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991 年,任正非從香港億利達忽悠回來了一個 28 歲的小夥子,不知道任正非使了什麼妖法,讓這個小夥子離開知名港企加盟還在剛剛成立 4 年前途未卜的小公司,億利達為了不放他走,還搞了一些小動作,但是這個小夥子還是非常堅決地和任正非走了。
年輕時候的任正非
這個小夥子叫徐文偉,他畢業於東南大學,自控系碩士專業,而電路設計和匯編語言是他的強項。當時億利達在深圳的辦公地點和華為並不太遠,不知道怎麼地,任正非就注意到了徐文偉,並且非常堅決了把他挖了過來。
當時被任正非看中的還有同為億利達工程師的高梅松,不過他在聽完任正非描摹的宏偉藍圖之後,卻不為所動,畢竟,一個當時連皮帶都買不起的小老板,誰會覺得他的話是真實的呢?
1991年的照片,買不起皮帶的任正非
1991 年,任正非正在把公司的從代理交換機轉向研發交換機,研發的過程中華為發現如果使用大家都用的通用晶片,產品就會陷入價格戰的汪洋大海中。要生猛甩開競爭對手,只能開發自己的晶片。
當時華為正在研發用戶交換機 HJD48(模擬交換機),華為的「二號首長」鄭寶用負責整個系統的開發。徐文偉來了之後,建立了器件室,從事印刷電路板(PCB)設計和晶片設計。
華為前期大將
徐文偉研發的晶片就是用於交換機的ASIC晶片,徐文偉首先要在PAL16可編程器件上設計自己的電路,再進行實際驗證,驗證通過後再委托香港的公司設計成ASIC晶片,再交由德州儀器進行流片生產。
這個代價是不菲的,一次性的工程費用就要幾萬美元。90年代初有外匯管制, 外匯額度非常稀缺。當時任正非可以說真的是咬碎了牙支持著徐文偉搞研發。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要在可編程電路上進行設計,對於許多經驗豐富的半導體設計人才而言,都不是簡簡單單可以成功的。
但徐文偉的水平真心不是蓋的,本來成功率不高的過程,直接就一次成功了,華為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晶片。到1991年,華為第一顆用自己的EDA設計的ASIC 晶片問世,徐文偉給它取了名字叫「SD502」。
1994年訪問美國,左起劉啟武、李一男、楊漢超、徐文偉、鄭寶用、黎健、毛生江
1992年,SD 502 的成功,華為正式開啟了 28 年的晶片之路。
後來,華為在開發模擬局用交換機 JK1000 上遭遇了市場失敗。當時數字交換機的技術已經成熟,模擬交換技術處於淘汰的邊緣。
這個時候,決定華為生死的 C&C08 正在上馬,90年代初期,國內的交換機市場已經進駐了很多產商,型號品種更是五花八門。如何將C&C08做出差異化地,是擺在所有參研人員面前的首要問題。
C&C08A原型機採用通用器件來做到數字交換,一個功能就需要一個機櫃來做到,如何給機櫃瘦身和降低成本,大家都把目光投到了「小低輕」的晶片研發上來。
任正非甚至不惜欠下高利貸(這也是華為第一次危機,幸好華為女皇孫亞芳籌集到了錢),從國外購得EDA軟件。因為要設計晶片,必須要EDA工具,這又需要大量的錢。
在經歷 JK1000 的失敗,再加上大量欠債,華為已經在死亡邊緣。
任正非曾站在六樓辦公室的窗邊,說過這樣一段話:「新產品研發不成功,你們可以換個工作,我只能從這里跳下去了!」
這個時候,徐文偉主管的器件室挖來了一個重要的人,他就是無錫華晶中央研究所從事晶片設計的李征,華晶是國家集成電路908工程中最重要的項目,培養了不少人才。李征被派去美國學習西方EDA的使用和晶片設計,改行做了晶片設計師,隨後加入華為。
ASIC 晶片
在徐文偉和李征的努力下,1993年,華為擁有了第一顆用自己的EDA設計的ASIC 晶片問世,徐文偉給他命名為「SD509」
紅圈里就是SD509
C&C08是華為研發的里程碑,自研晶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華為也因此做到了跨越式發展。1994年,C&C08銷售達到8億元,1995年達到15億元,到2003年,累計銷售額達到千億元,成為全球銷售量最大的交換機機型。
世人只知道李一男在C&C08研發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卻並不知道徐文偉在其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此後十幾年,徐文偉都奮戰在基礎晶片研發第一線。
後來,華為開發了數字晶片來處理音頻CODEC(編解碼)和接口控制,也開發了SLIC厚膜電路晶片SH723。海量出貨的交換機和接入網產品不僅集成度更高,價格還敢比競爭對手低上一大截。
其中話花費三年時間研發的 4COMB(型號為SA506)晶片更為厲害,乾脆把SLIC及接口、SLAC等都組合到了一個晶片里,並使用在32路用戶板上,在這款晶片上,華為晶片老將李征和徐文偉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後來,華為成立了海思專職晶片研發,徐文偉也曾短暫負責過海思的戰略決策,而具體事務則由何庭波負責。
當時歐洲耗費巨資建設了不少3G網路,但是缺少核心業務,虧損累累。迫不得已,經營商們大力發展手提電腦上網業務,賣3G寬帶數據卡。
數據卡
在當時,3G數據卡的基帶晶片一直由高通獨家供應。歐洲市場數據卡的需求急劇增長,高通出現了嚴重的晶片供應緊缺。高通在華為和中興之間實行平衡供應政策,很多項目華為就是因為拿不到晶片而無法簽單。
這個時候徐文偉決定要做3G數據卡晶片。徐文偉說:這款數據卡晶片只需支持純3G,只用做基帶。相比手機晶片而言,不用做GSM基帶,不用做應用處理器(AP,CPU+GPU),從數據卡晶片作為切入移動終端晶片的第一步,最是合適。
巴龍晶片在2010年一次流片成功,而巴龍晶片的成果也為後來華為的基帶晶片邁出去了堅實的一步。
如今的徐文偉早已是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與大學、研究結構等合作,探索「創新2.0」。將專注基礎理論的突破和革命性技術的發明,比如光計算、NDA存儲、原子製造等新技術」。還將圍繞信息的產生、計算存儲、傳送、處理、顯示,通過與全球大學合作以及進行技術投資」。
簡而言之就是研究基礎理論的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
這是有重要意義的,歐美為什麼能夠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就是因為如今整個技術標準框架都是由歐美搭建的,比如 晶片架構、編程語言、CDMA 、香農定律等,你只有掌握了標準的制定,那麼才可以擁有話語權,到時候西方企業廠商都會依賴你,因為技術的標準是由你提供的。
而這些都需要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的突破,也讓我們期待,徐文偉可以帶領華為的技術創新、理論創新走向一個新的台階。
徐文偉說到:
信息產業超過50年的高速發展,理論界和產業界都開始遇到了發展瓶頸。首先是理論瓶頸:現在的創新主要是把幾十年前的理論成果,通過技術和工程來做到。比如說,香農定律是70年前,1948年發表的,5G時代,幾乎達到了香農定律的極限,CDMA是演員海蒂拉瑪1941年發明的。ICT產業發展已經遇到了瓶頸,需要新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的發明。其次是工程瓶頸:摩爾定律驅動了ICT的發展,以前(CPU)性能每年提升1.5倍,現在只能達到1.1倍了,摩爾定律下一步怎麼發展?這些都是我們在ICT發展中遇到的瓶頸。
。。。
今天產業遇到瓶頸的根源,在於理論創新的滯後,沒有理論的創新,很難突破技術的瓶頸。適應時代要求,華為將從創新1.0向創新2.0邁進。。。。智能世界,道阻且長。今天的我們,需要理論的突破,需要新的基礎技術的發明。我們將繼續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既然處於迷航中那,我們就開始領航!
>徐文偉:91年放棄高薪,從外企跳槽到華為,成為華為晶片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