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6月23日, 3D音樂會《中國十二生肖》將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進行首演,據悉,這是一台將3D音樂,虛擬主持人,機器人等諸多現代元素融為一體的高科技音樂會。經了解,此次音樂會已不是業內首次嘗試用高科技加持舞台。VR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此前就與各種形式的演出做過融合。舞台上吹了多年的科技風雖然提高了表演的可看性,但同時也對相應的環節把控、人工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風口漸消
3D音樂《中國十二生肖》是一台以「未來音樂會」命名的跨界音樂會。據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李小兵介紹,本次音樂會科技亮點主打的是原創的3D音樂,加上虛擬主持人、機器人、人工智能伴奏、5G+VR/AR共享平台、大型多媒體等諸多現代元素,希望是一場既有藝術高度又有情趣的與眾不同的音樂會。
作為全球首部原創的3D音樂組曲,《中國十二生肖》以3D音樂為主打,同時也是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大型舞台項目。李小兵表示,3D音樂是一種新的音樂體驗。原則上來說3D音樂至少需要8只音箱回放,甚至幾十只音箱的環境下聆聽,才是真正的「3D音樂」,「跑動起來、流動的」3D全息音樂將是未來音樂的一部分。
近年來,將高科技與演出結合的表演形式已經不是第一次登上舞台。自2009年開始,科技化演出逐漸出現在觀眾視線,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向常態化發展,雖然中間也出現過盲目跟風現象,但近幾年已趨向穩定。在今年2月郎朗的鋼琴音樂會上,便通過全息投影和實時動作捕捉等技術做到了郎朗與虛擬歌手洛天依的互動。今年5月的創新中國發明音樂會,現場伴奏的智能小提琴在琴箱中也植入了晶片,集錄、播、放為一體,使演奏家不用去錄音棚就能做到從錄音到後期編輯的過程。
雙刃效應
雖然智能樂器在音樂會上還處於試驗階段,但在演唱會領域,對高科技舞美的使用似乎已經得心應手。2018至2019年各大衛視的跨年演唱會中,江蘇衛視以1.766%的收視位列CSM52城第一,科技與表演恰到好處的融合就是其吸引收視的一個關鍵原因。在舞台方面,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在舞台上設計了鯨魚、UFO、海豚三組飛行器,其中鯨魚飛行器長度達到八米,每個飛行器有多個小螺旋槳,通過遙控器精準定位移動,將舞台景觀延伸到天空。而在錄影上,該演唱會增加了一個天眼機位,從特殊視角進行舞台拍攝,據介紹,這是天眼機位首次在國內舞台進行嘗試。現場觀眾楊女士表示,之所以選擇到江蘇衛視的演唱會跨年,就是被喜愛的歌手和震撼的舞台效果吸引。
與演唱會相比,舞台劇、話劇對新型技術的選擇需要更加慎重,不能影響劇本內容的表達是基本前提。2016年《三體:地球往事》舞台劇首演,被認為是國內演藝市場對科幻題材以及多媒體技術的初探,但實際操作卻與預想出現了差距。因劇情需要,舞台劇《三體:地球往事》演出下半場要求觀眾需佩戴3D眼鏡觀看。主創原意是讓觀眾獲得沉浸式體驗,由工作人員在表演區域前方放置全息紗幕,將兩個影像投放到全息紗幕中使其重合產生3D效果,讓觀眾在立體畫面和人物表演共同組成的場景中獲得互動體驗。遺憾的是,由於技術原因,3D眼鏡的系統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觀眾需要不斷調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觀劇體驗。
除了設備不夠穩定,《三體:地球往事》在劇情連接上也出現了問題,不少觀眾表示,舞台劇的改編使劇情變得不夠流暢,先進的舞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觀看效果同時也削弱了劇情。「演出一定要以內容為主,科技要使演出盡可能擴大劇情張力。」龍馬社製作人王明輝認為,「如果過於突出技術,就失去了演出的本意。」
內容為王
如何才能使科技更好的服務於舞台,這也是從業人員一直思考的問題。 王明輝表示,利用科學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刻不容緩。「舞台上的工作不能都靠人力解決,提高效率十分重要,技術如果能節省人力物力,為演出增彩就應該被更好的運用。我們最近也在與北京演出行業協會開會討論,想在未來成立演藝科技委員會,更好的將各項技術運用到表演當中。」
而在劇情與技術的融合方面,保障劇情表達是一切的前提。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教師沈力曾在「舞台、科技、未來」研討會上指出,創作中更重要的是設計理念。在舞台上合理運用劇情,體現藝術家內心創作理念的闡釋手段非常重要,技術要服務於理念,應打開自己的視野,讓更新的技術變成自己的手段,不能容忍為了遷就技術手段而把劇本的精髓刪掉。劇本是創作的基礎,技術發展不能讓創作過程本末倒置。
根據劇情需要決定是否使用科技手段,選用哪種技術手段,是設計者理應具備的能力。行業人員表示,絕不能因運用科技削弱舞台的魅力,更不能因他人成功就跟風盲從,因小失大。未來,舞台科技與藝術將會更加深入的結合,理性的看待舞台科技的參與和應用,善用科技,才能使舞台創作日臻完美。
北京商報記者盧揚 實習生 周晨
>演出+科技 風口已過?