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隱秘的全球光學巨頭。
文 / 華商韜略 張靜波
台灣大肚山腳下,坐落著幾座不起眼的工廠。
十幾年來,這里供應了全球1/3以上的手機鏡頭,卻無人能一窺其中的奧秘。
【1】
在全球光學產業,德國的徠卡和蔡司,日本的佳能和尼康,一直占據著產業鏈的高端,吃喝不愁。
直到有一天,一個叫林耀英的人改變規則,用塑膠取代玻璃,打斷了巨頭們的美夢。
如今,由林氏創辦的大立光,已取代德日,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鏡頭製造商,市占率超過30%。
全球五大手機品牌,無一例外,都是大立光的客戶。
2016年,蘋果發布iPhone 7 Plus,開創雙鏡頭時代,大立光是獨家供應商。
2019年,華為推出P30 Pro,4鏡頭、10倍光學變焦的超高規格,全球僅大立光能提供。
因為忌憚大立光的統治力,蘋果先後扶持多家替代廠商,卻無濟於事。三星則身陷大立光發起的專利戰,最後不得不變成其客戶。
在同行眼中,大立光更是難以逾越的高山,甚至有廠商感嘆:
「大立光吃肉,我們就看能不能跟著喝湯。」
這並非客套,當對手還掙扎在盈虧線上時,大立光卻獨享著70%、比蘋果還高的毛利率。
也因此,大立光在2014年打破塵封25年的台股紀錄,並於2017年攻上6000台幣,成為台灣史上最牛的股王。
就是這樣一家統治力驚人的企業,在業界卻神秘、低調到沒有朋友。
據報導,十幾年來,從來沒有一個外人,包括客戶或供應商,能夠一睹其工廠的真容。
因為從不接受專訪,媒體也很難挖到大立光的猛料。即便每年的股東會,提問者也多半是碰軟釘子。
現任執行長、林耀英之子林恩平,更以「惜字如金」著稱,外號不評論先生。
每當有人打探大立光的訂單情況,他總是回答:「現在還很難說。」
被人追問蘋果銷量下滑、對手如狼似虎,大立光該怎麼辦?他永遠只有一句話:「我們會努力,再努力。」
碰到刁鑽一點的問題,則乾脆笑而不語。
因為不評論,不接受參觀,大立光成為台灣,乃至全球光學產業最神秘的黑匣子,也是中國,乃至全球最神秘的科技公司。
【2】
揭開這個黑匣子,要回到上世紀70年代。
當時,正值產業大轉移,德國和日本光學大廠紛紛在台灣建廠。
從公務員轉投博世光學,並一路做到廠長的林耀英,不甘心為巨頭打工。他相信,台灣未來一定會誕生世界級的光學大廠。
秉持這一雄心,1979年,他和陳世卿兩人,從博世辭職,創辦了大根精密。
在那之前,他們已在林家車庫鑽研多年,並通過土法煉鋼,摸索出玻璃鏡片的設計和製造技術。
但除了這些略顯稚嫩的技術,以及一腔的熱血和冒險精神,他們幾乎一無所有,更不知道訂單在哪里。
為了打開銷路,林耀英每天拖著四個卡皮箱,跑遍台灣相機廠,訪盡全球光學展。沒錢租場地,就打開皮箱擺地攤。
最瘋狂的一次,他連續七年給柯達寫了100多封信,最終搞定了這個大客戶。
即便如此,在那個德日廠商一手遮天的時代,面對天羅地網般的專利圍堵,大根精密也只能是茍延殘喘。
改變來自一次偶然。
就在林耀英每天苦哈哈研磨玻璃時,不少客戶找上門來,希望訂做塑膠鏡頭。
「塑膠鏡頭一片才十塊錢,玻璃鏡頭一片一百多,我怎麼可能做這麼低端的東西!」
一開始,林耀英和別人一樣,也不看好塑膠鏡頭,畢竟與玻璃相比,塑膠不耐熱,透光性也很差,一般只用在兒童玩具上。
但隨著一次性相機的走紅,林耀英敏銳地嗅到了商機:
未來將是低成本鏡頭的天下!
更重要的是,做玻璃,再努力也只是德日的小跟班,做塑膠,卻有可能改變世界。
於是,林耀英決定改弦更張。在遭到大股東的反對後,他直接拉人單幹,於1989年創辦了大立光。
「同行看我們過於膽大,幾乎不計一切代價,我只知道這是唯一的機會。」
為了這個機會,林耀英開始孤註一擲。
1991年,成立剛兩年的大立光便斥資3600萬,幾乎是其總資產的一半,從美國引進一台加工機,花半年時間琢磨出一套塑膠鏡頭的製作方法。
那之後,大立光在大多數同行不看好的賽道上,孤獨地一乾就是十幾年。
起初給掃描儀做鏡片,之後是數位相機。
期間,大立光在工藝、模具、鍍膜等技術上不斷突破,迅速縮小了塑膠鏡頭和玻璃鏡頭之間的差距。
2002年,照相手機崛起後,大立光又一頭紮進這個全新的領域。
蟄伏五年,一月而生。
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大立光像毛竹一樣,在無人問津的地下,默默壯大自己的根系。
等到2007年iPhone橫空出世,這根「毛竹」一出土,便成森林。
作為當時蘋果手機唯一的鏡頭供應商,大立光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產能全開,節假日無休,依舊趕不上訂單速度。
直到三年後,蘋果才勉強找到一個可替代的玉晶光。
德日廠商則在滾滾的技術潮流中,被迫讓出了光學霸主的地位。
【3】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大立光的逆襲,既得益於對大勢的研判,更離不開多年來,對技術和良率的死磕。
早在創立之初,一心想創世界級企業的林耀英,就給大立光立下一條規矩:
不買技術、不挖角、不做代工。
於是,當大多數對手為了省時省力,購圖紙、買模具時,大立光卻走上華山一條道。
光學技術涉及上百萬個變量,大立光從建廠房打地基,到模具設備,幾乎全部自主研發。
即便外購機台,也要指定馬達、感應器的品牌,而不是照單全收。因為這樣做,可以提高稼動率,減少故障率。
對於註塑成型產生的壓力,大多數廠商依靠退火、烘烤等後道工序去處理,大立光則從源頭出發,在設計環節就消除隱患。
林耀英希望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讓大立光的城牆,如鐵球般紮實。
城牆紮不紮實,地基最關鍵。
大立光對技術和良率的極致追求,從其建廠房打地基一事上,就可見一斑。
光學鏡頭的生產,對環境十分敏感,哪怕極輕微的震動和溫度干擾,都會影響到品質的穩定性。
為了排除這些干擾,大立光可謂不惜血本。
普通樓層用700磅水泥就夠了,大立光堅持用一兩千磅;別人兩天灌一層樓,大立光至少一個禮拜。
正是以這樣一種殘酷的標準,大立光在業界豎起了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
當別人還徘徊在5P、6P,大立光已做到7P;當對手還在拉良率,大立光已做到量產。
羅馬城並非一日建成。
剛開始做手機鏡頭,大立光也曾遭遇重挫,因品質不達標,股價一落千丈,逼得林耀英不得不在眾人面前認錯。
知恥而後勇的林耀英,埋頭八個月,苦尋問題根源。最終斥資億元,購進百萬級無塵室及相關配套設備,升級制程,備戰高端鏡頭。
同一時期的玉晶光,卻因為迷戀低端市場,喪失了蛻變的機會。
幾年後,當大立光勇奪蘋果訂單,吃香的喝辣的時,玉晶光只能在一旁目送對手遠去。
因為技術太超前,大立光被郭台銘視為心腹之患,要求員工學習大立光,不斷將技術提升到極致的精神。
讓郭台銘,乃至其他對手忌憚的,是大立光數十年積累起來的1000多項專利。
這一堪稱業內最齊全的專利布局之一,使得大立光在塑膠時代,做到對德日廠商的超越,並在技術和良率上獨步全球。
【4】
為了這一天,林耀英奮鬥了一輩子。
這個做事較真的男人,沒有其他嗜好,唯一的興趣就是工作。
他對技術有著偏執狂一樣的熱愛,每天工作到很晚,回到家一有空,就鑽進書房,拆卸零部件,研讀技術資料。
訪談中,每十分鐘,就會強調一下技術的重要性。不管討論什麼話題,經營、人才……還是其他,統統都能繞到技術上來。
他崇尚實幹,討厭說大話的人,對別人的要求永遠只有一句話:
Just show me!(只要做給我看)
因為這個簡單卻苛刻的要求,許多人吃盡了苦頭。
每一次,林耀英親臨廠區或辦公室,所到之處,氣氛急凍。一旦有人抽考答不上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痛罵。
他甚至不允許員工走路時,將手放進口袋,或者工作時,看不到手在桌上。
「工作就是戰鬥……那些工作時手不知擺哪里,放後面或插口袋,通常就是松懈偷懶的人!」
在大立光總部的一樓大廳,擺放著各類報刊雜誌,多年來幾乎無人敢翻看,因為擔心被主管看到,認為自己閒著沒事幹。
即便對聯合創始人陳世卿,林耀英也一樣嚴厲。
身為大立光的技術總師,陳世卿經常因為工作上的事,被林耀英炮轟。有一次,在林不顧情面的當眾斥責下,差點拍屁股走人。
對內不近人情,對外,林耀英也同樣是出了名的不懂交際。
大立光地處台中地區,這里行業協會林立,大多數企業積極投奔,唯獨大立光特立獨行。
作為台中最重要的聯誼組織,磐石會曾多次邀請大立光入會,均被婉拒。「他們父子從不跟我們打交道。」
唯一加入的一個協會,大立光也仿佛只是為了履行義務,除準時繳納會費,從不參會,更拒絕擔任職務,給人一種很冷的感覺。
「與其花時間去應酬,不如集中力量搞研發。」
林耀英也不信鬼神,他討厭偶像崇拜,堅信人靠意志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難。
有一次,東莞工廠的良率上不去,副總裁謝文琛前去視察。
到了當地,他除了親臨一線,還按中國人的習俗,跑土地公廟拜了拜。林耀英知道後,當即臭罵了他一頓。
在林耀英看來,提升良率的辦法只有一個:改進,再改進。
固執於做事的林耀英,甚至對匯兌損失也不加防范。
2010年,大立光因為匯損,一個季度損失了近1/4的盈利,震驚整個金融圈。
所有人都替大立光擔心,林耀英卻說,只要技術夠好,操心匯率根本是自尋煩惱。
「不懂」財務操作的大立光,上市十多年,從不增發,不向股東伸手要錢,所有擴產計劃,均自掏腰包。
這種不諳人事、不搞財務操作的經營風格,實乃業界一朵奇葩。
就連林耀英自己也承認,「我做生意的方法其實很差,」但他同時也很自豪:
「我們的長處就是技術好,我們靠品質來彌補我們的笨拙。」
【5】
光學元件,跟炒菜一樣,是一個考驗手感的行業。
在這樣的行業積累經驗,不但要有水滴石穿的笨功夫,還要有師傅領進門。
也因此,大立光從創辦第一天起,就堅持不挖角,寧願花十年時間,自己慢慢培養一名資深員工。
在林耀英看來,高薪搶來的人,有一天還會被高薪帶走,還不如一張白紙。
受他的影響,大立光招人,從不追求學歷,也不迷信留洋,反而喜歡本地人,前提是忠誠度高,耐得住寂寞。
早期,陳世卿是大立光的第一位老師傅,由他親自帶徒弟,傳授手藝。之後,再一代接一代,開枝散葉。
光學模具屬精密器件,價格昂貴,初上手的新人,毛糙之下難免撞爛,大力光也不嫌棄,再給機會去犯錯、嘗試。
第一年特別辛苦,學三四年才有結果。
這樣的模式,培養一個人才十分不易,流失一個人才更是災難。
2000年前後的大立光,就差點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彼時,一位高層突然離職,帶走公司機密,自立門戶,與大立光死磕。
這在林耀英心中劃下一道傷疤。
痛定思痛的他,仿照可口可樂,對核心技術進行了拆解,讓每一名員工只懂局部,即便被挖走,也無傷大雅。
曾經有一家光學廠,從大立光挖走一名13年工齡的老員工,如獲至寶。
新雇主本來希望,他能夠幫忙解決某一技術難題,卻被告知不知道。對方很驚訝,該員工回答:「我只懂我做的部分。」
事實上,在大立光,掌握核心機密的人,不超過三四人。
拆解技術只是第一步,日常的軍事化管理,更隔絕了技術外泄的可能。
不少人直言,在這里上班像當兵。中午吃飯,要按叫號的順序,一組一組就餐;手機信號被屏蔽,外聯只能通過總機。
部門間的人員進出被嚴格管控,工程師不能直接與客戶接觸。
位於台中的大立光總部,更是戒備森嚴,前來送貨的司機,需要拍照留證,每次登記盤查10分鐘。
十幾年來,無數媒體、客戶、供應商渴望進廠參觀而不得。
大立光也因此,成為台灣光學界有名的黑匣子。
【6】
帝國的崛起,不但要有人深挖城池,更要有人開疆拓土。
林耀英時代的大立光,把技術做到了極致,把城池挖到對手難以逾越。但過於保守的策略也讓大立光喪失了不少機會。
直到其次子林恩平接過衣缽,大立光才迎來爆炸式的增長。
這個當過十幾年小兒科醫生的接班人,外表溫文爾雅,內心卻強悍無比,甚至比其父還有過之。
執掌大立光之前,為人豪爽的林恩平,經常約上三五好友,胡吃海喝,儼然一個浪子醫生。
那之後,他像換了個人一樣,切斷與過去朋友的聯繫,只為背水一戰。
音圈馬達(VCM)是手機鏡頭的關鍵零部件,過去因為合資廠宏翔光電的產能不足,嚴重影響了大立光的出貨量。
林恩平上任後,立刻展現出一名醫生,快刀斬亂麻的凌厲手腕。
他不顧父親的顏面,以及哥哥與對方的交情,果斷撤資宏翔光電,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一舉解決了困擾大立光多年的難題。
林耀英當家時,大立光做事謹慎,沒訂單,不擴張,也因此,產能一直上不去。
喜歡變化的林恩平,不拘泥於父親的條框,上任後,馬不停蹄,四處買地,曾經一年砸下過去十年的錢。
因為擴廠太激進,引來模組客戶的高度警惕,以為大立光要跟他們搶生意。
林恩平不但大搞產能擴張,技術上也極具侵略性。
他曾在2013年,一連發起三場專利戰,打破台灣光學界幾十年的和諧。
天價索賠挖自己牆腳的先進光,狀告營收比自己大100倍的三星,甚至連大客戶蘋果也敢叫板。
這年6月,大立光在美國起訴玉晶光侵權。外界普遍將其解讀為,這是對蘋果企圖尋找替代供應商的警告。
高調阻擊引發對手不滿,「他個性很殺,像只鬥雞」,林恩平卻無情回擊:
「專利沒有保護性,只有攻擊性。」
一番激進的征戰後,大立光開始全面爆發,股價從500台幣飆升至最高6000台幣,市值更逼近萬億。
曾經廣為人詬病的蘋果依賴症,也在征戰中不治而愈。
華為、OV……世界前十大手機廠都青睞大立光,就連三星也不得不俯首彎腰,成為其客戶。
【7】
然而,巔峰之上的林恩平一刻不敢松懈。
與父親那個時代,塑膠一統天下不同,如今的手機鏡頭,隨著輕薄化和更高規格的要求,玻璃正卷土重來。
手機之外,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新的應用場景,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對手們都在虎視眈眈。
一度被大立光壓得透不過氣的舜宇光學,繞道車載鏡頭,做到了全球第一,並積極布局AR和VR。
拿下康達智後的鴻海,更是瘋狂整合全球資源,覬覦工業機器人市場。
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打坐一小時的林恩平,所思之情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危機四伏。
如果說過去,埋頭練劍成就了大立光的輝煌,那麼未來,它需要更多地抬頭看路。
過去十幾年,SONY、夏普等日本電子企業,因為迷戀技術,忘了抬頭看路,在液晶時代敗下陣來。
SONY、夏普之殤,就是成為大立光的前車之鑒。
林耀英曾說,今天是英雄,明天就可能是狗熊。多年前的一句警示,如今變成大立光不得不面對的一道溝坎。
如履薄冰的林恩平,踩在過去的功勞簿上,開始了新的長征。
開發隱形眼鏡,布局醫療市場……林恩平說,他希望大立光做鏡頭的雜貨店,「競爭力在鍋碗瓢盆里」。
言外之意,看起來不起眼,但缺一不可。
這個雜貨店經營得成不成功,決定了大立光是成為下一個諾基亞,還是下一個蘋果。
參考資料:
1.市值1500億的藏鋒哲學,《今周刊》2013年12月,謝富旭、林麗娟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