出了,給了餓了麼一個機會。
通過一個產品矩陣,來使產品賣得動,這是第一個案例。
產品矩陣有核心產品、內容型產品、服務型產品、金融型產品。金融型產品賣得貴一些,服務型產品能夠拉流量,使客戶有更好的認知,從不理解到願意合作進行轉化。
三、增長工具:三對,是找PMF的一個有效工具
做PMF的時候,如果你能找到對手直接進行PK就太好了,因為對手幫你把PMF的業務邏輯已經驗證了。
如果能找一個對標最好了,有對標才有企業家格局,沒有對標就沒有企業家格局。 對標是拉升企業家認知格局與視野的一個最好的方法。
滴滴跟美團都有專門的對標研究,不是同業對標,而是異業對標。
美團之所以能在早期就發現餓了麼,是因為美團有一個專業的團隊進行異業對標研究。
對友不是那個「隊」,而是正確的「對」。
找對友支持,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行業里面。
四、增長工具:五向,是找MPV的一個有效工具
這是找MPV的五種導向,小公司撞上哪個是哪個,機會導向就可以。
曾鳴說,他發現阿里系孵化的公司,但凡願景大的,三年之內就沒有哪一家能找到方向的。包括支付寶、菜鳥,也包括螞蟻金服,願景大的三年之內找不到方向。
五、餓了麼增長邏輯:增量業務+認知驅動+產品矩陣
餓了麼是怎麼增長的?
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只有賣不出去的認知。
1. 增量業務
以前的外賣僅僅是堂食的一個補充,現在已經4000多億了,整個餐飲市場四萬億,10%已經被互聯網滲透了,外賣是個增量業務。
2. 認知驅動
第一個不一樣的,差異化2B客戶。
為什麼餓了麼猛攻B端,一般在C端里進行補貼不也行嗎?為什麼它C端去下功夫,而在B端下功夫?
假設我是個用戶,我用餓了麼跟小用小葉子感覺不到任何差異化的話,會出現什麼後果?
同質化競爭,只能打價格戰,最大的後果就是用戶轉換成本是零。我就會在這兩家跳來跳去,對這兩家的忠誠度都是0,這兩家行銷費用的性價比極差。
所以,餓了麼要構建一個跟小葉子不一樣的C端用戶認知,猛攻B端。
供給端可以使用戶對你感覺不一樣。
所以,它第一個攻的是18-25元價位區間的,用戶認知就不一樣了。在小葉子這邊搜尋,40%是25-50元才起送的,餓了麼這邊幾乎80%以上都是18-25元的就起送。 用戶對餓了麼的認知又不一樣了。
第二個不一樣的,燈塔型2B客戶。
有一個交大學生都愛吃的商家,餓了麼跟商家老板軟磨硬泡大概磨了半年多,最後把這個商家從小葉子手上搶了過來,變成了獨家代理,這就叫燈塔型客戶。
第三個不一樣,給B端的服務越多,帶來流量就越大。
付費的saas系統就幫餓了麼引流,看似我們今天講增長黑客,沒有講到精典的AARRR模型,實際上餓了麼已經用了。已經付了4800元年費的2B客戶,會主動幫你引流2C客戶。
三管齊下,產品同質化下的競爭差異化就出來了。
餓了麼認知驅動的核心,先不斷改變B端認知,以再通過B端供給改變C端認知。
3. 產品矩陣
我們對可口可樂的認知大概是全球最大的碳酸飲料的生產商,它旗下銷售收入超過10億美金的子品牌大概有21個。
可口可樂生產含酒精的飲料嗎?上個世紀生產過,賣得不好,後來就停產了。
現在可口可樂在日本又開始生產新款酒精飲料了,一款專供女性的果酒:檸檬堂。
這就是多品牌戰略,全球大品牌增長路徑是核心產品矩陣,甚至很多產品,你不知道它是可口可樂生產的。
小結
好了,我們來小結一下:
今天我們解讀了餓了麼從0到1的痛點,就是產品同質化,賣不動怎麼辦?
——我們解決方案是:從重度決策到輕度決策。
作者:曹升,灰度認知社創始人,專注研究傳統產業+互聯網、認知商業化、主管力禪修。擔任美團外賣CEO課程戰略顧問、中裝協首席戰略投資顧問、經濟觀察報特約研究員。
本文由 @曹升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